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钢结构建筑优化设计管理 赵 钟 ,陶曙文 (1.五冶集团工程技术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66;2.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 以西南地区的某异型钢结构建筑为对象,以业主的关注点为研究内容,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 和方法,组织项目团队对此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技术研究和经济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组织技术团队对主 体结构进行了系统优化,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关键词】 钢结构;优化设计; 悬挑; 大跨度;斜撑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城市集约化用地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向高发展的 间,需进行结构转换; 趋势越来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在把建筑向高发展的过程中, (3)主楼左侧在1—4层有最大13.3 In跨度的逐层外伸 运用钢结构技术建筑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这些建筑不仅充分 的悬挑,5层以上有最大为25.7 ITI的悬挑; 满足了城市建设集约化使用的空间要求,同时也给城市增添 (4)主楼5层以上的办公区域层高为3.5 m,业主要求, 了不少亮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大力借鉴了这些西方 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前提下,其结构设计须满足长悬挑部 高层钢结构建筑的成功技术,一大批造型新颖、美观实用的 分最矮处的净高不小于2.4 m。 高层钢结构建筑在东部发达地区鳞次栉比,随着产业西行, 此建筑显著特点是高层、大跨度、悬挑,无论是对设计单 高层和异型钢结构建筑也开始在西部地区落地生根。 位还是施工单位都具有很大挑战。 本文以西南地区某钢结构建筑工程为例,通过运用良好 项目管理模式,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而使该工程项目取 2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 得了良好效果。 2.1设计方案分析 1工程概况及特点 该建筑的结构,承建方原委托一家建筑设计院进行了设 计,但经过业主的评价,该设计方案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楼 此建筑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文化艺术、 层净高、建筑用钢量等方面不能满足业主要求,该设计方案 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体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为22×10 特点有: m ,共有A、B、C三栋。本文仅以A栋建筑为研究对象。该 (1)主楼上部结构体系为钢架+斜撑+普通钢梁。 建筑由4层裙房和13层主楼组成,裙房位于主楼两侧,裙房 (2)楼屋盖体系采用的是普通钢梁+混凝土板。 和主楼之间设置结构缝,两侧的裙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3)在 方向布置了11道柱间支撑,Y方向布置了6道 构,中间主楼的地上部分拟采用钢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柱间支撑,5~11层的大悬挑位置层层设置了斜撑,斜撑较 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4)5楼以上办公区域层高为3.5 m,扣除梁高、设备高 度、建筑面层及抹灰后,净高约为2.3 m,不能满足业主对建 筑物净高不小于2.4 m的要求。 2.2设计方案的优化 针对原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组合技术团队实施良 好的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的结构体系布置、使用功能、外观 审美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各方面都能满足业主指标 要求。 图1 主楼的结构框架示意 2.2.1建筑转换结构设计 在主楼中间通道部位,因2层以下的建筑要满足人流通 此建筑在结构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设计难点。 行需求不能设柱,致使此处形成了一个高9 m、跨度18 m的 (1)整栋建筑主楼体形复杂,平面及立面均不规则。主 大空间。为了支撑这个大跨度空间部位2层至7层屋面的 楼右侧底层有大片2层楼高的穿层柱,右侧5层以上根据建 竖向荷载,在设计优化中利用了4层室外平台的开敞空间, 筑造型要求要设计成由两条单榀框架组成的细长阶梯状弧 在4层和5层之间设置了人字型的转换斜撑。该转换斜撑 形条带; (2)主楼中间的入口通道部位有两处18 m跨度的大空 [定稿日期]2011—09—15 四川建筑第31卷5期201 1.10 107 0 ≤麟褥瑶点交赌濑羲姆0; 采用的是钢管混凝土构件,既可悬 吊2至4层,又可支承5至7层的 结构与荷载,此转换结构的模型如 图2所示 . 另外,在主楼中间入口部位, 同样I夭J人流通行不能设柱,形成了 一个高26.5 ITI、跨度18 m的大空 问。 于其上层楼高为3.5 m较 低,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建筑净高, 优化设计中在5层楼面下采用了 1.5 m高的转换桁架来承担5~8 层的结构与荷载。 2.2.2悬挑结构设计优化 此建筑主楼左侧,在4层以下 图2斜撑转换模型 图4 5层以上悬挑结构转换桁架模型 均有逐层外伸的悬挑,而且跨度比 较大,最大悬挑跨度为 13.3 m,为了解决这种 采光的问题。而且桁架式转换结构传力、传力路径明确,这 种结构使施工中的开洞和管道设置比较方便,且桁架转换层 的间隙可以采用轻质建筑材料填充,有利于减轻钢结构的自 重,抗震性能也较好。 2.2.3斜撑设计优化 大悬挑结构带来的竖向 承载力突变较大影响建 筑的安全性能的问题, 通过对结构方案的优化 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 在距悬挑根部2.8~ 5.2 m的距离上布置4 根梁上柱以减小悬挑跨 斜撑在建筑中具有稳固主体结构的作用,本工程设计原 方案中采用了较多的斜撑,数量达到321根,这种设计方案 存在工程量大,施工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对结构进行模拟分 析,对主楼的斜撑系统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是将提供抗侧 力作用的斜撑尽可能布置在楼梯问周围,而且,尽量减少悬 度,然后利用在悬挑端 部设置斜撑来传递竖向 荷载,从而消除了因结 构竖向}{J现悬挑使楼层 变形集中易出现破坏的 挑部位用于传递竖向作用力的斜撑数量,这种优化不仅减少 了斜撑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斜撑施工的工 程量。通过优化后和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斜撑数量减 少了213根,有效降低了工程量和满足了建筑物使用功能的 需求。方案比较如表1所示。 表1斜撑数量方案对比 楼层 1 因素。其结构模型如图 图3 4层以下悬挑结构支承模型 3所示。 在4层以下具有13.3 m悬挑跨度的结构上,通过在悬 挑根部布置梁上柱及斜撑可减小悬挑跨度及传递竖向荷载, 原设计斜撑数量(根) 24 本设计斜撑数量(根) 2(均在楼梯问) 但若在5层以上具有26.7 m悬挑跨度的结构上采用类似处 理模式,将要设置很多梁上柱和斜撑,进而增加施工难度和 程造价。因此,为了提高悬挑结构的效率、减少设置的斜 撑数量和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影响、并组建多条传力路线,在 2 3 4 5 6 7 8 9 26 34 40 26 32 32 30 28 6(其中4个在楼梯问) 6(其中4个在楼梯问) 16(其中lO个在楼梯间) 24(其中6个在楼梯间) 26(其中4个在楼梯间) 26(其中4个在楼梯问) 0 O 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一些大型建筑转换层和体 育、工业建筑大悬挑的做法,设计中采用了在5—7层之间设 置2层楼高的转换桁架来承担其上5~11层的竖向荷载。 采用的转换桁架分成了3跨,其中,端跨通过在桁架端部设 置斜撑来支撑其上楼层的荷载,中间跨通过在桁架上设置2 排(8根)立柱来支撑其上楼层的荷载。而且,为了保证构件 的内力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在设计上还将转换桁架向主体结 构内延伸了一跨,并且延伸跨的斜撑继续向其下楼层布置。 通过软件模拟,此建筑悬臂转换桁架的结构模型如图4 所示。 10 11 12 13 23 22 2 2 O O O 2 合计 32l 108(其中34个在楼梯间) 本设计中采用这种桁架式转换层,一方面可以满足建筑 物功能上的需要,另外,采用转换桁架可以较好地解决通风 l08 (下转第112页) 四JIl建筑第31卷5期2011.10 j羹莹筑论坛蝴豫诗 洁具、冲洗阀;公共卫生间的洗手盆配置感应龙头;各类ifJ水 龙头均采用充气式节水龙头;小便斗采用光电感应式控制 阀,座便器均采用3/6 L两档节水型座便器;淋浴花洒均采 降低加压水泵的提升高程和后续运行费用等。清水池按照 雨水利用系统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25%一35%设计。设备 按每天10小时运行设计,处理水量为最高日雨水用水量。 非传统水源的处理和回用系统分区与给水系统相同。 在山符雨水塘堤坝下游附近(标高约为698 m)设一套处理 用节水型花洒。所有器具应达标《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 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 18870的 要求。 设备,供周边15个圈舍及管理用房,公厕等非传统水源用 水。处理能力为3 m /h,清水池为8 m 。在东部建筑区景 防止管网漏损也是提高节水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城市 给水管网漏损率一般都高于10%,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 费。根据“评价标准”,选用适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 损。设计中室外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采用柔性接 口。做好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并控制管道埋深。选用性能 高的阀门、零泄漏阀门等措施避免管道渗漏。另外结合水量 的分项计量,在室外管道始、终侧分别设置水表,以便于发现 观水体旁(与消防水泵房合建)设一套处理设备,供各建筑及 绿化浇洒非传统水源用水,处理能力为9 m /h,清水池为34 in 。处理后分别采用高区和低区变频装置供至各建筑用水 点,场地浇洒及绿化采用专用变频给水泵。 5其他节水措施 5.1雨水渗透利用系统 本工程对雨水除了直接回收利用外,还设置了雨水间接 利用,即雨水渗透利用系统。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补充地 下蓄水层。 管道渗漏问题,避免因管道锈蚀阀门的质量问题导致大量的 水跑冒滴漏。 6结束语 本工程采用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用于绿 设计利用原有植被、冲沟等生态化措施作为雨水径流的 通道,减少对场地自然植被的破坏,既明显减少雨水管道系 统投资和费用,同时能带来较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同时园 化浇洒,道路和广场冲洗,卫生间冲厕,熊猫兽舍地面冲洗等 用途。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60.3%。 设计了雨水渗透利用系统和喷灌绿化系统。选用节水 器具和优质阀门管材等措施,均达到或超过了绿色建筑评价 区汽车道、步行道、停车场等均采用透水混凝土,从而增加雨 水渗透量。 5.2绿化喷灌系统 标准对节水设计的要求。不仅总体经济效益较好,而且有一 定的环境效益。其设计经验可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根据“评价标准”第5.3.8,“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 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绿化浇洒除水源为非传统水源外,还 采用了喷灌系统。采用半自动化灌溉系统,灌水时间、灌水 量和灌溉周期等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或采用手动控制,同时 加强绿化灌溉的节水管理。 5.3用水器具与管材选择 [2]GB 500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 [3] GB 50400—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 [4]GB/T 50085—200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 “评价标准”的“控制项”规定“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 用节水器具”。设计选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 (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和器具。采用节水型的卫生 {!;. 不 . 乖 不 乖 不 乔 钸 乖 乖 出 尔 不 不 乖 尜 尔 乖 尔 (上接第108页) 的项目管理团队,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 研究工程特点,针对建筑结构的功用性,对各构件布局进行 精确模拟计算,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最终使得该结 构设计方案同比原设计方案,在技术经济性方面性能优,为 工程节约了约1 000 t的用钢量,节约投资约1 000万元。同 时,减少了大量结构斜撑,优化了建筑功能环境,比原方案, 增加层高150 mm,满足了业主的要求,打造出了优质典型的 钢结构建筑之作。 3结论 对建筑工程而言,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建筑结构 的优化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同样的工程项目,由于结构设计 的差别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结构设计通过合理的概念设 计,准确的构件布局,有艺术美感的截面形状设计,造价经济 空间占据小的结点构造设计,以及良好的项目管理等几大步 骤的相互衔接和糅合,可打造出完美工程。 本文中的钢结构建筑就在此理念的前提下,组合了良好 l12 四川建筑第31卷5期2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