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点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主要是污水产生区、危险废物暂存库。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采用刚性或复合防渗结构。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1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0.8mm),渗透系数≤1.0×10﹣10cm/s;复合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抗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1.0×10﹣6cm/s;
2)特殊污染防治区(污水处理池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采用刚性或复合防渗结构。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2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1.0mm),渗透系数≤1.0×10﹣12cm/s;复合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抗渗混凝土(厚度≥250mm),抗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1.0×10﹣6cm/s;
3)特殊污染防治区(含污染物介质的地下管道、储罐适用):该区要设防渗检漏系统,其中物料管网采用天然或柔性防渗结构,生产污水、污染雨水管道、储罐区采用柔性防渗结构。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2m,饱和渗透系数≤1.0×10﹣7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4)一般污染防治区:包括雨水管道、生活污水管网、生活垃圾暂存点、循环水管网、海水管网等,该区不用布设防渗检漏系统,防渗结构可采用天然或刚性或复合,天然防渗结构型式为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1.5m,饱和渗透系数≤1.0×10_7cm/s;刚性防渗结构型式为抗渗混凝土(厚度≥100mm),渗透系数≤1.0×10_8cm/s;柔性防渗结构型式为土工膜,厚度≥1.5mm。
2地下水监测
为及时准确掌握园区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应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2004的要求及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在园区附近及下游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监测方案为:
1)对于整个园区的监测。在园区上游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背景值监测;在园区内污水处理厂下游附近设置一口监测井,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站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
2)对园区入园企业的监测。对各入园企业的监测井设置,可分为3类:第一类监测点,布设在厂区内部生产装置区和污水处理设施下游附近,用于监测生产装置和污水处理设施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二类监测点,布设在灌区附近下游,用于监测含油废水排放及储罐泄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处置井。第三类监测点,布设在厂界地下水上游,用于背景值监测;
3)监测井结构:监测井孔深为见中风化板岩2m终孔,作为长期监测井和事故应急井的孔径,要求不小于Φ200mm,背景值监测井孔径可略小。;
4)监测层位及频率:监测层位为潜水,每月采样一次;
5)监测项目:pH、温度、臭度、色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挥发酚、总氰化物、盐氮、亚盐氮、氨氮、阴离子洗涤剂、铁、锰、铅、钴、六价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石油类及笨,另外加具体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6)监测数据处理:监测结果要按规定及时建立档案,并定期向园区管理部门汇报,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公开,特别是对园区所在区域的附近居民公开,满足法律中关于知情权的要求。如发现异常或发生事故,加密监测频次,改为每天监测一次,并分析污染原因,确定泄露污染源,及时采取对应应急措施。
3地下水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
3.1应急预案制定整个园区及各企业的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其他应急预案相协调。
1)应急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
2)相关部门在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和分工;
3)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和潜在污染源评估;
4)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平时的训练和演习;5)特大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
3.2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地下水出现异常情况,必须按照应急预案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
2)组织专业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查找环境事故发生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事故影响控制住,采取紧急措施切断生产装置或设施,防止事故扩散、蔓延及发生连锁反应,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3)当通过监测发现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时,根据监测井的反馈信息,对污染区地下水进行人工抽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控制污染区地下水流场,防止污染物扩散,并抽取已污染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
4)必要时,请求社会应急力量协助处理;
5)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4检漏系统及应急抽水系统
4.1检漏系统
为防止因污水管跑冒滴漏对地下水的污染,应设置管网检漏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工巡查、仪器检测、在线数据采集与监控及统计报表等部分。首先配备专门人员巡检,利用检漏线缆、超声检漏仪、听漏仪等仪器对管线漏点进行探测,最后在线对数据进行采集与监控,定期监测形成报表。
4.2应急抽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专业抽水技术人员、应急抽水井、抽水泵三部分,用于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监测井既作为水质监测井,也作为事故应急处置井。抽水泵的功率根据场地地下水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发生事故,在污染物泄露1天后,根据园区水文地质条件,按照三个月将该区污染物的质点全部抽走的要求核算出抽水井每天应该抽走的水量。抽走的地下水送园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返还生产系统使用。同时每月都要对抽水水质进行检测,以确定受污染的地下水全部被抽走。因抽水量不大,且为暂时短期抽水,对区域流场影响不大。
5结论
。本次统计范围是2008-2014年期间辐照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发表的论文情况。
。
2国内辐照环保领域研究现状及技术应用情况
2.1研究现状及趋势
2.1.1论文数量及变化趋势
本文以“辐照、废气”、“辐照、废水”、“辐照、污泥”、“辐照、固体废物”为检索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的中文论文中进行搜索,统计出辐照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共计322篇(见图1)。
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发文量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通过图1对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发文总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010年的发文量达到一个高产 期,共计发文63篇;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一个小幅度的递减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发文量出现递减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网络在线刊载滞后因素所导致,但总体上与之前的发文量基本持平。
2.1.2关键词词频分析
2.1.3关键词变化分析
通过统计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出现次数最多的前10个关键词词频(见表1),在该领域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微波”,一共出现72次;其次为“废水处理”,出现44次;再次为“活性炭”,出现28次。通过表1可推断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微波辐照技术在废水处理、污泥、有机污染物领域的应用。
将该领域论文按照时间排序’可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环保应用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存在规律的。2008-2011年展开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微波辐照技术在废气、废水、污泥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进行应用;2012-2014年则主要是面的应用研究(见表2)。
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废水处理、污泥、有机污染物领域开展应用。。其中马春、孙德栋、董晓丽之后有淡出迹象;研究时间最长,且一直活跃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王鹏、潘维倩。。突出的有刘秀华、何仕均、梁霞、邓义、王建龙。
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研人员如表4所示。通过表4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辐照技术在环保应用领域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废水、污泥方面。研究团队有5个,分别是王鹏、潘维倩、袁春燕;聂锦旭、刘力凡、刘汨;孙德栋、马春;陈芳艳;王同华。。
。
最早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的机构有大连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随后有淡出的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是该领域开展研究时间最长的机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微波辐照技术处理污泥,后期开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电子束辐照技术处理废水;。
2.3.2论文高引用单位
在该领域学术论文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鹏、潘维倩、袁春燕的研究团队发表的《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应用的研究论文中,《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吸附剂的研究》是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说明该篇论文论述辐照技术在环保领域应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观点包括:袁春燕等采用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污泥吸附剂,通过实验得到该法制备污泥吸附剂的最佳工艺参数,验证了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污泥吸附剂技术的可行性。从被引次数较多的知识点可见,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的微波诱导热解污泥制备污泥吸附剂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其次,广东工业大学聂锦旭、刘力凡、刘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微波强化铝改性膨润土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观点包括:近年来,世界上膨润土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深加工技术的改进,如微波法在膨润土加工中的应用等等,可推断广东工业大学微波法在膨润土深加工技术(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中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4技术应用情况
2.4.1辐照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我国对辐照技术开展了深人探索,并逐步将其应用于污水的处理中。比如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边绍伟、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的顾建忠、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刘宇、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宝、南京大学的刘下国等对电子束辐照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较弱’利用辐照技术处理污水这一实际处理工艺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要做很多基础工作。
2.4.1辐照技术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束辐照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渗透到多个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环境保护中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相较之前的常规废气处理技术,电子束辐照技术适用于常规废气处理技术难以处理的环境污染物,并且具有无二次污染、干净清洁、操作方法简单、处理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例如杭州协联热电电子束脱硫技术、北京京丰热电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对于废气的处理上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2.4.2辐照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高能电子束技术使污泥的处置处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电子束经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发的高能电子加速器提供,将处理不了、剩余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处理过的污泥一方面在农业上可以得到再生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再生燃料的制造。2.4.4辐照技术在固体废物中的应用
高分子固体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通过辐照技术与高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特点得以实现。其中上海大学生产的粘胶就是利用低辐照剂量浆粕经过辐照处理方法生产的。
橡胶的硫化和废旧橡胶的脱硫化也可以利用辐照技术。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橡胶对电子束辐照技术和7射线具有敏感性这一特点,改变橡胶的加工性能和耐用性,使废旧橡胶发生化学链解聚,从而提高废旧橡胶的再生利用。
3国外辐照环保领域研究现状及技术应用情况
3.1废水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美国研制了大规模电子加速器处理废水装置并于1984年在迈阿密投人使用。俄罗斯辐照净化废水技术由Voronezh合成橡胶厂研发成功,并很快应用到工业领域。巴西自1996年开始致力于电子加速器处理饮用水、污水的研究,其原子能研究所开发建立的大规模电子加速器水处理示范装置,X对生活污水的消毒,工业污水中染料、苯酚、油和脂的分解及饮用水中三卤甲烷的去除都有明显效果。韩国的三星HeavyIndustries(SHI)公司与俄罗斯物化所联合开发建立的电子束处理废水装置,能够处理大丘染化工业公司的印染废水。与此同时,建立了造纸废水再循环的电子束处理商用示范装置。
3.2废气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废气污染主要指烟道气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众多污染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它能形成酸雨和严重的温室效应。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极为重视对废气的辐照处理。
例如,美国Ebara公司已拥有电子束处理烟道气体的技术并投人应用。俄罗斯的Kurchatov原子能研究所、莫斯科州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所、Tem-ploelekroprokt研究设计院等都陆续开展相关研究。
3.3污泥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污泥辐照处理技术在早期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也得到重视,并已产生一定成果。如前联邦德国最早建立了试验工厂,该厂于1973年建造,在含有4%固体的污泥中,采用瞬时强7辐射杀死病菌,经辐照处理的污泥仍保有原养分,可用作肥料且性能远超过堆肥和巴氏消毒法处理过的污泥。
此外,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已着手研究电子束灭菌后制成堆肥的处理污泥工艺;美国匹兹堡CarnegieMellon研究所环保研究中心研制了含油淤泥的脱油技术,其微波脱油处理系统比常规法快30倍,体积比常规的乳液分离系统小90%;泰国研发的3kGy射线辐照能将啤酒工业产生的污泥辐照处理并达到喂食鱼类的标准;越南射线辐照技术可让辐照后的污泥成为播种体的载体。
3.4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
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中辐照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其中以美国CYCLEAN公司的辐照技术最为先进。该技术能够100%地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旧沥青路面的材料,且生产质量与新拌沥青路面材料相同,成本是新拌沥青路面材料的l/3,因此费用和污染被大大降低。美国其他研究所也将辐照用于对纤维素的处理,从中得到葡萄糖,回收率最高达到56%。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技术,例如俄罗斯,其物理动力研究所可利用快中子反应堆处理生活和工业垃圾,该技术不仅可以用经过处理的垃圾提取金属、建筑材料、化工产品,还可将其转化为电力和热力;日本将辐照技术用于木屑、废纸、稻草等的处理,通过糖化进而发酵成为酒精。
4战略需求发展措施及建议
4.1深入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由于我国辐照技术起步较晚,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束辐照的作用,我们应继续深人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从而大大提高电子束辐照的利用率。
4.2提高电子束的强度,发展新型加速器
当前,现有的辐照技术已经满足不了高要求的污染物质的处理,因此需要新型辐照技术。为了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就需要提高辐照剂量,提高电子束强度和能量,发展新型的辐照加速器,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处理效果。
4.3电子束辐照技术与其他工艺技术的互补研究
电子束辐照技术通常与其他工艺联合使用,以达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处理效率的效果,因此需要对相应对象进行充分了解,从而选用适合的联合技术,弥补彼此的不足。
4.4提高电子束辐照技术的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其优点
目前国外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我国电子束辐照技术基础相对较弱,在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拓宽电子束辐照技术应用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利用辐照技术的优点,加快实现产业化。
4.5紧凑型辐照加速器的研发及其规模产业化应用
随着市场逐渐多样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电子束辐照技术需适应各种空间、环境,因此研发紧凑型辐照加速器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将该技术灵活化才有助于其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只有产业化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将该技术推广并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
4.6亟需出台法规规范市场
技术一旦应用于市场,就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亟需相关部门出台、法规,一方面用于对技术的保护,另一方面用于对市场的监管、引导。此外,加大宣传力度,使该项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不仅能加强大众的认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更能吸引年轻一代致力于技术开发,从而使这一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graduation papers quality, we should meticulously design to ensure the sound selection of topics, with stress on "applicability"; should elaborately plan to ensure well-done experiments,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ity; should carefully revise to ensure good writing, with stress on "standardization"; should strictly examine and assess to ensure sound oral defense, with emphasis on "scientificity".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graduation paper;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59-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学生人数激增,教师教学任务加重,科研工作量化,浮躁作风抬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泡沫和危机现象显现。“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弃之争”此起彼落。[1-2]放眼我国高教界,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一主题,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大学依托师资、设备、生源等优势“顺势而为”,新高校凭借贴近应用、跟紧潮流和敢想敢干等特色“乘势而上”。[3-7]
在众多医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危机的药方中,“真题真做”乃一剂良方。如何做好“两真”呢?我认为应把好“四关”──选题、实验、撰写和评审,突出“四性”──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兹以湖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为例,简介“真题真做”,抛砖引玉。
1精心设计,把好选题关,突出“应用性”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我们为,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坐落于地级市的应用型高校,选题质量应着重体现应用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具体而言需要遵循“四项原则”,做到“四个结合”。
1.1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四项原则”
1.1.1 应用性原则这是由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地级市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的,因为这类高校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学校应积极鼓励师生走出校门,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选课题。假如将选题定位于学术性太强、太深或太偏,既与学校定位不相应,也与教师、学生和设备条件不相应,就很可能出现“假、大、空”现象,助长学生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气息。
1.1.2 可行性原则各校办学历史、设备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和地域文化、产业结构均有较大差异,毕业论文选题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所有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以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合作单位现有师资、学生、设备、经费等实际条件作依托,难易适中,反对脱离实际的大题、偏题、空题。
1.1.3 创新性原则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不易做到原始创新,但可尽量体现消化吸收再创新或知识集成创新。如配方调整、方法改进、工艺革新等。。
1.1.4 个性化原则毕业论文既有学科、专业的特点,又有导师、学生的差异,还有地域、行业的不同。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只制定宏观建议,具体选题交给专业导师和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协商敲定。
1.2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四个结合”
1.2.1 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力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选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深广度,又要符合学生实际,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按时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
1.2.2 与导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从导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论文题目是一项师生双赢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尚未设立硕士学位点的普通高校来说,尽早地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优秀生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既使导师获得了科研助手,又使学生得到了毕业论文选题。选题应经导师申报、教研室讨论、系院初审、督导组复审、导师修改、题目公布、学生选择等步骤确定。例如,近3年中我从自己主持的省、市科研项目中抽取《纳米TiO2复合丙烯酯乳液的制备》、《纳米SiO2复合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金属表面TEOS复合涂层的制备与防腐性能》、《金属表面GPTMS复合涂层的制备与防腐性能》、《纳米氧化锆涂料的制备及性能》、《PC表面仿生耐刮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等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都取得较好效果。
1.2.3 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主线,坚持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挖掘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课题。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训练学到实际本领,避免纸上谈兵。再如,近3年中我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选取《密封型电动助力车铅晶蓄电池的性能研究》、《太阳能储能铅晶蓄电池的开发研究》、《高效长寿环保型铁路客车照明用铅晶蓄电池研制》、《速干强粘环保型纸包装粘合剂的研制》、《湖州工业企业中典型危险废物的理化特性研究》、《Ni/Fe3O4复合电磁波屏蔽涂料的研制》等题目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既完成了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又帮助相关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或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学生专业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机会。
1.2.4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新时期的大学生张扬个性,敢想敢干。张三喜欢“高分子”,李四偏爱“硅酸盐”。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一是由学生自己主持或参与的开放实验、科学研究项目中衍生而来,二是让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和课题,三是从生活和实践单位生产实际中自行选题。千万不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管理部门确定的课题硬压给学生去做。
遵循上述“四项原则”和“四个结合”,湖师院化学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做到了“真题真做” (表1),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2010 届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起初公布了近185个选题,最后经师生双向选择等环节确定了153 个选题。按难度分为较难25个、适中113个、较易15个。实验型和理论型题目为30∶1,突出了理工科专业重视实践的特点。
2周密安排,把好实验关,突出“实践性”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实验阶段,要求学生既弄清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更好学会怎样做好这项研究?为此,学院应在时间、场地、导师、设备和经费等教学资源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2.1 在时间安排上适当错开,体现灵活性因各专业的培养规格不同,就业行业和岗位相异,故毕业论文时间也应有所不同。在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时,就对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适当地错开安排。如制药工程、材料化学专业安排在第七学期,化学专业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样既可缓解学校毕业论文教学资源的紧张程度,又能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招工要求。
2.2 在场地分配上适当分散,体现立体性随着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学生多场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安排学生人人动手,真题真做,在场地安排上应体现校内与校外、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化格局。挖掘资源,统筹安排。如教师科研用房、市材料行业技术中心研究室、市先进陶瓷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市环保局检测中心、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都在导师指导下安排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验。
2.3 在导师配备上全员发动,体现专业性针对“学生多导师少”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如何科学合理地配备导师成为能否“真题真做”的关键环节。①全员发动,无论是教师、科研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只要是相近专业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实验师及以上职称者,都应适当承担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任务;②适当聘请校外实践基地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毕业论文导师;③对毕业论文指导计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纳入年终统一考核;④对导师和学生实行“双向考核制”(分别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审阅表》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对导师评价表》)。
2.4 在训练模式上重在实践,体现多样性在毕业论文训练模式上,我们不搞“大呼隆”和“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模式,强化“实践”。
①在培养方案中设置贯穿四年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题论文和毕业论文训练计划,基本做到从大一至大四 “论文训练不断线”;②从大一(下)开始就鼓励、指导学生申报开放型实验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训练科研工作;③从大二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适当分流。选拔、招收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和老师对接,学习科学研究;允许志在尽快就业的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配备两位导师(“技能导师”和“理论导师”);④将有些专业的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三学年初开始,早选题、早思考、早实验、早完成;五是在指导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地让学生自己构思、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搭建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指导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要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除了把好“选题关”和“实验关”外,还必须把好“撰写关”和“评审关”。也许是受到新时期一些快餐文化、网络语言等冲击,时下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普遍出现重点不显、层次不明、句子不通、文字错误和标点混乱等现象。此外,假如对论文评审和答辩不重视、不科学,搞形式化、走过场,其质量也将难以保证。因此,我们还强调细心修改,把好撰写关,突出“规范性”;严格评审,把好答辩关,突出“科学性”。限于篇幅暂不展开。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1):40-43.
[3]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10-111.
[4]杨庆云,周梅村,纳海莺,李燕.化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4):57-59.
[5]王琪,武寿春.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9,(6):84-85.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石油资源不断减少、油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支柱产业,具有生产线长、生产过程复杂、产品需求涉及面广等特点,它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它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导力量。为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污染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科学评价与监督,以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为研究基础,建立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十分必要。
一、样本选取
首先,从沪深证券市场中随机选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沈阳化工、茂化实华等30家石化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其次,选取10个主要项目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基础,对样本公司2006—2010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比例
在选取的30家样本公司中,涉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上看,石化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较高的。。
(二)信息披露质量
从信息披露质量来看,样本公司中多数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表达简单、笼统、分散,并有一定倾向性。如因缺少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依据,使部分信息只能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因没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企业常常只披露正面信息,而回避不利信息,使同类企业之间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减弱,减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信息披露内容
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尽相同。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内容的分类、整理,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多的内容归纳为10个项目,主要有:1.环境和目标;2.环保补助;3.三废排放量;4.绿化费;5.环保技术及设备改造;6.节能减排收益;7.排污费;8.资源补偿及治理费;9.环保管理规章制度;10.资源能耗及利用率。以此为基础,得到2006—2010年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披露项目1的26家,占样本公司的86.67%;披露项目2的占60%;披露项目3的有33%;披露项目4、7和8的企业分别占13%、30%、77%;披露项目5的有73%;披露项目9和10的均有40%。在样本公司中,涉及上述10项内容的公司数及披露项目数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多数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均不够全面。在10项内容中,披露6项及以上信息的公司12家,只占40%;可见,大部分公司披露的项目较少、不完整,多集中在环境和目标、环保补助、绿化费、排污费等内容上。
(四)信息披露方式
通过表3可以看出,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各异,出处有别。有的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96.67%的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部分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也有单独在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而多数公司是采取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披露的,说明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存在问题
(一)披露的质量有待提高
上市公司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反映的情况来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
我国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如图1和表2所示,从归纳的10个指标来看,大多数企业披露的项目较少,不够全面、完整,并且大部分企业只是对存在的某些环境信息做简要说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的信息需求。
(三)披露的方式缺少规范
。
四、建议
(一)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外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规范、全面,这与它们具有的较健全的环境保律法规以及社会公众积极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环境保律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也建立了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相比而言,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为加快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我国应大力加强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二)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环保机构应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责任有明确的认定。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制定环境保律法规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之后,做了许多努力来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情况下,环保机构应当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范围,使企业在进行环境管理时可以有的放矢。同时,呼吁企业管理者及职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全面客观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三)充实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环保职能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对环境和目标、环保成本、环保收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披露要求,不仅披露定性信息,还应增加定量信息的披露。;环保设备及技术投资;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情况;员工环保技术培训;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形成的奖罚;的环保补助及企业因自己的环保行为而获得的收益等等。另外,企业可以逐步建立预防成本的预测数据,从而降低环保成本。
(四)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在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可借鉴国外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完善目前以文字叙述、表外附注形式披露的模式,增设相关以货币形式计量的环境会计科目,实现传统会计信息与环境会计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披露方式。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如环保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资源生命周期分析等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促进企业全面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同时,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静层面的结合,如环境诉讼、奖罚、环境投资等对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有影响的信息。
总之,为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及环保机构应尽快制定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等做出合理的规定,石化类上市公司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供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窦巧梅.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原因分析[J]. 商业经济,2010(8).
[2] 李劼.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李艳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事实上,早在2009年,某周刊以《中国百处致癌危地》作为封面故事,讲述了我国百处致癌危地。同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学生孙月飞作了题为《中国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他在这份论文中表示我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我国的27个省份。这也是后来被社会上引述次数最多的数据。
。而今年2月份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阐述,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被网络及媒体作为“癌症村”存在的官方的表述广泛引用。
。署名为“徐超-环保研究员”的新浪微博用户表示,我国数十“癌症村”中,个由水污染导致,排名第一。“癌症村”分布图和水质图惊人相似!
记者从百度搜索“癌症村”、“水污染”关键字就有100多万个相关网页。。
网传“癌症村”周边生态堪忧
。
在河北,黄骅中捷农场十六队是《中国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中提到“癌症村”之一。记者日前赴当地采访,在村边正好碰到3位外出工作的村民。他们抱怨说,村里的水早就不能喝了,现在全都在喝桶装水。50来岁的村民李学文从外地迁居这里10多年。他说,村里抽出来的水颜色发黄,村民不敢喝,只用来刷锅、洗衣服。这里得癌症的不少,这几年有10多个,但不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除了十六队外,中捷农场场部、刘官庄村、辛庄子村也是当地的“癌症村”。据辛庄子村村民介绍,因为受附近化工区的影响,村里很多人现在都闹着要集体搬迁,为保障饮用水,村里2年前买了1台大型净水机,2天放1次水,5角钱可买50斤。
在陕西,商洛市商州区贺嘴头村从1991年到2003年间,全村共有46人因癌症死亡,高峰期时几乎1个月死亡1名村民,多以罹患食道癌、胃癌为主,这2年数量有所减少。党支部贺智华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去世2人,分别是癌病和正常死亡。村民赵淑媛说,过去这里河的上游都是造纸厂流出红水,还有酒精厂、金属化工厂,现在河边的沙子挖下去2米多就是红色或者黄色的,村里有深井吃水,但村民自家打的井6米深,水质仍然浑浊。
应高度重视生态危机
接受采访的“癌症村”村民普遍希望,能够尽快改善他们的生态环境,同时弄清楚到底村里的疾病与饮用水不安全是否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应成为污染的转移地。专家则认为,应高度重视“癌症村”所反映出潜伏的危机。
记者在中捷农场暗访发现,当地多个村就处于一个化工业园区的周边,区内化工厂大小有十几家,一些厂区内不时散发着刺鼻的味道。而据附近村的村民反映,这里的化工厂都是被其他省市淘汰后转移到这里的,在当地最长的已有十多年,他们都认为村里的水就是被化工厂污染的。
【关键词】无铬 表面钝化 镀锌 研究
1 前言
镀锌是指为了防止金属或者合金材料表面腐蚀而在其表面镀一层锌以起防锈防腐蚀作用的表面处理技术。金属锌相对于大多数的钢铁材料,腐蚀电位相对较低,当钢铁基体发生腐蚀时,锌能够作为阳极优先溶解,从而保护钢铁基体。[1]然而,作为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电镀后的锌层若不经过妥善的处理,在潮湿环境下,尤其易发生腐蚀现象,从而在表面形成一层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锌的白色的腐蚀产物。因此,为了提高镀层的抗蚀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镀件在镀锌后处理的重点就在于镀层的钝化工序。但是,在一般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钝化工序往往是大量使用一类污染物铬酸盐作为钝化液,其含有的的Cr6+离子不仅对水污染严重,同时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在锌的钝化工艺中,逐步推行清洁环保的生产工艺,用更加环保的钝化液代替含铬酸盐的钝化液,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 镀锌钝化方法概述
2.1传统含铬钝化
传统的含铬钝化工艺所包含的种类繁多,按钝化膜颜色可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蓝白色钝化、军绿色钝化、彩虹色钝化、金黄色钝化、黑色钝化等。从成膜机理上来看,这些工艺基本是相似相同的,方法均为通过六价铬作为基本成膜物质而生成含铬钝化膜保护镀锌层,其不仅有十分良好的的耐腐蚀能力,更具有自愈性,在膜层破损后可快速自我修复。但由于六价铬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先今已多被三价铬钝化法所替代。
三价铬钝化法则主要是通过将锌溶解为锌离子导致表面溶液的pH值上升,其后三价铬直接与锌离子、氢氧根反应生成不溶性的化合物附着在锌层表面,成为钝化膜,其钝化膜的外观与耐腐蚀性与六价铬钝化膜相当,但其不具备自愈能力,一旦破损很快即被腐蚀。但总体上铬元素仍然存在,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虽然铬酸盐钝化工艺具有品种多样、流程成熟、费用低廉和成膜优良等优势,但考虑到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含铬钝化的发展必然将受到。
2.2钼酸盐与钨酸盐钝化
。在1939年首次发现钼酸根有抑制腐蚀的效应[2],随后在1951年也对钨酸盐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在金属钝化过程中,钼酸盐与钨酸盐能够促进与加快成膜速度及提高腐蚀性。目前,这两种钝化处理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这种工艺最大的特点在于镀液不含铬对环境污染小,废液易处理,但缺点是不具备自愈能力,且对镀锌层不具备化学抛光作用,使得美观性下降。
2.3稀土盐钝化
稀土钝化工艺是一种近年兴起的处理方法,具有成膜易和效果好的特点。其钝化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通过将镀层浸泡于含稀土离子的溶液中,或将镀件作为阴极通电极化,即可在其表面形成稀土钝化膜。在对于镀锌层的钝化上,其效果总体优于钼酸盐处理效果。稀土盐钝化保护的方式是,通过稀土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在镀层表面沉积,阻碍阳极性镀层的溶解过程,从而显著延长了阴极保护时间。另一方面,镀层上稀土转化膜的存在,延缓了在金属表面和溶液之间的氧气和电子的传递和转移,从而导致了金属腐蚀效率的降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看作是一种阴极和阳极共同抑制所起作用的结果。[3]可以看出,稀土钝化工艺具有钝化膜更好、无毒、无污染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传统的铬酸盐钝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4有机钝化
研究表明,将某些有机化合物用于镀锌层的钝化处理,可明显提高镀锌层表面的抗腐蚀性。[4] 经过有机类化合物处理的镀件,能够在镀锌层表面形成有机保护膜,从而起到缓蚀作用。目前具有应用前景的主要有有机酸类(植酸,单宁酸等)和树脂(环氧树脂等),其中植酸运用最为广泛。植酸也称作肌醇六磷酸脂(C6H18O24P6),植酸的钝化机理是通过络合作用从而形成多个螯合环,以起到抗腐蚀的作用,是镀层表面钝化处理的理想螯合剂和优良缓蚀剂,经过植酸处理的镀件的抗腐蚀性将会显著提高。
3 结论及展望
传统的钝化处理大多以铬酸和铬酸盐等六价含铬化合物为处理剂,经过处理的金属表面上形成的铬酸盐转化膜对基体金属具有良好的防腐蚀作用。[5] 然而,随着当今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含六价铬的镀锌工艺将顺着时代潮流被逐渐取代是必然趋势。因此,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来取代原有的工艺,其一为通过使用化学方法将含有六价铬的钝化剂还原为低铬的钝化工艺。。虽然,单纯的钼酸盐,硅酸盐钝化膜的耐腐蚀性与传统的铬酸盐钝化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利用钼酸盐,硅酸盐等混合配方,借助分子间的协同缓蚀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耐腐蚀效率[6],因此镀锌无铬工艺的前景十分充满希望,混合钝化液已经逐渐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沈品华,屠振密.电镀锌及锌合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2]Robertson W D. Molybdate and tungstate as corrosion inhibitor and the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1951.
[3]Hinton B R W,Wilson L.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Zine with cerous chlorid [J].Trans M F,1997.
[4]林恒.毕业论文.镀锌层三价铬彩色钝化的研究[J].2008.
[5]黄兴海.毕业论文.环保型镀锌层三价铬钝化液的研究[J].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