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学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涂写在答题
卡上。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1:35.5
Cu:64 A1:27 Fe:56
第Ⅰ卷(选择题 共52分)
一、选择题(包括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的表层采用高温时自动烧蚀的耐高温、抗氧化的新型无机
非金属材料带走热量从而保证内部温度不致过高。
B.“加碘食盐”“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高钙牛奶”“加铁酱油”等等,这里
的碘、氟、硒指的是分子,钙、铁则分别是钙离子和铁离子。
C.赤潮、酸雨、臭氧层空洞、潮汐等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2.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指 ( ) A.纤维素,脂肪 B.蛋白质,烃 C.淀粉,油脂 D.蛋白质,硬化油
3.某同学效游不慎被蜜蜂蛰伤,已知蜜蜂蛰人时分泌的液体是酸性的。该同学随身携带的
物品有苹果汁、牛奶、矿泉水和香皂等,其pH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d为香皂水的pH),为了减轻蛰伤处的疼痛,应涂抹 ( )
A.苹果汁
B.牛奶
C.矿泉水
D.香皂水
4.在0.5L某浓度的NaC1溶液中含有0.5molNa+,下列对该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B.该溶液中含有58.5gNaC1 C.配制100mL该溶液需用58.5NaC1
—
D.量取100mL该溶液倒入烧杯中,烧杯中C1的物质的量为0.1mol
5.2020年夏季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奥运会上发令枪所用“火药”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
红磷撞击发生的化学反应为:5KC1O3+6P 3P2O5+5KC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反应中红磷是氧化剂 B.发令时产生的白烟只是KC1固体颗粒 C.“火药”中的红磷可以用白磷代替 D.反应中消耗3mol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mol 6.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气体为SO2的是 ( ) 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使品红溶液褪色 ④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1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解于稀盐酸 ⑤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退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 C.②③④均能证明 D.只有⑤能证明 7.丙烯醇(CH2=CH—CH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 ①加成 ②氧化 ③酯化 ④加聚 ⑤取代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只有①③④
8.“暖宝宝”取暖片的材料中含有铁粉、水、活性炭、硅石、食盐等,它们组成一个原电池,在反应时释放出热量,铁粉在原电池中充当 ( ) A.负极 B.正极 C.阴极 D.阳极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填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B.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细口玻璃瓶中 C.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浓硫酸中
——
D.为检验酸性溶液中是否含有C1和SO42,先加入硝酸银溶液,滤去沉淀后再加入硝
酸钡溶液
—
10.向存在大量Na+、C1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
是 ( )
——
A.K+、Br-、CO32 B.A13+、H+、MnO4
—— C.NH4+、Fe3+、SO42 D.Ag3+、Ca2+、NO3
11.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molX和1molY进行如下反应:
2X(g)+Y(g) Z(g)经60s达到平衡,生成0.3mol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1mol/(L·s)
B.将容器容积变为20L,Z的平衡浓度为原来的
1 2 C.若增大压强,则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H>0 12.下列事实能用同一原理理解的是 ( ) A.SO2和C12都能用于漂白 B.苏打、小苏打水溶液的pH都大于7 C.苯酚、乙烯都能跟溴水反应 D.I2、NH4C1晶体受热都逐渐消失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食盐的灼烧时火焰呈黄色与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原理不相同 ②固体氢氧化钠存入在带塑料塞的广口瓶中 ③熔点:钾>钠>钠钾合金 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2粉末,振荡后溶液呈蓝色
————
⑤向含有Na+、SO42、HCO3、CO3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固体,Na+和CO32
的物质的量不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④⑤ 1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A.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HCO3+OH CO32+H2O B.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2Fe3++S2- 2Fe2++S↓
—
C.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Ca2++2C1O+H2O+CO2 CaCO3↓+2HC1O
— D.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硝酸:3Fe2++4H++NO3 3Fe3++2H2O+NO↑ 15.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9g重水所含的电子数为5NA B.1molMgC12中含有离子数为NA C.7.1g氯气与足量的NaOH溶液转移反应的电子数为0.2NA D.1molC10H22分子中价键总数为31NA
16.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再加入下列物质:①FeC2②Fe2O3③Cu(NO3)2④KNO3
铜粉溶解的是 (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上述四种物质中任意一种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烯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CH2CH2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18.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下列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A.用25mL量铜量取12.36mL 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取8.75g食盐 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3.5 D.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用去NaOH溶液23.10ml 19.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① 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② 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浓硝酸 ③ 将铜丝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 )
(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实验1中铁钉只做还原剂 B.实验②中Fe2+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 C.实验③中发生是置换反应 D.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Fe2+>Cu2+
—
20.在恒容条件下化学反应:2SO2(g)+O2(g) 2SO2(g);△H=-QkJ·mol 1在
上述条件下分别充入的气体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如下表所示:根据以下数据,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容器 甲 乙 丙 SO2(mol) 2 1 1 O2(mol) 1 0.5 0.5 N2(mol) 0 0 1 ( )
Q(kJ) Q1 Q2 Q3 A.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1molSO3固体放热Q/2KJ
B.2Q3<2Q2=Q1 得1L溶液,若此溶液中c(CH3COO)>c(C1),则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pH小于7(298K) —— B.c(CH3COOH)+c(CH3COO)=0.20mol·L1 — C.c(CH3COOH) D.c(CH3COO)+c(OH)=0.10mol·L1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0.1mol·L1氨水和氯化铵的混合液中,c(OH)一定等于c(H+) ——— B.某温度下0.1mol·L1的NaHB溶液中,c(Na+)=0.1mol·L1≥c(B2) —— C.在0.1mol·L1NH4C1溶液中,c(OH)=c(NH3·H2O)+c(H+) — D.0.1mol/L醋酸钡溶液中,c(Ba2+)>c(CH3COO)>c(OH)>c(H+) 23.关于右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铜片为正极,铜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 C.锌片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 Zn2+ D.若锌与铝性质相似,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 显著增大 24.如图,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品红试纸、沾有KMnO4溶液滤 纸均褪色证明了SO2具有漂白性 C.湿润淀粉KI试纸未变蓝说明SO2的氧化性弱于I2 D.NaC1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 25.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的实验中 (右加热),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A B C 试剂B 碘水 Na2SO3,硫酸 湿润的试纸A 淀粉试纸 品红试纸 现象 变蓝 褪色 结论 碘具有氧化性 SO2具有漂白性 浓氨水,生石灰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氨气为碱性气体 Cu,浓硝酸 K1淀粉试纸 变蓝 NO2为酸性气体 D 26.将22.4g铁粉缓缓加入到含有HNO30.8mol的稀硝酸中(还原产物为NO),下列图像 正确的是 ( ) Ⅱ卷(48分) 二、(14分) 27.(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具重要的 作用。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所盛溶液润洗 B.测量溶液的pH时,应先将pH试纸润湿 C.用溴水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二氧化硫气体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另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拦下慢慢加入浓硫 酸 E.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2)下列实验没有错误的是 。 (3)台图为常见仪器的部分结构(有的仪 器被放大) A图中液面所示溶液的体积为 mL, 用上述四种仪器中的某种测量一液体的体 积,平视时读数为NmL,仰视时读数为 MmL。若M>N,则所使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标号)。 28.(10分)某校化学课外小组组织了对农家小化工厂的科技创新活动。 (1)在分析实验室里:①需取用12.50mL稀H2SO4溶液,学生选用三种量具:A量铜B 移液管C酸式滴定管,仪器选用正确的是 。(填选项) ②读取实验①中读数时,视线凹液面相切,出现了三种情形。 A.俯视 B.平视 C.仰视 若测定该硫酸溶液浓度及中和滴定的其他操作正确,则导致结果偏高的原因是 (填选序号)。 ③用标准碱液测定硫酸溶液浓度,学生选用的指示剂有下列三种: A.石蕊 B.甲基橙 C.酚酞 其中使用效果最好的是 (填选序号)。 (2)在试剂车间,技术人员提出了制备氢氧化铝的三种工艺过程: 硫酸 Ⅰ.A1 A13+ NaOH 溶液 A1(OH)3 硫酸 Ⅱ.A1 NaOH 溶液 A1O2 A1(OH)3 Ⅲ.A1 硫酸 A13+ 混合 A1(OH)3 NaOH溶液 A1 A1O2 试从成本、环保达标等方面评价,第 种工艺最优。 (3)根据市场需求,厂长请课外小组的学生设计开发蓝矾产品的方案。学生们设计了以 下三种方案: 方案甲:废铜屑 浓硫酸 CuSO4溶液 结晶 CuSO4·5H2O △ 稀硫酸 结晶 方案乙:废铜屑 CuSO4溶液 CuSO4·5H2O 稀硫酸 空气 结晶 方案丙:废铜屑 CuO CuSO4溶液 CuSO4·5H2O △ 则合理可行的方案为 。 三、(14分) 29.(14分)某市拟投资建设一个工业酒精厂,目的是用工业酒精与汽油混合制成“乙醇 汽油”,以节省石油资源,减少大气污染。已知制酒的方法有三种: ①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与水反应 NaOH ②CH3CH2Br+H2O CH3CH2OH+HBr △ 淀粉酶 ③(C6H10O5)n(淀粉)+nH2O nC6H12O6(葡萄糖) 酒化酶 C6H10O6(葡萄糖) 2C2H5OH+2CO2↑ (1)方法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方法②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2)为缓解石油短缺带来的能源危机,你认为该市应选用哪一种方法生产工业酒精?请 简述理由 。 (3)如果从绿色化学(“原子利用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制酒精最好的一组方法是 (填序号) A.①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4)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后的有机物叫乙硫酸,其性质与乙醇相似,但乙 醇有酸性,它能与NaOH等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溶液。汽油中因含乙硫醇(无色液体,微溶于水)使汽油有臭味且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因此要把 它除去。 ①用化学方法除去汽油样品中的乙硫醇,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乙硫醇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酯化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120℃、1.01×105Pa时,将乙醇、乙硫醇的混合蒸气1L和5L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况,气体密度减小为燃烧前混合气体的10/11,则乙醇和乙硫醇的体积之比为 。 四、(10分) 30.(10分)某学生在A、B、C、D四个小烧瓶中分别 放入干燥的细铁丝、浸过食盐水的细铁丝、浸过清 水的细铁丝、食盐水及细铁丝(并使铁丝完全浸没 有食盐水中)。然后分别装配成如右图所示的装置, 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 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 度/cm),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小时 A瓶(盛干燥铁丝) B瓶(盛浸了食盐水的铁丝) C瓶(盛浸了清水的铁丝) D瓶(盛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的铁丝) 0 0 0 0 0.5 0 0.4 0 1.0 0 1.2 0 1.5 0 3.4 0.3 2.0 0 5.6 0.8 2.5 0 7.6 2.0 3.0 0 9.8 3.5 0 0 0 0 0 0 0 (1)为什么有的导管中的水面会上升? 。 (2)上述实验中,铁生锈的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填小烧瓶的字母编号)。 (3)影响铁生锈的因素除氧气外还有 。 (4)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铁制品生铁锈,试写出铁制品生成铁锈(Fe2O3·xH2O)的化学 方程式 。 (5)通过上面的研究,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铁锅等铁制品? 。 五、(10分) 31.(10分)A、B、C、D、E、F、M、N、X、Y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 C、D、E、F是化合物,M、N、X、Y是单质。已知反应关系如右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 (1)向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A的饱和溶液,可以得到红褐色液体。A的化学式是 。 (2)将NaOH溶液注入新B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选填序号)。 ①生成白色沉淀 ②生成血红色沉淀 ③生成红褐色沉淀 ④生成蓝色沉淀 ⑤生成白色沉淀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3)C溶液电解的离子方程式是 。 (4)化合物F中含有组成单质N的元素,且该元素质量分数为70%。化合物F和单质 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组成单质N的元素和碳的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腐蚀。发生腐蚀时,正极的电 极反应式是 。 参考答案 1—5 DBDBD 6—10 DCABA 11—15 ABADD 16—20 DBDAD 21—26 DBCCCD 27.(1)E (2)D (3)28.0 c 1分/空,共4分 28.【思路点拔】结合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分析所选用的仪器和实验产生的误差。 工业生产方案的设计,除技术、设备原料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原料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 污染和保护等因素。 【标准解答】(1)①由已知12.50mL可知题目要求精确至0.01mL,只有滴定管符合要求。选C c(OH)V(OH)②c(H2SO4),c(H2SO4)偏高必然是V(H2SO4)偏低所致,选 2V(H2SO4)A ③用碱滴定酸,最好选用酚酞指示剂。 (2)制取同样多的A1(OH)3,第Ⅲ种方法最节约试剂。 (3)方案甲中,铜与浓H2SO4反应会生成SO2,污染环境。方案乙中,铜与稀H2SO4 不反应。 (1)①C ②A ③C (2)Ⅲ (3)丙 2分/空,共10分 29.【解析】该题考查了有机物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1)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2)前两种方法用到乙烯和溴乙烷,它们都是以石油为原料制得产品,石油是不可再生 资源。而用淀粉为原料,淀粉是可再生资源,所以选用第三种方法。 (3)原子利用率大的是第一种方法,只有乙醇生成,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4)抓住乙硫醇性质与乙醇相似这一点,会写乙醇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就会写乙硫醇的反 应,同理可写出乙硫醇与乙酸的反应。③气体密度减小为燃烧前混合气体的体体积增大为原来的CH3CH2SH+ 10,则气1111,发生两个反应CH3CH2OH+3O2→2CO3+2H2O①,109O2→2CO2+SO2+3H2O②,△V1=1L。△V2=0.5L,设在120℃1.01×105Pa2时,乙醇的体积为X,乙硫醇体积为Y,则X+Y=1L,X+0.5Y=6.6L-6L;解得X=0.2L,Y=0.8L;所以体积比为1:4。 (2)应该用方法③,因为淀粉是可再生资源,而乙烯、溴乙烷都是以石油为原料制得的 产品,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3)A 催化剂 答案:(1)CH2=CH2+H2O CH3CH2OH 取代反应 △ (4)①CH3CH2OH+NaOH→CH3CH2SNa+H2O H2SO4 ②CH3COOH+CH3CH2SH 浓 △ CH3—C—SCH2CH3+H2O || O ③1:4 30.【思路点拔】解答此题,应认真分析题目所给出的数据,从而判断铁生锈的速率快慢,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标准解答】(1)金属腐蚀有的情况下会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反应迷:2H2O+O2+4e — 4OH,从而使烧瓶内氧气被消耗,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因此导管中水面上升。 (2)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速率越快,表示铁生锈的速率越快,从表中数据可知铁生锈的速 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C>A=D (3)将A、B、C对此可知影响铁生锈的因素除氧气外还可以是电解质溶液 (4)4Fe+3O2+2xH2O 2(Fe2O3·xH2O) (5)通过研究知,在日常生活保护铁锅应注意洗净、擦干、涂油等 答案:(1)氧气消耗后,烧瓶内气体减少,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因此导管中水面上升。 (2)B>C>A=D (3)电解质溶液 (4)4Fe+3O2+2xH2O 2(Fe2O3·xH2O) (5)洗净、擦干、涂油等 2分/空,共10分 31.【思路点拔】“向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A的饱和溶液,可以得到红褐色液体”和“单 质N的元素和碳的合金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腐蚀”是解决本题的重要突破口,同时C溶液电解生成X,M单质和E又给本题推断提供了充足条件。 【标准解答】依据两个突破口(1)中红褐色液体应是Fe(OH)3胶体,则可以推断A是FeC13,由(5)可推断N为Fe,则M为C12,则又推导B为FeC12,则D为HC1,从而逆推出X为H2,C为NaC1,E为NaOH,Y为铝,F为铁的氧化物。 答案:(1)FeC13 (2)⑤ —— (3)2C1+2H2O 通电 2OH+H2↑+C12↑ (4)2A1+Fe2O3高温 2Fe+A12O3 —— (5)O2+2H2O+4e 4OH 2分/空,共10分 【规律方法】 ①推断题的突破口往往不止一个,可以通过各个击破的方法,逐步推导。也可以采用逆推法,从突破口逐步向其他部位扩散,特征数据与特征反应往往起到确定或验证的作用。 ②水在推断题中往往起到特殊作用。但题目占不一定要全部标出,无论是做反应物还是做生成物对验证和判断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反应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突破口,从一些特殊的反应条件可以确定反应,并确定物质,但有些试题中会省去反应条件,使题目难度增大。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