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08记忆05-06心理学与生活

08记忆05-06心理学与生活

来源:尚车旅游网
俄Chapter 8

Memory

What is Memory?

• Memory

– Mental capacity to encode, store, and retrieve information – 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 过去获得的经验和行为,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就是记忆。

What is Memory?

• 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知觉;更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 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将前后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统一的过程。记忆使人获得知识、形成独特的个性。 •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活在记忆里。失去记忆就等于失去自我。即失去了由独特的经验和个性所构成的完整而统一的个体。

Ebbinghaus’s Forgetting Curve

• • • • •

临时抱佛脚 无意义单元 机械记忆 节省法 外显记忆

Types of Memory

• Explicit memory

– Conscious effort to recover information

• Implicit memory

–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 through memory without conscious effort

Types of Memory

• 陈述性记忆 Declarative memory

– Information (e.g. facts and events)

• 程序性记忆 Procedural memory

– How things get done

Memory Processes

• Encoding

– Mental representation is formed in memory

• Storage

– Retention of encoded material

• Retrieval

– Recovery of stored information

编码(encoding)

• 将外在刺激的物理性特征(如声音、形状、颜色等等),转换成另一种抽象的、在记忆中贮存并备供以后取用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 物理特征,转换为心理事件;

• 用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代表具体事物;

• 单字之形状、声音、意义、分别编成意识中的形码、声码、意码。

贮存(storage)

• 将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必要时可供检索之用。 • 贮存的时间长短,视记忆类别而定。

• 一般认为,不同性质之信息(如属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信息), 与大脑皮质之各部位功能有关。

检索(retrieval)

• 指在必要时将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历程。 • 检索时,将编码后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的解码(decoding,将抽象信息还原为具体刺激)过程,使之还原为编码以前的形式,并表现于外显行为。

Memory Processes Sensory Memory

• Look at the following visual scene • for 10 seconds

Sensory Memory Sensory Memory

• 左上角的男人在做什么?

• 图中有几个动物?什么动物?

Sensory Memory

 如果允许你再看一眼,是否会觉得容易?  幸好,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机会。  心理学家假定,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一种感觉记忆。

Sensory Memory

• Sensory memory

– Momentary preservation of fleeting impressions of sensory stimuli – 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几分之一秒的)记忆。不加注意,转瞬即消失

• 映像记忆 Iconic memory-Visual memory • 回声记忆 Echoic memory-Auditory memory

感觉记忆的研究

• 外在刺激消失,而由刺激引起之感觉仍然存在的心理现象,称为后觉after sensation,视觉上就是后像(afterimage)。在感觉记忆上,称为映像/余像(icon)。在听觉上,就是余音/回声(echo)。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 在余像时限内感觉记忆贮存的问题。

• 随机选出九个英文字母,排成一个等距离的方阵,用速视器以二十分之一秒的短暂时间,呈现可供视觉辨识的刺激。 • 受试者看过后,凭其感觉记忆,立即报告其所瞥见的所有字母

• L B Q G R X T C Y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 此类实验,也就是前文所指的形之辨识的研究。根据对多个受试者实验的结果,发现在九个字母中,一般只记得四个,最多也不会超过4.5个。

• 但这是否能够确定感觉记忆的容量是4-5个呢? • 是否有可能有些信息是在回忆或报告期间丢失的?

• 在开始回忆或报告之前,即真正在感觉记忆时限内,是否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 为了解决这一疑问,Sperling(1960)设计了如下实验: • 他将先前的实验称为整体报告法(whole-report procedure),要受试者报告出他所瞥及的全部资料。改变后的实验是采用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要受试者每次只报告他所瞥见的一部分资料。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 先告知被试也将看到九个字母,但分成三排,同时呈现,如: • L B Q 高音 • G R X 中音 • T C Y 低音

• 随机出现一种声音,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完整报告出任何一排字母。说明被试在感觉记忆的时限内所捕捉到的信息量不是四五个,而是9个。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 有没有可能多于9个?研究者将三排字母每排变成4个,一次呈现12个。

• L B Q P 高音 • G R X J 中音 • T C Y U 低音 • ,结果报告正确的平均数是76%,就是说还是9个左右。

贮存的时限与数量·映像记忆

• 如果呈现时间不延长,只延长回忆时间,也就是将声音讯号延后出现,

会不会增加记忆容量?

• 结果非但不能增加记忆量,反而随时间延长使记忆量减少。

• 除非学习者有意将刺激材料经注意及形之辨别后,立即传送入短时记忆,否则在感觉记忆中停留信息很快就被新收录的其他信息冲激掉了。

• 总之,感觉记忆的时间,视觉信息,保存时间约为0.25-1秒。听觉为5秒以下。

从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

• 感觉刺激信息的绝大多数都会流失,只有少数信息进入到短时记忆。

• 在从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过程中,注意和形之辨识这两种心理活动是最重要的 。 • 对刺激的选择和初步归类。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 Short-term memory

– Preservation of recent experiences

–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from long-term memory – 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20秒以下的记忆。

• Working memory

– Reason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 Phonological loop, visuospatial sketchpad, central executive

Long-Term Memory

• Long-term memory (LTM)

– Preserv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retrieval at any later time – 指记忆中之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者。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表现出的动作、技能、语言、文字、态度、观念,以至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等,均属长时记忆。

注意 attention

• 个体对情境中的众多刺激,只选择其一个或部分去反应,并从而获得知觉经验的心理活动。

• 当个体对某一刺激注意时,可以获得清楚的知觉,对注意目标之外的刺激,则模糊不清;因而会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现象。因此,注意是有选择性的。

个体会对何种刺激特别注意

• 熟悉度(familiarity ) 新奇度(novelty)

• 完全陌生的事物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单是熟悉度一个条件,未必引起注意,熟悉而又有重要性时,熟悉才会显出意义。因为太熟悉的事物反而不容易记忆。

• 重要性(significance)

• 个人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事物:金榜提名、洞房花烛、喜得贵子、亲人亡故等。

• 与当前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一致的事物。

短时记忆的特征

• 1.短时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psychological present )。短时记忆所能记的,都是现在发生的事情。短时记忆只是对―现在‖经验的记忆。要想把短时记忆留下来做为将来之用,那要进一步加以处理,使之变为长时记忆。

2.短时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在短时记忆阶段,当事人本身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或听到的是什么,否则就构不成短时记忆。

• 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反而没有明确意识。 • 3.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

• 换言之,短时记忆的功能,不只是对传入之信息暂时保存而已。显然,阅读要靠短时记忆,应付考试看题目要靠短时记忆。在这过程中伴随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 因此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所以又称运作记忆或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短时记忆的编码

• 感觉记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基础的感觉,转化为心理基础的知觉;

• 而短时记忆的重要任务则是,按所知觉或形之辨识的对象进一步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

• 形码、声码、意码三者之中,何者在先?以查一个电话号码为例,在你查到一个号码的瞬间开始。到你拨号之前为止的短暂时间,你所能记忆的是什么?

• 是数字的字形呢, 还是数字的声音?

• 对此问题, 大家都会同意是声音。换言之,你已在极短时间内,编好电话的声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

• 当然,你可能很快也编好形码,并将该电话写在纸上,你写的就是形码。

• 研究表明,学习语文时,声码优先,形码与意码次之。 • 人类学习语言的顺序,也是先学口语,而后再学文字的(文字代表的是形与义)。

短时记忆的容量

• 《神秘的七加减二》

• 《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 美·G.A.米勒(Miller,1956)

• Capacity limitations of STM

– Memory span

– Magic number: 7 +/- 2

– 2-4?回声记忆可以帮助提高对一系列大声读出的项目的最后几个的回忆效果。

– 剥离其它资源,STM的纯容量仅为2-4个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如何保证我们能够正常记忆呢? 复述和组快(chunk) STM的信息提取非常迅速

复述 保持性复述(电话号码)

听三个辅音F、C、V

连续减3地数数398、395、392

只到出现要求回忆字母的信号出现3-18S

Peterson,1959

没有复述的短时记忆回忆 短时记忆的组块策略

 组快(chunk)意元

 构成短时记忆的独立项目  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Anderson,1996  信息中可以处理并记忆的单元。

 组快(chunking)

 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  相似性或其它组织原则  储存在LTM的信息将它们组成更大的模块(Baddeley,1994)  19141939 7788919

短时记忆的高效提取

Sternberg以按Yes或No来确定一个字是否在刚呈现的单字表。

一分钟可做30次这样的比较。

短时记忆中贮存的项目,与检索时所需要的时间正相关(Sternberg,1966)。单字表越长,反应时也越长。 共识:STM容量有限,提取迅速。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是指1分钟以上直至终生的记忆。 • Long-term memory (LTM)

– Preserv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retrieval at any later time

长时记忆的编码

• 当你听完或看完一个故事,然后凭记忆将故事转告别人时,你所记忆者,是原来说故事者所说的话呢?还是故事书上的文字?或是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要义?

• 听不懂的故事记不下来,看不懂的文字也无法记忆。

长时记忆的编码

• 语文学习,在长时记忆的编码上以意码为主,但声码与形码,在某些时机也是重要的。例如:儿童初学阅读时,多采朗读方式;成人学习诗歌,为掌握诗歌的音韵,也必须在意码之外同时编入声码。又如:学习书法、绘画以及塑造等以视觉为基础的活动,就必须编入形码。

编码和背景:

编码特定原则&情境关连记忆

情境关连记忆(state-dependent memory)

编码过程,不仅包括对学习材料的反应,而且把整个情境的特征,也一起编了进去。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检索应时情境与以前相同,记忆就比较容易。

情境编码:彩排和模拟考试。 编码特异性影响回忆和再认

编码特异性影响回忆和再认

回忆比再认容易?

先在train的背景中学习black后,当 背景变为white时很难恢复记忆

表征。  微小变化尚且如此,在充分组织的现实背景中影响更大。  背景音乐线索  特定气味线索P204

 巧克力  新异或不相称,才会引起注意,用于编码。

系列位置效应

Serial position effect

学习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

序列回忆―按照你听的顺序背诵单词‖

自由回忆―尽可能多地背诵单词‖

首尾容易记住,不容易遗忘,中间部分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  Primacy effect Recency 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序列回忆

Serial position 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

Serial position effect

 Primacy effect Recency effect  背景区别性 contextual distinctiveness  Recency effect;

 近处的铁轨在背景中最突出  -区别性最强

 Primacy effect:

 开始记忆新的东西的时候,你的行为就建立一个新的背景,在新背景下,开始的几个体验特别有区别性 。  注意;这只是系列位置效应或近因首因效应 的 一种解释。

干扰

S——R1 S——R2

提取线索不是指向某个特定记忆(反应)时,发生干扰---- •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把遗忘解释为新旧经验相互干扰(interference)的结果,新旧经验彼此干扰或抑制(inhibition)是遗忘的原因。 • 干扰又分为两种: •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干扰

• • • • •

前摄干扰/抑制

(forward acting/ proactive inhibition)

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为: 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B 控制组:休息…… 学习B…… 回忆B

• 如果实<控,那么,前摄抑制。

• 在无意义材料的记忆中,前摄抑制是造成大量遗忘的重要原因;有意义材料受其影响可能较少。

干扰

•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 倒摄干扰backward acting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 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A • 控制组:学习A……休 息……回忆A • 如果实<控,那么,倒摄抑制。

• 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 • 旧电话号码-新电话号码

系列位置效应

Serial position effect

• 如果是一个很长的记忆材料

材料相似性对

retroactive inhibition的影响

• 抑制程度

后学习材料难度对retroactive inhibition的影响

• 在学习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时,如果后学习的材料难度不同,抑制的作用也不同。

• 背单词——做困难的数学题,测验单词 • 背单词——做简单的口算题,测验单词 • 那一种情况单词的成绩较好? • 那一种情况下倒摄抑制的作用大?

长时记忆的贮存

• 在长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的。但究竟如何分类处理,分类后又如何贮存?

• Nick左半球部分受伤,可以记住如何混合、搅拌、配料等烹饪过程,

即知道―如何做‖,但却不记得这些配料应该―是什么‖

• 这说明在人类的长时记忆里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或记忆: •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 • 关于什么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 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练习而学得的行动性记忆。

• 动作技能,诸如骑车、写字、操作工具等长期贮存在记忆里,以后遇有需要,随时检索出来应用,不必重新练习。 • 程序性记忆贮存后,经久不忘;

• 程序性记忆的内容,就是个人的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 程序性知识即技能记忆,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 • 其回忆过程是迅速的和无意识的;

• 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应该先于陈述性知识

• 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可言传的,回忆时多需要意识的参与,较程序性知识而言,陈述性知识更容易遗忘。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 Declarative memory

– Information (e.g. facts and events)

• 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

• 陈述性记忆的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

• 根据陈述性记忆所陈述者,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 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 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

• 陈述性记忆内,按所记信息性质之不同,又分为以下两类:情节记忆和语意记忆

• 1.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上的记忆。又称为自传式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经历性记忆、情景记

忆。

• 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如生日、初吻、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白发和手中的针线 等。要恢复这些记忆,你需要一些指明事件发生时间和事件内容的提取线索。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 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

• 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情,最初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获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大量类别的信息是你在很多不同的情景中都遇到过的。这类信息的提取与他们多次体验的时间和地点无关。这些语义记忆是类属的、范畴的记忆。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 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

• 2.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之抽象符号意义之了解。语意性记忆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凡是语言、文字、概念、原则等知识与应用,无不有赖语意性记忆。

• 相对而言,语义记忆更稳定,不容易受干扰。当你不能够恢复一个语义记忆的时候,有效的策略就是再一次把它象情节记忆一样对待。

长时记忆的检索

• 长时记忆的检索相当困难;检索出来的,自然是长时记忆的贮存,检索不到的,却未必不贮存于长时记忆之中。

• 长时记忆的检索是在一定题目或线索之后进行的。用来做为测量长时记忆用的题目或线索,称为检索指引(retrieval cue)。根据检索指引,将编码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反应出来,其间经过的心理历程称为解码。

检索指引(retrieval cue)

• 如小学生学生字―马,牛,羊‖,学完以后测验,测验题是马牛羊的图画,要求在每个图画旁边写上汉字并注上拼音。在这里,图画是意码,也是检索指引,汉字是形码,拼音是音码,完成这个测验的过程就是解码。

• 检索指引的方式是影响解码过程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 • Tulving & Pearlstone (1966)让被试学习一个单词表,并宣布学习以后

将以自由回忆的方式测验他们记住了多少单词。

检索指引(retrieval cue)

• 单词是按意义分类排列的,如动物类、食品类、文具类等,只是不明确指出来,而是让被试自己去发现。

• 阅读之后,分两次测验,一次是分两组,一组的测验用纸上有类别提示,另一组的测验用纸上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提示。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二组。第二次测验,两组测验用纸上都有类别提示。结果两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检索指引(retrieval cue)

• 说明事实上两组在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量,并无差异。首次测量时第一组成绩之所以较优,原因是试卷上加注的分类字样产生了检索指引效果,而第二组缺乏检索指引;第二次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是因为提供的检索指引相同。

加工水平对编码和检索的影响

• 被试学习逻辑上并无内在联系的50对单词,如horse--table, ,学习以后,呈现其中一个单词,要求被试回忆与之相联接的另一个词。这是一种联结式学习。

• 实验组在学习之前,先向他们建议,尝试将不相干的两个字,用一句有意义的话联结起来。以horse—table为例,可以想到―马踢翻了桌子‖,对控制组则不做任何建议。

•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平均答对75%,而控制组的被试则平均只答对了35%( Bower,1972)

加工水平对编码和检索的影响

• 如果设计越多的分析比较理解和精细处理,记忆效果越好。 • 阅读 208-209 • 实验过程

• 为什么是内隐的? • 什么是 启动

• 启动基于物理特征和语义特征?

舌尖现象

(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TOT)

• 类此尴尬经验,称为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简称TOT)。

• 舌尖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解码过程中,音形意三码的联结出现了暂时的障碍,一时解不出形码或音码所致。

• 从长时记忆中检索的信息往往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原来的刺激,常常会出现检索出的信息与原来的材料不符合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 长时记忆的扭曲,是常见的现象。

• 记忆扭曲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或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 Allport & Postman(1958)的转述故事的实验。第一人看图后将图中情节讲给第二人,第二人讲给第三人……P380

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 长时记忆的扭曲是一种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扭曲涉及3种重构过程: • 趋 平——简化故事

• 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 同 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自己的 • 背景或知识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吗?

• Loftus & Palmer, 1974的研究:

• 看一段关于车祸的电影,然后要求被试估计当时车的速度。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吗?

• 提问1:相撞;回答:40KM/H • 提问2:接触;回答:30KM/H

• 一周后,问所有的被试:―是否看到了玻璃碎片?‖ • 1组中1/3被试报告看见了; • 2组中14%被试报告看见了。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吗?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吗?

• 目击证人对于所看到信息的记忆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 Loftus, 1979,1992)

• 被试不能够分辨他们记起的东西是来自事件还是来自事后的信息(Johnson et al,1993;Weingardt et al,1995)

• 人们反复收到错误的信息,他们回想起来的东西有更大的可能是错误的(Mitchell&Zaragoza,1996)。

• 你的记忆经常是抽象拼帖画,从你过去经验的不同成分中重新构建。

遗忘及其原因

• 遗忘的过程 •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对遗忘做了系统的首创性研究。 • 无意义音节

• (ZEH, XIQ, FIW, PAF,GUB)

• 揭示了遗忘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

Ebbinghaus’s Forgetting Curve

记忆的恢复

• 在我们的经验中,是识记某一材料后马上回忆效果好还时过一段时间后的回忆效果好?

记忆的恢复 记忆的恢复

• 儿童比成人普遍

• 学习困难材料时比学习容易材料时,更常见 • 学习不充分时比学习纯熟时更易出现

• 并且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材料的中间部位。

• 记忆的恢复现象。抑制的解除OR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

记忆的测量

• 回忆法

• 回忆法(recall method)是测量记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记忆的测量

• 再认法或称辨认法(recognition) • 是非题与选择题

• 省时简便,尤其在回忆法无法使用时,再认法仍可用来测量记忆。

记忆的测量

• 重学法(relearning) • 节省法(saving method)

• 采用再学习时,要受试者重新学习以前学过的材料,而达到初次学到时同样熟练的程度。

遗忘理论

• 1.衰退论

• 完形心理学,记忆痕迹(memory trace或engram)的理念。 • 经由学习时的神经活动,在大脑中产生变化,留下各种痕迹,即为记忆痕迹。如学习后经常练习,记忆痕迹,就继续保持;如学习后长期不练习,记忆痕迹,就随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遗忘理论

• 3.动机论

• 动机是形成遗忘的原因之一。 • 认知学派:

• ,但如个体对刺激或检索指引缺乏动机,不感兴趣,因而不予注意,自然即使某种信息确实贮存在长时记忆之内就会出现较多的遗忘。

• 精神分析:

• 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遗忘理论

• 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遗忘理论

• 4.认知论

• 将遗忘解释为记忆检索困难的结果。

• 而检索指引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难的主要原因。如果指引不足或不当,或与学习时的情境脱离太远,形成检索困难,就会造成遗忘。

• 这类遗忘称为指引关连遗忘 • (cue-dependent forgetting)。

遗忘理论

• 4.认知论

• 将遗忘解释为记忆检索困难的结果。

• 而检索指引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难的主要原因。如果指引不足或不当,或与学习时的情境脱离太远,形成检索困难,就会造成遗忘。

• 这类遗忘称为指引关连遗忘 • (cue-dependent forgetting)。

遗忘理论

• 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认为:

• 感觉记忆的遗忘:记忆痕迹的消退 • 短时记忆的遗忘:痕迹消退和干扰 • 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作用

• 有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消失的,遗忘只是一种提取障碍。

影响记忆的因素

• 学习方法 • 学习材料

• 学习者本身(如能力、动机、情绪、经验等) • 遗忘曲线: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 因此时间是影响记忆的因素之一 • 此外,影响记忆的因素还包括:

闪光灯效应(flashbulb effect)

• 指对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 曾有心理学家,在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被刺身亡后的33年,以179位中年以上的人为对象,调查他是否还记得林肯遇刺的时间、地点以及凶手姓名等历史事件。

• 结果发现,回答完全正确者,居然有 127人(占 71%)( Colegrove,1982)。

• 闪光灯效应所产生的深刻记忆,称为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内容多半是与个人有关的重要事件。

莱斯托夫效应(Restorff effect)

• 指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记忆。(H.von Restorff, 1933 )

• 在一场人数众多的宴会上,只能对身形、相貌、年龄、地位等特征中最为突出者,即时记下他们的姓名。

• 有些人为了增加别人对他的印象,不是在服装上力求表现新颖,就是在言行上刻意表现突出;方式不同,目的则一。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 最先或最容易遗忘是对识记者来说 • 没有重要意义的 • 不感兴趣的 • 不符合需要的

•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主要地位的材料

识记材料的性质

• 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

• 形象的材料比较容易记住,不易遗忘 • 有意义的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识记材料的数量

• 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 • 平均用时或诵读的次数越多 • 无意义材料特别明显 • 识记有意义材料的时候

• 平均用时的增加并不象无意义材料那样显著

学习程度

• 过度学习: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

• 是否学习程度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呢?

• 过度学习的学习程度到150%的时候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增加不显著。

• 将首次达到完全正确背诵所读的遍数或所用的时间定为学习程度100%

• 读10遍(或学习1小时)后能够完全正确地背诵,再读5遍(或再学习半小时),即为学习程度150%

系列位置

• 如果识记一个由100个单词构成的词表,按先后顺序系列识记后,采取自由回忆的形式检查识记的成绩,会有什么结果? • 结果发现,系列性材料的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则容易遗忘。

增进记忆的方法及复习策略

• • • • • • • • •

感觉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1.减少分心刺激 2.使目的单纯化 短时记忆有四项原则 1.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 2.扩大组块与记忆广度 3.发挥运作记忆的特征

(在短时记忆时限内集中注意和思考) 4. 及时复习后输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策略

• 1.多重编码策略

• 2.轨迹法(method of loci)

• 指用于带有空间顺序关系材料的学习与记忆方法。先到那里,后到那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是轨迹法记忆的原则。

• 3.关键字法(key-word method)

• 藉形成心像以强化所要记忆资料的文字,称为关键字。

长时记忆的策略

• 4.主观组织法(SO)

• (subjective organization method) • 5.类别群集:归类。 • 6.情境助忆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