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瑶
【摘 要】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伴随着封建领主制的瓦解自发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农奴转变成佃农,成为自由劳动力;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成为商品.这两种结果的产生,导致了具有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经济在此后英国的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 【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8)005 【总页数】3页(P68-70)
【关键词】封建领主制;农奴;土地;资本主义经济 【作 者】周璐瑶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117;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19
英国封建社会存在两个发展阶段:领主制阶段和地主制阶段。前者从公元 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到 14世纪封建领主庄园瓦解;后者从 14世纪领主制的瓦解到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正是在后一阶段,英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确立。因此有些学者把英国从封建领主制瓦解后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
期”[1],以强调这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既是对封建经济的延续,同时也是与封建经济的分离。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决定性的特征是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取得剩余价值,在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成为了商品,即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要素。而在此之前,英国的封建领主制阶段,社会主要劳动力农奴不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其人身依附于封建领主;社会生产资料土地也是拥有特权的人才能获得,不能自由买卖。所以,英国的封建领主制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经济才能产生。英国的特殊之处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封建领主制社会向地主制社会转化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因为这一过程中英国封建社会出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农奴转变成佃农,成为自由劳动力;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成为商品。由此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本文将围绕这两方面阐述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一、农奴成为自由劳动力
英国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农奴转变为自由劳动力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跑向城市和新垦区。虽然英国最早的城市是从古罗马遗留下来的,但在领主制初期,这些城市已破旧不堪,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能力,直到十二三世纪,英国才出现一些依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的新城市,城市中的从业者多数是从领主庄园逃出来的农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当时英国社会存在一种惯例:如果农奴从原先的领地逃到另一块领地上去,原先领地的领主就管不着他了。二是英国王室法律规定:逃亡农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自由身份。这使农奴一旦决心叛逃,领主是很难阻止的[2]。为此,英国很多庄园的领主都要求有一定财物和牲畜的农奴必须找出保人担保其不逃跑,防止他们将资产从庄园转移出去。事实证明,逃向城市的农奴大多是积累了一定动产或有一定技术的,就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逃亡农奴已经是半个资产者了”[3]。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城市独立生存。三是农奴可以跑向新开垦区。有一些新开垦区是由封建领主、国王批准建立的,这样的城镇基本上是由农村直接转变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村庄的农奴被宣告成为自由市民。
还有一些新型城镇是国王出于削弱封建诸侯势力建立的,在这些新垦荒区国王宣告,在人口还未满盈之前,一切愿意、能够迁居到这里的人都会成为自由市民[4]。为此,这些地区也成为逃亡农奴的好去处。
(二)进行法庭合法斗争。理论上讲,封建法庭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农奴的工具。但在英国当时社会条件下,农奴往往能够利用封建法庭,特别是国王法庭争得自由。首先由于英国法律中保存了很多像“个人自由、地方自治以及除法庭干涉之外不受任何干涉的独立性”[5]这样一些古代日耳曼人的自由传统。其次由于英国普遍存在着庄园法庭,它的裁判权不是掌握在庄园领主个人手里,而是掌握在由包括农奴在内的农民组成的陪审团手里。这使法庭所作出的判决不一定都有利于封建领主,也可能有利于农奴。最后,由于英国的庄园法庭之上还存在国王法庭,庄园领主和国王表面是从属关系,但实际上两者是竞争关系。国王法庭为了削弱庄园领主的力量,往往在追捕逃亡农奴和辨别农奴身份方面,采取与庄园法庭相反的态度,即承认逃亡农奴的自由身份。这些都使英国的农奴与同时期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有更多转变为自由劳动者的机会。
(三)缴纳货币地租以及用货币赎买自己。从12世纪起,英国封建主开始把农奴所服的劳役折算成一定量的货币。一方面因为长期以来,农奴以劳役方式为封建主进行生产,效率非常低,封建主为了提高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就把农奴的劳役地租逐渐改成货币地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集市贸易、城市、采矿业等在英国发展起来,相应地摆在农奴面前可供选择的出路多了。出于防范农奴出逃的考虑,封建领主不得不把农奴每周服的劳役折算成一定量货币,以减轻农奴负担。这样在改成货币地租后,农奴不像从前完全依附于领主,在支配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上,有了很大自主性,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选择自己种植的产品、养殖的家畜,使他们在生产和经营上渐渐地与自由佃农没有实质区别,只是法律上还保留着农奴身份的空壳。而当农奴通过自己“静悄悄的劳动”把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的人
连这个空壳也扔掉了,即通过向所属领主一次性缴纳一笔钱赎买自己,取得自由身份。到 13世纪中叶,农奴以货币赎买自己在英国已很普遍。15世纪中叶,原先的农奴基本上都成了自由劳动力,留在庄园的成了自由佃农,跑向城市的成为手工业者和商人。这使以农奴劳动为基础的领主制社会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小农生产、经营为基础的地主制社会,同时大量自由劳动力的产生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做了必要准备。 二、土地成为商品
在英国的封建领主制社会,不仅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不可以买卖土地,就连自由身份的佃农,由于要对封建主承担某种义务也不能自由转让和买卖土地,如要进行,必须征得封建领主同意。而封建领主为保证自己的自营地有更多劳动力耕作,往往不允许他们进行土地转让和买卖。但是土地转让和买卖是一种经济行为,并不会按着僵硬的法律规则永久不变,相反,会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发生的时间、地点[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两方面需要,致使土地不可进行买卖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一)由于越来越多的封建主迁入城市居住,他们在日常开销需要更多货币,于是选择把自己庄园的土地分成若干块,分租给农奴和农民,自己不再亲自管理庄园事物,成为了只负责收取地租的地主。这使承租土地的农奴和农民,虽然在法律上仍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可以世世代代以缴纳地租的方式经营这块土地。所以只要财富积累允许,农奴和农民都会尽力维持乃至扩大土地的生产和经营,尤其是农奴,因为这块地是他独立经济最重要的保障。而那些财富积累不允许并日益经济贫困化的农民(包括农奴)只好缩减甚至转让土地。这样他们私下里会进行土地转让、买卖,最终经济力量冲破法律束缚。而封建主为方便获取更多货币,对这种事情的发生一般不干涉,因为农民之间进行土地转让,会向这块土地的所有人——庄园领主缴纳一笔费用,所以这种状况被任其发展。还有少数生活在城市的封建主因为开销太大,导致收不抵支,自己直接把土地转让给商人或者高利贷者。
(二)随着货币地租的展开,乡村封建主的土地状况发生了变化。表现最直接的是庄园里很多作坊被关闭,因为既然封建领主手里有了货币,需要什么样的手工业品可以到集市上或者城里购买,没必要在庄园另设作坊,这样多余的土地被出租给农民(包括农奴)。同样,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会因各种原因私下转让土地,一般他们以出租的名义将土地卖出,但只向买者收取少量象征性的租金。另外,由于 14世纪后半期黑死病的爆发,导致英国乡村人口骤减,到处都是荒废的土地,乡村的庄园在面临着缩减和消亡。同时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又导致了城市雇佣工工资上涨,现存的很多农村劳动力跑向城市。为留住庄园现有劳动力,庄园主只好对佃农降低租赁土地费用,对还没获得自由身份的农奴,以给其自由为条件,换取其不逃走的保证[7]。到 14世纪末,英国乡村基本上不存在农奴劳动力,他们转变成了佃农,并且有更多机会向封建领主租到更多土地。由于庄园领主不断把土地出租给农民经营,他们渐渐退出了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市场上的农产品供应掌握在独立农民手中。与此同时,受商品货币经济的影响,庄园领主往往把土地集中出租给经营能力强、财富积累多的大户农民。结果是土地和资本不断集中到富裕农民手中,他们不断扩大土地,开始雇工经营农场。相反,贫困的农民被迫把自己的土地转租或转卖给他们,转而成为他们农场的雇工或跑进城市另谋生路,这使英国农村出现了三个基本阶级——地主、租地农场主、农业工人。它不仅彻底瓦解了旧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在英国的产生和发展。 三、结 语
农奴成为自由劳动力是使社会多余劳动力受雇,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是使多余的土地可以被卖掉,形成了土地市场。这使英国封建领主制社会彻底瓦解,社会的超经济力量不断衰退,更多东西被投进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雇工劳动、租地经营越来越具优势,由此出现了由富裕农民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尤其 15世纪后,英国的物价上翻几倍,但契约规定的货币地租数额几十年未发生变
动,这导致英国的土地所有者蒙受严重损失,而进行雇工生产的租地农场主发财致富。 最终,具有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经济在英国发展起来,但它从自发产生到大体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其人.东西方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0. [2]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