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来源:尚车旅游网
 精 品JINGPIN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 陈爱国

湖北省孝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孝昌 432900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随着课程改革,现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如何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是广大教育者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原则1.信息技术解析

信息技术就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产业或者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性产业,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随着课程改革,现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如何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是广大教育者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2.1明确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指导,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话语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内容等相互融合,坚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个体性发展,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第二个原则,发展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挥导向性作用,结合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教学目标的设置会影响学生整体发展效果,故而需要在加强学生操作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指导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信息素养、信息伦理道德的指导。第三个原则,个性化原则。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其综合性特点、实践操作性特点突出。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选择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教学方式,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

2.2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

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再进行分层教学。基础知识不同的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技能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先让学生对任务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在去完成任务。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下苦功。通过精心设计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提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度,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出铺垫。通过精心创设的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从而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动参与的热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做出修改,应多用丰富的、新鲜的、有趣的知识点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误,

90 ·2020年03期

在纠正错误中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使用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适时采用演示、教授、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任务驱动模式结合起来。我们常说教无定法,那么学习也是没有定法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平时所运用的演示法、教授法等都可以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可以合理运用组内合作、竞争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鉴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统一演示时,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此时,我们可以运用分组合作交流或竞争的方式来弥补统一教学的不足。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均质分组,保持各小组之间的能力均衡。由每组成员自己选出组长,在分组讨论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长要明确分工,制订目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并领到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当组内每位成员都完成既定目标之后,这一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才算是取得了成功。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优势,建立一个集指导、学习、发布作品、经验交流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动态的网络信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一些栏目版块,例如:教学指导、作品发表、信息资源、星级任务、锦囊妙计、学习心得等,并针对不同的版块制作不同的PPT,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让他们在直观形象的动态知识演示中,提高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平台的创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5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该坚持以过程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学相长”和“交流合作”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通过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将教师、家长、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主体当中,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其次,评价方法多元化。“新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丰富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开展作品交流展示、书写个性化评语等多种方法,对学生展开多元化评价,运用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然后,评价标准多元化。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书本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卷面成绩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课堂听课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任务驱动表现、课前预习成果、课后作业质量等都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苏永跃.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中小学教育.2019

[2]段延兴.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新课程学习.2012

[3]祝治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发展导报.2017

[4]张晓光.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学周刊.2018

[5]戴利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分析.文理导航.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