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建筑结构选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建筑结构选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来源:尚车旅游网
【教改创新】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建筑结构选型》 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李冬生,赵雪峰 。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针对现有的“建筑结构选型”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提出突破教材局 限、深化教学内容、课堂“感性”与现场“感观”教学相结合;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新型考核模式探索等多 样化教学手段,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关键词:建筑结构选型;卓越计划;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6—02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走中 师和建筑师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所以现在的教材都是 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性国家、建设人力资 分为成两派,一派是专为土木工程专业而写的,另一派 源强国等战略部署,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 是专门为建筑学院的学生而写的。事实上,不论作为一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 名优秀的结构师还是建筑师,具备结构和建筑设计知 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 识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主动考 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虑并建议最合适的结构体系方案,使之与建筑功能和 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建筑结构选型”作为土木工程 造型有机结合,形成建筑结构的完美统一。这就要求老 重要的专业课,其工程背景之强、多门课程综合、多学 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综合这两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提 科交叉等特征,在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改革与实 炼出他们共性的基本概念,把这些相关概念讲清楚,这 践,是适用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该 比介绍具体的结构形式重要得多。另外卓越工程培养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建筑选型及设计的理 要求企业深度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依赖 论和宽广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 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了解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 很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与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这一 去参观并了解具体的建筑结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由 要求,尤其在实际工程实例讲解这一块几乎没有涉及。 事先联系好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陪同,学 现有的教材内容几乎是大同小异,一般是从结构的具 生不懂的地方,可以询问工程师。通过实际考察之后, 体形式人手,然后讲解这些结构的一些概念及其组成 根据人数分成5组,各个组自己相互讨论,谈谈各自的 特征,这种方法有它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尤 体会与心得,形成一个总结报告。上课时,老师首先讲 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结构体系出 解相关建筑结构形式知识,大约45分钟,然后让每组的 现,一栋完整的建筑可能包含多个不同的结构形式 这 同学派一个代表上去进行讲解,每组约5分钟,剩下的 些结构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我们应从 20分钟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及其老师进行点评并提 全局出发,讲述最基本的结构概念,然后依据这些概念 问。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及构造形式, 通过组合发展新的结构形式,这样可能让学生不但能 它应用了结构的什么概念,如果不合理,你们将如何布 够根据具体结构进行相应的受力分析,而且还能在结 设,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提交他们的作品。通过 构初步设计过程中,建立结构的简化模型,从结构的合 “观、讲、练”这几个回合,一方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 理性、受力的有效性、结构的美观性全面考虑。另外,建 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真本领,能够学有 筑结构选型作为一门综合的课程,其课时一般为32学 所用,毕业之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真正做到了卓越工 时,要想在这有限的课时里面全面透彻讲述其内容,其 程师要求的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此外在讲课的时候, 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更新,真正做 还应该把最新的知名建筑介绍给学生,告诉他们新的 到授之以渔。在考核制度上,应该打破一张试卷定“终 工艺和构造形式,使学生的视野始终处在国际的前列。 身”的做法,应该根据课堂内外综合表现、课后作业及 二、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新型教学手段 平时测验来确定。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融合 进行改革,以便使这门课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由于现在课时比较少,而建筑结构是实实在在的 一、突破教材局限、深化教学内容 东西。如果只用板书进行讲解,不能够给学生造成视觉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建筑结构选型这门课程主要 冲击。.多媒体技术是适应现代教学而生的产物,但是在 集中在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学院进行开设。由于结构 多媒体教学效果上,褒贬不一。其主要的弊端在于重形 一96— 【教改创新】 《轨道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练松良,李海锋,许玉德,周宇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摘要:以轨道工程课堂教学为基础,开展实践性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探讨。从轨道工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实 习及毕业设计的内容与选材等方面的实践做一简要的介绍。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改革满足了现代铁路对轨道工 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铁路;轨道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7—02 作为铁路最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轨道工程是铁道 弱的环节。为此,紧密结合当前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 方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学校教学改革项 的时机,重新梳理了轨道工程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体系 目的支持下,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教材 和内容,并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 的编撰及教学网站的开发等工作,并成为同济大学精 一定特色的集传统、经典和现代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 品课程之一。但是,如何提高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系 将从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等做 统性和先进性,一直成为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相对薄 一简要的介绍。 式,轻内容。在多媒作上,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 的一些主观性和个人因素。打破这种局面,可以让学生 应该有的放矢,对于公式及其概念性的东西应该以板 和企业工程师参与到成绩的评判当中。譬如,学生在调 书为主,对于结构的构造、具体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 研之后,根据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你对此次调研的心得 同一建筑结构形式不同表现方式,应该以多媒体为主, 及其在相关理论知识指导下,你对此种建筑结构形式 在多媒作上,不强求过多的制作效果,色彩不能太 觉得哪些地方有待改进等,老师点评之后,每组同学分 艳丽,这样的话,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注意力在于 别为别的组打分并给出理由,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课件上,而不在内容上。课件制作应当简洁明了,用一 了学生知识能力,也增强了交际与责任心;在网络平台 条主线贯穿整个课件,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适当加点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及其相关素材的整理与提 声音效果,形式上有点变换,不让学生感到枯燥。现代 供,根据网络的统计量及学生互相评价标准,给出一个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手段注入了新的血液。尤其在 分数等方式来确定最后成绩。综上所述,拟采用综合评 强调与实际结合的卓越工程计划,本来就很少的课时, 定方法,即从学习表现、现场调研报告、网络交流平台 现在又要增添新的教学环节,对于这一对矛盾体,必须 参与度、大作业、期末考试成绩等五方面来考察学生的 从教学手段上进行革新。在教学过程发现,合理运用现 学习情况。其各占比例为lO:15:lO:25:40。这种考 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代信息技术主 核方式已经通过调查问卷证实,97.6%非常认同这种考 要基于现有网络平台,在建筑结构选型这门课程中,我 核模式。在下学期课程结束后,将结合各环节的实际效 们建立了一个QQ群及依托学校的网站,搭建了课程交 果,并再次对学生进行二次问卷调查,据此对上述考核 流网站,该网站提供了与学生相互对话的平台,学生可 模式各部分的权重进行调整,最后设计出更适合本课 以把相关问题及其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放在网上,同时 程的考核模式。 老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合理的答案。 在“建筑结构选型”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教 这些交流平台只要上过这门课的同学,将拥有永久的 学手段,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 ID,工作之后,也可以参与交流与讨论,这样集合了大 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多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课后布设一 家的智慧,一方面资料收集比较充分,另一方面通过学 些大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真正做到学有所 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他们的合理建议,为课程的教 用,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内容及其方法将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每一学期结束, 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把相关精华区的案例与同学进行讲解,让他们进一步 参考文献: 巩固相关知识。由于这些相关资料都是来源实践,它的 [1]计学闰,王力.结构概念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真实性及其可操作性的得到了有利保证。 2004. 三、改革考核方式,促进自我学习 [2】李静,王湛.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探讨卟高等建筑教育, 目前大多数课程考试都是通过期末一张试卷定 2009,18(1):60—62. “终身”,即使现在使用期中考试或者平时成绩作为期 f3张建勋,陈国铁.3]“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 末考试的补充,这样也避免不了考试的片面性和老师 模式探讨U1冲国建设教育,2010,5(9):4-7.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