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镇沅县和平卫生院
指导教师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选题(方向)
浅谈镇沅县蚕桑经济发展前景
指导教师意见
系审核意见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姓名
浅谈镇沅县蚕桑经济发展前景
班级
学号
一、立题依据 1、研究背景
中国祖先养蚕种桑的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梅堰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丝绢残片等实物。春秋吴、楚两国曾因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阖闾夫人用蚕作陪葬品。三国孙权曾发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时形成\"海上丝绸路\"。晋朝时的科学养蚕使一年达八次之多,故为\"乡贡八蚕之帛\"之说。明黄省曾总结了养蚕法而撰写了《养蚕经》。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
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2、理论依据
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对浙江蚕学馆在蚕丝业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局限进行反思,以及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大多数都是从宏观方面提一些建议,但没有深入系统研究。国际上对蚕丝发展研究也很先前,如日本研究蚕种改良方面已经是世界的领头羊,其次是俄罗斯的蚕丝研究,中国的很多优良蚕种还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同时印近几年来发展的也很快,产量仅次于中国。综上,目前中国对桑蚕业的发展力度还没有完全一定的高度,作为经济转型的一大产业,它的兴与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云南对桑蚕的研究还很滞后,那就更不要说系统的对技术改良史方面的研究了。
3、立题意义 1)现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蚕丝业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蚕丝业发展的最好是日本和韩国,80年代后蚕桑产业逐渐衰退,而落后的中国、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起来了。而国内桑蚕业从发达的江浙想西部内地转移。自2006年,国家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桑蚕产业的重点省份之一,特别是镇沅县地区的桑蚕产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怎样调整区域蚕丝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农业内部资源竞争;尤其是桑蚕技术发展改良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桑蚕管理者和研究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当前镇沅县与云南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以及云南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找到适合云南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迫在眉睫。
2)镇沅县桑蚕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试图从历史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和政治学等多角度论述镇沅县地区桑蚕技术的发展史,还从比较效益和蚕丝业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镇沅县桑蚕业发展的缺陷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因此为未来镇沅县桑蚕业更好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
研究目标:1)研究蚕桑产生的背景 2)桑蚕技术发展存在问题3)解决方案4)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了解镇沅县蚕桑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尽一份力。
创新点:借鉴蚕桑发展的历史,了解蚕桑发展的现状。引用数据真实,让文章具有说服力。
完成论文需要具备的条件:1、在校时期,收集相关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和材料,打好文学功底。2、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多观察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接触中悟出其中的利与弊。3、对选题、理论依据、背景等做好充分的研究,对论文的可行性进行评估。3、论文指导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 论文纲要
1. 一、研究背景(内外部背景) (一)内部背景 1、蚕桑发展的概述 1)、什么是蚕桑养殖
2)、 蚕桑产生的背景 3)、蚕桑在镇沅县产生的时间 4)、蚕桑目前在镇沅县的发展现状 (二)外部背景 1蚕桑在我国产生的时间 2.现我国蚕桑发展状况 3、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蚕桑发展市场的优势: (一)、蚕桑发展自身存在的优势 1)、相关的优惠政策
2)、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强度低 3)、蚕茧商品率市场供应前景好 三、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户认识不到位,经济意识淡薄
2)、部分桑农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管理粗放 3)、部分乡(镇)规划部科学,布局不合理
4)、烟、桑、粮争地矛盾
四、推进蚕桑养殖发展的七个方面和五条措施
(一)、镇沅从七个方面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二)、镇沅五条措施强势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五、对蚕桑发展提出的个人建议
(一)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
(二)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加强宏观调控,稳定茧丝价格
(四)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整合发展蚕桑产业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 (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七)改革蚕桑产业体制,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缪良云.中国历代丝绸纹样[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 [3]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J]丝绸2008,(05) [4] 沈正伦,李永谋云南蚕丝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J]. 中国蚕丝, 2004,(02) [5]屈达才,宋桂荣等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发展与展望[J, 2009,3710) [6]罗昆朱树贞徐明等。云南山地桑蚕业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06)
[7]陈松,罗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南蚕丝业,云南农业科技,2003,(01)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镇沅县蚕桑发展前景
系 别: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提交日期:
浅谈镇沅县蚕桑发展前景
【摘要】
镇沅县蚕桑产业为新兴产业,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扶持下,桑园面积逐年扩大,并被列为全县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为确保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一条经济上能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应用的路子,对于促使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换,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发挥镇沅蚕桑生产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不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镇沅县经济发展状况加以具体阐述。根据蚕桑养殖相关知识,再结合镇沅县蚕桑养殖的现状加以论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蚕桑养殖未来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
镇沅县 蚕桑经济 发展 问题
【前言】
按照东桑西移的产业发展格局,镇沅自2004年起发展蚕桑产业,历史最高面积达到2700多亩。后来,由于蚕茧价格波动较大,养蚕效益不明显,粮、烟、桑争地矛盾,养殖技术不到位,桑园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原因,致使部分桑农毁桑种粮,蚕桑面积下滑到2196亩。 目前县蚕桑产业办和汇丰茧丝绸有限公司正在做2014年全县蚕桑种植规划,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注重连片示范抓亮点,稳步发展和壮大蚕桑产业,力争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一、研究背景 (一)内部背景 1、蚕桑发展的概述
中国祖先养蚕种桑的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梅堰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丝绢残片等实物。春秋吴、楚两国曾因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阖闾夫人用蚕作陪葬品。三国孙权曾发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时形成\"海上丝绸路\"。晋朝时的科学养蚕使一年达八次之多,故为\"乡贡八蚕之帛\"之说。明黄省曾总结了养蚕法而撰写了《养蚕经》。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1)、什么是蚕桑养殖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种桑是专为供给养蚕的,而养蚕是专为制作丝绸的。中文里对丝绸的描述有绫、罗、绸、缎、帛、锦、绣、绮等多种概念,可见丝绸文化的高度发达。蚕桑农业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中有非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从中可以看出民众对于蚕桑经济的依赖和蚕桑农业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2)蚕桑养殖产生的背景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江苏、四川等三省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行动,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骨文中的“桑”字造型为“”,以桑树为形。生产活动中的某一事物被形象地表现为文字,这是人们长期观察、琢磨的结果。毫无疑问,在商代以前,中原人民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已经在自己的住宅附近开始栽植桑树了。与《山海经》属同时期的《诗经》中缤纷多彩的种桑养蚕的诗歌也证明了这一点。 种桑养蚕早已成为我们先民生活的一部分,众多出土文物上出现的桑树形象也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我国出土的绘有精美采桑图的战国青铜壶充分展现了早期的桑树形象,描画了“女执懿筐„„爰采柔桑”的生动场景。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
乐水陆攻占铜壶,第一层镶嵌饰有采桑场面,身着上衣下裳的妇女坐在树上采摘桑叶,篮子吊挂在枝干上。由此可见,桑树树型高大,需要攀爬才能采到桑叶。河南辉县出土的采桑纹铜壶的桑树图形,与人等高,还有山西出土的铜豆上铸有一组采桑图,几个婀娜女子围绕着桑树,伸手即摘,这两件铜器上的桑树当属低干型,由此可以分析到:此时已培养出了地桑、鲁桑等适合采摘的桑树种苗。 3)、蚕桑养殖在镇沅县产生的时间
镇沅自2004年引进蚕桑种植以来,将蚕桑生产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蚕桑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并取得明显成效。
4)、蚕桑目前在镇沅县的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是镇沅县近年来重点培植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兴桑养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劳动强度低的特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丝绸市场拉动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项目的推动,蚕桑产业做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将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支柱产业。镇沅县蚕桑产业自2004年发展以来,今年再现热潮,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蚕茧价格升温,己达每公斤38元;改进养殖技术,改传统蚕房为大棚养殖,由原来每季每人饲养1张蚕变为饲养3张蚕,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成本降低;改进种植技术,改1.2米等行距种植为1.8米+0.6米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微耕机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正季间作花生,冬季间套作马铃薯和无筋豆,充分利用土地、光、热资源,提高亩产值,增加经济收入;普洱佳浩茧丝绸集团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种苗款全免,每平方米大棚补助50元。镇沅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产业办、汇丰茧丝绸有限公司与各乡(镇)政府、种桑养蚕村通力协作,广泛宣传发动,并派出12名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种桑养蚕村开展技术培训和种植指导,农户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今年共调入桑苗180万株,11月底完成种植,新植面积1216亩。年末蚕桑总面积达3412亩,投产面积1543亩。全
县共有7个镇28个村70个村民小组318户养蚕,全年共养蚕1229户次1800张,收茧69.764吨,总产值262.52万元。养蚕收入在2万元至3万元的农户有12户,3万元以上的有3户。镇沅自2004年引进蚕桑种植以来,把蚕桑生产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目前,蚕桑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种植桑园1.69万亩,分布于8个乡镇61个村437个村民小组,建成千亩村1个、百亩组13个,已嫁接桑园2371亩,专用蚕房206间,改造蚕房830间。2005至2007年共养蚕3735张,产鲜茧151.91吨,产值276.289万元。2007-2008年计划新植桑园13100亩,到2010年力争发展优质桑园6万亩,实现产值7800万元。
(二)外部背景 1蚕桑在我国产生的时间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人工养蚕,在商周时期把蚕丝织成了丝绸,后来丝绸及生产技术渐渐传到了国外。现在有的国家以本国出土的部分早期丝织品为理由,提出丝绸起源地是在他们国家。对此,赵丰认为:“饲养家蚕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人对蚕桑的崇拜。” 赵丰告诉记者,先民们对蚕化蛹为蛾的过程充满好奇,于是死后用丝绸把自己裹起来,希望像蚕一样飞升上天,获得生命的永恒。于是,蚕成了通天的引路神。“正是这种希求天人合一的独特文化背景让先民们开始驯化野蚕、纺织丝绸。” 除了用于包裹身体外,丝绸也用于战争。古籍记载,两国停战时,用丝绸把约定告诉上天,这就是常说的“化干戈为玉帛”。 丝绸生产技术发展是中西方互相影响的结果 根据大量的出土丝绸及文献记载,赵丰认为,“丝绸生产技术的发展是中西方互相影响的结果。” 他告诉记者,中国传统的提花机进行的丝绸生产是经线循环、纬线不循环。这种生产技术随丝绸流通传播到西域。公元三四世纪,西域已经可以自己生产丝绸,新疆地区出现了纬线循环、经线不循环的技术。西域等地区在模仿相关技术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文化因素。他们的技术影响到中国内地的生产技术。唐朝时,人们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经纬线可以循环,才使得丝织品中出现大量的圆形图案。这也是两地技术互相影响的有力见证。
2. 现我国蚕桑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我国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的格局。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而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国内外茧丝需求的释放,我国蚕桑生产获得持续快速发展,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达到67.40万吨,是1985年的2倍。尽管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1996年蚕茧产量下跌至40.34万吨。但之后的10多年,蚕桑生产规模逐渐恢复,蚕茧产量呈现波浪式增长。2007年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78.21万吨。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茧丝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2008-2009年蚕茧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2010-2011年开始恢复并回升,2011年蚕茧产量升至63.74万吨。
受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蚕桑产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特征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东部蚕区蚕桑生产逐渐缩减的的同时,由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等省的中部蚕区,及由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贵州等省(市、区)构成的西部蚕区蚕桑生产快速发展,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的格局。 1991年东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58.38%,而中、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36%和34.26%,中西部合计占全国的41.62%。自2003年起,东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而中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50%,基本形成了“东桑西移”的格局。到2011年,东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下降到30.50%,而中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上升69.50%,其中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上升至60.58%。广西自2005年成为全国最大蚕桑生产省后,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的蚕桑生产地位,2011年蚕茧产量达23.10万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36.24%。
从县域角度看,以蚕茧产量为指标,2005年我国十大蚕桑基地县排名中,广西占4席,分别是宜州、横县、象州和忻城,江苏、浙江、广东占6席,分别是江苏海安、东台和如皋、浙江桐乡和海宁、广东英德;但是,2011年全国十大蚕桑基地县中广西上升至8席,分别为宜州、横县、象州、宾阳、忻城、柳城、环江和鹿寨,其余2席为江苏的东台和海安。2010年全国十大蚕桑生产县的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和蚕茧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4.8%、36.5%、36.0%和37.7%。我国蚕桑生产的县域集中度较高。
3.未来发展趋势
丝绸是中国的瑰宝,茧丝绸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劳动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国内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90年代中期后,全行业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四年调整,1999年我国茧丝绸行业扭亏为盈,出现全面恢复性增长,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资源优势地位,茧丝绸行业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茧丝绸业科技、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肩负着推动世界丝绸发展的重任。如何重振我国茧丝绸行业雄风,从丝绸大国变为丝绸强国,“十五”乃至今后十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二、蚕桑发展市场的优势: 1.蚕桑发展自身存在的优势
蚕丝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无污染无刺激,因而是世界最推崇备至的绝色产品,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优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无可替代、无可比拟。我国唐装的领袖风采、印度莎丽的女性魅惑、法国、意大利丝绸的时尚及各种流光溢彩的丝绸产品,曾一次又一次引起丝绸消费热潮。随着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长、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发应用、丝绸与生活和时尚的结合,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丝绸产品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引领国际消费主流,而且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将不断释放。近几年,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也预示着丝绸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1)、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相关技术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蚕桑发展和科技推广作为工作的重点,由县、乡、村领导和相关部门技术工作人员亲自抓,并制定出有利于蚕桑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保障蚕桑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桑农每1亩桑树补助化肥40KG,桑农每户可以享受政府贴息贷款2000元,用于建盖蚕室,生产中所需的桑苗、蚕种、蚕药由蚕桑公司以有偿方式预供给农户,并从支付给蚕农的蚕款中按每季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扣回,直到扣清为止。喂蚕农解决了无钱发展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农户种桑养桑的积极性。 2)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强度低
一般蚕具、簇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减少资金投入,植桑当年就可以开始养蚕,从养殖到卖蚕卷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3亩桑园一年可以养4张蚕,可实现收入4500余元;劳动强度低,男女老少均可以养蚕,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创造经济价值。
3)、蚕茧商品率高,市场供应前景好
以往镇沅县山区农民普遍存在着农产品种植出来的卖不出去的现象,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蚕桑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有产品无销路、商品积压等状况。
三、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户认识不到位,经济意识淡薄
有地的农户让地闲着不种桑,而想种桑树的农户没有底可种,相互间没有合作关系。
2)、部分桑农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管理粗放
发放的补助肥料不用再桑园,而是拿到其他农作物上施用,或拿去卖掉,部分桑农在桑园施肥时,不按技术员指导的技术及方法施用,影响桑树的生长发育。 3)、部分乡(镇)规划部科学,布局不合理
部分桑园栽植地点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或存在着只种桑不养蚕的现象,而桑园较远的农户,养殖出蚕茧的价值没有运桑叶的摩托油费高,打击了桑农养蚕的积极性。 4)、烟、桑、粮争地矛盾
由于蚕茧价格波动较大,养蚕效益不明显,粮、烟、桑争地矛盾,养殖技术不到位,桑园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原因,致使部分桑农毁桑种粮,蚕桑面积下滑到2196亩。蚕桑产业发展存在危机。
四、推进蚕桑养殖发展的七个方面和五条措施 (一)、镇沅从七个方面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2007年镇沅完成桑蚕养殖3212张,生产鲜茧116.4吨,实现产值223.85万元。单张平均产量36.24公斤,鲜茧平均单价每公斤19.23元,单张平均产值696.9元。通过七个方面的工作,全县2007年蚕桑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县委、政府把蚕桑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产业来抓,先后召开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的蚕桑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扶持政策、激励机制等,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下半年,县委政府对全县蚕桑产业进行了专项督查。
2)、各乡镇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加大了工作力度,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3)、有一支懂技术、能吃苦的县、乡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员队伍。
4)、县农业主管部门内部形成“三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名副科以上的领导干部负责一个蚕桑发展乡镇、一个县属站所联系一个蚕桑发展乡镇、一名县产业办工作人员挂钩一个蚕桑发展乡镇。 5)、镇沅汇丰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6)、加强了种桑养蚕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了种桑养蚕的科技含量,举办养殖培训2期164人,桑园大田种植管理技术培训4932人次。
7)、县人民政府与种桑养蚕乡镇签订了蚕桑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
(二)、镇沅五条措施强势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1)、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桑园建设每亩补助25元;对新植桑园次年投入养殖,且每亩产鲜茧20公斤以上,50公斤以下的每亩给予50元补助;每亩产鲜茧50公斤以上(含50公斤)的每亩给予80元补助;蚕房建设验收合格后,给予每间600元补助,对种植面积超过100亩的组,建盖标准蚕房的农户每间给予1000元的补助;新植桑园的农户,每户核定技术专项培训费20元。
2)、坚持优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做好适宜种植区规划,今年至明年镇沅计划新植桑园1.31万亩,养蚕6500张,生产鲜茧300吨,实现产值570万元,使全县桑园总面积达3万亩;至2010年力争进入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桑园面积达6万亩,其中,建成百亩组80个,千亩村20个,万亩乡(镇)2个,饲养蚕桑49000张,产鲜茧1764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
3)、抓好示范园建设,发挥引路带头作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在恩乐镇、古城乡公路沿线集中连片建设6个100亩以上的桑园示范园,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示范园种植,2008年开始饲养春蚕,在2008年春节前完成蚕房建盖及验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龙头企业将完成投资1500万元,建成蚕茧收烘站2座,“十一五”期间计划建成收烘站3座,缫丝厂1个,逐步形成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
5)、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严格奖惩。镇沅蚕桑产业的发展由各乡(镇)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对乡(镇)蚕桑产业的发展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进行年度目标考评。镇沅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蚕桑产业发展奖励基金,奖优罚劣。
五、对蚕桑发展提出的个人建议
(一)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
根据我县蚕桑生产波动规律,预计未来几年我县蚕茧需求量基本稳定在60-70万吨之间。为此,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提升生产效益,应是我县蚕桑生产的主要任务。这不仅可以将蚕桑生产的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而且能够通过提高生丝品位及丝绸消费品质量来提升整个茧丝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政府的补贴支持政策要由鼓励地区和生产者扩大桑园面积与增加劳动力投入转向增加资本投入和提升技术
水平,努力在提高单产、品质、效益上下功夫,力争在桑园面积与发种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使蚕农养蚕收入继续增加,使茧丝绸产业的产值不断提高。
(二)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近年来极度干旱和洪涝灾害对蚕业生产的影响日趋严重,加上各蚕桑主产区对规模桑园水利排灌和机耕路投入严重欠账,加之小蚕共育设施严重不足,蚕种场养蚕和蚕种繁育设施的老化,严重影响到蚕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和蚕作安全生产。为此,建议政府重点将规模桑园的水利排灌、小蚕共育设施建设和蚕种场的设施更新改造纳入财政资助对象。
(三)加强宏观调控,稳定茧丝价格
为稳定蚕茧产量,避免蚕茧价格的大幅波动,政府应通过建立更及时有效的蚕茧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完善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引导蚕茧生产者与需求者对蚕茧价格进行科学预期。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侧重于加强国家生丝储备制度的完善与运用,通过适当时机的生丝抛吸以稳定生丝价格,从而维持蚕茧价格和产量的稳定。
(四)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整合发展蚕桑产业
正视蚕桑生产区域“东桑西移”的现状,加强东西部蚕桑主产省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跨区域产业链整合角度来实现我县蚕桑及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作为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及生丝加工基地,其主要任务在于提升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东部应保持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重心的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提升丝绸加工的产业集聚水平,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品牌创新,来提升丝绸产品的附加值。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
技术进步不仅对蚕茧产量增加和产品质量提升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有助于推进蚕业规模经营。科技进步还可以加快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拓展市场需求,从而扩大蚕桑生产规模。但在我县现阶段,激烈的竞争以及相对较小的经营规模,使得蚕茧生产者不可能进行研发(R&D)。为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资金投入;引导构建产学研联合,共同开发蚕农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针对我县蚕桑产业分布广,规模小而散的特点,借鉴日本蚕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遵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自愿、自主、自治原则,成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各类蚕业协会和丝绸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服务、行业协调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规范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行业协会的发展不仅提高蚕农在国内市场交易和企业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还能增强蚕业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改革蚕桑产业体制,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
基于蚕桑生产及后续丝绸加工业的一体化性质,应改革蚕桑产业体制,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各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统一管理,彻底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混乱、统计数字乱而不准的局面。同时,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全面放开蚕种和蚕茧购销渠道,由市场交易双方按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拟定价格,建立蚕桑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缪良云.中国历代丝绸纹样[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 [3]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J]丝绸2008,(05) [4] 沈正伦,李永谋云南蚕丝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J]. 中国蚕丝, 2004,(02) [5]屈达才,宋桂荣等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发展与展望[J, 2009,3710) [6]罗昆朱树贞徐明等。云南山地桑蚕业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06) [7]陈松,罗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南蚕丝业,云南农业科技,2003,(01)
六、结束语
当整个蚕桑养殖发展尚不成熟的时期,桑农受养殖桑蚕时出现的问题的打击,失去了蚕桑养殖的积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必将发展成为蚕桑养殖
市场的主力军,成为一种市场发展趋势。我们也期待着,在各方的努力下,镇沅县的蚕桑养殖能够迎大丰收的场面!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谷顺和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老师谢谢您一直以来的关心和照顾。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三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是开题报告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谷顺和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顺利的完成,谷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谷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谷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指导教师评语: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意见: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审核成绩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