一、课文悟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
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二、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
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探究学习: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庄周《庄子·外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枚乘《七发》;
盂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郑獬《观涛》;
潘阆《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
吴自牧《梦粱录·观潮》;
周密《武林旧事》。
2.近十年观潮情况研究,分析当代人观潮的审美重点在哪里,与古人有何区别。
研究方法:
(1)近十年观潮地点概况。
(2)当代人观潮情况扫瞄。
(3)当代人观潮的文化现象。
(4)当代人观潮的审美倾向。
(5)古今人观潮的审美差异。
(6)人们在观潮时出现了哪些事故。参读书目:浙江《海宁地方志》;近十年阳历8月下旬至9月初的报刊文章;
2001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观潮实况转播光盘;
古代有关观潮的文献及诗文;
近十年有关观潮的诗文;
近十年科学家对钱塘江大潮的科研文章。
3.钱塘江观潮的古迹考证与历史变迁情况。
研究方法:
(1)最早记载观潮的是哪本书。
(2)历史上观潮的地点有哪些变动。(3)有关观潮的科学考察分析。(4)观潮与民族文化的发展。(5)从观潮看民风民俗。(6)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参读书目:桑钦《水经》;郦道元《水经注》;《汉书·地理志》;《汉志》;《浙江图考》;王国维《浙江考》。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作者简介周密(1232一约1298),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卡片②
《观潮》赏析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庄子·外物》篇讲到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指的也许就是浙江怒潮。《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的记载。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以笔记而言,就有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此书有两处写到观潮:一在第七卷,记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请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观潮;一在第三卷,便是这里选录的。两段文字,可以参读。
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本文劈头两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海门,一般注家都以为镇名。但海门镇在浙江临海县东南,离杭州有数百里之遥,岂观潮人视力所能及?《淳祜临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所录一石碑记得很分明: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原来观潮所见的海门,就是鳖(一作壹)子门,在府治东北六十
里,它离观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旧为樟亭驿,在今杭州候潮门外)约三十来里地,江面开阔,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宋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轴·浙江观潮》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阅水军,据明人黄尊素《浙江观潮赋》说,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节叙写的就是水军演习的场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长官。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这是不忘旧都汴梁而以临安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这么个称呼。从教阅(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然后历数水军诸般武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一经这么映衬烘托,越发显示出健儿们本领之高强,动作之娴熟。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水军操练之际,笔锋又转而去描写另一画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刹那间,烟炮满江,象征着双方接火,交战方酣,怎不令人心惊魄动!读者惊魂未定,画面陡转: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原来,趁着硝烟弥漫的当口,诸船尽藏,不见一只,意味着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厮杀胜利告终。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摄取水军实战演习中的特技镜头,着意渲染铺张,层次清楚,给读者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当和文笔的老到。
第三节,转入对吴儿弄潮的描写。弄潮也是宋代时行的一项精彩表演。吴儿,吴地少年,钱塘古属吴地,故称。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纹。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寥寥数笔,便使弄潮儿激流勇进、果敢好胜的心理态势跃然纸上。接着,又写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传神地再现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试想,鲸波万仞,浊浪排空,何其惊心!而他们却履险如夷,腾身百变;不仅此也,挥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湿,由此人们不难想见其技巧之熟练。以此夸能,意在挣钱(观潮时豪民贵宦,争赏银彩),而不是单纯的群众性娱乐场面。无怪乎苏轼要发出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感叹!与周密同时的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把弄潮儿斥为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乐道,在《武林旧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赏的笔调极力渲染吴儿泅水的本领呢!细读下文,便可了然。
最后两小节,特写观众辏集的盛况。先写豪民贵宦车水马龙,僦赁看幕,再写宫中观潮,临了兼及都民。这里描写的中心则是皇室贵近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十里江岸,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统统不过是黄伞雉扇的铺垫陪衬。在都城细民眼里,天开图画台,真若萧台蓬岛,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
令人向往的。今天看来,这种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个侧影。
周密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武林旧事》又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武林旧事>跋》)其实,周密这种思想情绪渗透全书,《观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对此,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遭际来考察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无需去求全责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