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市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

北京市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

来源:尚车旅游网


北京市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

1. (6分) (2017·上饶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神

中国古典方形木构建筑檐下四角,或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往往设置力士、神兽负重的形象,谓之“角神”或“扛坐神”。角神姿态多作奋力托举状,有双臂并举者,有以肩扛顶者,仿佛千钧之重集于一身。它既有支撑屋宇或台座结构的作用,又是传统建筑中少见的具象写实构件之一,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殊有意趣。

角神表现千钧之力聚集于四隅的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以四柱支起屋顶的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正所谓“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同时,角神的产生又与中国古典神话不无关系。《全后汉文》言:“四岳阿鲧,绩用不成。”“岳阿”即四极之山,战国铜镜多有四山的形象,可能描绘了四山对天盖的支撑。又如临淄齐墓出土漆盘与长沙楚墓出土帛书图形的四角都绘有四颗树,当代表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对角隅支撑物的特别关注,是促成建筑“角神”出现的重要因素。

较早的角神实例见于洛阳金村东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将器脚设计为神人、神兽托举造型。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钱瓦当上描绘了当时屋宇的简化图形,屋檐下有一托举屋盖的人形,双臂上举,可谓建筑角神的直接实例。由此可知,作为承重功能的艺术化表达,神兽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现在战国建筑之上。另外,角神的设置还与汉代流行的以神兽“坐镇”空间四角的习俗意蕴相通。彼时人尚席居,室中铺筵席以坐,为避免滑动,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压住,今谓之“席镇”。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形象。汉末三国时期,建筑角隅设置神兽的做法可见于南京上坊、安徽当涂两处东吴大墓。南北朝时期表现“托举”功能的力士、神兽造型也有若干实例留存至今。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石棺床床脚部雕刻有力士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北朝石椁则以浮雕形式表现了屋形石椁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武士本身虽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却表现了建筑空间功能上的镇守意义,虽无角神之形体,却有角神之意蕴。

隋唐时期,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其实例首推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宋辽以降,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宋金以降’角神仍流行于山陕一带的庙宇建筑中,并且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有以角神骑坐于昂上者,形象多为裸身力士,宋青莲寺正殿与藏经阁即属此类。青莲寺角神已为泥塑,头顶与角梁

第 1 页 共 16 页

接触面积减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明清时期的神像台座或陵墓棺床,形制以束莲居多,扛坐神的使用已不普遍。然而在古风犹存的晋东南一带,仍继续存在着优秀的扛坐神作品。

(选自《力擎桁梧辨角神》,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下四角、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形象是力士、神兽等,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B . 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顶,这个特点体现在角神设计上就是角神聚集于建筑屋檐下的四角。

C . 汉代人比较崇尚的是铺席而坐,他们为了避免席的滑动,就会在四角压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这种席镇。

D . 明清时期,角神虽然已不多见,但也并没有绝迹,比如在晋东南地区,人们在建筑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角神是建筑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艺术表达,作用是支撑屋字或台座,姿态多是托举状态,有用双臂的,也有肩膀扛顶的。

B . 古代建筑上角神与古代人认为天的四角有山或树的支撑关系密切,他们对角隅支撑物的关注促成了建筑物中角神的出现。

C . 战国时我国已经出现了角神,其直接证据就是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瓦当,图像中有屋檐下托举屋盖的双臂上举的人形。

D . 现存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北朝石椁上的浮雕武士因为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就没有了角神的作用,但还具有镇守的意义。

(3)

第 2 页 共 16 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被认为比较早的角神实例不是在建筑上的,而是在出土于洛阳的东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脚有神人、神兽托举器物的设计。

B . 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也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

C . 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够证明隋唐时期角神的形象特征,宋金以来山陕一带的角神出现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D . 文章以角神发展为线索,按照朝代先后解说角神的起源、变化等,并用现存建筑、造像和文字记载、出土文物等佐证观点。

2. (18分) (2017高一下·烟台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第 3 页 共 16 页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

第 4 页 共 16 页

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第 5 页 共 16 页

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 . 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 . 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 . 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 . 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 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 (10分) (2017高三下·福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延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

第 6 页 共 16 页

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平起,叶嘉莹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的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下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半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他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演讲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00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在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

第 7 页 共 16 页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 . 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 . 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足独一无二的。 D . 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 . 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2)

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 . 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 . 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 . 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3)

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的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4. (12分) (2020·江苏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昔议论者,皆谓古文之衰自东汉始,非也。西汉惟武帝以前之文,生气奋动,倜傥排宕,不可方物,而法度自具。昭宣以后则渐觉繁重滞涩惟刘子政杰出不群然亦绳趋尺步盛汉之风逸无存矣。是编自武帝以后至蜀汉,所录仅三分之一,然尚有以事宜讲问,过而存之者。

(方苞《古文约选序例》)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昭宣以后则渐觉繁重滞涩惟刘子政杰出不群然亦绳趋尺步盛汉之风逸无存矣。

第 8 页 共 16 页

(2) 方苞与刘大魁、________同为古文“________派”代表。 (3) 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不同意“在昔议论者”的观点。

三、 默写 (共1题;共8分)

5. (8分) (2019高三上·齐齐哈尔月考) 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敏捷的猿猱都很难越过。

(3)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 《登飞来峰》中,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青岛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②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③野次:野外。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第 9 页 共 16 页

C .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 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7. (5分) (2019高三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要求:请将画线句按下面例句的句式改写成表示充分条件的句子。

例句:如果没有事物情况 A,则不一定没有事物情况 B;如果有事物情况 A,则一定有事物情况 B。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

8. (5分) (2019高三上·吕梁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则短评。选取一个角度、观点明确、表达流畅。(不少于 60 字)

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三名中学生以 143 个的成绩打破了两年前由他们创造的“30 秒交互跳绳”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考体育的可选项目;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请老师不要占用体育课,其他科目挤占体育课的现象正在改变。今年以来,有关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陆续出台,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

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5高二上·中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伟大的政治家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却说:“要改变整个世界太难,只要先想好改变自己不错了。”

第 10 页 共 16 页

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托尔斯泰却说:“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变自己。”

请以“活着在于改变世界”或“活着在于改变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说明道理,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

要求:①文题对应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七、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0. (2分) (2016·杭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收藏之风过热容易吸引大家追求过于华而不实的东西,以致社会崇尚奢靡,冲击实体经济 B .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权利 , 亟需加以规范

C . 网络的优势无所不至 , 微机于本周四(7月24日)在网上直播该公司的2003年度投资者年度财政报告会议

D . 想起那时节,金风阵阵,菊香遍野,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 , 吃起来,味道真是好极了

11. (2分) (2019高二上·杭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功的关键。

B . 个性化阅读是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学生要想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体验,必须先学会批判地学习课文。

C .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 我国博物馆、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各地要结合实际,既要真检真查,又要查实查细,切实做好文博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和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

12. (2分) (2015高二上·大同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第 11 页 共 16 页

甲居藏寨的人们将寨子依山势而建,寨房碉楼,遍布整座大山,有的甚至伫立在悬崖边, 。 , , , , , 古时是战事上的防御设施。

①造型奇异,色彩绚丽 ②寨房顶端总有尖尖的四角

③外形平直刚硬 ④在如此险要的位置建造,令人惊叹 ⑤外缘则环绕着黄黑白三钟色带 A . ④②⑥⑤①③ B . ①②⑥⑤③④ C . ④②⑤①⑥③ D . ①②⑤⑥③④

⑥碉堡则像一只只高耸的烟囱 第 12 页 共 16 页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

1-1、

1-2、

1-3、

2-1、2-2

2-3

2-4

3-1、

3-2、 3-3

第 13 页 共 16 页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4-1、

4-2、

4-3、

三、 默写 (共1题;共8分)

5-1、

5-2、

5-3、

5-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7-1

第 14 页 共 16 页

8-1

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

9-1

第 15 页 共 16 页

七、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0-1、

11-1、

12-1、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