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2014年3月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Shangha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o.1 Mar 2014 浅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上海200030) 摘要:近年来,针对教育改革,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教育的问 题是社会问题的缩影,这给教育改革带来困惑。本文分析了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并指出,教育改革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执行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教育改革应率先启动,以教育之进步推动 社会进步,全社会应对教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入进行。 关键词:教育改革;外部环境;内部阻力 中图分类号:G4o一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80(2014)01—0023—04 Prim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 Xiong Bingqi (2 t Century Education Academy,Shanghai 20003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l walks of lif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education reform.One representative view is that the education problem is an epitome of social problems,and the viewpoint may result in confusion of education refor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ots that gener- ate such a viewpoint,and also points out that education reform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 ing.However,education reform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launching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by educational advancement.The whole society shall reach a consensus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to urther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by concerted effforts. Keywords:Education reform;External environment;Internal resistance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最近在一次讲座中指出,中 目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钱 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他说,中国现在 葛剑雄教授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不 少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及中学的校长都有类似的 看法,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观当今高等 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 咎于社会的大气候和大环境,这其实是在几乎所有领 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的媒体和我 们日常言谈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 了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 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减负讲了多少年,甚 域都存在的现象,令人痛心。”[2 又如苏州市主管教育 的前副朱永新教授最近在接受凤凰网访谈时指 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1 收稿日期:2014一O1—11,修回日期:2014—03—01 ・ 24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年3月 出:“表面上看是教育的问题,其实背后是深层次的机 会问题”。c 概而言之,就是大学的问题、教育的问题, 更多是社会的问题。 这些观念乍一听上去颇有道理——社会不诚信, 学校能独善其身吗?中国是“官本位”社会,你能要求 学校摆脱行政化吗?教育主管部门为减负想了那 么多办法,甚至制定了很多规定,可减负根本减不下 来,而且老百姓也不答应,等等。可是沿着这样的思维 推论下去,教育改革也就没有什么戏唱了:大学自主 招生改革、社会评价体系建设,必须等到社会诚信恢 复之后;大学去行政化、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必须等 到整个“官本位”社会观念转变;要减轻学生负担,得 消除人们脑袋中的“名校情结”。事实上,这也正是不 少教育系统内部人士的“教改看法”。 不得不说,这些看法对教育改革的推进是会有一 些消极影响的。如果大家都在等待总体改革,而忽视 了自身的改革责任,那么大家会逐渐对教育存在的问 题,变得心安理得——社会都是如此,何况教育?其实 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都是有的。党关于文化建设 和最近关于改革的决议都传达这样的信号,在这样大 前提下对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改革和社会观念 转变的关系,需要、教育人士有更清醒的认 识。 一、教育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但教育的责任是推进社会改变 毋庸置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学校肯定会受到 社会制度、风气的影响,但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 就是防止社会对学校产生负面影响,并以学校的风 气、人才培养去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之所以要 保持性、自主性,以及大学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的 灯塔,正是出于这种办学使命。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家,在推动教育改革时,没有 把教育的问题归于社会,而是从教育改革做起,去推 动社会进步。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 长,着手改革北京大学,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不 拘一格招聘诸子百家。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 思想自由之风气。对于北大改革,蔡元培说:要有良好 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 有良好的教育。[ 这已经清晰地说出了教育与社会的 关系。 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前校长 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讲话中谈到, “学校的成功和繁荣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这种注意 并不总是令人欢迎的。当学校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增 加,声望和财产日益增长时,各种集团自然会受到诱 惑,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近几年我们 在这方面有许多证据,军事和情报部门试图使我们的 教授们参加秘密的研究工作,并对我们作出种种限 制,以避免我们的科学发明落入敌人之手。商人们寻 求和我们的科学家建立关系,以帮助他们开发新产 品。社会活动家敦促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本、购买力、尊 严和威望同种族隔离等罪恶和不公正作斗争。公众指 望我们利用我们的财富和影响力来帮助解决地方问 题。”[ 博克指出:“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十分明 确: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问题是如 何才能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以及所需的条件到底是 什么。校外的集团时常错误地认为,既然大学成功地 进行了教学和研究工作,那么他一定可以操纵政治机 构,或者解决社会问题。他们时常迫使大学冒牺牲自 己性的危险而参与政治斗争,或者要求他们做一 些有损学术公开和自由的事情,而公开和自由正是一 个健康研究环境必不可少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问 题已不在于人们寻求大学的帮助以解决社会问题,而 在于人们要求大学的作为与大学的性质相矛盾,从而 对大学的基本功能构成了威胁。”简言之,就是大学要 避免成为社会利益共同体。 但我国当今的大学,却是缺乏这方面的反思的, 甚至甘愿成为其利益共同体,而在利益驱使之下,不 少大学忘却了自己的责任,也不愿意打破现有的利益 结构,于是把教育的问题推给社会,并在社会问题的 掩盖之下,继续制造教育的问题,从问题中谋求各自 的利益。 二、学校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 而要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 我国的大学,从校长、教授的表态上,都是欢迎教 育改革的,但真要推进教育改革时,却以各种理由,阻 碍教育改革。比较集中的表现,就是对取消学校的行 政级别,以及取消科研提成的态度。前者牵涉行政利 益,后者牵涉教授的收入待遇。 1.关于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对于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不少校长是极为反对 2014年第1期 熊丙奇:浅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 25 ・ 的,反对的理由是,在当前“官本位”社会环境中,取消 级别,只会贬低教育的价值,学校的地位将更低,获得 国家的资源将更难。现在好歹学校校长有副部或正厅 的级别,部门不敢懈怠,而一旦失去行政级 别,学校将更难与部门打交道。 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给教育争地位,但说到 底,是争取领导的利益——级别意味着待遇。从教育 的地位出发分析,有行政级别,恰恰是贬低教育的地 位,这把学校纳入行政体系,变为一级部门,从而 让学校失去性和自主性,而性和自主性,是 学校的灵魂所在。而当学校没有级别,不听行政指挥、 指令,这是教育有地位,还是没地位? 至于取消行政级别之后,学校的资源问题,这并 不难解决。其一,建立国家教育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 会,剥离的拨款权,由拨款委员会负责预算,并监 督拨款,在这种情况下,拨款是的责任而不 再是权力,也就不必再“跑部钱进”;其二,获得、 自主办学空间的大学,会恢复学校的教育声誉,从而 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而不再靠投资办学。 目前我国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很少,学校将问题推给 社会缺乏慈善意识,而根本的原因是学校的行政体 制,让捐赠望而却步——这些捐赠会用到教育中吗? 还是被挥霍、浪费掉? 2.关于取消科研提成 取消科研提成,这也是一个老话题,这种曾经对 科研起到激励作用的制度,现在成为制造科研经费黑 洞的温床。建立年薪制,实行教授阳光工资,是大势所 趋,但在推行年薪制过程中,一些当红的骨干教授,都 表示反对,原因在于,相比于提成得到的收入,年薪少 了许多。这是十分令人悲哀的。很多教授在各种场合 质疑科研经费没有用到学术研究中,但目前科研体系 中,获得经费最多,拥有更多学术话语权的教授,却一 直维护目前的体系。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学校教师的看法,而只是 学校行政领导和“骨干”教授们的看法,而学校行政领 导和“骨干”教授,正是当前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如果换成是普通教师,他们当然对取消行政级别、取 消提成,实行年薪制表示欢迎,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声 音被“沉没”了。 要实施改革,必然会引起利益分配的变动,因而 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在改革的洪流 中,会让广大的师生员工受益,也会使一些人利益 受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确的态度是舍小我 成大我、化阻力为动力,做一个改革洪流中的弄潮 儿。 三、教育改革措施,必须触动根本的 权力和利益结构 不少教育人士通常会说,我国已经推进了那么多 教改措施,可教育局面没有多大好转,这显然是社会 的问题。其实不然,教育局面没有多大好转,是因为我 国已经推进的教改措施,没有一项是真正的教改,几 乎都是打着教改旗号的伪教改,甚至是借教改名义牟 利的反教改。 1.“名校情结”分析 拿社会的“名校情结”来说,大家对高等教育在校 生规模已经超过3300万、毛入学率达到31%背景下,越 演越烈的“名校情结”深感不解。最后分析原因,是社 会存在不健康的劳动等级观念,行业收入差距大、社 会福利差距大,还有家长存在不健康的望子成龙心 态、虚荣心等等,这有一定道理,可名校情结的根源说 到底是“身份教育”惹的祸。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人 为地把学校分为重点校、重点班,制造差异、不均 衡——目前的不均衡,都是各级配置资源时采取 锦标主义思想导致的;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人为地 把学校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高 职高专,学校获得的国家资源不平等,地位也不平等。 如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等学校取消所有的行政计 划、工程,没有分批次录取,各校完全平等竞争,还会 有这么严重的“名校情结”吗?学校获得平等发展空间 之后,高等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还会盯 着名校一条路吗?至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没有了教 育领域自己制造的等级、身份,他们何来学历歧视? 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取消“985”、“211”计划,消除各 类教育、各个学校的不平等,可这样的改革,在我国教 育界出现了吗?大家所见的是,部门依旧采取计 划的思维,管理、发展教育,而所有学校都争先恐后地 努力进入各种计划,甚至不择手段。这是改革,还是反 改革? 2.减负为何会这么难? 减负的“改革”也是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减 负令,可谓是三令五申,但都起不到作用。其实,出现 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这种减负禁令,就是行政 治理思路——行政部门动辄发文,是在利用手中权力 ・ 26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年3月 干涉教育,没能去掉造成重负的原因,因此家长反对, 学校阳奉阴违。而要治理减负,需要的是放权,彻 底放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升学考试制度改革。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要制约配置教育 资源的权力,建立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教育重大发展 战略决策,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预算, 这就从根本上转变了说了算的教育发展模式,也 转变了传统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推进高考制 度改革方面,需要行政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 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尤其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有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 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才能形成对学校教 育的监督力量,并以受教育者角度监督,促进大学教 育转变理念,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声誉负责,也消除所 谓社会诚信对大学自主办学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在每个公民的权利意识 觉醒中逐渐形成的,没有权利意识,只有权力和利益 机制,诚信才是奢侈品。教育要改革,首先是教育主管 部门要端正心态,由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将更多 的选择权交给人民,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学校,这样 让出空门推行改革。 四、教育与社会不能彼此推诿, 应达成共识形成教育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各种不同的观念、 声音,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教育改革,必须改变教 育、社会互相推诿、指责的局面,而应该达成共识,形 成改革合力。 社会要给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能 把所有教育问题都归于学校教育。学校不是无限责任 主体,只能承担其应当承担的功能,如果将更多的功 能让学校承担,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异化与扭曲。 比如,现在有学校开运动会;学生在中长跑比赛中猝 死,所有都把责任推给学校,结果会是学校取消 运动会的中长跑项目,进而取消运动会;而其实,如果 学校做好了运动会的保安工作,学生是因自身疾病猝 死,学校是不应当担责的。对学生进行赔偿,应南保险 公司按照校园意外伤害险赔付。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最后让学校不堪重负,最后取消了一切有益的活动。 而学校也应该理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批评、质 疑,从自身做起,改变家长、社会对教育的看法。同样 以学生猝死为例,之所以会演变为家校矛盾,这与学 校没有实行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校有关,如果实行民主 管理,学校建有家长委员会(大学则实行学生自治), 家长可参与学校办学管理、决策(学生可通过自治组 织维护权利),那么,发生这样的事,是可以通过家长 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处理的,而不是由家长个体以 “吵闹”方式维权;如果实行依法治校,教育的事按教 育规则处理,法律的事按法律程序处理,那么,也不会 出现法律、教育的纠缠。而这些正需要通过教育改革 加以解决。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的民主管理, 正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教育改革内容。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 公平,让每个受教育者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 成长空间,这一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要减少无谓的指 责,就应该对教改达成共识。推进教育改革,负责任的 管理者、办学者、教育者,应该更多思考自身的责任, 而不是从维护权力、利益角度去推卸责任,如果把教 育的问题推给社会,社会再把社会的问题推给教育, 那么,我国社会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从何而来?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如果教育要起到同家、民族之本的作 用,当率先推进改革。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取消 学校的行政级别,转变的教育管理职能,取消一 系列的教育行政计划、项目,每一项都很难,但只要迈 出脚步,其实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身处其中的每一 个人,都舍不得权力和利益,而不是想着做一个良好 的人,办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葛剑雄.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N].南方都市报, 2013—1 1一l7(27). [2] 陈彬,饶子和.教育改革须避免急躁情绪[N].中国科学 报,2014—0l一02(7). [3]朱永新.教育问题背后是深层社会问题[EB/OL]. 12014—02—27j.http://ln.ifeng.com/edu/oletail_2014.02/27/19 09 1 04Z.shtm1. [4]李慧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兀培的教育思想简 [N].光明日报,2008—04—20(7). [5]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演讲lR/OL].中国校 庆网,(2009—12—14).http://www.chinaxq.com/htm ̄200912/n 1412168037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