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以气体为纽带的实验选择题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以气体为纽带的实验选择题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 ——以气体为纽带的届届届届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实验室验证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确定其产物的装置如图所示(已知:PdCl2

溶液遇CO能产生黑色的P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装置①的仪器还可以制取H2、NH3等气体 B. 装置⑤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点燃酒精灯

C. 装置②③中分别盛装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

D. 装置⑥中有黑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是PdCl2+CO+H2O=Pd↓+CO2+2HCl

2. 通过测定混合气中O2含量可计算已变质的Na2O2 (含Na2CO3) 纯度,实验装置如

图(Q为弹性良好的气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干燥管b中装入碱石灰

B. Q气球中产生的气体主要成份O2、CO2 C. 测定气体总体积必须关闭K1、K2,打开K3

D. 读完气体总体积后,关闭K3,缓缓打开K1;可观察到Q气球慢慢缩小

3. 氢化钙(CaH2)常作供氢剂,遇水蒸气剧烈反应。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制备氢化钙。

第1页,共21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装置Ⅱ、Ⅲ盛装试剂依次为NaOH溶液、浓硫酸 B. 装置Ⅰ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可以用稀硫酸替代浓盐酸制备氢气 D. 装置Ⅴ用于吸收尾气,避免H2扩散到空气中

利用如下装置制取氮气,4. 已知饱和氯化铵溶液与亚硝酸钠晶体混合加热可制备氮气。

并用氮气制备Ca3N2,Ca3N2遇水发生水解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NaNO2+NH4Cl

NaCl+N2↑+2H2O

B. ④、⑥中依次盛装的试剂可以是浓H2SO4、碱石灰 C. ③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

D. 实验结束,取⑤中的少量产物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可以使试管口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5. 常温下,二氯化二硫(

)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红色液体,熔点为-80℃,沸点为

137.1℃,在空气中产生烟雾,遇水分解为S、HCl。SO2、实验室中用Cl2和S制备S2Cl2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证明Cl2具有氧化性

B. 实验结束后,装置V中收集到的液体呈黄红色

C. 装置Ⅵ中盛放无水CaCl2,作用是吸收未参与反应的Cl2 D. 冷凝管的作用是使S2Cl2蒸气冷凝回流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6. 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

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 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浓度 C. 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 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7. 已知:CH3CH2CH2CH2OH

CH3CH2CH2CHO

利用如图装置用正丁醇合成正丁醛.相关数据如表: 物质 正丁醇 正丁醛 沸点/℃ 117.2 75.7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0.8109 0.8017 微溶 微溶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防止产物进一步氧化,应将酸化的Na2Cr2O7溶液逐滴加入正丁醇中 B. 当温度计1示数为90~95℃,温度计2示数在76℃左右时,收集产物

C. 反应结束,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粗正丁醛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D. 向获得的粗正丁醛中加入少量金属钠,检验其中是否含有正丁醇

8. 氧化铅(PbO)是黄色固体。实验室用草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分解制备CO,其原理为

H2C2O4

CO↑+CO2↑+H2O。

第3页,共21页

某课题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O还原氧化铅并检验氧化产物(已知CO能使银氨溶液产生黑色沉淀)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②④⑤中的试剂依次为碱石灰、银氨溶液、澄清石灰水

B. 实验时,先点燃装置①处酒精灯,当装置⑤中产生连续气泡且有明显现象后再点燃装置③处酒精灯

C. 实验完毕时,先熄灭装置①处酒精灯,再熄灭装置③处酒精灯 D. 尾气处理可选用点燃、气袋收集、NaOH溶液吸收等方法

2H2O)(FeC2O4·是一种淡黄色粉末,某课外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检验草9. 草酸亚铁晶体

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③和⑤中分别盛放足量NaOH溶液和CuO,可检验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 B. 实验时只需要在装置①中反应结束后再通入N2

C. 若将④中的无水CaCl2换成无水硫酸铜可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 D. 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一定为铁

10. 三氯化碘(ICl3)在药物合成中用途非常广泛,其熔点为33℃,沸点为73℃,氯气与

单质碘需在温度稍低于70℃下反应制备ICl3。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取IC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A. 装置A可选用的药品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

B. 装置B的作用是除杂,也作安全瓶,能监测实验进行时装置C中是否发生堵塞 C. 装置C中的硅胶可用碱石灰代替

D. 装置D最恰当的加热方式为酒精灯直接加热

11. 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设计如下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实

验前向装置③处圆底烧瓶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③处圆底烧瓶中析出纯碱

B. 除杂试剂为饱和Na2CO3溶液,用于吸收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C. 硬质玻璃管和倒置的漏斗作用相同,装置⑤可用装置⑥替代 D. 借助弹簧夹a、b能有效控制装置①④中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12. 四氯化钛(TiCl4)极易水解,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即产生“白烟”,常用作烟幕弹。其熔

点为-25 ℃,沸点为136.4 ℃。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装置(部分加热和夹持装置省略),用Cl2与炭粉、TiO2制备TiCl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5页,共21页

A. ②中应盛装饱和食盐水

B. 冷凝管有冷凝、回流和导气的作用

C. 反应结束时,应先停止③处的加热,后停止①处的加热 D. 该设计存在不足,如④、⑤之间缺少防止水蒸气进入④的装置

13.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l2和NO2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若通入适当比例的Cl2和

NO2,即发生反应Cl2+2NO2+4NaOH=2NaNO3+2NaCl+2H2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与3mol·L−1的盐酸共热制备氯气 B. 装置Ⅰ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氯气 C. 装置Ⅲ的作用是便于控制通入NO2的量

D. 若制备的NO2中含有NO,应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以除去NO

14. 用KIO3与H2S反应制备KI固体,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

性;②关闭K,在各装置中加入相应试剂,向装置B中滴入30%的KOH溶液,制得KIO3;③打开K,通入H2S直至饱和可制得KI,同时有黄色沉淀生成;④关闭K,向所得溶液滴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充分逸出H2S;⑤把装置B中混合液倒入烧杯,为除去硫酸,加入足量碳酸钡,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可得成品。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A. 步骤②可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无色

B. 步骤③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H2S+IO−3=3S↓+3H2O+I C. 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硫化氢

D. 步骤⑤中一系列操作为过滤,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蒸馏

15. 常温下,二氯化二硫(S2Cl2)为橙黄色液体,遇水易水解,工业上用于橡胶的硫化。某

学习小组合成S2Cl2 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A中装浓HCl,B中装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瓶为防倒吸的安全瓶

B. D瓶中所盛试剂为饱和氯化钠溶液

C. 实验时需先点燃E处的酒精灯再加热B装置

D. 实验结束,再由A滴加饱和NaHCO3溶液入B中,以防止拆卸装置时污染空气

实验室制备四氯化锡的装16. 四氯化锡(SnCl4)用作媒染剂和有机合成上的氯化催化剂。

置如下图(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已知:①金属锡熔融时通入干燥氯气反应可生成四氯化锡;②无水四氯化锡熔点- 33 ℃,沸点114.1 ℃;③无水四氯化锡遇水蒸气生成白色烟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7页,共21页

A. 实验时滴加浓盐酸反应一段时间,然后再点燃④处的酒精灯

B. ①②⑥⑦的试管中依次盛装MnO2、饱和食盐水、浓H2SO4、NaOH溶液 C. ⑤装置用于收集SnCl4,浸泡在冷水浴中效果更好

D. ⑥、⑦两个试管可以用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来代替

17. 某化学课题小组将二氧化硫的制备与多个性质实验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验装置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c中依次盛装70%硫酸.Na2SO3固体、NaOH溶液

B. 实验时,湿润的pH试纸、鲜花、品红溶液、KMnO4溶液均褪色,Na2S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

C. 此设计可证明SO2水溶液的酸性,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D. 点燃酒精灯加热,可证明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可逆性,使KMnO4溶液褪色不具有可逆性

18. 为了探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A. 高温加热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Fe(s)+4H2O(g)=Fe3O4(s)+4H2(g) B. 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甲

C. 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

D. 实验后,可用铝粉在高温下还原玻璃管中的固体获得铁单质

19. 氮化锂常作催化剂和固体电解质,实验室以氮气(含少量CO、O2)为原料选用下列装

置制备Li3N。已知:①氮气和锂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Li3N,Li3N遇水发生剧烈反应;②在加热条件下,锂能与二氧化碳反应;③含盐酸的CuCl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容易被O2氧化;④连苯三酚碱性溶液能定量吸收O2。洗气瓶中的试剂均足量,

高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连接顺序:氮气→B→E→A→C→D B. 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尾气,避免污染环境

C. 装置E可用盛装炽热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替代 D. 为了节省氮气,先点燃酒精灯,后通入氮气

20. 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

第9页,共21页

A. 装置B中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Fe3+能将SO2氧化成SO2−4

B. 实验室中配制70%的硫酸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 C. 三颈烧瓶中通入N2的操作应在滴加浓硫酸之前,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D. 装置C可能发生倒吸,同时还不能完全吸收反应产生的尾气

21. 通过测定混合气中O2的含量可计算出已变质的Na2O2(含Na2CO3杂质)的纯度,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Q为弹性良好的气囊)。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气囊Q中产生气体的主要成分为O2、CO2 B. 可向干燥管b中装入碱石灰

C. 读完总体积后,关闭K3,缓缓打开K1,即可测量O2的体积

D. 支管a能使分液漏斗内液体顺利滴下,同时使测量气体体积更加准确

22. 实验室可以利用镁粉在加热条件下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用一瓶氮气样品(含少

量CO2、CO、O2)制备氮化镁。已知:连苯三酚碱性溶液定量吸收O2;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A. 装置连接顺序:氮气样品→d→c→a→b B. 若先点燃酒精灯后通气体,产品纯度降低 C. 装置a可以用盛装浓硫酸的洗气瓶替代 D. d装置中的CuCl在除杂中表现还原性

23. 实验室利用反应 TiO2(s)+CCl4(g)≜TiCl4(g)+CO2(g),在无水无氧下制取 TiCl4,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CCl4、 TiCl4的沸点分别为: 76℃、 136℃, CCl4与 TiCl4互

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 ⑤中分别盛装碱石灰、NaOH溶液

B. ②热水的作用是使 CCl4气化, ④冰水的作用是使 TiCl4冷凝 C. ③反应结束, 先停止通 N2, 再停止加热 D. 分离④中的液态混合物, 采用的操作是分液

24. 实验室可以利用镁粉在加热条件下与氮气反应制备氮化镁。用一瓶氮气样品(含少

量CO2、CO、O2)制备氮化镁。已知:连苯三酚碱性溶液定量吸收O2;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1页,共21页

A. 装置连接顺序:氮气样品→d→c→a→b B. 装置a可以用盛装浓硫酸的洗气瓶替代 C. 若先点燃酒精灯后通气体,产品纯度降低 D. d装置中的CuCl在除杂中表现还原性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实验探究,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以及相关物质的性质,把握实验的严密性的评价,难度不大。 【解答】

由装置可知①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②应为NaHCO3溶液,用于除去HCl,③为浓硫酸,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在加热条件下,在④中发生反应,则二氧化碳可被还原生成CO,可观察到⑥中溶液产生黑色沉淀,以此解答该题。

A.装置①为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制备气体的装置,可用稀硫酸和锌反应制备氢气,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制备氨气,故A正确;

B.装置⑤中石灰水变浑浊后,说明已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可防止氧气和钠反应,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故C错误; D.PdCl2溶液遇CO能产生黑色的Pd,方程式为:PdCl2+CO+H2O=Pd↓+CO2+2HCl,故D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解:A.加入氯水与样品反应在Q气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量筒Ⅱ中排水法测氧气的量,进而计算过氧化钠的量,故A正确; B.加入酸后Q内发生反应:2Na2O2+2H2SO4=2Na2SO4+2H2O+O2↑;Na2CO3+H2SO4=Na2SO4+H2O+CO2↑,反应产生CO2、O2气体,故B正确;

C.反应产生的CO2、O2使气球变大,将广口瓶中气体排出,水进入量筒Ⅰ中,所以量筒Ⅰ中水的体积即为产生的CO2、O2的体积,所以滴稀H2SO4前必须关闭K1、K2打开K3,故C正确;

D.读取气体总体积后关闭K3缓缓打开K1还要打开K2,才能观察到Q气球慢慢缩小,原因是不打开K2体系是密闭的,气球体积无法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变质的过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加入酸后Q内发生反应:

2Na2O2+2H2SO4=2Na2SO4+2H2O+O2↑;Na2CO3+H2SO4=Na2SO4+H2O+CO2↑,反应产生的CO2、O2使气球变大,将广口瓶中气体排出,水进入量筒Ⅰ中,所以量筒Ⅰ中水的体积即为产生的CO2、O2的体积,反应停止,打开K2,再缓缓打开K1,广口瓶内外相通,气球Q慢慢缩小,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吸收CO2,最后量筒Ⅱ中收集的是O2,据此分析选项。 本题考查混合物含量的测定,题目难度中等,本题要搞清量筒Ⅰ、Ⅱ的作用,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可解答。

3.【答案】D

第13页,共21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类实验,为高频考点,难度不大。掌握氢气的制备以及制备物质过程中的氢气的提纯和物质的反应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A.装置Ⅰ生成H2,混有HCl和水蒸气,装置Ⅱ除去HCl,装置Ⅲ干燥,则装置Ⅱ、Ⅲ盛装试剂依次为NaOH溶液、浓硫酸,故A正确;

B.装置Ⅰ可以通过控制开关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B正确; C.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

D.装置Ⅴ用于吸收空气中的H2O,防止H2O进入装置IV与产品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制取氮气,并用氮气制备Ca3N2的有关实验,掌握实验原理以及反应是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解答】

A.饱和氯化铵溶液与亚硝酸钠晶体混合加热制备氮气,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NaNO2+

NH4Cl = NaCl+N2↑+2H2O,故A正确;

B.Ca3N2遇水发生水解反应,产生的氮气需要干燥,可以利用浓H2SO4除去水蒸气,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④、⑥中依次盛装浓H2SO4、碱石灰,故B正确; C.装置中含有氧气,可以利用装置③除去装置中的氧气,NaOH溶液不能除去氧气,可以改成酸性氯化亚铁溶液,故C错误;

D.Ca3N2与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Ca(OH)2和NH3,NH3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正确。 故选C。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制取,实验方案的评价,难度不大。 【解答】

A.氯气和硫反应所得产物中氯元素显负价,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A正确;

B.装置V中收集到的液体为二氯化二硫,根据熔沸点可知为黄红色液体,故B正确; C.无水氯化钙常用来吸收水蒸气,无法吸收氯气,故C错误;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D.氯气和硫反应进行了加热,产生的二氯化二硫呈气态,冷凝管的作用是使S2Cl2蒸气冷凝回流,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涉及物质的制备实验的设计,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解答】

H2还原WO3制备金属W,装置Q用于制备氢气,因盐酸易挥发,则①、②、③应分别用H2S、于除去HCl、氧气和水,得到干燥的氢气与WO3在加热条件下制备W,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氢气,以避免W被重新氧化,以此解答该题。

A.气体从焦性没食子酸溶液中逸出,得到的氢气混有水蒸气,应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故A错误;

B.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前,应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避免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可点燃气体,通过声音判断气体浓度,声音越尖锐,氢气的纯度越低,故B正确;

C.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氢气,使W处在氢气的氛围中冷却,以避免W被重新氧化,故C错误;

D.二氧化锰与浓盐酸需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化学实验、反应原理、基本操作等,难度中等,注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 【解答】

A.Na2Cr2O7在酸性条件下能氧化正丁醇,也一定能氧化正丁醛,为防止正丁醛被氧化,应将酸化的Na2Cr2O7溶液逐滴加入正丁醇中,故A正确;

B.由反应条件、反应物和产物的沸点数据可知,CH3CH2CH2CH2OH

CH3CH2CH2CHO,温度计1保持在90~95℃,生成正丁醛,温度计2示数在76℃左右时,收集产物为正丁醛,故B正确;

C.正丁醛密度为0.8017g•cm-3,小于水的密度,故粗正丁醛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C正确;

D.正丁醇能与钠反应,但粗正丁醛中含有水,水可以与钠反应,所以无法检验粗正丁醛中是否含有正丁醇,故D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分析】

第15页,共21页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要求的应用,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常考题型,难度一般。关键是掌握化学实验的原理,侧重知识的能力考查。 【解答】

A.用碱石灰干燥CO,由于浓硫酸能把碳氧化,杂质有二氧化硫,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A错误;

B.实验时,先点燃装置①处酒精灯,当装置⑤中产生连续气泡且有明显现象后再点燃装置③处酒精灯,故B正确;

C.实验完毕时,先熄灭装置③处酒精灯,再熄灭装置①处酒精灯,故C错误; D.尾气为CO,处理可选用点燃、气袋收集,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通过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产物的检验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把握物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利用②、③除去CO2,④中的无水氯化钙将气体干燥后,如果⑤中CuO固体转变成红色,则反应一定生成CO,故A正确;

B.实验开始后,装置中的空气对分解及检验都有干扰,所以必须先通入N2除去装置中的空气,故B错误;

C.由于从②、③溶液中导出的气体会带出水蒸气,因此④中放置无水硫酸铜无法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故C错误;

D.草酸亚铁晶体分解剩余的固体FeO也为黑色,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涉及氯气的性质和净化、尾气处理和实验装置的评价,难度一般。 【解答】

A.装置A未加热,不可选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不加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不反应,故A错误;

B.装置B的作用是除出Cl2中HCl杂质,也能作安全瓶,能监测实验进行时装置C中是否发生堵塞,故B正确;

C.装置C中的硅胶是干燥氯气的,不可用碱石灰代替,因为碱石灰与氯气反应,能吸收氯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气,故C错误;

D.装置D需要在温度稍低于70℃下反应,最恰当的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略

1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是结合物质制备考查了基本实验操作,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考查考生分析实验装置并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 【解答】

A.装置①中用于制备氯气,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反应,获得的氯气中含有HCl、水等杂质,但是HCl不会干扰实验,可以用浓硫酸吸收水,故②中盛装浓硫酸,故A错误; B.冷凝管有冷凝、回流和导气的作用,故B正确;

C.反应完毕后,继续通入氯气,使四氯化钛在氯气中冷却,防止空气进入装置中与四氯化钛反应,先停止③处加热,后停止①处加热,故C正确;

D.⑤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会导致水蒸气进入④装置,所以④⑤之间缺少防水蒸气进入④的装置,故D正确。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常用化学仪器的作用,难度较易。 【解答】

A.3 mol·L-1的盐酸不是浓盐酸,不能与二氧化锰反应,故A错误;

B.该实验不需要干燥氯气,装置Ⅰ的作用是可以观察和条件通入氯气的量,故B错误; C.装置Ⅲ的作用是便于观察和控制通入二氧化氮的量,故C正确;

D.由于NO不与水反应,NO2会与水反应,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除去的是NO2,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解答】

A项,滴入30%氢氧化钾溶液后,发生反应3I2+6KOH=KIO3+5KI+3H2O,棕黄色(碘水颜色)溶液变成无色,故A正确;

-B项,黄色沉淀为单质硫,反应为3H2S+IO−3=3S↓+3H2O+I,故B正确;

C项,由题知尾气是H2S,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硫化氢,故C正确; D项,一系列操作应为过滤,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蒸发结晶,故D错误。

第17页,共21页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物质的除杂,制取,尾气处理等知识,难度较大,应注意。 【解答】

A.根据图示可知,G应为收集装置,故A错误; B.D瓶中所盛试剂应为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故B错误; C.实验时需先点燃E处的酒精灯会使硫和氧气反应,故C错误;

D.实验结束,再由A滴加饱和NaHCO3溶液入B中,以防止拆卸装置时污染空气,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以制备四氯化锡为载体,考查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涉及氯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气体的干燥与提纯,属基础考查,难度中等。 【解答】

A.实验时滴加浓盐酸反应一段时间使装置④充满氯气,然后再点燃④处酒精灯,故A正确;

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则①、②、⑥、⑦的试管中依次应盛装的试剂是KMnO4溶液、饱和食盐水、浓硫酸、NaOH溶液,故B错误; C.⑤装置用于收集SnCl4,浸泡在冷水中使其液化,效果更好,故C正确;

D.⑥、⑦两个试管可以用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来代替,起到干燥和除去多余氯气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是对化学实验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常考题型,难度一般。关键是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理解流程图的含义,侧重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 【解答】

A.依据实验的装置可知,正确b中产生SO2,c是尾气吸收装置,所以a、b、c中依次盛装70%硫酸、Na2SO3固体、NaOH溶液,故A正确;

B.实验时,湿润的pH试纸变红而不褪色,鲜花、品红溶液、KMnO4溶液均褪色,Na2S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故B错误;

C.依据装置可知,此设计可证明SO2水溶液的酸性(PH试纸),SO2的氧化性(与Na2S反应)、还原性(与高锰酸钾反应)、漂白性(品红) ,故C正确;

D.点燃酒精灯加热,可证明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可逆性,使KMnO4溶液褪色不具有可逆性,符合SO2的性质,故D正确。 故选B。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18.【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 【解答】

A.高温加热时,装置中发生的是铁与水蒸气生成四氧化三铁与氢气的反应:3Fe(s)+4H2O(g)高温

=Fe3O4(s)+4H2(g),故A正确;

B.因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乙,故B错误;

C.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加热,生成氧化铜变黑,再趁热迅速伸入试管中,被氢气还原为铜由黑色变为红色,故C正确;

D.实验后,可用铝粉在高温下还原玻璃管中的固体四氧化三铁生成铁和氧化铝,即发生铝热反应获得铁单质,故D正确。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氮化锂的制备,注意分析题给的条件,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根据题中提供的装置完成制备氮化锂的实验,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所以应该在氧气吸收完毕后,再吸收CO,装置B中连苯三酚碱性溶液能定量吸收少量O2,装置E中氯化亚铜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少量CO,装置A中浓硫酸干燥氮气,再与锂反应,为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有氮化锂的装置,实验装置的最后要连一个干燥装置D,所以装置的连接顺序为:氮气→B→E→A→C→D,故A正确;

B.装置D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干扰实验,故B错误; C.装置E若换成盛装炽热铜粉的硬质玻璃管,可除去氧气,但同时生成的氧化铜可以和一氧化碳继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干扰实验,故C错误;

D.为了防止锂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反应,应先通入氮气,后点燃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20.【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原理实验,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为解答该题的关键,学习中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A.铁离子能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根离子,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也能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实验室中配制70%的硫酸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故B正确; C.为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三颈烧瓶中通入N2的操作应在滴加浓硫酸之前,故C正确; D.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能发生倒吸,产生的尾气中还有NO气体,用氢氧化钠

第19页,共21页

溶液不能完全吸收,故D正确。 故选A。

2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物质的组成或含量的相关知识,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B.加入硫酸与样品反应在Q气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量筒Ⅱ中排水测氧气的量,进而计算过氧化钠的量,故AB正确;

C.读完气体总体积后,关闭K3,缓缓打开K1,还要再打开K2,才可观察到Q气球慢慢缩小,原因是不打开K2体系是密闭的,气球体积无法减小,故C错误;

D.支管a能使分液漏斗内液体顺利滴下,同时使测量气体体积更加准确,故D正确。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实验过程分析判断等知识,理解题目所给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连苯三酚碱性溶液定量吸收O2;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则先吸收氧气再吸收CO,碱石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干燥气体,装置连接顺序:氮气样品 →c→d→a→b ,故A错误;

B.若先点燃酒精灯后通气体,会有一部分镁粉与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产品纯度降低,故B正确;

C.装置a主要是吸收氮气样品中的水蒸气和少量CO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吸收CO2,故C错误;

D.d装置中的CuCl能定量吸收C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则CuCl在除杂中表现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B。

2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的知识点虽然比较繁多,但是也要牢牢地记住把握,这样才能把这样类型的题目做好。 【解答】

A.①中盛装碱石灰,⑤中可以用浓硫酸来隔离空气中的水蒸汽,故A错误; B.②热水的作用是使 CCl4 气化,④冰水的作用是使 TiCl4 冷凝,故B正确;

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21页

C.③反应结束,终止实验时为防止倒吸,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 N2,故C错误; D.D中的液态混合物为TiCl4与未反应的CCl4,二者互溶,但CCl4和TiCl4是两种沸点差异较大的液体混合物,应该用蒸馏进行分离,故D错误。 故选B。

2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实验过程分析判断等知识,理解题目所给的信息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连苯三酚碱性溶液定量吸收O2;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则先吸收氧气再吸收CO,碱石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干燥气体,装置连接顺序:氮气样品 →c→d→a→b ,故A错误;

B.装置a主要是吸收氮气样品中的水蒸气和少量CO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吸收CO2,故B错误;

C.若先点燃酒精灯后通气体,会有一部分二氧化碳和镁粉反应生成氧化镁,产品纯度降低,故C正确;

D.d装置中的CuCl能定量吸收C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则CuCl在除杂中表现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C。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