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y 2008 第32卷第4期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2 No.4 “超越”与“超绝” 方东美论中西天人之际 李安泽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方东美是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 文化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 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为特征的“二分法”思想,它始终不能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和格局。相 对而言,中国哲学精神在根本上具有优越性,它适足以构成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也是解救其理论困难的 唯一解药。方东美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中西思想文化的核心,但他夸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 想的优越性,其理论难免“东方中心论”的局限。 关键词:方东美;超越;超绝;天人合一;二元对立;中西哲学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8)04—0046—06 方东美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与现代意识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研究是在中西交汇的理论背景下进行 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的内涵与底蕴。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 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为特征的“二分法”思想,它始终 不能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与格局。相对而言,中国哲学精神在根本上具有优越性,它适足以构 成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也是解救其理论困难的唯一解药。方东美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人到中西思想 文化的核心,但他夸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优越性,其理论难免“东方中心论”的局限。 、比较视域下的中西哲学之精神 方东美对于中西哲学的认识,是基于他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也就是与他所说的“形而上学”的路 径密切相关。方东美的哲学研究“独采形上学一途”,他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即是循此路径的。他提 到的其他民族所创建的形上学有古希腊的系统、印度人由宗教热忱与神思玄理合一所创的系统和近代 欧洲由浮土德精神即尚智活动与严格批评之科学理论所构成的形上学系统。他将这些类型的形上学分 为三种类型,即“超绝”型、“超越”型和“内在”型。因为他理解的“超越”(transcendenta1),又包含“内 在”(immanent)的含义,故他实际上是将形上学划分为两大类型:“超绝”型与“超越”型。这是方东美将 中国哲学的形上学与其他文化的形上学系统相对照所得出的结论。 以比较哲学的方法,深人到中西哲学的核心——形上学系统的比较,并由此揭示和探究中国哲学之 精神主旨,是港台和海外新儒家群体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相当流行的做法。他们在研究中得出了几乎 普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他们认为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性”是“外在超越”,而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则 是“内在超越”。例如,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在他们共同署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 言》中以具有内在超越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精神的主要特征。ll 另外,像刘述先、余英时等 大体上也都认同于以“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这两种超越性思想的划分作为中西哲学精神的分 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李安泽(1969一),男,安徽庐江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 所博士后. 4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野所在。[2 他们所说的“外在超越”,与方东美所说的“超绝”的含义大体相等,都是以其表示西方古希腊 哲学、基督教神学和近代康德哲学等所代表的西方哲学的“超越性”思想;而他们所说的“内在超越”,是 指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超越性思想。尽管他们对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分歧,但是在主要的、基 本的界定上还是有其共同点的。他们对于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的认识,都是将超越性与内在性相结合, 并以此作为中国哲学精神的根本思想和核心原则。 方东美作为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学者,由于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偏于一种 绝对化的极端观点。他将西方的形上学视为“超绝”的形态,认为它自身存在严重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而只有中国的“内在超越”形态的形上学才是唯一正确与合理的形态。方氏指出,“超绝”形态的形上学 的弊病在于深溺二分法,而视宇宙为两橛二分状态,整个世界呈现为二元对立,因而产生了世界统一性 的严重难题。因此,方氏对西方“外在超越”或“超绝”型的形上学持贬抑和摒弃的态度,而他对中国哲 学的“内在超越”型形上学则极表推崇和认可,其理由在于,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摒弃了二分法,更否认二 元论为真理,[3 可以克服哲学中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他认为,在西方“超绝”型形上学的思想模式 中,对于自然与超自然、心灵与肉体、主体与客体、现象界与本体界乃至其他一切问题的讨论,都陷入二 元对立的困境,而莫得其解。由这种思想模式所提供的世界图式是一个分裂的、矛盾对立的世界,其中 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身乃至人和整个世界都形成了矛盾对立。相反,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模 式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融贯性的思维方式,由是派形上学观之,人与神明、人与人、人与一切万有,乃 是交融互彻、密切关联、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方氏强调,西方“超绝”型的形上学乃是一种病态的思 想模式,只有中国“内在超越”型的形上学才可以解决其理论的根本难题。 方东美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视角,着重批评了西方哲学的形上学二元对立模式的缺陷,即“和谐”的 重要性被忽略和曲解,而典型的中国哲学恰是深体广大和谐之道,体现为圆融和谐的生命精神,因而他 对西方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思想形态采取摒弃的态度。在他看来,与西方“超绝”型形上学相比,中国的 “内在超越”型或“机体主义”形上学存在着如下诸多方面的优点:其一,西方哲学由于采用“二分法”、 “分析法”,人、神、自然乃至一切问题的讨论都被放在分隔的、孤立的理论系统内来解决,结果整体的世 界被分割成互不融通的局部领域,宇宙上下层境界的联系尤其成为问题。而中国哲学的机体主义形上 学,由于注重机体的统一,却可以避免“二分法”和“分析法”的缺陷,形成一个“旁通统贯”的理论系统, 由一个整全的视域透视宇宙、人生的全体。根据这种机体主义形上学的观点,神、人与世界乃至一切问 题都被放在旁通统贯的系统内得到理解。其二,西方哲学中的自然观,由于执著于二分法,整全的自然 界也被截然二分为初性与次性,使得人与自然对立,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却足以克服西方科学主义的偏 执,而追求一种广大圆融的观点。中国人的自然观念,不仅是物质世界,也有精神世界,是二者浑然一 体、融会贯通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之间是交融互摄的和谐关系。其三,西方哲学认为人性具有先天的 原罪,人唯有仰赖上帝才能得救。而中国哲学则相信人性本善,尽人之本性即可上参天道,于现实世界 即可完成最高道德。其四,西方“超绝”型形上学导致了价值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绝,它一方面产 生了真善美的价值世界无法与下层世界沟通的问题,另一方面价值中立主义产生了无法安顿价值的问 题。而中国哲学的机体主义形上学则视宇宙一切万有都具内在价值,因此在价值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 没有鸿沟,它是即理想即现实主义,或即现实即理想主义的, 。就是肯定在现实世界就可以实现完美 理想。总之,中国哲学的“超越”型形上学,以其广大和谐和圆融无碍的精神,适足以克服二元对立思想 的矛盾,它所代表的圆融和谐的智慧和精神,是世界上唯一不受“恶性二分法”侵蚀的文化生命,具有西 方“超绝”型形上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二、中西天人思想之歧异 天人关系是中外哲学经常讨论的问题,它涉及人与世界、人与神乃至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它实际 上一直构成了中外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方东美着重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等理论层面剖析中 西文化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首先,方氏认为西方的希伯来和基督教的宗教传统主要是 自然神论(Deism),而东方文化中宗教观念则为泛神论(Pantheism)。西方宗教中的自然神论由于二分 法的思想方法,导致人与神明之间的沟通产生严重困难,故为方氏所不取,他比较赞赏和接受的是泛神 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的观点。他把宗教看作人借以表达对神明虔敬之心的精神生活方式,人通过宗教发展了与神明“内 在融通”的关系和人类之“互爱互助”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参赞化育”关系。这说明,方东美认为东西 方文化中的宗教观念的差异,不在于是否承认神明的存在,也不在于对神明存在的地位与作用的认同, 而主要在于如何发展与神明的密切关系的途径上的不同。在他看来,西方宗教中的自然神论的立场,源 于希伯来宗教的遗传。它们将神的存在置于遥不可及之处,隐于无形的至尊至圣之处和远超尘世之处。 这样,神性无法用理性来说明,再有救赎说与原罪说的观念,神的天国终于被推到遥不可期的未来。在 这种宗教传统中,神明的存在居于压倒性的绝对势力,它所代表的神圣界“全然异于此世”。这种神圣 对象不仅超离于一切熟悉事物而成为“超自然界”,并终将超离此时此世而提升为“超越世界”。简单地 说,神与人类和世界的关系是完全“超绝”、“疏离”的。方氏将“犹太一基督”的宗教传统归结为几个要 素,即过分强调“受造物意识”而引发的:(1)由人类虚无而生之宗教的敬畏;(2)由神明超强权势而生 之宗教的自我弃绝感;(3)由遗传原罪而生之迫切需要的他力救赎。依据这种极端的自然神论,神是高 居皇天的至尊,它对低处凡俗的人与世界毫无助益,因为人间一切终归虚无,正如俗谓“神明高居皇天, 人间万事皆非”。¨4I3 方氏认为,这种自然神论的神明观念由于被武断地视为与一切事物完全疏离,这种 终极的疏离已使人与世界陷入虚无,它造成了人与神、人与他人,终至人与自我之疏离,因而为他所 不取。 他所看重的则是撇开这种宗教中的原罪观念不论,而由人的形象来看神,因之人逐步成为与神同样 伟大的存在。方氏称,这种在人性天赋的伟大中实现神性本质的方式,正是此一伟大宗教无可限量的精 神成就o[4]334然而这种方东美所认同的泛神论的立场,在西方的宗教传统中属于异端,而在东方宗教中 却占主流地位。方东美将泛神论与自然神论相对比,指出:与自然神论中的神是超绝的存在不同,泛神 论肯定神明普遍照临世界,肯定圣灵寓居人心深处。从其思想根源上来说,泛神论由于未曾遭受二分法 的析事言理之流弊,故能体验圣灵亲在,从而不与神明疏隔。方东美将《奥义书》的“梵我一如”的宗教 哲学和孑L子以及后代儒家基于宗教的虔敬精神而表达的对于天地万物一体的终极关怀看作泛神论的例 证。他认为,从理性的立场来看,泛神论与哲学精神较为相契。泛神论的观点虽然将神明的本质远超一 切经验界的限度,但仍能以其既超越又内在的价值包通万有,扶持众类,深透人与世界之中。泛神论的 神实质上乃是以理性解说的哲学上的神。不仅如此,泛神论将理想的神明与现实的人间世连接起来,人 与神明之间存在符应关系。在中国哲学里,人性源于神性,而此神性也就是具有无穷创造力的天道,从 而人性被赋予了创造性的神奇。人性受禀于天道,他的自性中含有神性。尤其是神明、天道被看作无穷 无尽的创造性本身,而在此之外或之上并不存在至上神或创造主,这是中国哲学中神的观念与西方宗教 的根本分歧所在。因此,中国哲学对于神与人性的了解是直接地来自于直观的体验,以神性作为人性至 善的根源。中国哲学诸家都承认并致力于人性伟大的实现。总之,在这种文化中,人与神、世界都结成 体相连的和谐整体,人的疏离因而被根除。 再从哲学方面来看,中西哲学由于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主客二分”与“主客不分”、“主客合一”的 根本分歧,表现在它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的方式和路径上,也是截然不同。就是说,西方 “分离型”的思想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却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方东 美关于中西哲学的宇宙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的看法都认为西方近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发达正是西方文 化的优点和长处,而方氏却显然对这种奠基于科学的宇宙观大有不屑之意,称之为“科学齐物论”。他 认定科学的宇宙观是一个冥顽的物质系统,把宇宙化作物质的机械系统,不能表现精神的意义,因而,科 学的宇宙观把物质的机械系统当作人生全部环境,产生了以偏概全之弊,反而不能促使人与自然的融 合。相反,在中国哲学里,宇宙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是物质与精神浑然一体、浩然同流的 生命境界。在这个整体的、综合的宇宙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相通、相互融合的和谐关系。 方氏从分析西方主客二分的思想方法人手,剖析和检讨了西方文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自然观念 的困难和问题。他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所依据的主客二分的分离型思想,必须先确立一个基本的 假设,就是主观的分离型思想必须趋向于客观的分离型的实在,主体通过符号的运用设法实现与表达对 象的一致。但是,这种主客二分的分离型思想由于其固有的主客二分和内在的二元对立性,经过辩证逻 辑的运用,其势不能不陷入矛盾境地。这样,在主体与对象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 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沟,外物陷于主体所能把握的范围之外。方氏认为这是西方近代科学陷入现象主义的理论根源。它导 致科学的发展局限于现象世界,而对于现象世界背后的价值与意义采取中立态度而不闻不问。它产生 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科学将自己的领域集中于对物质世界的自然事物的研究。方氏着重批评了自然科学 中的初性、次性二分法,认为二分法使得人与自然对峙。根据这种二分法,宇宙被剖成两橛,一方面是物 质及其初性,一方面是心灵及其次性,在这种科学的“二分的”宇宙观中,主观与客观之间永远隔阂,尤 为严重的是人的存在被轻忽了。价值的失落导致对人的存在的轻忽,这是方东美对科学主义思潮最严 重的批评。可见,从哲学理论上看,西方思想由于二分法的问题(在科学思想则是初性、次性的二分 法),导致科学的思想系统成为局限于物质的自然界或分殊的部门的“孤立系统”,产生了科学的自然理 性与宗教的神圣理性的脱节、自然界与超自然界的对立、知识与价值的分离,遂产生了科学与宗教、哲学 之间的相互限制和隔绝。H埘 约而言之,在西方的自然观念中,由于其内在的二分法、对于万物的整全性 与生命活力的忽视,全体宇宙被分割为自然与超自然,很难融合为整体;自然又被割裂为初性与次性,很 难统一。因此,在西方,人与自然常呈对立交锋状态而永难和谐一致。 方氏认为,中国哲学中的自然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域,这与西方物质的、机械的自然观念有实质性 的区别。他因而也将中国的自然观称为“万物有生论”,而称西方的自然观为“万物无生论”。中国哲学 中的自然本身就是无限的创造性,因此中国哲学不承认有超自然的力量凌驾其上,而肯定人与自然都是 由这种具有无限创造性的“生元”所发,因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因为人的生命与宇宙的生命 是一体的。与西方的自然观念相比,中国哲学强调自然不是干枯的、物质的机械系统,而是宇宙生命的 流行,以其生机充满了万物,其中,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因此,不能将自然仅当作征服与宰割 的对象。另外,中国人也反对将自然视为矛盾对立的场所,相反,自然通过人的创造活动和精神作用,成 为体现精神自由和价值实现的领域。中国人通过对生命的妙悟将自然中板滞的物性点化了,将数理化 的时空观念的滞碍性化除掉,使其呈现出空灵冲虚的妙用来,因此中国人眼里的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和谐 的体系。最后,与西方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价值中立化的自然观念相比,中国人则将自然视为一个 价值领域,其中充满了道德性与艺术性。古希腊人讲到价值实现,总认为须先脱离物质世界才能归趋上 界神境。近代欧洲人从科学立场将物质世界视为价值中立的,价值观念必须另设一个超越领域。可见, 西方人的自然观念与价值理想是脱离的。而中国人的自然观念,因为视自然为生命流行的境界,一切至 善至美的价值理想均可在自然的生命流行中实现。因此,自然既是一个道德的园地,又是一个艺术的意 境。自然在中国哲学中是本体至真之境,又是一切价值之源,它正需要通过人的协调一致的努力将其发 扬光大。 方东美还专门从哲学的立场考察中西人性论的差异。在方氏哲学中,人性论可谓其理论关注的一 个焦点。他认同中国哲学对于人性的根本观点,而对西方的人性学说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方东美认 为,中国哲学将人性的至善归源于神性,因此,若从神性起源或创造性的价值统会的“奥美笳点”来看, 人作为神性精神的具体化身,具备了懿美的善性,是充实完备与珍贵无比的存有和宇宙创化的参赞者。 而西方哲学对人性的看法,或囿于宗教的成见,或限于二元论的错误,人性被分裂为极不相容的两个方 ’面,如古希腊奥菲派的宗教以人类为两种神力即善神与恶神合成,和源于基督教传统的原罪说而产生的 根深蒂固的先天性恶论。在他看来,西方人的性恶论和对人性的鄙视,导致了以人世为罪恶渊薮而要求 超离的人生态度。而对于纯正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态度总是立足于此生此世的,是人世的而不是 超离的。方氏本人坚信人性本善的思想,对于西方贬抑人性为先天性恶的学说根本否认,对古希腊哲学 视物质世界与肉体为罪恶渊薮的理论不以为然,对于苏格拉底以人生为“实践死亡”的说教深致其疑。 即便是对于近代西方理性主义者,他也以其思想掺杂了宗教动机,因而其思想以回向天国、皈依他世为 人生归宿,说明他们的人生归宿总是不在此世,而在他世。方东美强调指出,现代世界中人与神、人与他 人、人与世界乃至人与自身的“疏离”问题的根源即是“原罪”意识或罪恶感,应由诚明的良知意识加以 克服。他因而称赞中国哲学的人性论纯以哲学的思辨为根据,而不夹带宗教的色彩,从而在思想上摆脱 了先天性恶论的困扰。 三、方东美中西天人思想之理论评估 方东美对于中西哲学精神的阐发,是从中西哲学整体思维出发,在中西交融和世界文化的宏观背景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下对中西哲学的一次全体透视。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区分了“超绝”与“超越”两种类型的形上学,直 探中西哲学的“主脑”与精神主旨,他的哲学研究已然深入到中西哲学精神的深处,得以窥其堂奥。在 他看来,中国哲学是建基于内在超越型思想和“机体主义”的思想模式与方法、以体现广大悉备的圆融 和谐精神为根本特征的一种特殊的哲学智慧。这是他与西方哲学“超绝型”、“分离型”思想相对照、相 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从总体上看,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示认同和推崇,而对西方文 化的“天人相分”、“二元对立”思想则表示贬抑和排斥。这是方氏哲学中一以贯之的根本性思想。他自 己曾陈述其哲学宗旨为“欲凭借我广大悉备,圆融和谐之中华智慧,向彼处处不脱二元对立,时时陷入 困惑疑难,在在表现橛裂型态之西方思想方式,展开挑战”。 3儿他的这种心态完全是一种坚执中华文化 本位的立场,对本位文化的优越持坚定的乃至武断的态度。方东美这种“东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与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其性质应该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我们看到,方氏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对西方文化的批评确实击中了其要害。方氏将西方文化传统 归结为“分离主义”的特征,尤其是近代哲学更是陷入他所说的“孤立的思想系统”,造成了科学、宗教与 哲学之间的分隔与限制,终至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即所谓“人的疏离”的 出现。方氏对于西方文化的这种批评确实是深刻的,真正触及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且也是 如实的,符合西方哲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西方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哲学”, 正是对其自身固有的这种以“二元对立”、“天人相分”为特征的文化传统的清算与反思。从这个意义上 说,方东美站在中国文化立场对西方文化展开批评,倒是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不期然而会遇到一起。自另 方面来看,方东美将中国传统哲学归结为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广大和谐”之道,这在基本倾向上 也是符合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特质的。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占据了主流地位,这是 个明显的事实。这种思想形态所具有的一些优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所表现。方东美以天人关系 为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西文化之间具有强烈反差和尖锐冲突的图画。他的做法是将中西哲学的 主要趋向凸显出来,夸大为共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将二者放在同一理论框架之内,是更加强了强烈 对比的理论效果。无论方氏对中西哲学的这种概括与论断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二者的总体面貌与本质特 征,但他以“天人关系”为题,确实抓住了中西哲学的一个很关键的根本问题,因此他对于中西哲学的对 比也就在以往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他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 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系统的实质性内涵。 方东美关于中西天人关系的思想也包含着十分深刻而复杂的内在矛盾,需要认真剖析和厘清。方 氏依据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思路,展开对西方主客对立、天人相分思想的批评,视西方二元对立、天人对 立思想为一种偏颇的思想形态,乃至一种病态。尽管他对西方哲学“二分法”的思想方式的剖析确曾触 及要害,甚至可以说他为西方哲学所开出的药方也并非全无道理,因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似乎 正摆脱和远离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固有轨迹而开始与东方“天人合一”思想趋近,但这也并不能证明方 氏所立论的根据就确实可靠。因为正是这种以“二元对立”为特征的西方思想文化,开启了世界范围内 的、广泛的现代性思潮。我们不能因为它所暴露出来的某些明显缺点和弱点,就全盘否认它的突出的优 点。在我们看来,如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能够接受西方“天人对立”、“主客二分”思想的考验与 挑战,它至少被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能被称作真正的“广大和谐之道”。能否容纳、包容西方二元 对立思想成为中国哲学能否真正越过传统的门槛、走入现代世界的一道严峻的分水岭。方东美向中国 现代哲学提出了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但他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方式使自己被挡在这道分水岭之外。方氏 本人由于偏向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优点,而对其弊端与缺点却缺乏充分认识。天人合一思想固然有 “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能够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所产生的“孤立的系统”有纠偏的作用,但是“天人合 ”思想因为缺少分析的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笼统不分的弊病。中国哲学由于受“天人合一”思想的限 制,人遭受到来自代表整体性的“天”、“天理”的势力的压抑甚至奴役;而从另外的方面来看,由于一味 强调天与人的“合一性”,以人的有限性领域来阐释“天”,“天”的无限性反而被消解了,遂造成了中国 历史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充分认识。方氏本人由于执著于中国传统哲学的 立场,对于身在其中的传统思想的弊端无从照察与反省。 总之,方东美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以形而上学为中心探究中西哲学的精神,在理论上颇多创新和 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特识。他批评西方哲学的“二分法”、“分离型”思想模式的缺陷,是能够击中要害的;他对于中国哲学的 “机体主义”、“融贯型”思想模式的优点也颇有同情的理解。但是,他以西方哲学“二分法”思想存在理 论困难便断定其为病态而在克服之列,以中国哲学“融贯型”思想存在着某些相对领域内的优点而忽略 其不足,则容易造成理论上的偏见。我们认为,西方哲学“主客二分”、“二分法”的思想方式与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融贯型”的思想方式同为人类理性和思想发展臻于比较高级层次和成熟形态的两种基本 的思想方式和思维形式,它们之间断不是截然二分、泾渭分明的分离状态,而是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关 系。如果我们夸大任何一种思想形态的优越性,而摒弃其他类型,都可能导致人类文化思想的萎缩和文 化发展的偏向。只有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这样两种思想形态之间的关系,人类文化才能真正迈上健康 发展的正途,多种文化之间才能真正展露出和谐发展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M]∥当代新儒家.封祖盛,编.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9:15. [2]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M]∥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46. [3]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上册[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 [4]方东美.生生之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Transcendence and praeternatural-Fang Dongmei's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LI An—z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Shanxi 030006) Abstract:Fang Dongmei began his philosophical stud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With metaphysics as the center of his studies,he goes directly to the co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In his opinion,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lies in the wisdom of harmo— ny,the“way of comprehensive harmony”in his terminology.On the other hand,Western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thought of dichotomy characteristic of contradiction and opposition.possessing a thinking mode of“bi- nary opposition”.Therefore,the Chinese philosophy not only shows its superiority over the Western philoso- phy,but is also the 0nly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Western philosophy.In a word,Fang’S comparative phi— losophy has reached the core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However,he overstat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idea of man’s harmony with nature in Chinese philosophy.So his theory has its shortcoming of“Orient—cen— trism”. Key words:Fang Dongmei;transcendence;praeternatural;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binary opposi- tion;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责任编校:林一哲,杨国平 5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