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128 No12
Apr12010
【思想发见】
略论先秦道家的死亡本质观
刘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摘 要: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
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关键词: 先秦;道家;死亡观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0)02-0032-05
在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上,先秦道家具有自己鲜明的学派特征,尤其对死亡本质的认识更是如此。由于儒道两家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因此,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揭示先秦道家的死亡本质观。
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第50章
对于这
段文字的理解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在所有的人群中,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不幸夭折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而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
[1]第50章
二是
人的一生中,属于生的方面的有十分之三,属于死的方面的也有十分之三,原本是属于生的方面因自身把握不当结果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
[3]165
一、生死命定
人终究要死去,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常识。对于死亡的必然性、命定性,老子和庄子都有着理性的认识。道家的生死命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死为必然,二是人的夭寿长短命中注定。
老子从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得出人的死亡必然性:“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也讲“天与地无穷,人死则有时”。
[1]第23章
三是在所有的人群中,人们能够被料想平
均分为三组:比他们的自然生命活得长的人;由于疾病、饥饿、战争或其他不幸而早死的人;本来可以长寿但由于过分留恋生命反而夭折的人。万物有生必有死,出生入死是自然规律,也是道的体现。在老子这里承认人的生死是由命注定的,但老子认为也有人为的因素,到了庄子那里则认为一切都是由命中注定的,人是无能为力不可改变的。
庄子讲:“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2]《大宗师》
[4]
庄子
[2]《盗跖》
意思是
说,天地无始无终,但人的死亡必然不可避免。庄子还通过对老聃死亡的解释来说明生死的必然性:“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2]《养生主》
人就像永远有
的生是“适来”,死是“适去”的,这两者都是必然的现象,非人所能左右的。“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规律。
有生必有死,出为生入为死,谁也摆脱不了这种规律,并且人生命的夭寿长短也是命中注定的。老子讲:“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
[2]《达生》
黑夜和白天一般,生死就像白昼和夜晚的交替一样正常,人们无法干预,这是自然之规律万物之性情。庄子认为“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变”,
[2]《人间世》[2]《天运》
生和死都是人类不可阻挡的自然
并且认为“性不可易,命不可
[2]《秋水》
[2]《达生》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所以庄
子的命定论是彻头彻尾的宿命论,人们在天命面
收稿日期: 2009-09-12作者简介: 刘明(1970-),男,河南博爱人,编辑,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第2期刘明: 略论先秦道家的死亡本质观
・33・
前只能是顺从而无法去改变。生死是由命定的,
其他诸如人生的穷达富贵、贤与不肖也都是由命定的。“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待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2]《德充符》
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
[2]《庚桑楚》
守者,吾与之为友。”以无生有为头部,生命为身体,死亡为臀部,所以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体的。
庄子认为的生死一体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如四季更替一样循环往复。因此,在庄子的生死观中,死亡不是断裂而是继起的。庄子在对其妻死亡的理解认识中更是指出了生死之间的这种变化。《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通过对妻子死亡的理解庄子指出了人的出生、发展、死亡的全过程。人本来是不存在的,无生、无形、无气,只是在道的创生下,才开始有气、有形、有生,现在又变化为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人本来是“无”,现在又回到了“无”,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就像日出日落一样,生死也如同自然界中日夜交替一样不断地循环往复。“日出东方,而入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而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形,而不化以待尽,效无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2]《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生和死都是暂时的,都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生包含着死,死也孕育着生,生死之间相互转化,永不停止,因此在庄子这里生和死都没有绝对的意义。这种观点继承了老子对生死认识的辩证观点。老子曾指出强弱和生死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
[1]第76章
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指出生和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但要必须符合道的规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合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不过,老子只是指出了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死一体的观点,庄子则在老子对生死辩证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1]第30章
[1]第42章
[2]《田子方》
[2]《齐物论》
这倒与儒家“生死由
命,富贵在天”的观念有些类似。
儒道两家的生死命定论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的生死命定论含有上天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道德责任,而道家的生死命定论则是纯粹的自然规定。所以儒家在承认命定的前提下,也体认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有限人生投入到积极的价值创造和道德实践当中去,道家则认为命是不可改变的,人在天命面前只可顺而为之,不可妄自逆动。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的生死命定论并不是宿命论,倒是道家的生死命定论才具有宿命论的倾向。
二、生死一体
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上,老子并没有作过多的见解,只是把死亡看作是复归其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老子看来,万物既是由道而生最终还得回归于道,归道就是归根。“谷神不死,是
[1]第6章
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神就是道,道既是天地之根,也是万物之根,当然更是人类之根,在老子看来死亡即是归根。也许是《老子》五千言过于简约、过于原则,这就给后人对于什么是道家的死亡本质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庄子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上继承了老子万物归根的观念,但又有所发展,显得更为深刻和具体。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实质是气的聚散:“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故曰:‘通天
[2]《知北游》
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这是说,生和死只是气的形态转换而已。庄子讲:“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意思是说,如果生死是一体、循环往复的话,那么我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通天之下都是由气构成,本质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庄子在这里提出了“生死齐一”的观点。生死齐一就是生和死属于同一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庄子的生死观最终落脚在生死一体上来。
那么什么是生死一体呢?庄子形象地用人来比喻这个生死一体性:“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
・3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和发展,提出了生死一体观。这一理论的终极依据则是老子的“道”,而道是通过气而化为万物的。
庄子曾虚构了四个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与为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2]《德充符》
者,解其桎梏。其可乎?”“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在庄子看来,生和死实际是生命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所谓生死一体,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生死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
[3]168
生命的完整过程”。杨国荣先生进一步指出:“这种看法,着重从宇宙自然的大尺度定位人的生命意义,并将人之生归属于万物一齐的存在视
[5]
域。”人回归于自然,并非消解于自然,而是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继续参与大自然的循环。
庄子的生死齐一,是生和死的同一性、相通性。其本意并不仅指死亡的相同性,而道家的杨朱学派,则在强调死亡的相同性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无论生前如何死却是平等的,都是一把腐骨而已。杨朱学派着重强调的是死亡的无差别性。诚然,庄子的死亡也是无差别的,但是这种无差别性,只是在强调生命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转化方式,通过这种无差别性的认知以达到消解死亡带来的恐惧的目的,而杨朱学派的死亡无差别性,则是在否定死亡的意义,强化生的差别性、生的意义,从而为尽情享乐提供理论支持。
在生死一体观上,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即都承认生死的一体性。“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张载对此的理解是:“学者但养心识明静,自然可见,死生存亡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止此理尔。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盖略言之。死之事只生是也,更无别理。”朱熹认为:“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是讲生死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明白了生的意义就明白了死的价值。儒家讲生死一体是从价值的角度来讲的。道家讲生死一体主要是从生命本体的角度,认为生死存亡为一体,死亡是生的一部
[9]
[8]
[7]
[6]
[2]《知北游》
[2]《大宗师》
分,只是生死的一个环节,是大自然循环往复的一
个物化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并没有死亡,只是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因此,道家的生死齐一观实际上已是一个无生无死的境界。
三、生死物化
老子认为死亡的本质是自然,是对道的回归,但他只是指出了死亡的本质,并没有具体指出返朴归真的路径和范式。庄子则进一步提出死亡的物化观,指出了生死转换的具体方式和过程。庄子一方面承认死亡为人之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生相继,以不同形式继起出现。庄子的生死齐一,并不是静态的齐一,而是动态的齐一,生死相继,循环往复。这种转化过程是由物化过程来完成的。所以道家死亡本质观的第三个层次就是生死物化观。庄周梦胡蝶的故事指出了什么是物化:“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
[2]《齐物论》
庄子通过梦境揭示了人
与万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这种转化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转化。从这里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人死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体,死亡就是这种转换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并没有死亡,只是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
庄子认为物化就是“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
[2]《寓言》
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物皆由气构成,由道统摄,他们之间交替生灭,相互转换,就是一种物化的过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
[2]《至乐》
程,程生马,马生人”,人的生死也是一种物化过程。“臭腐复化神奇,神奇复化臭腐。”
[2]《知北游》[2]《刻意》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
化。”“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
[2]《天道》[2]《天地》
化。”“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的物化观也是一种循环论,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
[2]《齐物论》[2]《知北游》
生”,“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为生命之始,也是死的开始,死为生命之终也是生命的开始,生死始终处于相互转换之中。在庄子看来,人的死亡是一种物化,转变为了其他物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就没有死亡,无所谓生,无所谓死,死生为一体,生死只是人生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第2期刘明: 略论先秦道家的死亡本质观
・35・
因此,从物化的观点来看待人的生死,死亡就
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转化为其他物类的方式。庄子通过虚构的几个人物的死亡情景就说明了这一死亡本质。“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
[2]《大宗师》
乎?’”子来的家人正为其即将死去而悲痛不已,子犁却要他们都走开,以免影响了子来的变化。子犁认为死亡正是人要变化为其他物种的过程,于是便猜测造物主又会把子来变成什么。
另一个人物子舆生病了变得丑陋不堪,他的好友子祀问,你厌恶吗?子舆说:“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爱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子舆认为自己变成这个样子是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把我的左臂变成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化为弹子,我就用来打斑鸠。假如把我的尻骨变成了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为马,我就乘它走,而不需要另外的车马。子舆以风趣洒脱的态度说明了生死物化的观念。
庄子的生死物化观是对道家死亡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具有两个重要的的理论来源。
一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人死后会变成其他物类,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皆表明了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而是转化为了另一种生命形态。在先秦典籍的神话记载中以《山海经》为最,其中就记载许多关于变形的神话传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又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噱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言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10]《北山经》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
[10]《中山经》
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0]《海外北经》[2]《大宗师》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
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为枫
[10]《大荒南经》
木。”在《左传・昭公七年》中也记载了鲧死之后化作黄熊的传说:“鲧殛羽善,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在这些记述中,神话人物遭遇了特殊事件而死亡,死后其人或其拥有之物却化为另一生命形体而存在。神话的传说起源于原始初民的认识观念。卡西尔认为,原始初民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概念,完全为一种强烈的情感所笼罩,那就是“生命
[11]128-133
一体化”的信念。这种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决定于原始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卡西尔说:“他们的生死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生命没有被划分为类和亚类;它被看成是一个不中断的连续整体,容不得任何泾渭分明的区别。各不同的生命领域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而是流动不定的。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
[11]128
转化为一切事物。”也就是说,在原始初民的观念里,整个生命领域之间都是相通的,一种外力的作用就会使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存在。
刘大基先生在对卡西尔的研究中指出:“原始初民之所以对所有的生命产生统一的感受,那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人、动物、植物都有着生命和生命的节奏,所有的生命在各时、各处、各确定的阶段都得以显现,可以说是由于这种体认,所以原始初民认为促使人、兽、鸟、树、草生长的是同样一种生命力,因此可以互相代替。”
庄子的物化观中的变形和转化显然可见中古代神话变形观念的影响。在庄子那里,物化是一种转换方式,不仅存在于人同物的转化,而且也存在于动物之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2]《逍遥游》
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就沟通了世界万物相通的链条,使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二是老子的“道”。如果说古代的变形神话为庄子的生死物化观提供了想象素材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为论证这种物化的原理所在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论根据。老子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反者,道之动。”庄子的生死物化与生死一体的理论根据就是万物的终极根源“道”和共同的物质构成“气”。道是万物
[1]第40章
[12]
・36・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至乐》
2010年
的总根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气
则是道的物质表现形式。“通天下一气
[2]《知北游》
耳”,整个世界万物都具有这种无形无时的“道”,同时又都是共同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这样他们之间就具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因此“道”和“气”就分别构成庄子物化观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这样,死亡便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因为变形的存在实际上已经化解了死亡。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已经在认知层面上具备了超越死亡的意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生死一体观和生死物化观并不是连续的两个阶段,而是在生死转化的过程中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前者是对生死过程的整体描述,后者是对生死过程的动态描述,它们共同构建了道家的死亡本质观。
参考文献:
[1]陈鼓应1老子译注及评介[M]1北京:中华书局,
19841
[2]陈鼓应1庄子今注今译[M]1北京:中华书局,19831[3]李霞1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1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41
[4][美]安乐哲1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J]1彭国翔,译1中国哲学史,2004(3):33-401
[5]杨国荣1庄子的思想世界[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91
[6]杨伯峻1列子集释・杨朱[M]1北京:中华书局,
19791
[7]杨伯峻1论语译注・先进[M]1北京:中华书局,
19801
[8]张载1经学理窟・学太原(上)[M]//张载集1北京:中华书局,19781
[9]朱熹1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先进[M]1北京:中华书局,19831
[10]袁珂1山海经校注[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
[11]卡西尔1人论[M]1甘阳,译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12]刘大基1人类文化及生命形式———恩・卡西尔、苏珊・朗格研究[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144-1451
OntheEssenceofDeath
LIUMing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NorthChinaInstitute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electricPower,
Zhengzhou45001,China)
Abstract:TheunderstandinginthenatureoflifeisdifferentforConfucianandTaoist.IntheConfucianconcept,thenatureofdeathindicateamoralappeal,buttheessenceofdeathintheTaoistconceptpresentsmorenaturalfeature.TheessenceofdeathintheTaoistconceptmeanspredestinyoflifeanddeath,integrationoflifeanddeath,andmaterializationoflifeanddeath.Keywords:Pre2Qin;Taoist;theviewofdeat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