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来源:尚车旅游网
关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鸡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前,在关于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如何实现率先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在这里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建立

教育现代化是特指现时代人类社会生活中,在教育问题上具有代表性和共性行为的现状反映。不是就个体、个别学校而言。其特性体现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单位、有一定行业覆盖面为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提出一种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对现代化社会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十项指标中有两项是关于教育问题: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80%;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30%。

教育现代化实现与否要以国际社会教育发展当前水平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国际社会教育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但代表前沿水平的区域教育发展特征,才能代表教育的当前水平,它是超越其他区域,昭示全人类教育发展方向的,不能说最发达的区域和原始部落各有各的现代化标准。比如: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区域,某省是中国范围内的一个区域,某区是某省范围内的一个区域。假设,我们说某区实现了教育现代化,那么对它进行评估的标准,则不能以某省或中国其他局部区域为参照标准,而是要以国际社会教育发展当前水平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实质上就达到标准的区域来说,要么是大多数或主要标准已经超越了其他区域而成为现时代的代表,要么是达到了国际先进区域的水平。否则,我们只能平心静气地说某某区域在某某范围处于先进水平。当然,我们还要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不能离开具体的区域性背景,

也并不否认其民族性,教育现代化恰恰是以民族性为前提,与国际化相结合,在本民族的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和其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改革、更新和发展中实现超越、实现现代化。而且,当今任何已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区域都有极其丰富的本民族文化内涵。

二、教育现代化是在动态中发展的事业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历史是永不终止向前发展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如同历史的发展,一个新的阶段更替旧的阶段,更新的阶段更替已旧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事物特征都有特定的历史成因,历史发展了,事物构成因素变化了,事物特征也必定发生变化。人们对现代化的认定标准是不断深化的,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教育现代化将有新的标准。由此而来,可以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是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

不断更新也是教育的自身特点,科学发展不断地带来新的内容、更换新的概念。历史学中的考古学是相对其他学科更成熟的学科,而它都在现代科技支持下不断补充新的内容,更新人类活动的记载,更何况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今天,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这个历史阶段,每一项科学突破都将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譬如:生物学领域基因研究的突破,DNA的发现不仅将改变人类对医药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哲学观的认识,还将改变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认识。而这一突破还在发展。据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德国萨尔大学科学家合作,成功地用单个“DNA”分子链写出“DNA”三个字母,实现了对单个生物大分子的纳米操纵。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志鸿教授指出,人类成功地对单个“DNA”分子的纳米操纵,不仅是纳米科技与生命科学相交叉在生物大分子层面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而且对人类探索纳米产品的自组装性能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生

物细胞中贮藏了许多非常精巧、效率非常高的“纳米机器”,对人类设计纳米产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成功地将单个“DNA”分子链按照人类的意志进行组装排列,无疑是迈出了对生命自组装功能研究的第一步。人类对自身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质的新飞跃。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接纳新观点、拓展新思想,才能生存于文明社会和推动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性进程不会也从未终止过。

三、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架构、方法、速度、规模、效益。教育体制,包括教育政策、法规,还包括依赖这些制度得以施行的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等,它是教育现代化的支架结构。是一代领导者、教育管理人和执教人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我国自1985年开始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改变方法。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1)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5)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12月24日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下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分阶段补充和完善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国家以制定和颁发政策法规,推动和引导我国基础教育“普六、普九”的实施,并在逐步完成基础构建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促进了这些国家大中

小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日本在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民众参与和学校自主的特点明显。(1)各都、道、府、县、町、村都有教育委员会,它相对独立于地方行政,其成员包括委员长在内都是临时雇佣的,教育委员会独立地统管一方教育事务。(2)公立、国立中小学管理被称为学校经营,学校自主权较大。(3)学校内部决策机构是职员会议,保证了民主管理的实施。(4)私立学校收费较高,有国家补贴。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德国尤为注重以法治教。教育政策、教育管理都依靠法律来体现,法律条文相当细致。教育监督体系完备,既有专业监督,又有业务监督和法律监督。校长与教师在法律地位上平等,教师依法教学、休假,很少受到干扰。教师协商会议。的作用突出。

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体现了法制化、民主化、社区化的特点。(1)法制化。大到联邦政府的教育政策、拨款方案,小到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几乎所有教育事务都有章可循,强调程序,不以负责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2)分权化。教学大纲与教材选择,教师聘用,各州、各校都有极大的自主权。(3)民主化。学校内部管理强调民主和公开,充分尊重工会和教职员工的意见。(4)学校注意与社区的联系。教育委员会、董事会、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联谊会等团体组织与社区融为一体。(5)鼓励创新与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灵活,经常有变化和创新。(6)教育监督机制完善。督学制度、视导制度完备。

由此可见,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发达国家,更能明显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在现阶段。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政策对区域教育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教育现代化核心内容是人的现代化

人们谈到教育现代化,往往先谈教育机构要具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要有充足的教育经费。固然,硬件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表层结构和物质基础,但这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部条件。无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欠发达的地区,首要的条件都是人。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重要的是有“德行上乘,智能足备”的育人队伍。校长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管理水平;教师要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有高超的育人的技能。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在白纸上画上最美的图画,培养出新世纪的人才;才能建设起与实现教育现代化或走向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硬环境。

人的现代化另一主要体现,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服务体系。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观点,与西方尼采等人提倡的“人本主义”有本质上的不同。德国的《世界报》在2000年9月13日有一篇胡贝特·马克尔的文章“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文中提出:我们必须保持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教育完成”,而是“教育中介”,即培养人独立自主创造和更新生活的能力。因为教育不是一种可以用钱来购买的产品、而是一种成功和有意义地塑造个自生活的能力。还有人在网上提出新世纪的教育要:(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2)以学生特长发展为本;(3)以学生优质发展为本;(4)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5)以学生愉快发展为本;(6)以学生创新发展为本。

教育是人文科学,因人而生,为人而在。因此,人的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运行起点,也是终极目标,在未来的高度发达并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教育将是伴随人类终身的服务项目,人们将按自身需要随时接受完善的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