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1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How to Select Computer Literacy Basis Teaching Content in Vocational Schools

Zeng Hui

(Health School of Ganzhou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s influence gradually increased,and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 is fundamental for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through a student-center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sciplines,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uter knowledge training,s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urse content,to achieve levels of teaching,to promote computer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Computer literacy;Basis teaching;Content selection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文字的处理、系统的操作和internet技术等知识。这些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高等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和常用的操作技术,提高同学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将来信息时代工作的需求,为以后更深入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对计算机认识程度的不同分类别培养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数据最重要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中职院校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各大高校均有自身的计算机精品课程,方便了教师了解其他院校的课程,从中吸取经验,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二是上机实践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差异性。由于中职院校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教学水平的高低造成了新入学的中职院校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认识、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势必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先让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笔试和机试的测试,通过考试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每位同学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进而根据他们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有目的的为他们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以偏概全片面地讲授太难或者太浅薄的内容,这样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根据学科专业差别,选取教学内容,实行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学科融合以及知识结构合理性的公共基础课。结合教育部这一建设目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第二层次是教育,包括VB语言、VF语言和C语言等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层次是应用基础教育,它是根据学科的不同开设的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

。依据专业特点,大体把学生分为理工科、文科和艺术类三大专业,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选取授课内容。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开设类似《C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应用程序设计编程专业学习中的各种模型,并对此进行验证,还可以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证书,另一方面学会简单开发系统,体会设计带来的满足感。对于艺术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开设动漫设计、CAD、photoshop等教学内容,即提高自身的专业辅助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根据社会大环境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变化式的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只有根据不同时期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紧跟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变更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的更新,让学生学到当下的主流技术,才能够真正造就实用型、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的显著特征是更新换代频率较高,因此尽可能同步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既要顾及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与时展相吻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珍,苑毅.文科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0

[2]姜灵敏.面向应用的多层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

[3]黄小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7

[4]闫利华,才智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5]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6]王菲,王行恒.关于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7]李亚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0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档案信息管理;应用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那么对于繁复琐杂的档案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又能带给它怎样的帮助和问题。本文就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及所体现的重要性等进行分析。

1计算机技术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1.1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档案信息的检索和储存

那么什么是档案信息管理呢?档案信息管理是指,通过一些技术或手段对一些重要的、不得泄露任何档案信息而进行的一种安全管理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处理,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在对档案信息的检索、搜集和保存方面,计算机技术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档案信息与之前的人力管理档案信息时相比,计算机技术所展现出来的,是无限大的优势,无论是查找时的精准度、存储条件、检索速度、搜集过程、还是储存容量,都远远高于人力管理。例如,在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信息量过大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而计算机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扫描来输入信息,并且输入信息后计算机可以进行自动处理,并将有用的信息压缩,然后将压缩的信息进行刻录,以此来实现信息的存储。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空间,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2计算机技术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计算机技术在许多的处理方面有着很强大的技术支持,而这种成熟的技术支持足够支撑去减少档案信息整理时的工作量,还可以优化档案信息管理的结构,使其实现无需人力的自动化的整理和统计,方便办公;还能将不同类别的档案自动的分类整理,进行统一的管理,既节约人力物力和成本,还提高工作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2.1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更新、修改,发展的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成熟。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具有了快速且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很快的对信息进行扫描、编排、整理并输出,大大的提高效率。这也是计算机技术能够被档案资源自动化管理所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可以减轻成本,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大大的提高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2.2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档案

将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档案,即将应是纸质的文字、资料、档案等信息转化成为电子版,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或者加工后,供工作人员或查阅文档者等来阅读、利用的过程。转化成的数字档案,不仅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而且数字化后的档案更易储存、查询、阅读和传递,缩小了损坏和损失档案的风险。

2.3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健全进行规范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了档案信息管理无穷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档案工作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及健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录入、系统管理、光盘备份、查询管理、安全措施等,是一套硬件加软件的系统。而我国当前档案信息在管理上还是存在一些错误和漏洞,这将会影响档案信息的隐私性。所以应该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技术能力,加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健全。

2.4通过计算机技术,为档案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档案信息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体现在安全性,如果信息泄露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侵犯资料当事人的隐私权。所以,要做好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安全重在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安全保障制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完善防病毒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防病毒保护,还要防止黑客等队档案信息进行攻击,其次,要对重要信息做好保密工作,例如对涉及到重要秘密的信息要进行双重加密设置,将加密档案放在加密计算机中,并设置密码,进行身份权限的设定,并指定专业的、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

3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优点

3.1确保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之前的纸质档案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整理档案,然后在分放到各个档案室,所以,档案室保存的档案都不是最新更新而来的档案,这就造成了在档案室所查的信息都是延后的、不及时的。而应用计算机技术后,将档案进行扫描输入、加工整理后,就可以档通过网络传输直接传送给档案室,这样就可以确保在档案室所查询到的都是最新、最及时的信息,确保了档案信息的实用性。

3.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源共享

运用计算机技术,档案室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信息库,将一些开放式的信息录入信息库中,一些要产生大量信息和文字档案的相关部门就可以通过网络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和调取,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时间、空间,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最大的资源共享。。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捷化的时代,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档案信息管理中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我国现在的档案信息的管理正和计算机技术接轨,通过不断的完善,使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更易整理、分类、查询和输出,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查询档案,也扩大了档案部门的服务范围,增强了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能就止于此,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迎接挑战,把还不成熟的档案信息管理更好的去修改完善,运用计算机技术研制出更好、更便捷的软件系统运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这将是我国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玲.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09:136-137.

[2]郑建军.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8:4247-4248.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3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缺少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管理人员水平也相对有限,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应该从以上几方面不足入手,结合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发展方向,找出更有效的企业档案管理对策。

一、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社会逐渐处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然而笔者通过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仍采取人工与纸质管理相结合方式,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1]。一方面,纸制管理方式不利于档案的储存,有些档案由于时间过长出现了字迹不清的现象,甚至还存在部分档案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而丢失的情况,当档案没有备份时,无法有效使用该档案内容;另一方面,信息化程度低的档案管理工作降低了档案调取效率,不利于企业面向现代化发展。

(二)缺少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高效率的完成,都需要明确、规范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但是大部分企业缺少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在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缺少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大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管理时,多按照自身管理经验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人员之间管理水平不同,对档案内容应属的类别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导致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少可以遵守的制度,这样不仅会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还会使档案没有明确的类别,不利于后期使用者的调取。

(三)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水平较低

除上述问题外,由于当前企业缺少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人员或是没有相关经验、理论知识的其他工作人员,除此以外,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也缺少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造成大部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出现工作水平低,无法有效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不利于企业储存、调用相关档案。这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正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企业档案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实现高效率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应该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使档案能够实现电子版的储存与调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档案使用的有效性,也能够为企业相关决策作出更有力的支持[2]。企业在引入计算机技术时,还可以积极引入一些档案管理软件,并邀请相关人员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讲解相关的使用方法,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完成档案录入、输出工作。同时,为了避免档案出现丢失的问题,在使用计算机技术时,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积极借助云端、U盘、网盘等手段,做好电子档案备份工作,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二)结合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利用到以往储存的档案,因此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使档案能够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企业就应该结合当前档案管理状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及具体细则,使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而且能够在档案管理制度的支持下,更顺利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丢失档案的问题。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档案管理人员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还应该邀请档案管理行业中管理能力高、口碑好的工作人员,为本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意识到当前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学习到正确的档案管理方法[3]。;二是档案管理方法;三是档案管理目的。通过为档案管理人员详细讲授以上几方面内容,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技术的支持下,开展更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有效性,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积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并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为管理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从而保证企业在拥有高水平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上,使档案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鹏.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15(03).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4

关键词:课群建设;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44-02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Classes

XU Wei

(Center of Computer and Experiment,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s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o the professional field, the existing single mode of computer teaching for colleges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make a better servic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opinions and demands, the classes construction on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are put forward. And learn a foreign university's teaching experience, aimed at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offered a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 modular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classes construction; modular teaching;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群体,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这一点,每个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是,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目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更是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同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必须建设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群[3]。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1],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并从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如表1所示。

;到了大一下学期,再统一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根据院系不同,偏理科的院系如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偏文科的院系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语学院等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或者《ACCESS数据库技术》课程;进入大二之后,再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如matlab,机械制图等。

2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弊端

显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同的。无视专业差别,笼统的设置相同的计算机课程,不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具备连贯性,很多学生在大一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或者是数据库课程,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很少用到相关知识,而又再未接触其余的计算机课程,等到踏上工作岗位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都遗忘了,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建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群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课群的建设应该有针对性,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课群建设应具有连贯性,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这两点,笔者提出如表2所示的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议,其中,建议必修课程在大一完成,限选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二,而选修课程则安排在大三之后。

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类别专业的必修课程里,都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无疑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敲门砖,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还是应该差异化对待。

除了现在在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分级教学方法之外,笔者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2]的做法,提出“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即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系列课方式设置,按照内容由浅入深划分成多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上课时间错开,分别设置相应的学时,如第1模块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从第1周开始设置2周4个学时的课时,第2模块学习Word文字处理,可以从第3周开始设置3周6个学时的课时……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毫无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从最简单的学起,一直学完整门课程,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其中的几个模块,已经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的学生则可以申请免修,免修的方法就是由学院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则可以免修这门课程。

4 结束语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连贯性,针对这两方面,笔者提出了不同类别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意见,同时,借鉴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等国外院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使计算机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借阅量;统计分析;馆藏资源

馆藏图书借阅量的大小,一方面可以体现馆藏文献的利用情况以及读者的阅读倾向,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图书馆馆藏图书质量及藏书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对促进图书馆馆藏建设,提升读者服务工作水平起到些微的参考借鉴作用。

2.统计与分析

2.1 馆藏结构及分析

表1是2012年12月31日从中文典藏模块中调取的馆藏中文图书分类统计数据。从表1可见,截止至2012年底,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有198127种689880册,其中D大类(政治法律)类图书占馆藏总册数的30.75%,其次为文学类占23.52%,往后依次为:历史地理、经济、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教体育、社科总论和工业技术。馆藏结构基本形成以政治公安法律类图书为主,社会科学类图书为辅的格局,与公安院校的办学特点及专业设置相吻合。

2.2 图书借阅情况统计与分析

2.2.1 表2为三个年度学生借阅中文图书的情况分类统计及分析

具体分析学生对各类图书的借阅量,发现其数值悬殊很大。借阅量最大的是政治法律类(D),分别为38.76%、36.42%、30.58%,第二是文学类(I),分别占29.98%、33.34%、41.27%,再是语言文字类(H)和历史地理类(K),分别为7.29%、5.99%、5.72%和6.42%、6.67%、5.99%,工业技术类(T)占3.61%、2.79%、2.63%,哲学类(B)占3.64%、3.73%、3.31%,上述六类图书的借阅量分别占各年度总借阅量的89.71%、88.95%、89.49%,说明学生对纸质图书的借阅类别相对比较集中。借阅量最少的是农业科学类(S)、航空航天类(V)、生物科学类(Q)、天文地球类(P)、环境科学类(X),上述五类图书的借阅量只占总借阅量的0.25%,说明学生对这类图书的阅读兴趣很小,尤其是对农业科学、航空航天这两类图书,借阅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可能与学校没有设置相关专业有关。

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阅读仍以公安法律类图书为主,以公安法律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为主要目的,体现了学校鲜明的专业化倾向。语言文字类(H)中的H31英语、工业技术类(T)中TP3计算机技术也是借阅量比较大的类目,说明学生十分重视英语学习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这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密切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类(I)图书的借阅量较为突出,所占比例很高,排在了第二位,说明学生除专业知识学习之外,休闲娱乐比例成分较重,反映了学生在休闲娱乐和文学修养方面的渴求。

2.2.2 不同读者群借阅情况统计

表3为2012年度不同读者群借阅情况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对政治法律类(D)图书、文学类(I)图书需求量都较大,而教师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D大类政治法律类专业图书(49.96%),其次为文学(I)、文化教育(G)、工业技术(T)、历史地理(K)、哲学类(B)和社会科学类(C)图书。而本科生与试点班学生对文学类图书(I)需求最大,为38.90%和51.07%,其不同点:本科生要面对公务员考试、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语言文字类(H)、计算机(T)图书需求较大,分别占6.82%、3.12%,而试点班学生则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公务员考试,故在校学习期间,除公安专业类图书外,更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

图1为2010年以来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变化情况和学生借阅量的图示。从图1可见,2010年至2012年馆藏中文图书数量逐年上升,但中文图书的借阅册数去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在目前的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逐年下降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已发展为趋势。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统计,从1996年开始,北美最大的一百多个学术研究图书馆的书刊流通/借阅量有所下降,到2000年,图书馆流通/借阅量第一次下降到了低于1991年的水平[1]。在我国,当前大学图书馆纸本图书利用率下降的现象同样也值得广大图书馆人的深思。

通过对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的种数、册数,以及不同类别读者借阅情况、图书分类借阅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基本形成以政治法律(D)、文学(I)、历史地理(K)、哲学(B)、、语言文字(H)、计算机技术(TP)类图书为主,以文教体育(G)、经济(F)、军事(E)等学科为辅的格局。(2)学生读者借阅册数居第一的是文学类图书,其它依次为政治法律(D)、语言文字(H)、历史地理(K)、社会科学(C)、工业技术(计算机技术TB)(T)。教师读者借阅册数排第一位的是政治法律(D),占50%左右,其次为文学(I)、文教体育(G)、计算机技术(T)、历史地理(K)、哲学宗教(B)、语言文字(H)。(3)文学类(I)图书在三个读者群体的借阅量都比较大,分别排第一或第二。(4)图书馆馆藏量逐年递增,但读者的图书借阅量却呈逐年下降,造成资源浪费。

3.结语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见,在电子信息时代,传统阅读方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读者借阅量下滑的态势,图书馆必须加大馆藏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加强与师生的互动,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服务模式。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先进理念,取消借阅册数限制、调整馆藏布局,集藏、借、阅于一体的“大流通”模式、延长开放时间等等,真正地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35.

[2]刘静春.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读者特征关系深度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115-119.

[3]侯蕾.基于借阅数据分析的读者阅读倾向及服务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2(12):91-92.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6

1.1教学内容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快速增长,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然而在现在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导致教学内容比较稳定、知识陈旧,教材和教学相关的软硬件环境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尤其是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未能达到课程内容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2课程体系与专业脱节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二个学期理工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史类专业开设《VFP程序设计》,同一课程采取同样的教学大纲,统一学时。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切实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未能达到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1.3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依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如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