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家级工法文本范例,导洞施工防护隔离桩墙施工工法

国家级工法文本范例,导洞施工防护隔离桩墙施工工法

来源:尚车旅游网


附件2:国家级工法文本范例

导洞施工防护隔离桩墙施工工法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马锁柱 王先堂

1.前言

在城市修建地铁,不可避免地要在地面建(构)筑物附近穿过,为了争取最好的线路运营方案,也需选择从地面建筑物附近穿过,这不仅需要保证隧道工程本体施工的安全,还须妥善地解决隧道工程对附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问题。

北京城铁13号线14标区间为下穿高层楼房的浅埋隧道,需防止隧道暗挖施工引起地层移动和地表下沉,防止地表及周边既有建筑物发生过量变形与破坏是一具有相当重大的技术难题。

中铁隧道集团联合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了科技创新,取得了“导洞——隔离桩墙防护技术”这一国内领先、国际首创的新成果,于2002年通过北京市建设委员会鉴定,获得了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同时,形成了导洞施工防护隔离桩墙新颖的施工工法。由于在处理地层与结构、隧道施工与既有建筑物相互作用方面效果明显,技术先进,故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工法特点

2.1 利用地下导洞施作钻孔隔离桩,并将隔离桩与导洞衬砌连接在一起,能有效地保护邻近既有建筑物,使地下工程的施工中对它的影响非常之小。

2.2 采用新的“地下基坑”围护结构分析模型和解析方式,用简单的代数运算即可预测地层沉降和水平位移值,与实测值相比在同一数量级上。

2.3 将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技术应用于施工,利用监控量测指导施工,动态修正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快速。

2.4 将地表作业转入地下,使施工对城市地面、路面的占用和交通影响极小,能满足城市地下施工的高环保要求。

3.适用范围

临近建(构)筑物、地面条件限制、地层构造复杂、富水条件下的暗挖地下工程施工。

4.工艺原理

采用“地下基坑”围护结构分析模型和解析方式,在主体隧道两侧与贴近既有建筑结构基础的地下各设计施作一导洞,在导洞内施作钻孔灌注桩,桩顶与导洞格栅连接,将各根钻孔桩连接成为一道整体性较好的桩墙,而导洞之间的未被开挖掉的土体则成为两道桩墙间的横撑,从而成一个稳定可靠的“地下基坑”的围护结构,承受因开挖双连拱隧道(犹如基坑内挖土)而产生的土体的侧向压力,并限制桩墙外土体的竖向变形(沉降)。

同时,对富水地层进行洞内水平降水。在导洞-隔离桩墙防护下,区间隧道施工以新奥法为依托,采取加密超前管棚、加强超前注浆、初支背后注浆加固、增设临时仰拱等支护方法,控制地表下沉,通过全过程的施工监控量测,监视土体及结构的稳定,随时调整支护参数,使主体结构能安全顺利地建成。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导洞施工→隔离桩墙施工→ 洞内水平降水施工→隧道开挖及初支→隧道结构施工。

5.2操作要点 5.2.1 导洞施工

导洞断面大小由施工工艺、围岩条件、采用设备等因素确定,可为拱形直墙或曲墙。视情况可采用全断面或上下台阶法施工(导洞施工工艺流程参见图5.2.1-1,导洞-隔离桩墙断面结构示意参见图5.2.1-2),施工中的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Y型住宅楼(西侧)Y型住宅楼(东侧)箱型基础导洞导洞 施工准备 箱型基础测量放线 竖井加固 超前管棚注浆 导洞挂洞门

导洞开挖 初期支护 背后回填注浆 破除井壁混凝土割除井壁格栅 隔离桩

图5.2.1-1 导洞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5.2.1-2 导洞剖面示意图 1、 严格控制导洞线路精度,确保导洞与结构关系。

2、喷混凝土封闭后开挖前排设超前管棚,间隔一个作为超前注浆管,于开挖前超前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3、严格控制开挖进度,每次开挖一榀,并留核心土,严禁多榀一次开挖。

4、遇到导洞上方存在人工杂填土,开挖过程出现不良地质情况及时对开挖面进行网喷封闭,进行加固处理后再施工。

5、严格控制钢支撑间距,网构钢架应精确定位,注意“标高、中线、前倾后仰、左高右低、左前右后”等各个方位的位置偏差,钢支撑保护层临土侧50mm,背土侧30mm。安装允许误差见表5.2.1。

表5.2.1 网构钢架安装允许误差

方 位 允许误差 中 线 2cm 高 程 +2cm -0 倾 斜 度 ≤2° 左、右拱脚标高 ±2cm 左、右钢架里程同步 ±2cm 6、按设计施工双层满铺钢筋网,将纵向联接筋、钢筋网与网构钢架连接牢固。 7、滞后掌子面5m回填注浆一次,浆液为纯水泥浆,在楼房段注意控制注浆压力,避免破坏楼房地下室。

8、导洞施工过程中,加强量测频率,及时反馈量测结果,以便根据量测结果及时修正支护参数,确保安全。

5.2.2 隔离桩墙施工

依据测量控制桩点及设计图纸定出桩孔平面位置,选择满足地下导洞狭小空间和钻孔深度要求的钻机。钻孔灌注桩采取1、4、7跳格法施工,成桩后将桩顶与导洞支护结构结为整体。隔离桩墙施工工艺流见图5.2.2。

施工准备 放 线 桩 位埋 设 护 筒 钻机就位 制 泥 浆 钻进、掏碴 泥浆净化 测量孔深、斜度、直径 清 孔 成 孔 检 查 桩位复测 向孔内注水及粘土 安装清孔设备 安放钢筋骨架 下 导 管 钻机移位 组装灌注架 制作混凝土试件 试件养护 灌注混凝土前准备工作 钢筋骨架制作 测 回 淤 灌注架就位 灌注水下混凝土 灌注架移位 拆、拔护筒 基桩无损检测 配制混凝土 孔口回填 桩头剔凿清理 恢复底板钢筋 浇注混凝土

图5.2.2 隔离桩墙施工工艺流程图

5.2.3 水平降水

先在已施工隧道底板施工作水平降水基坑,在水平降水基坑内用水平钻机成孔,埋设水平降水管,超前将隧道施工范围内地下水降至隧道底部仰拱以下1.0m左右,保证后续开挖初支在无水条件下施工。

1、施工方法

根据水平抽水钻机工作空间确定工作坑尺寸,施工后安置水平钻机。采用Ф89mm钻头打孔清水钻进,Ф89mm套管跟进。将套管打到预定长度后,停止钻进冲孔。从套管中放进Ф60mm/Ф50mm螺旋打眼缠丝PVC滤水管,拔出Ф89mm套管,将PVC滤水管留在土层中,封孔口使地下水从PVC滤水管中自动流出。

2、降水要求

采用坡度降水,控制成孔时的砂土流失和水量(抽水含砂量<1/200000,水位保持至

设计标高),避免抽水过度引起地表下沉。

5.2.4 隧道施工工艺的改进

1、增设临时仰拱,及时封闭,步步成环

大跨度隧道分台阶开挖,从拱部开挖至底部仰拱封闭历时较长,不利于掌子面的稳定,易造成拱顶及地表沉降。遵循浅埋暗挖及时封闭步步成环的原则,增设上半断面临时仰拱,使上半断面及时封闭。同时,利用临时仰拱形成上部施工通道,避免上下施工干扰,缩短施工循环时间。

2、仰拱基底换填碎石和注浆

受降水时间限制,仰拱部位有滞留地下水,基底粉细砂层在水浸泡和人工扰动后液化软弱。为控制沉降,增加基底承载力,在仰拱基底换填一层碎石,喷混凝土封闭后及时注纯水泥液浆加固。

3、加密拱部超前管棚、增设边墙超前管棚及锁脚锚杆

进行地面、地下降水后,开挖后掌子面自稳性差,围岩可注性差。为有效控制掌子面土体稳定和地层沉降,环向和纵向加密拱部超前管棚,增设锁脚锚杆。

4、加强超前注浆和背后回填注浆 1)施工方法

拱部开挖前将超前管棚间隔一个作为注浆管超前注入水泥浆,滞后掌子面几米在初支背后进行回填注浆,以有效地保证自稳性差的开挖面及周围地层的稳定。

2)超前注浆参数

注浆管:Ф42,L=2m@300,每榀布置 外插角:10°~20°,围岩可注性差时取小值 布置范围:拱墙

浆液: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浆液配比:水泥浆∶水玻璃:1∶0.5

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为35Be′ 注浆压力:0.4~1.0MPa,可注性差时取大值

注浆结束标准:达到设计注浆量或达到设计压力保持20min。 3)背后回填注浆

喷混凝土完毕后进行拱墙、底部背后注浆,以起到充填空隙、加固地层的作用,使隧道结构与周边土体密实,有效控制地表沉陷。背后注浆滞后初支封闭成环后3~5m进行,注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

5、及时稳定开挖面

分部开挖工序多,完成一循环时开挖面暴露时间较长。除采取留核心土外,还需及时挂网并初喷较厚的一层混凝土,才能保证及时稳定开挖面。

5.2.5监测技术与分析

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是全过程监测隧道周边建(构)筑物的变化情况,及时测量各主要工序施工阶段引起的动态沉降数值,并与分析计算值比较,及时反馈指导设计和施工。主要的监测内容参见表5.2.5。

表5.2.5 监 测 项 目 汇 总 表

序号 监 测 项 目 1 2 3 4 地表沉降 建筑物沉降与倾斜 地下管线沉降 拱顶沉降 苏光DSZ-1水准仪,钢挂尺 WILD-N3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监 测 仪 器 监 测 频 率 初期:1~2次/天,后期:1~2次/3天 初期:1~2次/天,后期:1~2监 测 目 的 掌握隧道及地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了解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结

5 6 7 8 9 10 结构收敛 围岩压力 初支与二衬间压力 初支钢筋内力 二衬钢筋内力 混凝土应变 坑道收敛计 次/3天 构变位情况及规律 了解隧道施工压力盒,频率接收仪 后期:1次/7天 过程中围岩压初期:1次/3天, 力、接触应力及结构自身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 初期:1次/天 掌握基坑及暗挖隧道需降水段地下水位情况 钢筋计,应变计、频率接收仪 11 地下水位 电测水位计 稳定后:1次/2天 注:可根据施工条件和沉降情况增加或减少观测次数,随时将监测信息报告给现场技术人。 5.3劳动力组织(见表5.3)。

表5.3 劳 动 力 组 织 情 况 表 序号 1 2 3 4 5 6 单项工程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导洞施工 钻孔灌注桩施工 钢筋加工 杂工 合 计 所需人数 备注 4 4 48 48 15 5 124人

6.材料与设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