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东、南、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206.7公里,土地面积2403平方公里,辖17个镇,290个村(居)委会,3291个自然村,总人口56万人,有4个国有农场,1个国有林场,1个华侨农场,3个市办农场。
文昌市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10年,即汉武帝元封年,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古称紫贝县,尔后三易其名。在公元627年,才改为文昌县,意为[偃武修文]。公元一九九五年,撤县设市,改为文昌市。
文昌市华侨众多,风情淳朴。120多万海外侨胞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华侨之乡”。 文昌市文化发达,人才济济,崇尚教育。“一里三进士”是历史的写照。被称为“文化之乡”。
文昌市人杰地灵,名流辈出。是影响中国现代历史的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三姐妹的故乡,在中国现代史上还诞生了张云逸、郑介民、陈策等100多名将军,被称为“名人之乡”,“将军之乡”。
文昌市椰林如海,山清水秀。“海南椰子冠全国,文昌椰子半海南”是真实的概括。文昌椰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海南省的45%左右,被称为“椰子之乡”。
文昌市人民群众爱好排球,排球运动普及全市,逢年过节各乡镇、各乡村都要举办排球赛,排球运用已成为文昌的一种文化。文昌中学男子排球队曾获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三连冠,被称为“排球之乡”。
文昌市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落户后,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一个未来的“航天之乡”即将产生,标志着文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航天效应的带动下,大项目纷纷进入,东环铁路的建设和即将动工的“两桥一路”项目,将大大缩短文昌到海口、三亚的交通用时,带动东海岸将近15万亩的土地开发利用,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极大地推动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使文昌更好地融入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文昌海岸资源丰富,在206.7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岛屿43个,大小自然港湾36个,这些资源开发价值和效益潜力巨大,在全球国际知名规划公司参与规划设计下,文昌东海岸将变成海南最美的海岸线。 新一届文昌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谋划好、实现好未来的发展方略。以省会海口为依托,以航天城项目为龙头,以环东海岸“两桥一路”为轴线,以木兰滨海新城、铜鼓岭旅游城、八门湾休闲水城、文城商贸城、冯家湾度假休闲城以及文明生态片区、永青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为支撑,形成文昌“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布局,一个具有中等规模的文化、航天、椰林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城市将展现在美丽的东海岸。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文昌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1.77亿元,同比增长12.6%。财政收入在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政策性税收调整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7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33.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85亿元,同比增长51.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012元,同比增长16.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276元,同比增长15.0%。
文昌市地理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文昌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0°28′至111°03′,北纬19°20′至20°10′之间,东南和北面是南海和琼州海峡,西面与琼山市相邻,西南面与定安县和琼海市接壤。全市平面轮廓近似半月形,南北长99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疆长28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403平方公里,折合352.万亩。占全省的7%。我市东北南三面临海,海域辽阔,海岸线长206.7公里,有大小港湾40个,海域面
积2347.98平方公里,折合352.2万亩。
文昌市属于低丘台地平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42.55米,地势由西南内陆向东北沿海倾斜。东北部地势平坦属于平原阶地,海拔在50米以下,唯有铺前镇七星岭(海拔117米)、翁田镇抱虎岭(207米)和龙楼镇铜鼓岭(388米)三座孤丘分布在东北沿海上。西南部地势起伏不平,属于低丘台地,海拔在50-150米之间,超过150米的很少。全市地貌分为五大类:平原阶地299.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8%;台地28.64万亩,占8.1%;低丘17.86万亩,占5.1%;还有滨海沙滩5.6万亩,占1.6%;孤丘1.42万亩,占0.4%。
二、气候条件
文昌市属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全年无霜冻,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23.9℃,多年在23.4~24.4℃之间,最低极温0.3~6.6℃,出现在1月份。年平均>10℃积温为8474.3℃,。年平均日照1953.8小时。夏日日照最长是13.19小时,冬日日照仅10.5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能量为108.8~115.0千卡/cm2。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春旱突出,常年降雨量1799.4毫米,平均1529.8~1948.6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间的汛期,雨量占全年的79%,对于发展热带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因素,就是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间,而11~4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是造成我市历史性春旱的主要原因;再的是8~11月间我市常受到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发生2.6个,使之造成农作物以及人民生活财产的损失;另外在清明前后的清明风80%的年份都有发生,常造成早稻受害而减产。这三种原因制约着我市农业生产的\"低而不稳\"。 文昌市常年平均湿度为87%,最小湿底为34%。
三、土壤与植被
文昌市土壤类型多样,有6个土类,11个亚类,41个土属,107个土种,10个变种。形成这些土壤的母质主要是:浅海沉积物、玄武岩风化物、辉长岩风化物、砂页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和河流沉积物。因浅海积物和砂页岩风化物占的比例达67.%,比重较大,这些土质是属于风化时间较短的土种,所以造成东北部地区土壤瘦瘠。我市土壤的基本评价是:1、土壤耕作层浅,超过20cm有史占22%;2、养分绝对含量少,耕作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有2.0%;3、偏酸性,全市土样PH值6.5以下的占82.1%;4、土壤偏沙,沙土、沙壤土占85.4%。
文昌市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风雨林区。因地近海边,海岸线长,海洋潮湿的气流不时侵入,所以沿海具有热带海岸植被景观特色。全市植被有六大类型。一是西南的低丘夹谷杂木次林热带果经济群落;二是东北部沿海防护林带和向内陆延伸的杂树短灌疏草群落;三是东北部内陆的湿性草地群落;四是东南部沿海的椰林区群落;五是北部地区的沙质土干性荒坡草地群落;六是港湾缘地红树林群落。 四、水资源
文昌市河流诸多,水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大,水质较好。但由于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水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流经我市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文教河、珠溪河、文昌江、石壁河、北水溪五条,100平方公里以下独立出海的小河流有32条,总长556.6公里,总流域面积2384.6平方公里,年集水量39.4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迳流量为18.69亿立方米,平均迳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26秒/公升。成为我市灌溉和航运的重要资源。但溪河支流短小,洪枯悬殊、易涝易旱,河水流失快,蕴藏量小,且水能不足。全市地下水理论蕴芷量为12.36亿立方米,地下水迳流补给量2.62亿立方米。每年可开发量0.88亿立方米(不含地下迳流水量)。总产水量28.42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拥有量为594.6立方米,平均亩均占有量429.5立方米。
文昌市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乱砍乱伐所致。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龙楼、公坡、龙马等12个乡镇,总流失面积达121.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0.05%。其中面状流失24.79平方公里,沟状流失
14.06平方米公里(深6-10米,宽3-25米的共40米),崩塌16处,面积2.43平方公里,沿海流沙33平方公里。这些地方多数属于沙质土草生难长,坡度在25℃以上,一遇降雨地表迳流向田坑冲泻形成流失,吞没农田、冲成深谷等。目前流失下游有近万亩农田和26个村庄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五、农业生物资源
文昌市地处热带北缘,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我市水陆交通方便,与外界交往较为频繁,外来的各种生物新种源也不断引入。因此,目前农业生物种类较多,资源比较丰富。
“七乡”文昌——椰风海韵 魅力侨乡 东海岸边美丽的航天城
\"华侨之乡\"文昌市华侨众多,有120万多华侨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华侨之乡” \"文化之乡\"文昌文化发达,教育兴盛,“一里三进士”是历史的写照,被誉为“文化之乡” \"椰子之乡\"文昌椰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 43% 以上,有 20 多种椰子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被称为“椰子之乡”
\"排球之乡\"文昌人喜爱排球运动,文昌中学生排球队曾 6次荣获全国冠军,1999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排球赛,获得第5名,被称为“排球之乡”
\"名人之乡\"文昌市人杰地灵,名流辈出。是影响中国现代历史的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三姐妹的故乡,被誉为“名人之乡”
\"将军之乡\"文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涌现出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将领陈策等 196位将军,被誉为“将军之乡”
\"未来航天之乡\"文昌市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落户后,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一个未来的“航天之乡”即将产生,标志着文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七乡”文昌前景无限。在航天效应的带动下,大项目纷纷进入,东环铁路的建设和即将动工的“两桥一路”项目,将大大缩短文昌到海口、三亚的交通用时,带动东海岸将近15万亩的土地开发利用,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极大地推动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使文昌更好地融入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文昌海岸资源丰富,在206.7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岛屿43个,大小自然港湾36个,这些资源开发价值和效益潜力巨大,在全球国际知名规划公司参与规划设计下,文昌东海岸将变成海南最美的海岸线。
新一届文昌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谋划好、实现好未来的发展方略。以省会海口为依托,以航天城项目为龙头,以环东海岸“两桥一路”为轴线,以木兰滨海新城、铜鼓岭旅游城、八门湾休闲水城、文城商贸城、冯家湾度假休闲城以及文明生态片区、永青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为支撑,形成文昌“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布局,一个具有中等规模的文化、航天、椰林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城市将展现在美丽的东海岸。 1、气 候
文昌市地处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属热带季风岛屿型,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四季常春,夏天酷暑,冬有阵寒,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23.9℃。常年最高温度为36.9°C。最低温度为0.3-6.6°C;雨量充足,常年降雨量1799.4mm,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的79%;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7%,最大相对湿度88%。
2、土地资源
文昌市属于低丘台平原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部地势平度 假 凡,多属于平原阶地,海拔在50米以下,只有座落在东北训的海岸上的七
星岭,抱虎岭和铜鼓岭地方较高,在海拔一百至三百米以上。西南部地势起伏不平,属于低丘台地,海拔在50米以上,全市陆地面积2403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地面积的7%,其中宜农地162万亩,宜热作地60万亩,宜牧地56万亩,现有耕地64万亩,淡水水面4万亩,乡镇尚在可开垦的荒地41万亩,全市的土壤类型多样,有6个土类即水稻土、砖红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滨海沙土等,11个亚类,41个土属,107个土地。
3、旅游资源
文昌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阳光、海水、沙滩、植被、空气、海岛、风情、田园八大旅游资源融于一体,是海南省旅游重地之一。有\"琼东第一峰\"、\"奇峰秀天下\"之称的铜鼓岭,那里十八峰层峦叠嶂,连绵不断,群峰竟秀,风光旖旎,景色清幽,还有被誉为\"中国大堡礁\"的云龙湾海底自然公园(珊瑚噍),千姿百态的石头公园;有滨海椰林风光独特的椰林湾;有风光旖旎的高隆湾;有神奇迷人的冯家湾,浪平沙白,水质好、水温高的官新温泉;有\"稀世海上森林公园\"一八门湾红树林;有举世瞩目的宋氏祖居;有\"亚洲第一塔\"的木兰灯塔;有古色古香的孔庙;还有胜似仙境的七洲列岛。 4、海洋资源
文昌市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达206.7km,拥有潮间带滩涂8963公顷。全市可供开发的滩涂面积6382公顷,具有开发潜力的滩涂面积为4000公顷。文昌市管辖的海域面积约4600km2,10m等深线内的浅海水面面积为15400公顷,是发展水产养殖和海洋牧场的良好场所。沿海天然港湾众多,大小港湾36个,港口资源颇丰富。近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渔场广阔,面临七洲洋、铜鼓、清澜三个渔场,渔汛期长,水产品各类繁多。沿海水产品有800多种,其中有价值的石斑鱼、马鲛鱼、龙虾、
海 产 对虾、鲍鱼、鱿鱼、海参等40多种。此外还有浅海珊瑚礁和麒麟菜分布区。
有珊瑚礁6000公顷,盛产海藻,每年产麒麟菜和凝花菜250T。至今,滩涂养殖26385亩,高位养虾5000亩,鲍鱼养殖642亩。
5、矿产资源
文昌市是海南省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市县之一,其境内有铁、钨、钛、铝、锆、煤、水晶、蓝宝石、高岭土、石英砂等十多种矿产,仅大中型矿体就有十几处。尤其是龙马的石英砂,蓬莱的铝矿和铺前的锆钛矿都是国内闻名的矿区。龙马石英砂矿,经海南省地质局1985年,对该矿区进行勘查的地质资料报告,石英砂的平均化学成份为SIO297.52-98.88%,FE2O30.06-0.13%,AL2O30.284-1.13%,粒度
0.1-0.5mm为主.在所勘查的20平方公里范围,总储量B+C+D级共3.16亿吨,占全国石英砂矿存有储量10.25亿吨的30.8%.该矿易采、好选、质好、量丰。目前国内外市场对石英砂矿的需求量很大,如玻璃、铸造、陶瓷、电器等行业用途十分之广。篷莱铝土矿,属新生代玄武岩风化淋滤残积的三水型铝矿床。面积820平方公里,总的储量2190.6万吨。该矿易采易选,选矿回收率(AL2O377.39%)较高。主要用
于生产铝线、电解铝、硫酸铝、黑刚玉砂等。铺前锆钛矿,根据有关地质资料,仅铺前矿区I号矿体的面积约11900亩,总储量50.2万吨,其中铝17.4万吨,钛32.8万吨,锆英的平均品位为1.4388-3.1576千克/m3,主要化学成份ZRO2最低54.7%,最高67.95%。矿床属于海滨沉积砂矿类型,规模大、埋藏浅、品位高,易采易选。主要用途陶瓷色料、釉料、高温涂料,彩电玻壳、特种玻璃、耐火材料和电子工业原料。 经济概况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1.77亿元,同比增长12.6%。财政收入在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政策性税收调整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7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33.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85亿元,同比增长51.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012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276元,同比增长15.0%。
农 业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9.72亿元,同比增长9.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38.47亿元,同比增长9.8%。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建成供港瓜菜生产基地6个,面积1.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5个,面积近20万亩;有10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产业化工作荣膺全省7项殊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家,带动农户5450户。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级罗非鱼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水库除险加固、干渠防渗加固、节水灌溉等工程顺利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培育示范户1000户,完成面积40万亩。农机化水平达到国家中级发展水平。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粮食综合直补、畜牧生产、农机具购置、渔业柴油、橡胶良种等补贴资金7696万元。
工 业
工业平稳发展。工业总产值实现30.31亿元,同比增长9.4%;工业增加值完成8.77亿元,同比增长6.2%。阿何食品工业园水产品加工项目一期工程、东路罗牛山文昌鸡孵化场已建成投产,勤富实业有限公司罗非鱼加工厂等一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40亿元,同比增长17.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2亿元,同比增长24.1%。旅游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接待中外游客164.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旅游收入8.71亿元,同比增长16.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78.7%;商品房价格平均每平方米3277元,同比增长12.0%。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78.11亿元,增长26.8%。乡村农贸市场和消费进一步扩大。房地产、交通运输、通讯、物流等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
文昌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日臻完善。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四通八达,供水、电力充足、通讯畅通,程控电话可拨通全世界,手机遍布全市各乡镇。建成了清澜15.5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完成了清澜港5000吨级码头航道疏竣工程,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港口。特别是海文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志着文昌市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基础设施已经是全具备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
道路建设
在道路网络建设方面,15条365公里长柏油路工程改造建成通车。完成文蓬公路连接线改造;兴建了大致坡至东路、东路至新桥、文城至新桥、文城至蓬莱、龙马至翁田等7条307.5公里长柏油道路;扎实推进农村\"通达工程\",开工建设了湖山至监山、龙楼至红海、昌洒至白土、东郊至宝玉等36条长210公里的乡村道路。全市公路密度达到0.88公里/平方公里,居全省之首,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固了竹包水库、湖山水库等44宗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了文教文中洋、东阁地绿洋、东路水缸肚洋等一批农综工程,为农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城镇规划建设
在市政建设方面,围绕省委提出的\"两翼推进\"战略,以打造中等滨海城市为目标,按照文城\"三纵十三横\"城市路网建设框架,不断加大市政建设力度。文东路、马村大道、文二路、文三路、东湖路、教育东路、教育北路东段、教育南路东段和新市区路网等18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文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绿化美化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8636盏,初步形成了华侨城、教育城、商贸区、滨海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较为齐全的城市格局。依法管理城市力度加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成绩斐然,全年投入2亿元建设墟镇项目210个,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1.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能源电力、通信建设
在能源通讯建设方面,完成了35KV清澜线跨越电厂线段改造工程,新建了深田、东坡2个110KV输变电工程和冯坡、龙马2个35KV变电站扩建工程、东路至官塘220KV线路工程,扩建了东路至东坡110KV线路工程。用电量达到6.6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9%,居全省第三位。通信光缆总长840皮公里、通信电缆320万对公里、通信管道600管程公里,小灵通机站100多个、光缆传输网点72个,开通了16个镇的宽带上网业务。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达每百人20部和15部,居全省各市县之首。 行政区域和人口
现在全市有17个乡镇,290个村(居)委会,3291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6万人,境内有6个国有农、林场。位于文昌河畔文城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省会海口市63公里,总人口11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约5.8万人。
一、公路
文昌市交通四通八达。海文高速公路全长59公里,文城至美兰国际机场44公里。全市各镇已全部实现公路更化通车,98%的自然村公路通车。 二、铁路
贯穿文昌的东环铁路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文昌到海口、三亚的交通用时,在全省交通体系中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必将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极大地拓展文昌的开发利用空间。 三、空港
美兰国际机场距文昌市文城镇44公里,可供各种大中型客机起降。现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班70多条,每周起降500多个航班,国内航班可直达北京、上海、成都和西安等60多个城市,国际航班可通往新加坡、吉隆坡、日本、曼谷、香港、澳门等地。 四、海港
清澜港是国家一级开放港口,现有5000吨位码头一个,设计年吞吐量为50万吨;500吨位码头二个,设计年吞吐量10万吨。清澜渔港是海南省第二大渔港,铺前港也是海南省的主要渔港之一,此外,2万吨的木兰港码头建设正在规划中。 五、供电
文昌市电力充足,现有220KV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300000MVA,输电线路130公里;110KV变电站7座,主变11台,主变容量合计377500KVA,输电线路234.6公里;35KV变电站13座,主变21台,主变容量合计为126950KVA,线路长227.95公里;10KV配电变电器3294台,配电容量合计358475KVA,线路长2210公里;0.4KV低压线路5800公里。全市3291个自然村,已经实现村村通电。 六、电讯
文昌市邮政、电信、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设施门类齐全,服务网点遍布全市各地。目前全市已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0多万户,200多个村委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市各个角落,随时随地可与世界各地沟通。 七、供水
文昌市有大小河流37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条,总流域2385平方公里,年集水量39亿立方米。地下水理论蕴藏量为12亿立方米,每年可采量0.88亿立方米,总产水量28亿立方米。现在文城的日供水量为2万吨;清澜开发区供水厂日供水量2万吨。日供水量5万吨的北山水厂即将竣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