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室资源管理;规则库;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65-03
一、教室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室资源的数量急剧增加,教室资源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人工管理教室资源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通过对教室资源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把教室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如下:第一,教师和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当前教室的使用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对教室使用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和有效的调控;第二,利用电子表格或纸质材料记录教室借用记录容易丢失数据,且历史借用记录的维护和查询也比较困难;第三,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校教室资源管理仅仅依靠单个职能部门,不仅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第四,教室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冲突现象,缺乏有效的检测机制。
二、系统设计方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室资源的使用主要包括:教学任务安排的需要,教师调停课、补课的需要,院系开展教学活动的需要,校内/外培训的需要,考试安排的需要,但不管何种使用情形,最终它们都将转化为教室的借用问题。因此,解决好教室借用问题就成了本系统设计的关键。
1.系统设计指导思想
第一,提供实时教室资源使用情况查询接口,便于师生迅速掌握相关信息。教室的使用情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及时掌握当前哪些教室正在使用,哪些教室可以用,可以方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方便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室自习;方便管理人员对教室资源进行合理调度。
第二,提供教室使用冲突检测机制,避免教室借用冲突,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管理人员可以对教室资源的借用设置相应的规则,规定哪些教室可以用、哪些教室不能用。当然,规则的维度应该是多元的,以便于对教室资源的借用活动进行灵活、有效的调度。
第四,尽量提高教室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高利用率、低就坐率以及教室孤岛现象。
2.教室借用流程设计(见图1)
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教室资源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校内用户使用,另一种是校外用户使用。对于前者,一般表现为日常教学活动,这时,用户可以直接打印教室借用申请单,并送交多媒体办公室办理教室借用手续;而对于后者,一般表现为校外培训,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务处需要对校外机构进行相应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方能进一步履行教室借用手续。
三、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1.教室借用查询信息表示
用户在履行教室借用手续时,先要查询出当前可用的空教室,然后有针对性地借用相关教室。在查询空教室时,用户需输入相应的查询参数,查询参数的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Term表示当前学期信息;WeekDes表示教室借用的周数信息,用20位二进制数表示,二进制数的长度表示当前学期有效的周数,其中0表示无效,1表示有效,如00010000000000000000表示当前查询的是第四周的空教室;Week表示借用星期集合信息,如“Week=1”表示当前查询的是星期一的空教室,“Week=1,2”表示当前查询的是星期一和星期二的空教室,多个取值之间用逗号分隔;Bjc表示借用起始节次;Ejc表示借用截止节次;Capacity表示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Capacity的值应小于等于借用教室的容量,在教室借用过程中教室容量与Capacity相当的教室将优先推荐,以提高教室的使用率。
周数信息的构造对普通用户来讲比较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周数信息的构造对用户是透明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只需要提供借用日期即可,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输入自动转换。使用二进制格式表示每学期的周数信息比较直观,在处理教室的批量借用时也比较灵活。譬如,要借用一间1至18周都有空的教室,那么在表示周数信息时只需要将二进制数的1至18位全部用1表示即可。另外,使用这种数据结构也便于教室借用冲突计算。
2.即时空教室检测算法
即时空教室是指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从学校所有可用的教室资源中去除已经被使用的教室资源后剩余的教室资源集合。
教室冲突现象是指不同的用户借用的同一间教室在使用时间上存在重叠,使同一间教室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开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活动的现象。假设存在教室R,那么在同一周、同一天有两个借用时间段[A,B]和[C,D],它们存在冲突的可能可以描述如下:①[C,D]的起点落在[A,B]内;②[C,D]的终点落在[A,B]内;③[A,B]是[C,D]的子集。(见图3)
综上所述,检查某间教室在某个时间段是否被占用的算法可用sql描述如下:
if exists(select * from roomBorrowInfoList where roomID = @roomID and (f_weekdesOper(@weekdes,weekdes) = 1) and term = @term and [week] = @week and @bjc >= bjc and @Bjc
or exists(select * from roomBorrowInfoList where roomID = @roomID and (f_weekdesOper(@weekdes,weekdes) = 1) and term = @term and [week] = @week and @ejc >= bjc and @ejc
or exists(select * from roomBorrowInfoList where roomID = @roomID and (f_weekdesOper(@weekdes,weekdes) = 1) and term = @term and [week] = @week and @bjc = ejc)
begin
print '当前教室已经被使用'
end
。weekdesOper是数据库自定义函数,用于计算查询周和目标周之间是否存在重叠,其算法描述如下:
--计算给定的两个周数之间是否存在重叠
CREATE function F_WeekdesOper(@w1 varchar(20),@w2 varchar(20))
returns int
as
begin
declare @flag int
set @flag = 0
while len(@w1) > 0 and len(@w2) > 0
begin
if left(@w1,1) = left(@w2,1) and left(@w1,1) = '1'
begin
set @flag = 1
end
set @w1 = stuff(@w1,1,1,'')
set @w2 = stuff(@w2,1,1,'')
end
return @flag
end
掌握了教室冲突检测算法后,再查询教室资源集合中符合要求的空教室就比较容易了。在查询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将当前可用的教室资源和已经借用的教室信息之间进行冲突计算,如果不冲突就是可用的教室,反之亦然。其查询过程可描述如下:
Foreach(Room in RoomList)
{
Foreach(RoomBorrowInfo in RoomBorrowInfoList)
{
如果当前教室借用和已经借用的教室信息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那么
当前教室不可以使用!
否则
当前教室可以使用!
}
}
3.教室借用规则表示
教室借用活动应符合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教室资源是公共教学资源,院系或教师不得长期占用一些教室。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室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充分提高教室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二是学校能约束用户的借用行为,以保障特殊时期学校对教室的需要,如国家等级考试、学校期末考试等。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定义教室借用规则。
第一,管理员可以为教室使用申请设定一个时间阈值,用户只能申请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教室。如果用户想申请超出时间阈值以外的教室,那么他就必须到教务处履行相应的借用手续。这可以避免少数用户肆意占用教室资源的问题。
第二,制定一个教室借用规则库,详细定义教室资源借用的约束条件,以便对教室借用进行更细微的调控。
(1)教室禁止借用的时间范围;
(2)教室禁止借用的楼宇信息;
(3)教室禁止借用的楼层信息;
(4)教室禁止借用的教室信息。
教室借用规则采用XML格式来进行描述,不仅可以明确表示规则模型中各个部分的意义,而且增强了规则的扩展性。教室借用规则可以描述如下:
//借用规则节点
敏知楼//楼宇约束
2 //楼层约束
2010-12-7 0:00:00//时间约束
2010-12-15 0:00:00
//房间约束
……
四、系统实现
基于本文设计思想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规则库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在线查询指定日期的教室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办理借用手续。如图4所示,教室被使用的时间段用灰色的底纹填充,白色底纹表示的时间段内该教室处于空闲状态。教室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给师生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顾兴强,蔡小飞.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 25.
[2]乔魏.基于RIA技术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7).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从停车场看,大城市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6、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二、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1、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3、大城市作为区域交通的枢纽作用日益明显。
三、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1、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四、城市交通的几点措施建议
1、坚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公路、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预防交通事故合力。
2、广泛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公路沿线村民、中小学生及摩托车、农用车驾驶员的交通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对客运企业、客运车辆和客车驾驶人的管理,落实安垒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4、全面排查、整治辖区事故多发路段,消除事故黑点。
5、提高民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加强公路巡逻监控,对车辆违法行为做到见违必纠,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加强城市政府对交通的统一领导,建立大城市的交通委员会。
7、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8、疏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功能。
9、落实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调整过低的公交票价。优化公交运行条件。
10、采取交通限制措施,适应私人小汽车的需要,车和路的发展相互协调。
11、加强经济可行性研究,重点发展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
。
1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提高全民交通意识。
五、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VTS系统;规范化交通管理;智能化交通管理
引言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英文简称VTS)由雷达、CCTV、AIS、无线通讯等子系统组成,利用甚高频(VHF)和雷达影像,结合电子海图(ECDIS)和卫星定位对在港湾或进出港口的船舶实施监控、协调,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系统[1]。VTS的投入与使用,大大提高了港口效益,降低了船舶事故率和环境污染频次,为船舶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了巨大帮助。但是,我国VTS管理效能并不是很高,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合理细化我国VTS系统运行过程的不足,精确分析相关制约因素,提出与之相关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技术,将为我国VTS系统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VTS系统的发展历史
1985年《VTS指南》出台前,世界范围内的VTS系统规模不统一、立法、技术、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2];;1948年,Cossor雷达公司在马恩岛建成第一个岸基雷达监控站;;;20世纪80年代至今,管理水域由河川、港口扩展到沿海,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运而生,VTS系统逐渐趋于合理化、标准化。目前世界上已建成VTS系统500多处,它们在提高船舶交通安全和效率,保护水域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1958年,我国在大连港进行了岸基雷达导航试验;1970~1977年,向国外专家学习VTS经验,主管部门、院校及科研院进行了相关现场试验,为我国VTS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78年,我国在宁波兴建了第一个VTS中心;20世纪80年代,按照国家计划,我国先后建成了宁波、秦皇岛、青岛、大连黄白嘴、连云港5个VTS中心;20世纪9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VTS设备,新建了沿海成山头、天津等10个港口和水道VTS及长江下游南京等4个VTS中心,并对大连、秦皇岛、青岛、宁波的VTS系统进行了更新或扩建;。
二、当前VTS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降低水上交通事故率;(3)打击水上交通肇事逃逸;(4)为事故现场提供现场证据;(5)有效支持定线制的实施;(6)在防台风、雾航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随着海事的不断发展,各VTS覆盖区内的船舶呈现船舶流量加大化,船舶类型多样化、船舶靠离泊频繁化,升级优化VTS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2)VTS系统运行人员职权不明确;(3)VTS系统中的大部分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交换与共享所需时间相对滞后;(4)船舶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较差。
三、VTS系统研究对策及建议
在分析我国VTS系统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VTS系统的管理模式和优化VTS系统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推进我国VTS系统的发展。
(1)加快VTS立法,统一规范VTS系统运行管理
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关于VTS系统的法律,原有的各项规定没有对VTS的各种管辖权进行区分和明确,也没有对VTS中心、VTS值班员、船长、引航员间的法律关系进行明确,再者传统的VTS管理理念已经有所变化,因此我国应根据当前航运实际情况,认真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VTS立法,确保我国VTS健康发展。
(2)完善人员培训机制,合理配置VTS系统运行人员
确定VTS系统人员培训、考试、发证标准,严格要求VTS系统运行人员持证上岗。将VTS系统运行人员划分为管理级、主管级和操作级,明确管理级人员对VTS系统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组织协调;明确主管级人员对VTS系统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明确操作级人员负责VTS系统的具体值班工作。这样以来,才能准确划分VTS系统各运行人员间的职责,保证VTS系统高效有序运行。
(3)建立VTS系统信息数据库,实现VTS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交换和共享
。使用Webservice技术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将VTS系统与多家第三方系统形成一个星型结构,将数据的存取封装成一种服务,各业务系统通过双向的服务请求和调用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4)建立自定义接口协议,实现异构智能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整合,提高VTS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水平
集雷达系统、AIS系统、VTS系统、CCTV监控系统等当下的主流的智能交通服务系统,构建海上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依赖当前开放式数据库协议ODBC、中间件技术CORBA、XML脚本语言、WebService等技术,对多种异构系统的输入数据进行采集、解码、标识、分类、整合与运用,从而实现不同系统数据信息的共享与。。
关键词:IC卡;一卡多用;三方有利(交管部门,银行,司机)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581-02
The Design of IC Card System of Traffic Management in Xining City
XU Sheng-j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Abstracts: IC cards are broadly used in many fields of our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easibility of IC card system in traffic management. It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IC card’working flow、features and relative design difficulities in traffic management. It may help to develop a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IC card system of traff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Xining city.
Key words: IC card; a multi-purpose card; the three parties benefit (the traffic control department, banks, driver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合了计算机、加密、通讯等现代化技术的IC卡系统已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的交通情况不断发展,有必要采用现代智能技术开展交警管理工作。因此,本论文探讨设计有利于交管部门、银行和广大司机三方的交警管理IC系统,实现交通违章处罚IC卡代收费、驾驶员和交警队内部智能化管理等日常工作。
1 IC卡简介
IC卡是一张嵌有一片集成电路芯片的塑料卡片,根据所含芯片的不同,分为存储器卡和带微处理器的CPU卡两类。CPU卡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微型电脑,其中包含一个8位的微处理器及由EEPROM及EPROM构成的内存及程序存储器。程序存储器内固化有卡片操作系统(COS),由COS对卡上存放的数据进行访问及安全控制。CPU卡极难伪造,保密性高,数据存储量大并能防水、防磁、防静电、防霉、不易损坏。按支持多应用能力, CPU卡分为单应用卡和多应用卡。支持多应用的CPU卡能够在卡片内部进行分级分块管理,各自有相互独立的密钥访问权限控制。此文中提出的“银行IC卡模式”所采用的卡片是指具备金融支付功能的多应用CPU卡。
2 IC卡模式工作流程及特点
2.1 工作流程
1)值勤/处罚:交警将违章司机的卡插入手持IC卡POS机;POS检查司机IC卡的合法性,同时检查司机违章历史记录、核对准驾类型等;交警在POS机上输入违章编号,POS机自动计算扣款金额,扣减卡上的可用余额,同时将处罚交易记录分别保存在卡片和POS机内;POS机按照预先设定的违章管理规则,依照卡片的记录和本次违章条款进行非经济处罚或管理;交警将手持POS机带回交警队,通过交警大队的终端将手持POS机内的记录采集并汇总到支队中心主机;对于和罚款有关的扣帐数据传送到银行主机,完成对应帐户的扣帐。对于和交通管理有关的信息,送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存档。
2)发卡:交通管理部门统计、汇总司机的个人信息并交银行IC卡管理部门,银行根据此信息以及银行掌握的个人信息统一对卡片进行初始化和个人化,将完全个人化后的卡片送交交管部门统一发给司机。因银行有专人和专用设备进行发卡处理,因此,简化了工作流程,缩短了发卡周期,交管部门不必再行添置设备和人力来解决问题。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有关交管部门安全控管部分进行密钥管理和安全性的设计,并把部分安全访问许可提交给银行。
3)存款:存款可以在银行网点完成,可以直接做现金存款(存款至主帐户或相应专用帐户),也可从自己主帐户(如储蓄卡、活期存折、电子钱包)到相应专用帐户转帐存款。
4)数据汇总/传送:下班时,交警的手持POS设备交送中队或大队,其中的扣款交易记录通过中队或大队主机汇总,传到支队中心主机,再传送到银行主机进行帐务处理。。
5)挂失/补卡:司机卡丢失以后,可以分别到银行和交管部门进行挂失。但考虑到银行有完善的挂失止付机制,系统可以设计为统一到银行挂失,由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通知交管部门进行相关处理。这样可以实现24小时挂失受理,使挂失更方便,处理更及时。挂失后的补卡,同发卡类似,在银行办理补卡申请,银行在获得交管部门的授权及相关数据后,银行代为补卡,司机交纳工本费后即可领卡。
2.2 IC管理卡特点
1)司机无须到银行网点交纳罚款,银行工作量大大降低。管理卡是一个司机的活档案,任何执勤交警处都能清楚的查出驾驶员的安全履历,对每一位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的历史及现状均能了如指掌。
2)可使交警对违章司机的处罚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依。通过管理卡内评分值及科学的评分制度,可以对屡犯不改的司机加重处罚,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加分奖励。
3)通过管理卡内的违章档案及相应的评分机制,简化交通管理部门的年审工作,减少交警队投入年审的人力。
4)银行通过在管理卡上的附加消费功能,为司机提供用该卡在加油站收费、商场购物、年审收费、路桥收费等场合消费付款的服务,吸引司机自愿存款,达到存款收益的目的。卡片丢失后可挂失,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的损失。
3 西宁市交警管理IC卡系统功能
3.1 交通管理部门功能
我们设计的西宁市交通管理部门的功能主要包括档案管理、违章处罚管理、内部管理等三大部分。其结构如图1。
3.2 银行相关部门功能
银行部分交警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卡片管理、信息统计汇总、信息传递管理等几部分。其中包含强大的管理功能和数据统计功能,为交管部门提供了大量科学、第一手的统计材料,是交管部门分析情况、解决问题的有利依据。
4 西宁市交警管理IC卡系统设计中的难点
1)卡片成本问题:考虑到系统的建设初期的顺利应用和长远发展的良性循环,卡片的工本费或销售价格不易太高。
2)系统处罚规则:交通违章处理的目的并不是纯粹的罚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违章驾驶员的有效教育和科学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设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以体现交警部门的科学化管理理念。
3)违章处罚纠纷解决:虽然在每次交警路面执罚时,都不当场打印凭证,但操作过程中的所有条款都在IC卡上留有记录,保留有执罚人员编号、时间、地点、违章条款。当出现纠纷需要解决时,虽然没有打印凭条或手工填写的罚单,但是有更严谨、无法伪造篡改、带数字签名的“数字凭条”,可以在任何大队或银行网点自助终端上打印出来。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起到凭证作用。
4)怎样解决处罚时IC卡余额不足的问题:驾驶员违章处理时,如果IC卡专用帐户上余额不够,可对驾驶员交通管理IC卡内做余额不足未扣款电子标记,当司机在规定时间内向该专用帐户存款时,由银行代扣同时清除该未扣款标记。
5 结束语
西宁市交通管理IC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将为我市交警部门、驾驶员及银行带来明显的便利:它为交警部门的交通管理、违章处罚带来巨大的变革;将带动交警各部门计算机化的管理水平;为司机违章罚款、年审收费提供一个方便交款的途径,减低司机年审繁琐的手续。本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恩波,芦效峰,马时来.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黄锡伟,杨建.计算机网络互连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校园管理规定是学校为了管理好校园的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种法规性文书。它涉及校园花木草坪管理、校园交通管理、校园经商活动管理、校园张贴物管理、校园卫生管理、校园文明举止管理等多个方面。
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既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通常人们认为,校园是文化教育的圣地,是精神文明的中心地带,所以,校园应该比社会其他地方管理得更严格、更有效。可是事实上,校园中也时时有不文明、不道德、不卫生的行为和情况发生。颁布校园管理规定,对加强校园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管理规定的特点
1.法规性
校园管理规定是校园内部的法规,凡进入校园之内的人,都要受校园管理规定的限制。
2.条文性
跟所有的法规性文件一样,校园管理规定也是由若干条款组成的,每一条款针对一种情况作出规定,条理十分清楚。
3.可行性
校园管理规定其实都是一些符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的行为规范,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都会自觉地在规定的限制下工作和生活。
(三)校园管理规定的写作
校园管理规定的标题由名称加“校园管理规定”组成,如《××大学校园管理规定》。
正文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引言,主要是写本规定的目的和意义,通常用一个自然段,二三行的篇幅。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涉及爱护花木、草坪、湖山、鱼鸟等方面的规定。
交通管理。有关机动车,涉及行驶路线、限速、不得鸣笛等;有关自行车,涉及摆放位置等。
经商管理。规定不得随意摆摊设点,不经学校批准不得在校内举办各类商品展销、促销活动等。
张贴物管理。校园通常都有较多的张贴物,完全禁止是没有必要的,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规定张贴的位置如指定布告栏,还要规定不得张贴不文明不健康的各类告示等。
卫生管理。规定校园内不得饲养动物,不准堆放、遗弃垃圾、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写乱画等。
文明举止管理。包括衣着整洁、言谈文明等。
校内大型活动管理。举办大型活动要报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等。
三是结语。主要包括以上规定由什么单位负责执行,违反规定将怎样处理,以及规定的生效日期等。
【 例 文 】
北京大学医学部文明校园管理规定
1996年3月7日校长办公会通过
为进一步优化我校育人环境,巩固文明校园建设成果,使其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现对文明校园的管理工作做如下规定。
第一条 校园经商管理
1.学校的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内严禁设摊经商。未经保卫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以任何借口在单位内、宿舍内从事商业、服务业及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2.未经保卫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邀请外单位(包括公司、商场、工厂、书店等单位)在校园内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
第二条 校园交通秩序管理
3.校园内的主干道禁止停放机动车,主要交通干线包括l号楼、51楼、52楼和3号楼、4号楼、6号楼前与路上禁止停放非机动车。
4.机动车进校应按校内交通标志行车,院内禁止鸣喇叭,行车速度不得超过15公里。
5.非机动车应停放在教学楼、学生宿舍、办公楼前指定的划界地点和车棚内并停放整齐,不得随意乱停乱放。
第三条 校园张贴物的管理
6.各种公开张贴的布告、通知、海报、启事、广告、宣传品等必须张贴在校内指定的布告栏上,不得在建筑物、门、墙和树木、电线杆上张贴。
7.严禁在校园内张贴大、小字报和未经学校批准的各种活动的通知、海报、广告等,严禁使用不文明和污秽文字。
关于校园张贴物的管理,学校曾在(91)宣字436号文件中有过规定,现在重申,目的是加强管理。
第四条 校园文明举止的管理
8. 师生进校或在公共场所应服饰整洁,公共场所禁止男女勾肩搭背。
9.积极维护公共卫生,不得随地吐痰和乱扔、乱倒废弃物。
10.校园内禁止养鸡、鸭、兔、狗等家禽家畜,严禁遛狗。
第五条 校内举行大型活动的管理
11.校内各单位举行大型会议或活动需报保卫处备案。
结,提出建立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飞速,然而,在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城市交通拥挤,运输秩序混乱,运输结构不合理,内外交通的衔接不顺,多种运输方式的配置不当等,而这些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即管理体制问题,现有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正在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因此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1.交通管理体制的含义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影响着交通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关系,是保证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现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统一管理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非常必要。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由管理主体、客体、方法以及环境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改革创新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从而交通运输畅通,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行交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
2.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平衡发展,重复建设突出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行政主管部门,致使交通运输各部门之间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十分突出,而且还导致重复建设。由于交通各部门缺乏统一规划,致使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海陆空路网布局不合理。
2.2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管理混乱
一种运输方式往往是两三个部门共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互相推委的现象,效率低下。例如,我们社会上同时存在道路路政、运政、规费稽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公安部门承担)四支执法队伍,这四支执法队伍同时在一个路而执法,由于存在职能交叉,各自对执法职责内容的理解不一致,冲突难免。无利的事,各部门该管的也不去管,互相推睡。有利的事,各部门争着去管,互不相让,各部门执法时经常出现矛盾。而且由于机构设置臃肿,管理人员繁多,经费开支巨大,管理成本太高,同时也加大了广大经营者的负担。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能,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2.3执法扰民的现象十分突出
同样由于政出多门,在道路执法领域,往往同时存在上述四支执法队伍,使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特别是在进出市区的主干线公路上行驶的货运车辆,经常要多次停车接受不同执法部门的检杳,如可能由于同一原因,先后多次受到处罚,出现重复罚款。
2.4长途汽车运输管理与公交运输管理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市场经营秩序
我国大部分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出租汽车和长途客运分属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市交通委系统主管长途汽车的管理部门与市建委系统主管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的管理部门之间经常发生管理权冲突。
2.5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使交通发展规划建设、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方而存在自成体系的问题,缺乏互相之间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的机制。地方政府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计委负责立项,建委负责设计审杳,经委负责技改项目,衔接环节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如果一些不需要报国家计委审批、企业自筹资金的项目,改由交通主管部门立项、审杳初步设计,就可以达到减少环节、节省时间、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的效果。
3.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
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依托于管理机构而存在,服务于其管理职能与目标的实现过程,需要以管理规则的形式来确立。设计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所应有的竟争、激励、协调、反馈和监督机制,首先要符合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模式特点,根据行政管理机构与经营管理机构运作的职能与目标不同而有所侧重。其次要根据各种机制调节对象、作用方式、欲达目标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体系,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良性运作的整体目标。
3.1竞争机制的实现
交通运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要满足市场需求,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市场竟争机制,是促进运输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完善运输营运活动市场经营规则的同时,加速市场主体的培育,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地域垄断局而,促使不同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企业参与到综合运输市场中来。利用竟争择优的机制提高交通运输的各项经营效率和水平。竟争的范围包括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竟争,同一运输方式内部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竟争。对于不具各完全市场化竟争条件的行政职能机构与岗位,则可以通过组织机构之间的竟赛评比,人员之间的竟争上岗方式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竟争氛围,促使这些机构或人员不断改进管理手段与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3.2激励机制的实现
激励机制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就在于管理主体自身不同等级需求的不断进化。对于交通运输中的经营企业来讲,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激励企业搞好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给子其“付出”以合理“回报”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再施以一定经济利益刺激。而对于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激励,则要以经济手段刺激为基础,以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为目标。要实现有效激励机制,必须将奖励的正向激励作用与惩罚的负向激励作用结合起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来,将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3.3协调机制的实现
协调机制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应有的一种自适应机制。协调机制一方而是指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实现子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功能:另一方而还指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中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干预与控制。无论是哪种协调机制,其实现的条件不外乎刚性的手段和柔性的手段两种。所谓刚性手段是指具有强制约束力、协调力的方法,其表现形式有法律手段、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物质技术手段等。管理机构之间及管理机构与运输市场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般都涉及经济利益问题,协调部门能否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对协调工作效率至关重要。而所谓柔性手段则是通过信息传递、说服教育,利用感情、心理因素作用来协调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的协调对象往往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具体管理人员,以情动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可以促使管理人员由被动协调对象变为协调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调动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取得强制手段所不及的效果。
3.4反馈机制的实现
反馈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这一大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庆云.我的交通发展观[J].交通运输系统与信息,2004, 4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