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四月底的天气依然阴晴不定,早晨下过雨后空气中泛着一种深秋的凉意,但这些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去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这次实践的主题为:走出校园,关注民生。所以我们的实践地点在后街后的一个小社区。这对于总是生活在学校,对外面的世界特别是郊区人民生活缺乏了解的大学生们无疑是一次挑战,一次校园思想于社会,群众思想的碰撞,一次眼界的开拓,一次对普通社区人民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同时,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笔财富!
沿途,泥泞的道路,破落的民居,将拆和要拆的房子以及下雨天依然为了生活在外面摆摊买东西的居民„„,这一切,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长期生活在温室中的孩子们,还很少看到这样的场面,电视上看过的农村生活也不致如此,而现在眼前的都是现实,才突然意识到电视和现实还这么大差别,我们眼中的世界还这么小,我还是那么的“少见多怪”。
从表象看,映入眼帘的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多年欠修的小房屋,甚至是还有点儿透风的门窗,但是从细微处,我又看到了这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群众的务实,勤劳与乐观。比如,门前的塑料大棚,虽是郊区,但可用土地并不多,这的地皮,估计还是要钱的,虽然屋后就有闲置,但一个普通群众想用的话也非易事,那是属于那些房地产开发商的,民众对土地的充分利用,不仅体现的是他么的勤劳,还有这背后的或明或暗的存在于当今社会的土地问题,这点儿,或许值得我们思考吧!群众的力量那么微小,在大个头的开发商面前又能做
什么呢?他们只知道朴实并勤劳的生活,从那些玻璃上的窗花,门两边的大红喜字,以及自己用木棍支起来的小栅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乐观,务实,以及为生活,为美好去打拼的决心与信心。
一路走来,还处处可见将拆的楼房,垃圾堆,路边的垃圾,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群,走着泥泞不堪的小路,思绪万千,这样的一种状况,让人想到一直深埋在社会的许多问题,依法拆迁,合理规划,道路硬化,反腐倡廉,住房问题,收入问题,就业和工作问题,环境环保问题等等。有些问题在前些日子的两会再次被提上议程,而有些问题似乎是一直不好解决的问题,原因有制度问题,当然也有执行方式的问题吧。我知道,光我们这些人的反思还不够,人民需要党和政府真正站出来为自己撑一把伞,开一条路,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可爱的,但同时也是最值得去关注和关心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口号,也不是几个试点几个典型,我们要的是和谐,是平等,是最终的共同富裕!全面小康,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加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