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例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文1

关键字:安全 学校教育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却是个难以根治的痼疾。近年来新闻事件曝光率频频,来势汹汹,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付出的代价就是人民的健康,这其中也包括即将担负起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青少年。

二、正文

1.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国有4亿多青少年儿童,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

而我国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食品消费心理急切、辨别能力弱的现象,社会又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儿童食品教育、宣传以及相应的保障手段,致使我国青少年儿童在食品安全及营养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实施 “食品”,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提倡膳食平衡,增强青少年儿童及家长选择食品、辨别食品质量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举措。

因此,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食品安全现状。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2)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

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3.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心,学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影响到一个大群体,轻者影响学生学习,重者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同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也影响学校的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使学校声誉下降。

因此,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要求我们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教育知识。

三、结论

终上所述,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大健康观为指导,把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呵护学生成长为宗旨,全面加强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全面保障千万师生饮食健康安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建议

学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势和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相关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教育的学科教学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要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中学阶段要与《科学》、《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班队活动等,加以体现落实,向学生传授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和技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编写相应的教学课件、图文资料和读本,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窗、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卫生角等阵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师生参观考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小分队到社区、村(居)开展宣传活动,举行食品知识竞赛、测试、主题班(队)会、食品知识小报、漫画、卡通画等比赛,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重视食品安全知识,促使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文2

一是安全在我们这个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将“安全就是生命”的根本理念真正让大家共知、共享,唤起我们每位员工对“违章就是事故、事故意味死亡”的意识,做到工作一分钟、谨慎一辈子。要真正将我们的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意识、操控、行为;我们就是要在提高安全保证程度的基础上做到“预测、预知、预警、预报、预防”。

二是要提高我们每名从业人员的安全认知能力。要真正认识到安全管理的严肃性、严厉性,认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境界提高了才会真正重视起来,才会将安全真正放到生命至上的高度去研究、去管理、去落实,去全面履职履责。要想不被安全否定,我们的管理就要有高度,要严格落实“安全发展”的要求,抓好“人、机、物、环”四种隐患的排查,打击不安全的行为。

三是一定要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小题大做。排查隐患很重要的是要细致,一定要有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心,不采取细致全面的方法、手段就可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就可能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安全生产是动态的,是24小时不停运转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一定要建立全面细致排查隐患的长效机制,解决“不得病”的问题。

四是一定要抓好本质安全和本质质量要求的落实。本质安全讲究内在的本质安全,首要的是人的本质安全,这就要求对员工要一手抓教育,实行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一手抓制度约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目的是解决保护自我的问题;本质质量就是要干标准活,高标准干活,规范操作,不糊弄自己、不糊弄别人。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规范,设计标准、操作过程、人的行为都要依照标准去规范。要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哪些还没有标准,先把标准明确了,再按照标注去做,就是规范。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凡事有标准,凡事按标准去做,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习惯纠正的过程。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文3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食品安全经济人道德人

近年来,毒粉丝、毒奶粉、苏丹红、石蜡油……这些危及人们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报端,使人们对食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和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文尝试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阐释食品企业进行安全食品生产的行为,以期为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提供些许有益的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概述

一般认为,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最先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RS)的概念。1998年,Carroll完善了他于1979年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即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四个方面,把自由决定的责任正式确定为慈善责任。本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企业自己为构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所要承担的责任;二是企业在外部要主动承担起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义务。

二、食品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加工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重要体现

1.劣质食品导致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0万人因食用被污染或携带病毒的食品而死亡。在我国,从1998年~2004年卫生部官方统计数据来看(实际数目远远大于官方统计),我国重大食品中毒事件数量逐年增加,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具体见下表)。

1998年~2004年我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统计情况

2.食品质量的后验性。学者们认为,食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性,这三重特性决定了其质量鉴别的后验性,即消费者只能在劣质食品导致消费者身体不适或食源性疾病发生时才可能对食品质量做出一定程度的判别。

3.食品效用的双重性。合格的加工食品能满足人们的饮食营养要求,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劣质的加工食品则会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可见,要确保食品安全,加工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食品安全作为当前食品加工企业重要社会责任的紧迫性

1.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CCTV播放《每周质量报告》的质量安全事件共计48起,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就有40起,占总数的83.3%,其中有关加工食品安全的事件有39起,占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97.5%。

2.我国食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质量研发能力弱。例如,在深沪两市共11家食品类上市公司,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其中只有一半多的总股本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世界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强里最小的一家农业食品集团企业,年销售收入相当于300亿元人民币。这种小规模的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技术改进,使产品的品质难以提高。

3.人们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期望日益增强。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历史演进,我们可知,该理论的诞生,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们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觉醒,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我国食品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840美元,饮食需求开始向较高质量水平迈进,面临激烈的食品产业的竞争,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应更加重视产品质量,视生产优质产品为企业的基本生存之道。

四、实现食品加工企业“经济人”和“道德人”双重结合的政策建议

1.把企业社会责任建立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倡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战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引导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从宏观上以法律、制度、政策等约束性手段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充分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消费者与企业的对话权,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定,督促企业按照SA8000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文4

关键词:消费者感知;对比;食品安全形势;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91 -04

2011年夏天,我们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了面向全国十三个城市(无锡、广州、重庆、杭州、西安、唐山、阜新、宜昌、临沂、漳浦、来安、共青城、宜阳)关于食品安全感知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600份,其中无锡发放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581份,其中无锡197份,全国问卷有效率为99.3%,无锡问卷有效率为98.5%。我们比较了无锡和全国调查的一些数据,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简介如下。

一、关于被调查人群的特征情况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首先对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为消费者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情况和婚姻情况。

Schultz(1975)强调教育是影响个体获取信息和个体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Becker(1977)得出家庭经济能力在取得信息和个体消费方面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决定因素[1]。在以上理论和观点的支撑下,Smith et 。Dosman et al.(2001)对加拿大消费者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有儿童的家庭、女性以及年长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程度高于其他群体[3]。Gregory(2003)对美国的2000余名消费者分析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家庭中是否有未成年人等时影响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4]。我国的刘军弟、王凯(2009)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对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认知和评价的影响程度较大[5]。

(一)性别差异

无锡有效被调查者有197名,其中男性为66名,占被调查者总体的33.5%,女性为131名,占比为66.5%。而全国的十三城市的有效被调查者总数2568名,男性为42.6%,女性为57.4%(见表1)。无锡被调查者中女性的比例较高。。

(二)年龄差异

我们发现,无锡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与全国相比有明显差异,年长者的比例比较高(见图1和图2),这可能与无锡处于发达地区,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比较早、做得比较好有关。另外,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无锡比全国提早1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表二中的数据符合无锡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

(三)家庭人口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这个比例有些与实际偏离,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五)收入水平

无锡的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而且相对比较均衡。。。

(六)家庭子女情况

无锡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偏少,而且未成年子女的年龄偏大(见表4)。

(七)婚姻状况

无锡的被调查对象中已婚家庭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无锡的家庭关系相对比较稳定(见图4)。

二、无锡居民就食品安全关心程度及对总体形势的判断与全国数据的比较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79.31%,差异不大(见图5)。

无锡居民对全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好于全国,认为逐渐好转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3.24%,而认为一直不好和逐渐恶化的比例要低2%(见表5)。这说明无锡市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对比较好。

三、无锡市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与主要考虑因素与全国的比较

无锡居民主要从超市购买食品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6),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两项,一是无锡超市的密度比较高,到超市购买相对比较方便、比较安全,第二无锡的收入水平比较高,能够承受主要从超市购买食品。

无锡居民考虑购买场所的主要因素和全国有所差异(见表7)。可能是因为收入水平略高,无锡居民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低,但明显重视食品的安全和品牌。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文5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已建设成为海洋水产特色鲜明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食品领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必须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否则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已显得十分迫切[1]。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食品工艺学》包括食品保藏原理及以保藏原理为基础的各种食品生产工艺知识二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食品变质的根本原因及其防止方法、食品保藏加工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包括冻藏、罐藏、干制、腌制及化学保藏等,同时介绍国内外食品加工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水产食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烘培食品工艺学等,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修读本课程,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掌握食品保藏的机理,了解各种食品加工工艺及保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制定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研制开发出各种食品,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对食品加工和食品卫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实验教学的改革几点思路,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实验方式、内容有待改进

《食品工艺学》实验课主要是操作型实验为主,开设实验课有:罐头食品加工、罗非鱼片干燥、果酱加工、调味海带丝加工、半湿贝肉加工、感官检验等实验。当前开设的食品工艺课程实验中,验证型和操作型实验占了绝大多数,由于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内容过多,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实验课学时偏少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总学时数为72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数为12学时,因实验课学时偏少,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安排些简单的实验内容,学生是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而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1.3 实验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食品工艺学》实验课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实验报告的质量,缺少实验技能和实验结果的考核。。学生的真正表现无法给出客观评定,将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和侥幸心理,并且影响其他学生的实验积极性[2]。

1.4 加大对实验室开放力度

实验室开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制度、人员的配备等问题,需要去完善。目前实验室需然有开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开放的时间,主要是在正常上班范围内。周六日、节假日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开放力度。

2 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基于以上情况,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2.1 调整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食品工艺学实验在原有实验的内容上进行新改革外,也要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将过去实验课由指导老师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呆板的实验操作,改为实验教学方式采用由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自行准备试剂,自行设计方案。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分析内容,使实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实验的较完整数据,如:食品加工方面,涉及到食品加工工技术,食品保藏技术,分析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控制办法等技术分析数据。

2.2 调整实验教学计划 增加实验学时

关于增加实验学时,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90名学生,在9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目前的实验学时有足够时间做实验的有28人,占31.1%,需要增加学时的有53人,占58.8%,维持现状有9人 占10%。从答卷中得知,超半数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学时,因为实验学时较少,除老师讲课占用时间外,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多,实验结束后,更没有时间与同学、老师讨论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增加实验学时,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做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艺学实验课的改革,就是把食品工艺学、饮料工艺学、食品工厂与机械、水产食品加工学四门实验课归纳一起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实验,实验教学集中安排在3周内完成。通过调整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达到实验教学大纲要求。

2.3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以往单一实验模式改变为多元化实验模式。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程序,选择实验仪器与材料,在同一个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制作出不同产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比如:罐头食品的加工,选用不同水果作为主原料,可以制作出不同产品,让学生对不同产品的特点、性能作综合分析评价,加深对实验课的认识和理解。而操作性、验证性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班学生同做一个实验内容,比如:罐头食品的加工、果酱的加工等实验课,主要是操性实验,实验原料只有一种,而且制作产品单一,产品没有可比性,学生没办法判断该产品与其它同类产品有何优缺点。通过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的有效手段,实验考核应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指标,而不应仅仅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指标,考核应覆盖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全过程[3]。只有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才能使学生重视实验。

实验考核方式分为二部分,一部分考核学生的出勤、操作能力、工作态度、实验报告的质量;另一部分是考核操作技能和实验产品的质量指标与性能等。具体方法是各小组自对产品进行综合分析与自评,同时每个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述本组的实验操作过程以及产品的性能、特点,并回答师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然后由指导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评分,并且评选出优秀实验方案,给予加分的奖励。比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艺课实验考核是采用该考核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最后,指导教师对实验做全面总结。 通过实验严格的考核,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重点、特点、难点的理解,同时对今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打好基础。

2.5 全面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3]。 全面开放实验室,应该从时间、实验场地、实验室资源上以学生需求为本,全面向学生开放,同时也要配备一套实验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度时间表,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

实验室的开放, 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时间与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及原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做课程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或科技创新实验。改变学生由原来被动式做实验转为积极主动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4],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比赛,比如,参加全国大学创新实验、“食品杯”水产食品加工创意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技能水平。

食品安全的安全教育范文6

【关键词】PBL教学法;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

目前,高校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存在诸多不足: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涵盖的教育对象范围有限;未能对我国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寻根究底;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缺乏充实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不足。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我们应对教学内容、方式、实验实习等环节积极进行探索与改革[1]。

一、《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编写的。鉴于食品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目的,我们以介绍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检测、控制方法为主线,主要安排了物理危害及检测方法、化学危害及检测方法、生物危害及检测方法、食品安全控制与保障、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食品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内容。

食品安全与检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次,掌握GMP、SSOP、HACCP等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原理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后,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学科发展趋势;。

二、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以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并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习小组、问题解决的程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PBL教学法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缺一不可。PBL教学法具有如下特性。

(1)问题的情境性、真实性与开放性。PBL所围绕的都是对学习者具有真实意义(非假设或纯理论)的问题,并要求他们依据一定的情境去加以理解和探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而此方案也并非唯一[2]。

(2)问题解决的合作性。PBL倡导组建学习小组,并通过小组内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根据任务的需要和各自的能力进行分工,主动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和比较,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问题解决的自主性。PBL要求学生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分析问题、形成共识、验证结论到反思概括的各个环节,都是主动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而教师扮演学习活动促进者的角色,其作用在于引导、协调、鼓励和反馈,支持学习小组积极互动地开展学习。

三、PBL教学方法在食品与检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②将学生分组,引入团队竞争机制,注重团队学习法;③将参观企业(包括检测部门)和学生查找二手资料及小组讨论环节相结合,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及调研,再利用所学理论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法分析问题,提出对策;④各小组将所得结论制作成PPT进行汇报,由教师及企业人士点评并再度进行小组讨论和修改。

例如,根据“食品中物理危害包括任何在食品中发现的不正常的有潜在危害的外来物。物理危害物质夹杂在食品中,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人体伤害如卡住咽喉或食道、划破人体组织和器官特别是消化道器官、损坏牙齿、堵住气管引起窒息等,或其他不利于健康的后果。” 在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教学中提出问题:食品中物理危害主要有哪些?对人体健康有哪些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又如“在粮食、油料中夹杂的没有食用价值而又影响粮食、油料品质的物质,或异种粮粒。”从而提出问题:粮油中的安全因素有哪些[3]。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法实施的重点之一是团队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是实训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以笔者经验,团队建设是保证团队学习成功的有力保障,通过团队建设可以激发出每个成员的荣誉感,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使整个实训过程充满竞争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分组后选出小组长,讨论确定小组名称、队徽设计、团队愿景和口号、队歌,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些内容进行展示,通过此环节的“热身”,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环节打下很好的基础。此外,打造一种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也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素质和创造性,比如指导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调动气氛的能力,在各小组作小结汇报中穿插要求学生唱队歌、高呼团队口号等强化其团队感,并且可以在实训环节中灵活安排一些团队合作的小游戏,增加趣味性,同时更加激发团队成员的集体感[4]。最后,教师除了根据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及上交的实习作业综合评定成绩外,在实训结束后应及时以学生小组投票的方式选出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包括口头表扬和颁发奖品,更能给学生带来莫大鼓舞和激励,气氛也更加热烈和活跃,做到寓教于乐。

结论

以上课程教学设计正是秉承PBL教学法的实质,将学习设置到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建构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凝练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赵晓娟,杜林.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2:156- 157+163.

[2]黄伟素,叶素丹.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167- 1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