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4卷第3期 棉纺织技术 2006年3月 Co ̄on Textile Technology 梳棉机给棉板与刺辊隔距对梳棉质量的影响术 王 兰 孙鹏子 曹继鹏 张明光 (辽东学院) 摘要: 用AFIS单纤维测试仪对不同的给棉板与刺辊隔距生产的生条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给棉 板与刺辊隔距愈小,对纤维(尤其是长纤维)损伤愈严重;单纯以短绒率来表示纤维损伤可能是不全面的;给棉 板与刺辊隔距愈小,对棉结和杂质去除越为有利,但对带籽屑棉结去除以隔距较大时比较有利。 关键词: 梳棉机;给棉板与刺辊隔距;生条质量;短绒;棉结;杂质 中图分类号:TS104.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001-7415(2006)03-0041-03 Influence of Gauge of Carding Feeding Plate and Linker—in on Carding Quality Wang Lan Sun Pengzi Cao Jipeng Zhang Mingguang (Liaodong College) Abstract Carding sliver quality which was produced by different gauge of feeding plate and linker in was tested by AFIS single fiber tester.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amage to fibers is more seirous(especially the hmg fibers)with the decreasing of gauge of feeding plate and linker—in.It is inaccurate to judge fiber damage only by short fiber content.It is feasible to eliminate impurities with the decreasing of gauge of feeding plate and linker—in,and bigger gauge is suitable for neps. Key Words Carding Machine,Gauge.of Feeding Plate and Linker—in,Carding Sliver Quality,Short Fiber,Nep, Impurity 重量短绒为9%,根数平均长度为20.0 mm,l2.7 0前言 mm以下根数短绒为25.3%,最长5%纤维的根 数平均长度为34.2 mm,最长2.5%纤维的根数 给棉板与刺辊隔距的大小,对刺辊分梳过程 平均长度为36.3 mm,未成熟纤维含量为6.7%, 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的给棉板与刺 棉结为237粒/g,带籽屑棉结为29粒/g。 辊隔距对梳棉质量的影响,我们用AFIS单纤维测 1.2试验工艺流程 试仪,对不同给棉板与刺辊隔距的生条质量进行 A002型抓棉机— A006B型混棉机一 了检测,以下就试验检测结果进行讨论。 A034型六辊筒开棉机一A036型豪猪开棉机 一A092型双棉箱给棉机一A076A型单打手 1试验方法 成卷机一A186F型梳棉机 1.3试验条件 1.1试验原料 试验用棉卷均为同一台开清棉机组加工,棉 试验采用国产新疆129棉,其AFIS检测原棉 卷定量为455 g/m;梳棉机有关参数:锡林速度 指标如下:重量平均长度为24.7 mm,最长25% 为346 r/min,刺辊速度为1080 r/min,给棉板与 纤维的重量平均长度为30.3 mm,12.7 mm以下 刺辊隔距分别采用0.18 mm、0.36 mm、0.53 辽宁省科技厅攻关项日(项目号为2003220023) mm、0.72 mm,其他工艺条件均相同;每个方案 作者简介:王兰,女,1965年生,副教授,丹东,l18003 均纺两个棉卷,每个方案随机取10个生条子样 收稿日期:2005.10.25 进行AFIS检i贝0(每个卷随机取5个子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棉纺织技术 【42] ・170・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第34卷第3期 2006年3月 耥~一 一 一~一一肼哪懒 =~一 一¨ :,~拿肼",斟一 肼2一 2’ 数 1隔距 囊惹 篷 /嚣2.7mmI)_1,'- ̄" /%mm /ram /根数短绒mm表2不同隔距条件下棉结、带籽屑棉结检测结果 UQL(W),5%纤维可以达到的数量加权平均长 隔距 棉结带籽屑棉结棉结尺寸带籽屑棉结棉结总数 度,2.5%纤维可以的数量加权平均长度,都呈现 /mm/粒・g /粒・g /Nn 尺 /粒-g一 出较明显的规律,都是0.72 film隔距时为最大 (除根数平均长度没有0.53 mill的大以外),隔距 为0.53 mm时次之,隔距为0.36 mm时排第二, 而0.18 mm隔距为最小。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 (1)分梳过程中,隔距愈小对纤维损伤愈严 重,这会使生条中纤维平均长度减短(这会影响 到成纱品质)、长纤维数量减少,因而不利于成纱 强力的提高 。 (2)单纯以生条中短绒率的变化来说明生条 中纤维损伤情况可能是不全面的,应以生条中纤 维长度分布来表征纤维损伤情况。 鉴于当前现状: (1)原棉初加工。 (2)清梳设备变化及工艺不当等因素,导致 3试验结果讨论 原棉在加1:过程中损伤严重 J,因而有人提出_4 J 应将保持纤维受损伤少为纺纱工艺设计的核心。 3.1 给棉板与刺辊隔距对生条纤维长度的影响 本次试验结果说明,适当增大给棉板与刺辊 由表1可知,生条中的重量短绒[SFC(W)] 隔距对减少纤维损伤比较有利,在本次试验条件 和根数短绒[SFC(n)]在隔距为0.18 mm~0.53 下,以隔距取0.53 mm左右较为适宜。 mm范围内随着隔距变大而减小,而当隔距取 3.2给棉板与刺辊隔距对生条棉结杂质的影响 0.72 mm时,则又变大,其中重量短绒比0.18 mm 3.2.1对棉结的影响 隔距方案时稍小一些,而根数短绒则比0.18 mm 根据试验结果(见表2),在给棉板与刺辊隔 隔距方案时要大一些。单纯从短绒检测结果看, 距取0.18 mm~0.53 mm范围内,随隔距变大而 可能要得出大隔距(0.72 mm)对纤维损伤要比小 棉结数增多,呈现出较明显的规律,到隔距选 隔距如0.18 him、0.36 mm、0.53 mm时严重的结 0.72 mm时棉结数又略有下降,与隔距采用 论,这与梳理理论相悖。但分析其他参数测试结 0.36 mm时相当。对带籽屑棉结去除来说,不同 果,我们可以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其中重量加 隔距对带籽屑棉结去除无明显规律,其中以大隔 权平均长度[£(w)]和根数加权平均长度[£ 距0.72 mm为最好,0.18 Inln和0.53 mm两个隔 (n)],25%纤维可以达到的重量加权平均长度 距方案为次之,0.36 rnrn方案为最差。总的来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4卷第3期 棉纺织技术 2006年3月 Co ̄on Textile Technology 对棉结去除以小隔距0.18 mm方案为最好,大隔 距0.72 mm方案次之。 4结论 3.2.2对杂质去除的影响 从表3可看出,隔距的变化对生条杂质有明 综上所述,本试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显的影响,其中微尘(Dust)个数,以隔距取0.18 (1)给棉板与刺辊隔距大小对纤维损伤有着 mE方案为最小,隔距取0.36 mm、0.53 mm两个 重要影响,一般而言隔距愈大,愈有利于减少纤维 方案次之,而隔距取0.72 am方案为最差,为 损伤,特别是减少长纤维的损伤。 0.18 mm方案的2倍。对于粒杂(Trash)来说,也 (2)单纯以生条短绒率来评价纤维损伤可能 是隔距取0.18 mm方案为最好,而隔距为0.72 是不全面的,应以纤维长度分布情况来评价纤维 mm方案次之,隔距为0.36 mm和0.53 mm两个 损伤情况。 方案相同为3粒/g是最差的。 (3)给棉板与刺辊隔距对棉结和杂质去除也 可见异物率(VFM)也以0.18 mm小隔距方 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隔距小一些对棉结杂质去 案为最好,其他方案相差不大。综合起来看,小隔 除比较有利;对于带籽屑棉结(SCN)来说,隔距大 距0.18 mm方案去除杂质效果最好,而隔距0.36 时对其去除较为有利。 mm和0.53 mm两个方案次之,大隔距0.72ram 方案去除杂质效果最差,其生条含杂总数是小隔 参考文献: 距0.18 mm方案的2倍。 产生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给棉板与刺 [1] 陆再生.棉纺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 辊隔距过大时: 社,1995:51-54. (1)锯齿未深入棉层,因而对棉层中杂质打 [2] 瞿建增.系统工程棉纺T艺学(续)[M].北京:中 击程度变弱。 国纺织出版社,1992:l_4. (2)隔距过大对棉层分梳作用减弱,则杂质 『3]孙鹏子.刺辊速度的选择[J].棉纺织技术,2005,33 暴露机会变小,而除杂好的必要条件是杂质应充 (10):14-18. [4]苏馨逸,宋毓琳.国产}青梳联技术分析[J].棉纺织 分暴露,因而隔距过大将不利于杂质去除。 技术,2005,33(7):23-25+ ・革新改造・ PX2J型精梳机集棉器的改进 我公司精梳工序现配有PX2J型精梳机一 经过分析实验,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所有 套,生产运行两年多来,经常出现胶辊的两边被集 集棉器分批进行了改造。将集束棒改为一根7 棉器上集束器磨损撞伤的现象,严重时,整个分离 mm×16 mm×420 mm扁钢,在符合工艺要求的 胶辊将报废。累计一个月损失分离胶辊达到十八 位置焊上两根D 4 mm×10 nan圆柱代替左右集 根左右,造成了材料费用的大幅上升。 束器。这样,集束器与集束棒成为一体,并将棉网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原因分析,经细致 通过的部位打磨成圆角,使其光滑不挂花。然后 观察认为是设备本身缺陷所致。因为两根分离罗 将集束棒的两端分别洗成要求形状,固定在集束 拉及两根分离胶辊间的距离比其他设备相对小, 器的托脚内。这样,无论任何振动或缠花都不会 集束棒本身为圆柱形,上面两端的集束器虽为尼 发生撞伤分离胶辊现象,消除了损伤分离胶辊的 龙材料,却只有一个M4×16螺钉,很难固定在集 根源。 束棒上。稍有振动就会有集束器改变角度,尤其 改进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分离胶辊得到了 在设备运行中,有的时候棉网缠绕分离罗拉或分 有力保护,有效节约了材料费用。 离胶辊而车未停稳时,使集束器位置走动,造成胶 河北省石家庄常山股份有限公司棉四分公司 辊磨损和撞伤。 吕建华 王星卫 刘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