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新人教版
1.(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解析 在均田制下,部分土地归国家所有,大部分土地仍然是私有,故A项错误;均田制下,主要的部分只准使用,不能买卖,故B项错误;在该制度下,农民除了向国家交纳赋税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故C项错误;均田制实际上是把国家掌握的一部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故答案为D。 答案 D
2.(2013·课标全国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C.土地兼并缓和
B.流民问题严重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
3.(2015·河南郑州三模)《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统治利益 C.社会制度
B.商业生产能力 D.争霸需求
解析 题干译为“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他们的财产就减少,百姓的财产少,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乐业之心”,可知材料观点的立足点是基于统治利益,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
4.(2016·福建莆田质检)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 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 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
解析 材料主要内容为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节约粮食和对于商品流通的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稳定物价,也没有涉及到增强军事力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布局的调整,也没有涉及到户籍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天津和平质检)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解析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主要经济根基,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推行,故A项错误;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故B项错误;题目中说国家征收商业税根据当时商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表现出了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5·安徽蚌埠二模)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 ) A.阻止了白银外流 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
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 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解析 材料政策实际上是因噎废食的愚蠢举动,面对西方的经济入侵,没有从经济制度、货币制度等国策的完善方面积极进取,反而采取被动消极的保护政策,最终受害的是国内工商业对外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6·山东临沂质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
2
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答案 B
8.(2016·广东揭阳质检)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C.①②③
B.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雇主用白银支付雇工工资可知雇佣关系货币化,故①正确;雇主和佣工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在工作上建立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佣工有人格和身份上的独立性,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②错误;材料只表现了雇工文约的格式,无法得出土地兼并严重,故③错误;从材料中把雇工文约形成了统一的格式,体现出雇工现象普遍,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9.(2016·江苏南京、盐城质检)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3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 (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相互影响。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