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布至今,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目前已由上市公司扩展至除小企业之外的一般企业。 同时,会计 准则本身也在以准则解释等形式进行持续补充和修订完善, 并且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着持续趋同。 那么, 在近几年会计准则 的实施过程中, 企业对于会计准则的遵循程度究竟如何, 我国企 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是否还存在显著差异?对同时发行 A 股与H股(以下简称A+H股)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 分析,显然有助于为分析这些问题提供部分依据。因此,本文选 择部分A+H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其公开财务报告等信 息,判断企业会计准则在 A+H股上市公司的遵循程度或执行水 平,并通过与A股上市公司的对比,进一步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 则的总体实施状况与国际趋同程度。
一、会计准则执行检验的主要分析方法与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检验时, 重点问题是如何判断一 个企业是否遵循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会计准则。 Cooke
( 1989)在这方面最早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评分方法,
通过对
比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项目数量与有关公司财务报表中实际披 露的项目数量,得到一个衡量和评价公司遵循会计准则程度的 “遵循度指数”。 此后衡量准则遵循度的有关研究也大多采用了 类似的方法(如 Street&Gray , 2002; Glaum&Street , 2003)。
Street&Bryant (2000)设计了一份遵循调查表,针对 49 家样本 公司
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对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要求, 统 计了公司报告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遵循信息。 Street 等人 ( 1999)采用类似方法在研究中发现,在 1996 年声称遵循了国 际财务报告准则(时称国际会计准则)的 200 多家公司中,遵循 程度并不相同,或者说大多数公司是有选择地执行某些准则。 Spetz&Baker ( 1999)提出以
“ Saidin ”指数来衡量准则的遵循 度,根据信息披露的稀有程度分别确定不同的权重。
目前国内关于会计准则遵循度的实证研究以调查报告为主。 与国外类似研究相比, 我国对会计准则执行问题研究的一个显著 特点是, 目前的权威调查报告首先是以政府会计主管部门 (主要 是财政部)为主体,以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为主要形式。到目 前为止, 非官方进行的实证研究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蔡琦 梁( 2007)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调查分析报告, 以及高利芳( 2009)从基于趋同的会计准则变迁角度,对新准则 执行一致性进行的实证检验。
就会计准则的执行水平或遵循程度而言, 本文认为可以按照 以下思路进行检验: 1. 应当明确的是, 会计准则执行不应仅局限 于形式上的采用与否,也不能仅依据是否执行了某项具体条文, 更要注重准则的内在意图和实质要求是否得到了充分和一致的 体现; 2. 按照上述标准,在判断和评价会计准则执行水平之前, 需要先对会计准则的基本理念和特征作出整体性的概括;
3. 应当
以会计准则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是否得到实质性应用为依据, 判断会计准则在有关企业是否得到了遵循, 进而评价会计准则执 行的总体水平。因此,本文借鉴了 Cooke( 1989)的会计准则遵 循度量化方法, 首先在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项目中, 归纳出能够 体现会计准则基本理念
和根本特征的关键项目; 然后, 通过对比 发行A+H股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实际披露的项目数量与准则 要求披露的关键项目数量, 判断每一公司的准则遵循度, 并赋予 一个分值,该分值的高低反映了企业对新准则的执行或遵循程 度。
二、样本选择与赋分方法设计
为了便于与A股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在选择需要检验的准则 和披露项目时, 本文在参照财政部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会 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选定了 8 项具体准则的 38个 具体项目。之所以选择这些准则,首先是借鉴了财政部会计司 2007 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分析报告中选取的
15项
具体准则,包括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 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股份支付、债务重组、 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所得税、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及每股收益准则, 但是,对于相比原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没有 原则性变化或者修订不多的, 或虽然修订明显但是主要涉及某些 特殊行业, 或者相关业务在现实中发生数量和次数都很少而不具 有普遍意义的, 在设计准则遵循度赋分量表时都予以剔除。 经过 调整,最终选择了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职工薪 酬、借款费用、所得税、企业合并以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8 项 具体准则。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是上市公司 2007至 2009年的年度财务 报告(财务报告系来自巨潮资讯网),对我国新准则实施三年以 来A+H股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分析。
样本通过随
机抽样方式从沪市主板取得,并且剔除了金融类公司、 ST公司
和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 以及三年数据不完整的公司。 经过上 述调整后得到的剩余样本共 32家公司 3年的 96 个观测值。
在对准则遵循度进行赋分计算时, 如果样本公司对某一项目 完全按要求充分披露了相关内容, 即得 1 分;如果对有关项目进 行了披露但未完全按要求披露, 可得 0.5 分;如果完全未披露则 得 0 分。根据上述原则赋分后,将各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的总 分即为该公司的准则遵循度分值, 之后再以该分值除以全部项目 均充分披露情况下可得的总分( 38 分),就得到每个公司的准 则遵循比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由于一些企业并未持有投资性 房地产项目, 或者并非三年都有此项目, 若对未持有此项目的年 份给出遵循分 0 分,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对新准则的遵循程度。 因此,对于上述情况的投资性房地产遵循了以下两项原则: 一是 对于三年都未持有此项目的企业, 用去除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后其 他项目得分合计乘以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分数( 5 分)占全部项目 总分(38 分)的比例,来估算一个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总得分,
不再在投资性房地产内部各项目之间分摊; 二是对于三年中并非 每年,而是某一年或两年持有此项目的企业, 持有年份按实际得 分,未持有年份的得分使用持有年份得分的加权平均数, 以便更 好地反映企业对这一特定项目的披露程度。 公司的会计准则遵循度分析
(一)基本数据分析
表 1 给出了三年内所有样本公司对有关准则遵循比率的描 述性统
三、A+H股
计。 根据表中的平均值和中值数据看, 选定的 8 项具体准 则中,单项准则遵循度相对较高的是借款费用准则以及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准则, 遵循度相对较低的是资产减值准则、 职工薪酬 准则和企业合并准则。
1.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一项相对较 新的准则,在 32 家样本公司中,只有一部分存在投资性房地产 业务,而且这些公司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绝大部分采 用了成本模式。分析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多 数企业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熟悉和惯性; 其二是作为全新概念 的投资性房地产业务对企业应用要求一定的适应时间。 由于这两 方面的原因, 从成本与会计处理的难度上考虑, 选择成本计量模 式无疑容易为更多公司所接受。 从信息披露的情况看, 样本公司 较为普遍地披露了投资性房地产的确定依据、种类以及计量模 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均披露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变动。 但在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和处置方面披露不充分, 遵循度比较低。 可能 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是一项新的准则,转换与处置发生不频繁, 因此这两项遵循度低并不能说明企业没有披露的意图。
2. 无形资产准则。 相比以往的无形资产准则和会计制度, 现 行准则的主要变化有两点: 一是增加了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 产类别,并对使用寿命不同的无形资产成本采用了不同的后续计 量方式; 二是增加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 从信息披露的遵循度情 况来看, 遵循度较低的主要体现在新修订的项目: 一是有些企业 没有披露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 据;二是公司对于研究开发支出中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 产成本的金额披露不足。但是三年的遵循度中值
均达到了
平均值也达到了 77%,总体遵循情况比较理想。
80%,
3. 资产减值准则。 资产减值准则引进了资产组概念。 从整体 上来看,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则的遵循比率是所有准则中最低的。 企业对资产组的披露不充分, 即使披露了资产组, 也没有披露资 产组的具体组成、 对资产组减值测试所使用的折现率以及可收回 金额的确定。有些企业没有按照准则规定披露重大资产减值损 失,包括减值的原因与金额。 大多数企业只是对可收回金额的确 定依据进行了简单说明, 但对于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 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披露不足。
4. 职工薪酬准则。 根据遵循比率看, 职工薪酬准则的遵循度 总体上比较低。 尽管绝大多数样本公司都披露了应支付给职工的 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应当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 等,但是有部分公司没有披露辞退福利事项, 而且大部分公司都 没有披露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 由于对非货币性福利一项 的遵循度较低导致职工薪酬项目遵循度整体偏低。
5. 借款费用准则。 在所有检验的准则中, 借款费用准则的遵 循度是最高的,从三年的数据来看,均值均接近
90%,平均值均
为 100%。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虽然新准则增加了利息可以资 本化的资产范围, 但是对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以外的资产, 例如 对存货的资本化借款费用,在 32 家样本公司中仅有 4家公司存 在,在总体中占比不超过 2%;二是新旧准则在会计处理上并没 有实质性的差异。 虽然总体遵循度比较高, 但还存在一个普遍性 问题,那就是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说明
资本化率的确定依据。
6. 所得税准则。 从遵循值情况来看, 所得税准则在整体上遵 循度居中。对于所得税费用主要组成部分中的每一类暂时性差异 和可抵扣亏损的影响, 所有样本公司基本都按照准则规定形式披 露了列报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 从披露情况看, 最大的问题在于, 对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 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金额的披露不足,只有不到
50%的
企业披露了该项内容。 对于所得税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 少数 企业披露不充分。
7. 企业合并准则。 从三年遵循度来看, 企业合并准则是除资 产减值准则外遵循度最低的一项准则。 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 判断以及商誉金额的披露不充分, 部分企业没有披露。 被合并方 自合并日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收入、 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情况, 以 及合并后已处置或准备处置的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处置价格等内容,披露很不充分,很少有企业披露这几项。
8.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 作为一项新准则, 金融工具确 认和计量准则与以往相关准则的主要区别在于金融工具的划分 并对不同类别的金融工具规定了不同的计量属性,按照新的规 定,公允价值成为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基础之一。 通过对样本公 司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遵循度 水平整体较高,其三年的中值均为 90%,而且均值也达到 82%, 同时标准差也很小。 从具体披露情况看, 所有企业都按照新准则 披露了金融工具的分类。 几乎所有企业都披露了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 部分企业没有披露公 允价值当期变动计入损益和权益的金额。 几乎所有公司披露了持 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实际利率的确定方法, 但只有 一家公司进一步披露了该实际利率。
(二)基本结论
从检验结果看,A+H股公司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总体 比较理想,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理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两点: 1. 从得分的总体情况来看, 大 部分企业遵循度的平均值在 70%以上, 8 个项目中有 3 个项目超 过 80%,甚至达到 90%,这说明企业对新准则的遵循情况总体比 较理想; 2.从得分的趋势来看,企业的总体得分在逐年上升,说 明企业对新准则的遵循度是在逐年上升的
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 从总体层面来看, 所 有企业对某几项准则的遵循度不理想, 如对资产减值准则的遵循 度,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未能完全按照准则要求披露信息; 2. 从个 别层面来看, 不同企业对一项准则的遵循程度存在差异, 但这种 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通过分析发现, 披露不充分的项目大都集中 在一些新的要求或者一些判断与处理比较复杂的项目上, 这或许 是由于企业尚未适应新的准则所致。 由此也看到了对新准则遵循 度的提升空间。 四、对A股与A+H股公司会计准则执行 效果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行A+H股的企业对新准则的遵循度与仅发
行 A 股的企业的遵循度基本一致,但也存在部分差异。
(一)执行效果对比
通过对比发现,对于无形资产准则, A股与A+H股企业执行 效果均比较理想, 问题主要都集中在对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 的判断依据与研发支出的披露上。 相对来说, 借款费用准则在两 类企业的遵循度都是最高。 原因可能是, 虽然新准则扩大了允许 利息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但事实上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以外 的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情况极少, 因此新旧准则在资本化问题 上的差异在企业实务层面并不显著。
对于职工薪酬与企业合并两项准则, A股与A+H股企业遵循 度都比较低。 对于职工薪酬准则, 问题都主要集中在对非货币性
福利的披露不足。 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 非货币性福利并没有 规定固定的计提标准, 而且准则也没有要求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为 职工计提非货币性福利,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 对这一项目的披露 留给企业很大的随意性, 属于“原则上无错, 实质上难以监管” (高利芳, 2009)。不过,虽然这两项准则遵循度较低,但无论 是A股还是A+H股企业,过去几年中遵循度都是逐年上升的,
说
明企业对新准则的要求正在不断适应并遵循。 相对来看, 资产减 值准则遵循度最低,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资产组的确定需要作出 判断;二是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涉及到公允价值的确定、 对未来现 金流量的预测以及折现率的确定。这些问题都具有较高的复杂 性,并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因此,在这些项目上,企业普遍存 在惯性披露不足的现象。
对所得税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以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准则,
A+H股企业比A股企业遵循度普遍要高。从所得税准则来 看,主要体现在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亏损中未确认递延 所得税资产的金额的披露, 以及所得税与会计利润之间关系的披 露上。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A股企业原适用会计准则和制度 未强制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与多数国内企业一样, 相当多 的 A 股企业长期选择使用较为简单的应付税款法,
因此在转向新
准则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 面临较为重大而显著的变动差 异的挑战;而发行A+H股的企业有很多在执行新准则之前已经采 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或其他纳税影响会计法, 对于新准则的适
应性相对较好。 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来看, 主要体现在对投资性 房地产转换的披露上。另外,经过比较发现, A 股样本企业对投 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全部采用了成本模式,
而A+H股企业部分
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境内企业在计量模式 选择上对于历史成本的习惯性偏好, 也反映了目前国内应用公允 价值的环境仍有不少欠缺, 因此境内企业对计量模式的重大变化 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而发行 A+H股的企业因其境外经营的机 会,可以较早和较多地接触并掌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而这种差 异又决定了 A 股企业和其他境内企业在适应计量模式有所突破 的准则(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时可能面临比A+H股企业更大的 难度。更值得一提的是, 投资性房地产对于境内企业而言是全新 的概念, 因此在理解和遵循有关准则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从金 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来看, A+H股企业比A股企业的遵循度要 高,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和权益的金额项目的披露
上。这一点主要与以下三点有关:第一,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 展程度仍然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市场, 金融产品的丰富性和复杂 性不足,因此造成大量境内企业和会计人员对金融工具业务不够 熟悉;第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在没 有充分实务基础的情况下, 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具有难度; 第 三,金融工具计量中公允价值的重要性非常明显, 但我国目前金 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 使金融工具的计 量面临更多的困难。
(二)执行效果差异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A股企业与A+H股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 一方面,无 论境内上市还是境外上市的企业, 对新会计准则的遵循度都逐年 提高,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 各年的遵循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说明企业正逐渐 适应新准则,并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
不过,通过研究 A股与A+H股企业的数据也发现,A+H企业 对新准则的遵循度整体要高于 A股企业,而且二者在具体准则的 执行上也存在一些差异。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 A+H股企业比A股 企业对公允价值的披露更加充分。 这可能与二者所处的资本市场 环境以及监管等因素有关。从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A+H股 企业遵循度明显高于 A股企业的准则来看,最为突出的问题往往 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上。 公允价值变动会计信息极易 受到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 目前, 香港已具备较为成熟开放的市 场环境, 相比内地市场而言, 有关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更容易 获得,同时,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中,价格信号能比
较及时地反 映交易的经济本质, 因此市场价格也必将容易受到认可。 相比较 而言,目前内地仍处于市场经济成长时期, 市场机制远未达到成 熟的程度, 价格信号也多有扭曲, 这可能是香港有关会计准则相 比内地会计准则更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分析,A股企业的会计准则遵循度总体来看略低于 A+H股企业,主要原因是发行 H股与A股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环
境、原有会计体系和国际趋同起点不同。 相比 H 股企业所在的香 港资本市场, A 股企业所在的境内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市场体 系尚不够成熟,体制方面仍不健全。同时,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 化程度较高, 相关会计审计规则国际趋同的起步较早, 与西方会 计体系交流和衔接开始得比较早, 实现趋同也更为顺畅, 会计人 员在规则适应方面也有较高的起点,所以,
则的基础总体好于境内市场。
(三)新准则执行中的共性问题与改进
从研究数据来看, 尽管新准则执行的前景比较乐观, 但仍存 在一些不足。首先,无论是 A股还是A+H股企业,从对各个具体 项目遵循度的分析看, 对于遵循度低的具体项目尚存在改进的空 间,即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 并保证在合理的成本—效益基础 上披露更充分的会计信息。其次,
A股和A+H股企业均存在一个
A+H股企业执行新准
明显的现象, 即对传统的或基本性项目遵循度较高, 而新增项目 尤其是涉及职业判断的项目遵循度偏低。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发 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体现国际趋同, 由于国际准则旨在协调各国 会计实务对重大项目
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 为了尽可能避免规 则导向,对于非重要项目的规定往往不够细致。另外,各国的会 计准则和实务差异显著, 为了尽量提高准则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 操作性,往往需要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处理提供多项备选方案, 这就必然要求更多的职业判断。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会计实务 和规则对职业判断的要求相对较低, 但是随着企业交易或事项越 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会计准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类可能发 生的交易或事项作出详细规定, 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 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势必逐渐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