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来源:尚车旅游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对文章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等,本文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B.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龄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C.写法上,《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同时,还运用了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爱莲”的主题;而且,文章一“爱”字贯穿,文脉通畅,结构严谨。

D.《爱莲说)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精品。周敦颐之前,有“岁寒四友”“花中四着子”之说;但《爱莲说》以莲花比喻君子,现已成定论,可谓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4.南宋朱熹仰慕周敦颐,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以诗赞曰:“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综合领悟甲文内涵,你认为莲的“不寻常”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5.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之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试卷第1页,总46页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香远益清( ) (4)濯清莲而不妖(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9.《爱莲说》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宋代哲学家。“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一事物______。 1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甚蕃 (2)亵玩 (3)宜乎众矣

1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周敦顾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试卷第2页,总46页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不蔓不枝 蔓: .(3)亭亭净植 植: .(4)宜乎众矣 宜: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作者爱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7.《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好处 .C.可爱者甚蕃 蕃:多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2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试卷第3页,总46页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亭亭净植 (4)宜(1)水陆草木之花 (2)濯清涟而不妖乎众矣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象征了什么?后文加点的“菊之爱”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分别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不蔓不枝 蔓: ..(3)亭亭净植 植: ..(4)宜乎众矣 宜: ..26.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7.根据要求填空。

《爱莲说》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试卷第4页,总46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 ①可爱者甚蕃..30.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2.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33.《爱莲说》但给了你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3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试卷第5页,总46页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3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 .B.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杞人忧天》) .C.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河中石兽》) .D.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

39.下列句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4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

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爱莲说》)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1.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试卷第6页,总46页

4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C.不蔓不枝(长枝)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D.亭亭净植(种植

43.(小题2)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4.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5.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宜乎众矣 .(4)濯清涟而不妖 .46.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抓住“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仪表等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莲的高尚端庄、正直不苟且的美好资质。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喜欢追名逐利风气的反感。

试卷第7页,总46页

C.文章以“爱莲”为线索,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牡丹”两种花依次分别来反衬和正衬“莲”。

D.面对污浊的环境,周敦颐选择保持人格及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选择归隐。

48.文末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作结,一问一叹饱含作者情感。请着重从标点符号的角度,对作者心理予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_) .

50.本文是以莲喻志,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蕃: 鲜:

5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试卷第8页,总46页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的“予”是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人名) 5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作者在写莲花时提到菊和牡丹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选自《爱莲说》)

5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宜乎众矣 .

5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9.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莲”核心特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 ) ..(3)不蔓不枝 枝( ) (4)陶后鲜有闻 鲜 ( ) ..61.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2.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爱莲说 周敦颐

试卷第9页,总46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权谓吕蒙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 村中闻有此人 ..D.不蔓不枝 尊君在不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 ..C.可爱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 ..D.濯清莲而不妖 结友而别 ..

65.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C.文中以莲的“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66.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试卷第10页,总46页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宜乎众矣 宜:应当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

6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遭之 ..B.莲,花中君子者也 卿今者才略 ..C.公亦以此自矜店 以钱覆其口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 ..6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爱莲说》意思就是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赞赏之情。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的形态美——里外贯通,外表挺直,清香四溢,表现了莲的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D.作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他把菊花比作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调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古文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0.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③亭亭净植 ④不可亵玩焉

7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2.文章以______________为正衬,以______________为反衬,以此来突出莲的美好形象。文章以花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试卷第11页,总46页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4.许多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因为它写出了莲的高洁,借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你还喜欢文中描写莲的什么语句?说说理由。 7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通过记叙等来论说道理。 B.全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的美德。 C.作者用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反衬,以突显莲花的形象。 D.本文句式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出淤泥而不染( ) 77.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8.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79.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试卷第12页,总46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蔓不枝( ) (2) 亭亭净植(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4) 陶后鲜有闻( ) 8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82.(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3.文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亭亭净植 .85.翻译下面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目的是什么? 8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试卷第13页,总46页

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②宜乎众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0.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91.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15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 (5)宜乎众矣 宜: 93.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94.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9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二)

爱莲说 周敦颐

试卷第14页,总46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____(2)亭亭净植____(3)出淤泥而不染____(4)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 97.翻译文中划线句。

9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9.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100.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之花(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③可爱者甚蕃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101.翻译句子。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2.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含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渔人甚异之: (3)闻之,欣然规往: (4)吾欲之南海: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试卷第15页,总46页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 .(3)亭亭净植(______) .

10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哲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06.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7.《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 ___________(人名)。 108.解释下列词解释 。

可爱者甚蕃 蕃:____ 不蔓不枝 枝:______ 亭亭净植 植:____ 陶后鲜有闻 鲜:_____ 109.翻译句子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试卷第16页,总46页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0.有人说,本文主要写的是“爱莲说”,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菊之爱”“ 牡丹之爱”,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把“菊之爱”“ 牡丹之爱”去掉,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爱莲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任选两小题 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2)、陶后鲜有闻 ( ) ..(3)可爱者甚蕃( ) (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14.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15.(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116.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

试卷第17页,总46页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7.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2分)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119.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 /甚蕃 B.濯清涟 /而不妖 C.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 D.衣冠简朴 /古风存

120.下列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无丝竹之乱耳 C.何陋之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1.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2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______________

124.《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 ___________的品质。

试卷第18页,总46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 .

1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______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______为莲的总陪衬,以______和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的品质。 128.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小题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9.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⑴可爱者甚蕃 ⑵陶后鲜有闻 ⑶亭亭净植 ⑷濯清涟而不妖 1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几项不一样的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试卷第19页,总46页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中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可爱:______________ (2)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 .....(3)亭亭净植 植:_________________ (4)同予者何人 予:______________ ...134.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35.根据要求填空。

《爱莲说》运用_______________ 的写法,已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13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顿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濯 清 涟 而 不 妖 138.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 (2)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 ..(3)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 (4)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 ...

试卷第20页,总46页

139.用现代汉语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0.《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1.《爱莲说》选自《 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是_____时著名的 _________家. 1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 ③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 ④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_) 1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______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______为莲的总陪衬,以 _____ 和__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146.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7.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试卷第21页,总46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亭亭净植 (4)濯清涟而不妖 14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50.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几项不一样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中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2.给加点的字注音。

亵玩(____) 鲜有闻(_____) 濯(________)清涟而不妖(____) 15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亭亭净值(_____) (2)花之隐逸者也(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 (3)陶后鲜有闻(______)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试卷第22页,总46页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5.文中称莲花是“花之君子”,请你概括地说一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那些美好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6.这篇短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哲学家。 157.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 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 ..158.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161.把下列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试卷第23页,总46页

162.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63.文中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人?2分 1.《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5.解释加点的字。

______ (2)宜(1)可爱者甚蕃乎众矣______ (3)陶后鲜有闻______ ...16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6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16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16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0.下列加点诃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171.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2.下列对墙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文题中的“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试卷第24页,总46页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3.下列加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 (yū ) B.濯清涟而不妖(lián)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xiè) D.陶后鲜有闻(xiān) ..17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加粗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 ..17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6.《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7.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A.自李唐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C.花之隐逸者也/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

试卷第25页,总46页

178.下边哪一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 ) A.同予者何人?

B.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17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完成下题。(14分)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0.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亭亭净植 B.益习其声(《黔之驴》)香远益清 C.稍近益狎(《黔之驴》)不可亵玩焉

D.孰为(同“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 予谓菊

181.(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花之富贵者也 182.(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183.本文的体裁是“ ”,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用菊花、牡丹花来衬托莲花,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3分)

184.我国的“国花”是牡丹花。学习了《爱莲说》后,某校七(1)班的同学一致建议定“莲花”为“国花”。请您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讲清理由而为他们“代言”。(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试卷第26页,总46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5.《爱莲说》作者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朝的。(人名) 186.解释加点字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 .187.翻译句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88.下面对选文的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__________(2)亵(1)甚蕃玩__________(3)宜乎众矣__________ ...190.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具有________的高尚品格。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试卷第27页,总46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 .194.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后鲜有闻 ..

197.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98.对《爱莲说》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运用了借花喻人的写法,把“莲花”比喻成“君子”—— 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刘禹锡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

试卷第28页,总46页

孤高自许。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99.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古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不蔓不枝 (生枝茎) .C.亭亭净植 (种植) .D.陶后鲜有闻(少) .

20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水陆草木之花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同予者何人 逝者如斯夫 ..20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试卷第29页,总46页

20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不蔓不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少) ..

20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水陆草木之花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同予者何人 逝者如斯夫 ..206.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阅读(37分)( 一)《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2分)

可爱者甚蕃 (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20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10.按课文填空。4分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试卷第30页,总46页

是 , 。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211.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答: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2.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21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21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试卷第31页,总46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5.选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 2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17.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____________ .(2)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 .2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 .④ 陶后鲜有闻(_______) .

试卷第32页,总46页

2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4.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3)陶后鲜有闻( ) 2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6.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 .(2)不可亵玩焉(_________) .(3)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 .

2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9.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莲花生存环境的交代,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B.《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试卷第33页,总46页

C.“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遗世,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D.作者以牡丹为正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君子洁身自爱的美德,同时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出淤泥而不染 (2)不蔓不枝 ..(3)花之君子者也 (4)宜乎众矣 ...

23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宜乎众矣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莲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23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3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试卷第34页,总46页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5.《爱莲说》作者 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本文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运用了 的写法。(2分)

236.解释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 (2)不蔓不枝( ) ...(3)亭亭净植( )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3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阡陌交通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38.翻译下列句子。(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39.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4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B.宜乎众矣 应当 .C.不蔓不枝 枝茎 .

试卷第35页,总46页

D.亭亭净植 竖立 .

24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 ..D.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 ..

242.对《爱莲说》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 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 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43.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宜乎众矣 .

24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康肃笑而遣之 ..

B.牡丹,花之富贵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

245.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试卷第36页,总46页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 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D.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246.将选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47.根据提示的内容默写文句。

莲,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句子是___________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象征君子的美好资质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___________ 。”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48.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节) D.亭亭净植(种植)

249.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独怆然而涕下

B.牡丹,花之富贵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250.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D.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251.将选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试卷第37页,总46页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2.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爱借助某种花草树木来赞美君子的高洁品质,请写出相关的一句(连着的两句为完整的一句),并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5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5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56.《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爱莲说》后做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57.解释加横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甚爱牡丹( ) (3)濯清涟而不妖( )

试卷第38页,总46页

(4)香远益清( ) 258.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59.写出我们学过的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 260.理解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61.本文作者是_____(人名),字茂叔,号濂溪,_____(朝代)哲学家。 26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1)灈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宜乎众矣 .

263.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两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尾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65.本文借赞美莲表达了作者的高尚品格,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本学期教材所学的现代散文中,也有篇章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写出其中一篇的题目和作者。

文言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66.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试卷第39页,总46页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叙事明理 D.寓情于理 26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可爱者盛蕃:(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 .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 .④宜乎众矣(_______) .

268.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70.本文写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71.文段选自《 》,作者 ,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 272.下列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值得) C.陶后鲜有闻(新鲜)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D.亭亭净植(竖立) ...27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 而( ) ..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 ) 甚( ) ..27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7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试卷第40页,总46页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76.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人名),是我国北宋哲学家。 27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 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②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 ..278.“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表现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279.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对莲进行描写,揭示了莲的哪些君子品性? 28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言文《爱莲说》,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8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 ( ) (4)宜乎众矣 ( ) ..282.翻译文言语句。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283.(1)文中最能体现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28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两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试卷第41页,总46页

285.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鲜: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谓:予谓菊 权谓吕蒙曰 ..286.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87.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88.本文作者是北宋哲学家 。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世人盛爱牡丹( ) ③陶后鲜有闻(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29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 29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292.文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293.文中结尾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吴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试卷第42页,总46页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9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 (2)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 ..(3)亭亭净植 植: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 ..295.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96.画线句子突出了莲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97.文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9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____) .(2)宜乎众矣(____)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 .(4)水陆草木之花(____) .29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0.本文开头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301.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莲进行了描写,从生长环境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莲;从体态角度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莲;从香气风度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试卷第43页,总46页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0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__________) (2)陶后鲜(1)可爱者甚蕃有闻(_________) ..

(3)宜乎众矣(__________) .

30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0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0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_______) (2)宜乎众矣(_______) ..30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07.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0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______________ (2)濯(1)可爱者甚蕃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 ..(3)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 (4)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 ..

试卷第44页,总46页

309.请找出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而翁知我 ..C.妇拍而呜之 D.人不知而不愠 ..310.翻译下列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试就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31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同予者何人? ②宜乎众矣。

3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三个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15.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试卷第45页,总46页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316.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17.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318.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319.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3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亭亭净植 ④宜乎众矣。 32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2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323.本文作者爱莲、《陋室铭》爱陋室,都表达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试卷第46页,总46页

1.⑴多 ⑵亲近而不庄重 ⑶叹词,表示感慨

2.⑴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⑵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3.C

4.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被清水洗过却不妖媚的端正品性;②内里通透,外观平直,不枝枝蔓蔓;③正直不邪,馨香怡人。(意思符合即可)

5.①意思、思想、感情等内容上的排比:三个“花之……者也”句式连用,依次凸显了“菊”“牡丹”“莲”的寓意,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莲”的赞美歌颂之情;②句式、文势、文脉上的排比;三个“花之……者也”句式连用,使得文章句式整齐,语势激荡,文脉贯通,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能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赏析,意思到即可)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蕃”:多。“亵”:亲近而不庄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噫”作为叹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予”:我。“濯”:洗涤。“鲜”:少。“宜”:应该,当然。“众”:多。 3.《爱莲说》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故选C。

4.考查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即可概括为出淤泥而不染,内里通透,外观平直,不枝枝蔓蔓,馨香怡人等品格。 5.赏析文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形式上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增强语句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同时使文脉贯通,便于抒发作者对“莲”的赞美歌颂之情。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6.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

7.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9.写出了莲的高洁,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解析】

6.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7.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翻译要注意把“同”(一样,相同)、“予”(我)、

答案第1页,总42页

“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的意思是蓬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他一起变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总而言之,环境可以影响或改变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淤泥所污染,也就是说热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9.《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守节操,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信念,即便环境恶劣更要坚持自己,做好自己。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

10.周敦颐说明道理

11.多 亲近而不庄重 很多 12.(1)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2)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解析】

10.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爱莲说》有关的文学常识。一空考查作者,二空考查文体的特点。

1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在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予”“濯”“妖”“鲜”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3.濯 /清 涟 而 不 妖

14.①非常,很 ②生枝蔓 ③立 ④应当

15.①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16.莲,花之君子者也

17.爱牡丹:追求荣华富贵;爱菊:脱俗避世;爱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濯/清涟而不妖。

1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植:立。词类活用词,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予: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际意义。

答案第2页,总42页

出:长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独:仅仅,只。鲜:少。闻:听说。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莲的具体描写,运用对比衬托写法,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赞美莲是“花之君子者也”,这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17.考查对比喻修辞的理解。菊:代表隐逸者,消极避世;牡丹:代表富贵者,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莲:代表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作者爱莲,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点睛】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18.A

19.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1.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

1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1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2.(1)助词(“的”)。(2)艳丽。(3)竖立。(4)应当 23.(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3)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4.(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2)“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解析】

2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植”:竖立。“宜”:应当,应该。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

答案第3页,总42页

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亵”:亲近而不庄重。“予”:我。“染”:被沾染,受污染。 2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这几句对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实际上是以花写人(君子)的品质,即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二问,考查“菊之爱”的含义。从“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分析,是指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的人格;另一层意思是指做一个像作者一样的隐逸者。也就是要从陶渊明和作者(隐士)两个角度作答。不要遗漏其一。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5.(1)多(2)生枝蔓(3)树立(4)应当 26.(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或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7. 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8.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考查文言文实词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句意来做解释。 (1)可爱者甚蕃: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2)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蔓:生枝蔓; .(3)亭亭净植: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树立; ..

(4)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宜:当,应当。 .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独、染、濯、清涟、妖”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唯独;沾染(污秽);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端庄。故本句可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菊之爱、鲜、闻”意思分别是: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少;听说,故句子可翻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2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赏析作者感情。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说”借描绘事物进行抒情言志。即通过借助某一事物,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议论事物,从而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即托物言志。文以莲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的坚贞不渝精神,从而也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品质,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并对追名逐利的庸俗世态,表达了鄙视和厌恶的态度。 28.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句子的意思,“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意句子的语气,里作者有一种鄙弃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答案第4页,总42页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9. ①多 ②树立或立 30.D 31.(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2.应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33.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或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中注意:蕃:多。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树立。

30.A.少/鲜艳。B清香/清澈。C.通气/通向。D.都解释为“听说”。

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注意: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出:长出。淤(yū)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3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与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体会写作技巧,并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正面衬托”,是指两物属于同类物,作者评价倾向一致,比如本文中作用对“菊”和“莲”都是持肯定的态度,所以前者是对后的正面衬托;而作者对“牡丹”是持否定态度,“牡丹”对“莲”就是“反面衬托”。“写法的作用”,不外乎是为了强化所写物的形象特点,或对文章主旨起到“突出”作用。即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本文作者表现的情操,联系生活实际,从“洁身自好”等方面感想即可。如莲不慕荣利、洁身自好、正直、美名远扬,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具有君子之德,保持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 【点睛】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34.(1)沾染(污秽) (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每小题1分) 35.(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

36.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37.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2分) 【解析】

34.试题分析:“染、妖、亭亭”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出来,分别译为“沾染”“美丽而不端庄”“耸立的样子”。注意

答案第5页,总42页

不要把“妖”的意思译为“不妖”的意思,那样就解释反了。“谓”要根据上下语意,用适当的词语代替,本句应用“认为”代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5.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水陆草木之花”“ 蔓、枝”,“水陆草木之花”应译为“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此处易少译,有些字的意思译不出来。“蔓、枝”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生枝蔓,长枝节”。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6.试题分析:表面是写对花的喜爱,实则是指对花的喜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和品德。因此,前句表达了作者对世间具有君子之德的人太少了的一种遗憾,后句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世世风的鄙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句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句子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它之后又写了什么内容,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7.试题分析:对莲花的描绘和评价应是启示的触发点,如莲不慕荣利、洁身自好、正直、美名远扬,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具有君子之德,保持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感悟要根据语段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事物的特点、侧面描写的语句、评价等等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语段内容,抓住感悟的触发点是很重要的。

38.A 39.D 40.B 41.C 【解析】

38.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濯”读“zhuó”。 A.“著”读“zhuó”; B.“躇”读“chú”; C.“棹”读“zhào”; D.“杓”读“sháo”; 故选A。

39.本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B. 之:代词,它;

C.之: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D.之:助词,的; 故选D。

4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B.“物理”古义是“事物的原理”,故选B。

41.C. 《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人格,从而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

答案第6页,总42页

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42.D 43.(1)(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2)(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4.D 【解析】

42.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 “亭亭净植”中“植”通“直”,立的意思。“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3.试题分析:联系前后文,了解句子大意,弄清关键字词含义,比如本句中“亵玩”“同予者“的意思。 考点: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试题分析: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用意是为了突出莲花的雅,也反衬出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45.蕃:多; 鲜:少; 宜:应当; 濯:洗涤

46.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它只可以从远处观看,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7.C 48.“问号”属反问,意思是同我一样的人不多;感叹号表慨叹,强调喜爱牡丹的人众多。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连用,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的世风的嘲讽,对这世上洁身自好的人太少而感到惋惜。 【解析】

4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翻译。(1)“可爱者甚蕃”的“蕃”读fán,,“多”的意思; (2)“鲜”有两个读音,xiān和xiǎn,读xiǎn是副词,“少、很少”的意思。 (3)“宜乎众矣”的“宜”是多义词,有“适宜、应该”等词义,在此处是“应该”;“焉”在这里作人称代词,指代莲,译为“它”。 (4)“濯”读zhuò,“洗涤”的意思。 4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1)句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性;“爱”是“喜爱”;“染”在这里表达被动意思,翻译为“受沾染、被污染”。 (2)句中,“而”表示转折关系,翻译为“却、然而”, “亵(xiè)”指“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指“玩弄” 。 4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判断。文中以“菊花”是正衬,“牡丹”反衬,C表述正好相反。故选C。 4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作者在文中把菊花看作隐者,牡丹当作富贵者,莲当作品德高尚的君子,然后发出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问号表达反问语气,无需回答,但是可以听出志同道合者寥寥无几。但是追求富贵者,应该是络绎不绝,“宜乎众矣!”一个感叹号,既揭示了现实,又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者的嘲讽,也对缺少洁身自好者感到惋惜。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点睛】

平常阅读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会忽略了标点符号。但是标点符号虽不起眼,却能巧妙地传情达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细腻生动,使一句话能包含更多的内容,表达更深的意思。

49. (1)沾染(污秽) (2)认为

50.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答案第7页,总42页

【解析】

49.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意思是“沾染(污秽)”。“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谓”意思是“认为”。

50.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法特点。文中重点要描写的是莲花,但写到了菊花和牡丹,目的是衬托,其中菊花属于正面衬托,莲属于反面衬托。目的是为了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1.多;很少; 52.(1)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解析】

5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蕃”,多;“鲜”,很少。

5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5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得出: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点睛】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宋朝 周敦颐

55.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56.衬托莲花高洁的品质。 【解析】

.要求学生掌握《爱莲说》的文学常识。《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55.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远观”,远远地观赏;“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56.要求学生从衬托的角度分析即可。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析: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答案第8页,总42页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7.(1)生藤蔓(横生藤蔓) (2)语气词,啊 (3)应当

58.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59.“君子”。莲洁身自爱、正直、雅致、庄重等品格都体现了君子的高洁的人格。(其他符合题意的表述也可) 【解析】

5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蔓”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生藤蔓”。

5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予”“独”“染”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59.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意思是“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君子”能够概括“莲”的核心特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现了“莲”的正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的自尊自爱,这些都是“君子”的表现。 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60.(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61.(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62.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 6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蔓” 词类活用,长枝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2.试题分析: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能答出“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道理即可。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3.C .A 65.D

66.(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解析】

63.A.前者“告诉”,后者“认为”。 B.前者“远播”;后者“从远处”,名词作状语。

答案第9页,总42页

C.都是“听说”的意思。 D.前者否定副词“不”,与现汉同;后者通“否”。 故选C。

.A.都是介词“从”之意。

B.前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后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前者代词,“……的花”;后者代词,“……的人”。 D.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表承接的连词。 故选A。

65.作者赞美的是“莲”,不是“牡丹”。故选D。

6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益”:更加。“植”:树立。“亵玩”:玩弄。“予”:我。“宜”:应当,当然。 【点睛】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67.C 68.D 69.B 【解析】

67.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不是“种植”。故选C。

68.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 濯清涟而不妖/康肃笑而遭之(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 莲,花中君子者也/卿今者才略(者:“者也”表判断/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C. 公亦以此自矜店/以钱覆其口(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故选D。

6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句分析作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者借花喻人,描写的是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与自己的“避世”思想不符,显然作者不是表达“对世人喜爱牡丹的赞赏之情”。故选B。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70.①美丽而不端庄或妖媚;②长出枝节;③立;④亲近而不庄重。 71.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72. 菊花, 牡丹。 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

70.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濯清涟而不妖”翻译为“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

答案第10页,总42页

不显得妖媚”,“妖”意思是“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翻译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意思是“长枝节”。“亭亭净植”翻译为“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意思是“立”。“不可亵玩焉”翻译为“不能玩弄它”,“亵”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

7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中“鲜”意思是“很少”,“闻”意思是“听说”。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7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要赞烦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壮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73.对于莲花的爱好,跟我相同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数就众多了。 74.“中通外直”,中间空,外面直,借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借喻君子方正无邪,不拉拢勾结;“香远益清”,香气远远地闻到,更加清香,借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享亭净植”,远远地站立在那儿,又洁净又端庄,借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可以远处观看而不可轻慢地拿来玩弄,借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 75.C 【解析】

7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予”:我。“宜”:应该,当然。“众”:多。

74.开放性答案。只要是文中描写莲的语句均可,但理由在合理有效。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实际的意思: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作者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几句话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75.“作者用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反衬,以突显莲花的形象”应改为:作者分别用菊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来正衬和反衬莲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故选C。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76.(3分,每题l分)①多②立③却,但是

答案第11页,总42页

77.(3分)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78.(2分)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79.(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解析】

76.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 多 ②立 ③却,但是,转折连词。

77.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鲜:少;何:谁。 78.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作为一正一反的衬托,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79.考查托物言志以及文章内容的掌握。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80.长枝节 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81.B

82.(1)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83.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80.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技”为名词作动词,“鲜”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各句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益”皆是“更加”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出”“染”“濯”“妖”“何”“宜”,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3.试题分析:根据文中作者对三种花的评述来概括三种人生观,联系现实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种人生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84.(1)多 (2)立 85.(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86.为了衬托莲花高洁的品质,写菊花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衬。

87.托物言志。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8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可爱者甚蕃”的意思是“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的意思是“多”;“亭亭净植”的意思是“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的意思是“立”。 8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鲜”“染”“妖”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86.此题考查学生对衬托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从正反两个角度衬托莲花。第一次:用“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莲,花之君子者也”,表现莲花的高洁品质。第三次:回应开头,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衬托“同予者何人”,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表现出作者洁身自好的节操。

87.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借莲表达对君子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答案第12页,总42页

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88.①多 ②应当

.①莲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90.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91.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解析】 8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②句意为: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蔓”,生枝蔓;“枝”,长枝节;“益”,更加; ②句重点词语有:观:欣赏;亵玩:玩弄。

9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中心主题,即借莲表达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这样安排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91.本题考查中心主旨了理解。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不过在现实中,有些人是经不住诱惑的,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 每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都不同,究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看自己的是非观了。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92.(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应当 93.(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94.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95.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解析】

92.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答案第13页,总42页

93.试题解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通、直、蔓、枝、爱、鲜、闻”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4.试题解析: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做这类题型,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从《爱莲说》的第二段可以得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是花之富贵者也。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95.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型的方法是:考生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句子的句式、手法等方面着手。本题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从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从句式方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6. ①多 ②立 ③沾染(污秽) ④洗涤

97.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98.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解析】

9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为: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立。(3)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沾染(污秽)。(4) 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

9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句中重点词有:鲜:少;之:的;予:我。句意为: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9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借“莲”表达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点睛】

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句式上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准确、流畅、优美。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99.B

100.①的 ②却、可是 ③多 ④洗涤

101.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10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5)助词,取消句子性(6)宾语提前的标志 【解析】

99.B项画线词意思相同。都是“更加”之意。A前者“唯独”,后者“一个”。C前者“少”,后者“新鲜”。D前者“应当”,后者“适当的措施”。 100.(1)和(2)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而”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3)和(4)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

答案第14页,总42页

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濯”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独”:只。“染”:沾染。还有“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的翻译。

102.文言文虚词“之”用作代词和助词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能以径寸之木”。(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就是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 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吾欲之南海” 中的“之”则为动词“到、往”。 103.(1)多(2)过分艳丽(3)竖立 104.(1)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105.A

106.示例:前者强调只要意志坚定、心智高远,就不会随波逐流而受到世俗及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本心;后者则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总而言之,都是强调只要主观意志坚定就不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鲜”“宜”“众”等字词的翻译。 105.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A项“作者是唐代哲学家周敦颐”说法不正确。《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人。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106.试题分析:考查多名言的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的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观点过分强调外因的重要性,环境是可以影响人,但是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如果你的品质够高尚,意志够坚定,外界是无法影响你的。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07.宋 周敦颐

108.多 长枝节树立少

109.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有几人呢?

110.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在文中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解析】作品出处:《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创作年代:北宋 107.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

答案第15页,总42页

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108.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如“鲜”)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读懂全文,再思考所学过的这几个字语有哪些含义,根据句意推断。

109.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例如1句中的“濯”的含义为“洗涤”,2句中的“何人”的含义为“几人”。

110.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111.(3分)答: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之情,和对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的鄙视。 112.(4分)答; 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良好的秉性。() 【解析】 111.

试题分析: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2.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作者所描写的“莲”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只有自己洁身自好,在任何环境中也不会受不良的影响。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13.(1)却 ②()少 (3)多 (4)应当 114.D. 115.(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16.(1)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2)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117.答案示例: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2分) 【解析】 113.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鲜”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4.

试题分析: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高洁的莲花的赞美之情。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提示词语,用原文回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独”“染”“濯”和“远观”“亵玩”的含义,补出省略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7.

试题分析: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

答案第16页,总42页

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学生从借物喻人、象征、衬托等写作手法发,来理解对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与鄙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8.D 119.C 120.A 121.D 122.(莲的茎秆)中部通达,外形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对于菊花的喜爱(或“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12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2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

118.试题分析:考查实词的义项。D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改为:亭亭净植(树立)。 1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错误的选项C。改为:一讲学家/设帐寺中。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120.试题分析:A项中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BD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起取独作用的结构助词,不译。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睛:文言文虚词“之”用作助词,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能以径寸之木”。(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21.试题分析:D项“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以牡丹反衬莲之美,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

1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蔓”“枝”“鲜”等字词的翻译。

123.试题分析:考查对《爱莲说》写作方法的把握。是利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赞扬莲的美好资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124.试题分析:考查对《爱莲说》中作者品质的把握。作者以莲自喻,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莲的高贵品质象征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25.(1)多(2)过分艳丽

126.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127.(1)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8.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答案第17页,总42页

125.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蕃”意思是“多”。

1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玩:玩弄。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衬托手法的理解。细读文本可知,本文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即对莲花的喜爱之情。用草木之花为总的陪衬,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第(2)—(4)小题考查根据要求默写句子,难度不大。第(5)小题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作者将莲与牡丹对比,表现了自己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表现作者不慕名利;从作者赞颂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可以看出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1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第一次用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第二次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莲,花之君子者第三次回应开头,用衬托突出“同与者何人”,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来表现出坐着轻蔑世俗的态度和孤行,洁身自好的节操。所以,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29.(4分)(1)蕃:多 (2) 鲜:少 (3) 植:立 (4)濯:洗涤 130.(2分)我只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 131.B 2分 132.(3分)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解析】 1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注意“鲜”是一词多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CD三项”“之”是结构助词,的,而B项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故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体悟能力。仔细阅读文段,理解句子的意思,先找到原句在用

答案第18页,总42页

字的话概括,原句是“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3.值得喜爱生枝蔓树立我 134.(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2分)(2)对于菊花的喜爱(或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35.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36.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解析】

13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可爱”:值得喜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予”“濯”“妖”“鲜”等字词的翻译,“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动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35.试题分析:考查写法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136.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意思: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沾染。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37.(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濯 清 涟 /而 不 妖 138.(1)水波(2)长藤蔓(3)耸立的样子(4)应当 139.我只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而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140.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3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

答案第19页,总42页

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38.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涟”是“水波”;“宜”是古今异义词,“应该,应当”的意思。

13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予、染、濯、涟、妖、通、蔓、益、亭亭、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0.试题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主旨分析作答。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并用“菊”“牡丹”作映衬,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作答时可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个语句具体分析。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141.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时 142.多树立或立少更加

14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144.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移。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4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要结合文段的内容,判断出自的作品,然后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北宋的哲学家周敦颐。

1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蕃(多)、鲜(少)、益(更加)”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14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予”,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宜”,应当。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4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讨论“环境与人的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个人与环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个人修养及操守,对事物的把持。周围,外在的环境会对个人有影响,但不是绝对影响。个人的态度才是核心。

145.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

146.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

答案第20页,总42页

文章的主旨。

147.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解析】

145.试题分析:《爱莲说》的结构分析。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分析结构特点。线索是爱莲,而陪衬中总陪衬草木之花,旁衬是菊花,反衬是牡丹。

146.试题分析: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目的是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这样写的作用是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答作用时不能脱离文章的中心。

147.试题分析:考查虚词的用法。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特别是第二句中的“之”,明显用在主谓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的性。 148.(1)蕃:多 (2) 鲜:少 (3) 植:立 (4)濯:洗涤 149.我只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 150.B

151.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解析】 148.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植”这个词,在这里是“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9.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0.

试题分析:B为助词,无实义;其他都可以理解为“结构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2.xièxiǎnzhuólián 153.耸立的样子隐居的人洗少

1.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去玩弄它。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155.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有美好的资质。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5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鲜”在这里表示“少”的意思,应该读三声。

15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隐逸”指的是“隐居的人”。 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而”在这里表示转折,“宜乎众矣”的意思是“人应该很多了”。

155.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概括出君子的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

答案第21页,总42页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156.周敦颐北宋 157.(1)名词作动词,生枝蔓(2)更加 158.(1)我只喜欢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莲花)笔直洁净的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看却不可以轻慢地玩弄它

159.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56.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的周敦颐。

15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蔓”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的意思。

15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染”“濯”“妖”“亵玩”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9.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菊、莲、牡丹的特性,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它们代表的人生态度是: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160.(1)蕃:多;(2)鲜:少。 161.(1)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2)译文: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162.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意思对即可) 163.这里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1.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60.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蕃”,多;“鲜”,少。

161.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第二句是判断句式。重点字词:“爱”,喜爱。

162.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君子的生活态度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概括出君子的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16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品质分析,“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答案第22页,总42页

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析得出:不管环境的好坏,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格上保持,不能随波逐流。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165.(1)多(2)应当(3)少 166.(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67.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168.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169.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或“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65.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蕃”是“多”;“鲜”是古今异义词,“少”的意思。

16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予、而、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莲之爱、者”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翻译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6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概括作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文章是从这三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168.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是正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是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揭示文章的中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作正衬和反衬,更突出地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据此理解作答。

16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作答时,要扣住“人与环境”或“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分析作答。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170.C 171.(1)我单单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的品格)。(2)哎,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172.D 【解析】

170.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C.亭亭净植 植:树立。

1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答案第23页,总42页

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鲜:少。闻:听说”等字词的翻译。

172.D项有错,应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风的鄙弃。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73.D

174.沾染(污秽)美丽而不端庄树立认为 175.(1)我只爱莲花的从淤泥里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并不显得妖媚。(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76.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73.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本题中“鲜”字根据语境正确的读音是“xiǎn”,“少”的意思。故答案为D。

174.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妖”是“美丽而不端庄”;“植”是古今异义词,“树立”的意思。

17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妖媚)”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通(贯通)、蔓(名词用如动词,长枝蔓)”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写启示。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洁人格。作答时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语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启示。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177.B 178.C

179.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庄重正直。 【解析】 177.试题分析:B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前者“从”,后者“自己”。C前者“的”,

答案第24页,总42页

后者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D前者“更加”,后者“益处”。

178.试题分析:C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C项是宾语前置句。ABD都是一般疑问句。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 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

179.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描写莲的具体句子,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君子”应该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像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为真君子。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80. C 181. D

182. (4分)⑴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牵牵扯扯的,不枝枝节节的。 ⑵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了一头驴子进入贵州。 183. 说、托物言志、洁身自好(5分)

184. 莲花:高洁、庄重、正直、芳馨、清高(结合原文内容,说出三点即可)。 【解析】

180.试题分析:C中二者都是“亲近而不庄重”;A:种植/立;B:渐渐/更;D:说/认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1.试题分析:D和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A、B为主谓之间;C为动词,到、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3.试题分析:了解常用的衬托等写作手法,明确每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考点:分析作品抒情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4.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5. 宋(北宋) 周敦顾 186. 多 洗涤

187.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188.D 【解析】

185.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的周敦颐。 18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蕃:多。濯:洗涤。

187.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中“鲜”意思是“少”,“闻”意思是“听说”。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18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鄙视之情。故

答案第25页,总42页

选D。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 多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

190. 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191.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192.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同时注意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将词语解释的更准确。该题考查的都是课内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蕃”是多的意思,“亵玩”表示亲近而不庄重,“宜”是应当的意思。

19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一般翻译原则和方法,以及自己积累的文言词汇,做到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简洁。该题中注意对“鲜”、“濯”、“妖”的解释。 19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李唐以来对牡丹的喜爱,以及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来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节操。周敦颐爱莲和陶渊明爱菊有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同点是陶渊明注重避世归隐,而周敦颐看重在世俗中洁身自好。

19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把握能力。周敦颐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节操,将莲喻为花中君子,通过作者对莲的描写的句子,以及牡丹和菊的衬托作用,可以总结出莲具有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君子之风。 193.(1)蕃: 多 (2)蔓:横生枝蔓(3)远: 远播 .194.(1) 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 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195.C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宋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9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蔓:横生枝蔓。

19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宜:当。众:众多。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9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错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

答案第26页,总42页

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本文以议论性文字为主。 196.(1)亲近而不庄重(2)少

197.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落实关键字“染、濯”等) 198.D 199.(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示例: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19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亵”这个词语比较重要,在这里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

19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个句子是本文中的重点翻译句,需熟记。注意两个“而”字都是表示转折。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9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D项错误。应该是: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的莲花的赞美之情。

199.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此题可以从不受环境的影响的角度作答。

200.C 201.B

20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03.D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宋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0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有误,植:树立。

20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B项。意思都是表转折。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助词,的。C:句末语气词/兼词,兼“于之”。D:宾语前置的助词/指代时间。

20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染:沾染。濯:洗涤。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20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即可。D项理解有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

答案第27页,总42页

人追名逐利的鄙弃厌恶之情。

204.C 205.B

206.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207.D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20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C. “亭亭净植”中的“植”是“,挺立,竖立”的意思。故答案为C。 205.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之”分别是“取消句子的性”和“助词,的”;B项,“而”都是表转折;C项,“焉”分别为“语气词”和“兼词,‘于之’”;D项,“者”分别是“……的人”和“代指时间”。据此,答案为B。

20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予(我)、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染(沾染)、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0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所以,并不是抒发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据此,答案为D。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08.多,仅、唯独,洗涤,亲近不庄重 209.(1)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2)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2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11.这道题是开发题,回答能扣紧自己支持的观点即可,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改变一个人,需要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这两句话中注重的是外在因素,也就是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没有指出内在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力。 【解析】 208.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蕃”是“多”的意思;“亵”是“亲近不庄重”,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注意(1)句中“濯”的意思“洗涤”;(2)句中“亵”是“亲近不庄重”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0.

试题分析:考查名句的理解性填空,首先要选对句子,其次字要写正确,如淤泥、濯、亵等字的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1.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开发题,回答能扣紧自己支持的观点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2.C 213.B

答案第28页,总42页

214.D 【解析】 212.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此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植”通.“直”.净,干净清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A:主谓之间,取消局的性/助词,的。B:转折连词。C:语气助词相当于“呀”“/哪里D:人/判断句式的标志。故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 (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5.北宋(宋)周敦颐

216.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217.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即可。 示例:作者心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解析】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15.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及谦词和敬辞的区分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和作者,了解作家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2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词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翻译的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就能正确翻译。部分句子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2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

218.亵:亲近而不庄重 宜:应当

219.(它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20.作者以花喻人,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明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解析】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答案第29页,总42页

218.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本题中“宜”是古今异义词。

2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220.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有莲花爱好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有牡丹爱好的人,太多了吧!作者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然后借花喻人,感叹知音甚少,描写了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221.(1)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性)(2)生枝:枝枝节节(3)但是,却(4)少;很少 222.(1)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2)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223.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解析】

22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枝”:生枝,长枝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之”“而”等虚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谓”“宜”“众”等字词的翻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分析描写语句,也可以分析直抒胸臆的关键句。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并把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花的自然特点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24.多;长枝蔓;少

225.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226.这是一种映衬(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高洁正直的品质。 【解析】 2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蔓”作动词,长枝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5.

答案第30页,总42页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几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6.

试题分析:《爱莲说》中主要写的是莲之爱,还要写菊之爱,起正衬作用,正面映衬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写牡丹之爱,起反衬作用,反衬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7.(1)濯:洗涤(2)亵:亲近而不庄重(3)蕃:多 228.(1)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2)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吧。 229.D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2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濯”在这里是“洗涤”的意思。

22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染”“妖”“宜”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D项有误,应该是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

230.(1)沾染(污秽) (2)生蔓 (3)品德高尚的人 (4)应当 231.C

232.(1)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了。(2)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233.B

234.示例: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解析】

230.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蔓”名词用如动词,“生蔓”的意思;“宜”是古今异义词,“应该”的意思。

23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A项中“焉”分别为“语气助词,呀”和“兼词,于之,在哪里”;B项中的“乎”的意思分别为“用在句中,表语气舒缓”和“于”;C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D项中的“而”分别是“表转折,却”和“表并列”的意思。故选C。

2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予(我)、宜(应该)、众(多)”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而(却)、染(污染)、濯(洗)、妖(妖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2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辨析能力。“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说法有误,作者“借牡丹的形象”应该是从反面来进行衬托。所以选B。

23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创意性表达。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莲”的品质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作答。可结合“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谦虚;中通外直——虚怀若谷,刚正

答案第31页,总42页

不阿;不蔓不枝——有秉性”等方面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35. 周敦颐 托物言志 236.(1)清水 (2)长枝蔓 (3)立 (4)应当 237. D

238.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39.D 【解析】 235.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的作者及写作手法的考查,这在课上老师都做了讲解,只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下做好复习,解答此题易如反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3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但这几个词语是课内文言文当中的,已经做了翻译,因此可以直接写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7.

试题分析:A项“鲜”分别为少/鲜艳;B项“清”分别为芬芳/水清;C项“闻”听到/听到的事,因此选D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8.

试题分析: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此题的采分点有“之”“可爱”“ 蕃”。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9.

试题分析:此题不难,选项对应课文内容一一分析,选择出D项是错误的,因为作者并没有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相反是鞭挞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0.C 241.D 242.D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宋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4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错误,枝:名词用作动词,长出枝茎。

24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都是“少”。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主谓之间/代词。B:表转折/表顺接。C:句末

答案第32页,总42页

语气词/兼词,“于之”。

24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不正确,选文表达了作者对花之君子—莲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43.(1)多 ; (2)洗 ;(3)生枝蔓 ; (4)应当 244.D 245.C 246.(1)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

(2)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娇媚。 24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解析】

243.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濯”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44.试题分析:D项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更加”之意。A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承。C前者“耳朵”,后者“罢了”。B前者“的”,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245.试题分析:C项“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对比的目的是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

24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亵玩”“予”“濯”“妖”等字词的翻译。

247.试题分析: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淤”“濯”“亭”“植”等字词的书写。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48.D 249.D 250.C

251.⑴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啊!

⑵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25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魏

24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项错误,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植:立。

249.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每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分组比较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都是 “更加”的意思。

250.本题考查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C项不正确,本文主要描写了莲花的性状,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高洁坚贞的高尚情操。要结合全文的内容理解分析,同时根据题目也可以知道是赞美莲花的,而不是赞美牡丹。

答案第33页,总42页

25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亵玩”:玩弄。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25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爱借助某种花草树木来赞美君子的高洁品质,要注意积累相关诗句。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53.(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 2.(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

255.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56.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2分) 【解析】 25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这里的“谓”是“认为”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蕃”“蔓”“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5.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通过总结文章内容,探究作者观点可以概括出文章主旨。“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富贵权贵的象征,人们大都喜欢追逐名利,而像我一样追求正直的君子恐怕很少了。这句话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注意结合内容体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7. (1)多; (2)很; (3)洗涤; (4)更加。

258.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59.我、余、吾、予。 260.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3)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突出写作目的。 【解析】

答案第34页,总42页

试题分析:

257.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8.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句翻译一要注意“菊之爱”“莲之爱”是倒装句,二是注意“鲜”字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来理解。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9.本题是要求从“学过”的古文中找“第一人称”,不局限于本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解答即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0.本题是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根据题中提示的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理解,梳理文章内容,找到语句填答。注意不要写错字。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1.周敦颐北宋(宋) 262.(1)很(非常)(2)洗(洗涤)(3)更加(更)(4)应当(应该)

263.在污浊的环境中孤高自守,体态通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美名远扬……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反应了当时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世风盛行。 265.答:托物言志。《紫藤萝瀑布》宗璞(《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解析】

26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注意“颐”字的写法。 26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益”的古今异义。

26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描写莲花的语句,并分析出这些语句赋予了莲花怎样的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这句是说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意思一致。用牡丹反面衬托,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26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像学过的《紫藤萝瀑布》,本文借写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来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点睛】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66.A

267.①多②挺立③少④适合

268.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69.①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②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270.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解析】

266.试题分析:考查《爱莲说》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

答案第35页,总42页

的主旨。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的一个很成功的案列,借物喻人,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67.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为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宜”在现代汉语中有“适宜、适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68.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淤”“濯”“涟”等字词的书写。

26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亵玩”“鲜”“予”等字词的翻译。

270.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本文写菊花、牡丹的用意可从衬托莲的角度作答。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表达作者希望能像莲花一样高洁及向往平静生活、远离官场争斗的安逸生活等角度作答。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71.《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272.C

273.⑴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表转折,“却” ⑵从;十分,很

274.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⑵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27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选自《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朝代:北宋

27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注意识记《爱莲说》的作者、朝代等。

27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陶后鲜有闻”的“鲜”是“少,很少”的意思。

273.试题分析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而”表转折,可翻译为“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自”翻译为“从”。“甚”翻译为“很”。 27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予”、“染”、“濯”、“妖”、“鲜”、“闻”的意思。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275.试题分析:此题既考查所使用的手法,也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文意可知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答案第36页,总42页

276.周敦颐 277.少应当

278.表现了世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追求

279.表达了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豁达正直的品性 280.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追名逐利这种污浊世风的鄙弃与不满 【解析】

276.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277.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本文是所学名篇,可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解释。或者根据所学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鲜”为多音字,xiǎn,少。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78.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此句表现了世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追求。

27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不以此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尊敬,又不敢轻侮。

280.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这句是说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用牡丹反面衬托,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81.①多;②洗涤;③更加;④应该。

282.①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②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83.(1)莲,花之君子者也。(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284.表现出周敦颐、陶渊明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解析】 28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8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君子”“鲜”“予”是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8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内容来回答。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答案第37页,总42页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8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独”,在文中不仅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更有与众不同的意思,表现出他们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5.D

286.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87.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移。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元公集》 年代:北宋

285.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D.“谓”的意思分别是认为;对……说。 28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28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示例“”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移。

288.周敦颐1分

2.① 多 ② 广泛 ③ 少 ④ 洗涤(共4分,每小题1分) 290.只能远远的观赏,而不能把它当做玩物去随意玩弄它。(意思对即可)

291.围绕“品德高尚、 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等”回答。(意思对即可) 292.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共4分,各2分) 293.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意思对即可) 【解析】 28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多积累,回答此题并不难,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一词多义现象“鲜” “僵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90.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1)注意反问语气。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91.

试题分析:围绕“品德高尚、 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等”回答。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2.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句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以看出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93.

试题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表达世人对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追慕,含蓄的对当是世风的批判。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94.(1)多(2)沾染(3)树立(4)洗涤

答案第38页,总42页

295.(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96.洁净单纯雅致

297.表现了作者蔑视世俗的态度和孤行、洁身自好的节操。 【解析】

294.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染”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沾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9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陆”“蕃”“鲜”等字词的翻译。注意两个“之”字的用法。

296.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洁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为单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为雅致。 297.考查重要语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这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洁身自好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98.这里指繁多应当取消句子性,无意义结构助词;的

299.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0.用古人对花的不同喜好,作为比较和陪衬,以此衬托作者对莲的情有独钟。 301.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通达正直、行为端正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29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宜:应当。

29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亵:玩弄。予:我。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00.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要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爱莲”,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是为了衬托作者的爱莲,从而表现作者高洁的品质。 30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正确理解翻译即可。分别写出了莲的不同特点::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通达正直、行为端正;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02.草木茂盛/繁多少应当

答案第39页,总42页

303.示例: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304.D 【解析】

30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的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1). 草木茂盛/繁多 (2). 少 (3). 应当 303.试题分析:此题中的“予”“濯清涟”“妖”等词语,都是关键词,所谓的赋分点,在翻译时一定不要译错,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不要以今释古。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

304.试题分析: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句意:对于牡丹的爱,那应该是有很多的人了!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不对。应该说讲得直截了当,也不是在赞美牡丹。 305.(1)长枝节,生出枝节(2)应当 306.(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307.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移。 【解析】 30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此题注意词类活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30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词语:可:只能。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07.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请举例并说明你自己的看法。解此类开放性试题: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要用现实生活的事例来正面自己的观点。同意第一种观点,要从自身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来解答。同意第二种观点,要从环境可以影响人。最好从同意第一种观点来解答。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308.多洗涤当然少 309.D

310.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311.“出淤泥而不染”指在淤泥里却不受污染,比喻人在不好的环境里成长却不受影响。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解析】选自《周敦颐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308.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注意“陶后鲜有闻”中“鲜”是“少”的意思。

309.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D项中“而”都表示转折。A项表述修饰,B、C项表示

答案第40页,总42页

承接。

3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益”是更加的意思,“植”是“立”的意思,“谓”是“认为”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莲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比喻人在不好的环境里成长却不受影响。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不随波逐流。

312.①很,非常 ②洗涤

313.①(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②(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314.不蔓枝 【解析】

3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濯”的含义是洗涤。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注意“同予者”的翻译和句子的语气。2句注意“宜、众”等关键词的翻译。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要求,三个字。原句可以是:不蔓不枝。由于“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讲,所以可以简化成“不蔓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1】蕃:多; 濯:洗;植:树立,挺立; 鲜 :少

【小题2】①我唯独喜欢莲花出于淤泥却不受到沾染,经过了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只能远远的观看却不能到近处去玩弄它。(语句连贯,意对即可) 【小题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小题4】志趣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正直,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小题5】以菊作正衬,以牡丹作反衬,突出了莲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的品质. 【解析】试题分析:

315.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16.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而”“亵玩”,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17.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18.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莲的形象,志趣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正直,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其就是君子的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9.理解衬托,正衬和反衬,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本内容,以菊作正衬,以牡丹作反衬,突出了莲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的品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

答案第41页,总42页

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320.(1)沾染(污秽);(2)洗涤;(3)立;(4)应当。 321.(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2)我认为,菊是华中的隐士。 32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与爱莲形成对比,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323.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能让借莲花表达自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陋室主人爱陋室的环境美、陋室中的情趣美、交往美,借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解析】

320.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植”这个词,在这里是“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21.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22.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特点,明确其表达效果。这里以“菊之爱”、“牡丹之爱”与爱莲形成对比,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323.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第42页,总4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