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月考试题(2015-12-24)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国家统一 B.外族入侵 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
2. 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这种现象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推行推恩令 C、连年征战 D、开拓西域
3、汉武帝时期,持此印章(如图)的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 掌管全国军事 C.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D. 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4、科考队要去考察西域风土人情,请你准确的为他们叙述西域的范围( )
A.今天天山南麓 B.今天葱岭以西
C.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D.今欧洲
5、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
A.率领军队,打击匈奴 B.推动实现大一统 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D.编成《史记》
6. 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它,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它指的是( )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7.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8.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资治通鉴》
9.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研究,确定为曹操高陵,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下列与曹操有关的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220年建立魏 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11.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
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2.这是一次以“苦肉计”、“草船借箭”而脍炙人口的战役,它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3. 广告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兵马俑的故乡”。“这里”是( )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 D.甘肃敦煌
14、右图所反映历史现象是 ( )
A.民族融合 B.国家统一 C.中外交往 D.经济发展
汉人胡食图
15.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6.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1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影响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18.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19.小明想写一篇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祖冲之和圆周率B.贾思勰和《齐民要术》C.郦道元和《水经注》D.农业学家郦道元 20.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你可建议他阅读 ( )
北魏文官俑
第1页(共2页)
定陶县陈集镇中学七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5—2016第一学期(第16周)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离骚》 D.《兰亭序》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4)、材料四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C 材料五: 三国鼎立形势图。
(4)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
B A 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材料四《三国
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22、(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
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一、答案栏: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每题1分,共20分) 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号 答 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 (18分)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二中提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什么措施?除此以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开通的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被称作“___________”。它是以图中①_______为起点,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为开辟这条重要通道作出了重要贡献。②处为我国汉朝时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________ 材料三: (3)、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材料四: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第2页(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