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个体量词来源探析

汉语个体量词来源探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3卷第6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01.33 No.6 2011年11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1 汉语个体量词来源探析 李 勇,马建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浙江宁波315800;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汉语个体量词是汉语中特殊的一类,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生、性质和专著描述的探讨。汉语个 体量词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经历了虚化的过程,大部分来源于名词和动词,后经词义的演化和类推,逐渐有了表 量的语法功能。通过对个体量词字形分析、语义演化和句法功能的描述,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个体量词;语义演化;来源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1)06—0021-05 在汉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精神便抑制语 定声・竹部》:“段,假借为断。”按:“段”作为量词的 言的抽象化。此时,个体量词便作为一种调解因素 意义是由“段”的假借字“断”而来。《广韵・换 出现。它暗示名物的形象,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形 韵》:“分段也。”“段”起初作动词,字义为“断开”, 象和生动可感,从而适应了汉民族的心理需求和思 后又“段”字前表用器物断开的物体,其形是一段一 维特点(黄洁,汉语个体量词与民族具象思维关系 段的,后引申到路程、话语等可以分段的事物。表量 论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词时,是布帛或条形物的一截。《正字通・受部》: 汉语量词的丰富,从语言规律上看,这是准确表 “帛二日鲡,分而未丽日匹,既丽日段。”《晋鲁・鄂 现、明确区分事物或活动的特征的客观需要。1924 辙傅附邵遐》:“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去。”《新唐书・ 年黎锦熙就明确指出:“量词的种类(即个体量词) 房玄龄傅》:“给班蒯、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 =国语的特点。”ll 黎先生从中指出了汉藏语系的 千解。” 特征,因此对于汉语个体量词来源及其演化进行梳 在上古时期,“段”常常用来表示人名或姓氏。 理,有助于理清其发展脉络。个体量词产生,王力认 如《广韵・换韵》:“段,姓。出武威,本自郑共叔段 为:“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 之后,《凤俗通》云段干木之后。段氏有出辽西者, 的发达还是在汉代以后。”【2 贝罗贝认为汉语个体 本鲜卑檀石槐之后,晋将段匹碑。”先秦及汉代时 量词系统晚到汉代早期才产生l3 J。当然,个体量词 期,“段”都使用为姓氏。例如: 大多来源于名词和动词,产生于秦汉前后时期,随着 (1)传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 词义的不断扩大、转移和缩小,个体量词的使用范围 段氏 J。(《春秋左氏传・昭公》) 不断扩大,作为汉语特殊一类的个体量词也是汉语 (2)初,郑武公娶于中,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 史中词汇虚化(词汇化、语法化)的结果。 段 。(《春秋・左传・隐公传元年》) 段金文及战国器皿文字中,“段”字形体差异 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数词+段”格式,但 不大,如: 、 、吩,而在战国陶文中,其形体差异较 这种格式中的“段”仍是动词,意义为“分开”的意 大,如:匿、睽。金文中字从殳(手持锤),从厂(山 思。例如: 崖),从两点(敲下的石块),会手持锤于山崖,锤击 (3)公孙圣日:“臣不言,身名全,言之必死百段 取石之意。《说文・殳部》:“椎物也。从殳,端省 于王前。”(《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声。”许慎字形分析有误,本义指“锤击”故引申为 三国两晋时期,“段”开始使用为“名词+数词 “断开”。《段注》:“后人以锻为段字,以自为分段 +段”的格式。例如: 字。分段字自应作断。古今字之不同如此。”《说文 (4)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余并如故,赐物三千 收稿日期:2011—05—13 作者简介:李勇(1974一),湖北襄阳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六书”学、古文字、汉语史研究。 一21— 段 J。(《旧唐书・卷四・本纪第四》) (5)十二月丙申,皇太子贤上所注后汉书,赐物 以后,“数词+个体量词+名词”变成汉语包含个体 量词的数量结构的优势语序n ]。 三万段 。(《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 唐宋时期,“段”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为“数词+ 册甲骨文:j8I};金文:材I}。象形字。古代文书 用龟板、竹简刻写。甲骨文正像编简成册之形,金文 段”的量词格式。例如: (6)八月丁卯,以河南、河北大水,遣使赈乏绝, 室庐坏者给复一年,溺死者赠物,人三段 J。(《新 唐书・本纪・卷二》) (7)赐京城父老物人十段 J。(《新唐书・本纪 大体上也相同。《说文・册部》:“册,符命也。”明徐 师曾《文髓明辨・册》:“古者册害施之臣下而已。” 《书・颇命》:“太史秉书,由宾阶睛,御王册命。”孔 颖达疏引郑玄注:“太史东面,于殡西南而读策害, 以命王嗣位之事。”《辽史・礼志一》:“枢密使奉玉 ・卷五》 (8)赐百姓有父母祖父母八十以上者粟二斛、 物二段,九十以上粟三斛、物三段 。。。(《新唐书・ 本纪・卷七》》 在宋元话史话本《五代史平话》中,“段”与 “断”分立而成一句,“段”的动词意义已经完全脱离 了。例如: (9)朱温依他所教,掘地安葬朱五经,只留得金 色飞鱼二个,都不全,及被打杀,并断为两三段,填埋 穴内,葬父在上¨¨。(《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 (10)戊戌,杨大渊进花罗、红边绢各百五十段, 优诏谕之。己亥,立诸路平准库 2J。(《元史・本 纪・卷五》) 到了明清代的各类小说中,“段”普遍用为量 词。此时就已经出现了“动词+数词+段+名词” 的格式。例如: (11)却也撞着一件异事,释了一段大大的疑 惑 引。(《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12)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 刀起处,挥为两段 。(《三国演义・第一回》) (13)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 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三国演义・ 第一回》) (14)已唤该房做文书呈稿,文内还得禀帖写出 那一段不得已的情,求老脱一个稿,事不宜迟,姑待 明日发罢¨ 。(《醒世姻缘・第七回》) (15)当不起风姨与月姊素日亲密,与花氏向来 不和,便说出一段话来¨ 。(《镜花缘・第一回》) 明清以前,“段”用为量词时,其句子格式有三 种形式:“动词+名词+数词+段”、“数词+段”和 “名词+数词+段”,这三种基本格式在明清以前是 并存的局面,只是在不同时期,有某种格式会占据上 风。据吴福祥先生考察,两汉时期,个体量词作为一 种语法范畴产生后,受“数词+单位词+名词”格式 的类推而开始形成“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格式; 并由此形成“数词+个体量词+名词”与“名词+数 词+个体量词”两种语序的竞争态势,最终在唐宋 一22一 宝、玉册人。有司读册讫……群臣三称‘万岁’,皆 拜。”明张煌言《贺延平王启》:“金符银册,等迈公 侯。”《晋害・祖巡傅》:“册赠卓骑将军。”许慎释义 为引申义,本义当为“书简”。《说文句读・刀部》: “‘删’下云:‘册,书也。”’按:册本义为“书简”,后 引申为“王命、诏书”。“册”作量词时,在唐代就已 出现。如:洛阳道士边洞元,于嵩山萼岭遇一书生, 以木简负数册书,酒一大壶,同憩松下(《全唐诗・ 卷八百六十二》)。 宋元时期,“册”作量词较为普遍,而其表述的 格式为“名词+数词+册”,表示大概一个数值,并 未有表具体数值。例如: (17)师著述极多,今其族摘坡语名日《上金集》 者,盖其一也。尝有稿本数册,在其婿陈良器处,予 省从良器学,屡获观焉。(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18)如德骥,柳如天马。欧似韩,苏似柳。欧 公在汉东,于破筐中得韩文数册,读之始悟作文法。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9)请,居城东北隅昭庆坊,去禁门辽远,每五 鼓则兴,置《白居易集》数册于荼镣中,至安远门仗 舍,然烛观之,俟启钥,则赴朝。(宋・宋敏《春明退 朝录》) (20)书数册,棋两局,酒三瓯。此是日中受用, 谁劣又谁优。(《全宋词》) (21)又所谓三百册,乃进本大者,而进表及元 降旨挥、目录之类,自古却不少,若作中字,则不过五 六十册,比旧日中书条例,所减乃过半,非滋彰也。 (《家世旧闻・卷上》) (22)甲辰,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进金书《世祖 实录》节文一册、汉字《实录》八十册。(《元史・卷 二一・本纪第二一》) (23)尝有稿本数册,在其婿陈良器处,予省从 良器学,屡获观焉。(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 一》) 明清时期,是“册”作量词的重要时期,这一时 期,“册”已经开始大量形成“数词+册”的格式,其 中,在明清的大量笔记、小说中,也有数量较多的 “数词+册”的格式。例如: 笔,做一卷书唤做《春秋》,褒奖他善的,贬罚他恶 (24)忽贾遣婢送荔子一盘来。粹诡日:“往在 的心 (。《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 都下,与蓬莱同学,有书数册未取,乞以此帖呈之,俾 (36)百步穿杨箭羽疏,踌躇难返旧山居。鲰生 早送还。”(明・《江南詹詹外史》) 欲立师门雪,乞授黄公一卷书 j。(《五代史平话 (25)构屋三间,不采不琢,仅庇风雨,室中惟设 ・梁史平话》) 长几一,椅十数,宋儒书数册而已。(清・昭连《啸 (37)每篇写做一卷,用黄帛包裹 J。(《三遂 亭杂录》) 平妖传・第十四回》) (26)尝见国初人尺牍十数册,多与潘次耕者。 (38)我往常鸡呜舞剑学刘琨,看三卷天书,演 首册即顾亭林,内一札云:吴门之行,想已回府。 八门五遁 J。(《元刊杂剧三十种・泰华山陈抟高 (清・震钧《天咫偶闻》) 卧杂剧・第二折》) (27)一则,又为书联,有“古欢鼎帖结神交”之 (39)凭着我这一条妙计,三卷天书,显神机单 句。同馆吴荷屋又收残帖数册,质之先生,择七种定 注着东吴,仗仁风独霸西蜀 。(《元刊杂剧三十 为鼎帖,各系以跋。(清・赵慎畛《榆巢杂识》) 种・诸葛亮博望烧屯杂剧・第二折》 (28)亦缘册内数丰,后代不绝亦贱。”木寸道: (40)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 ]。(《桃花扇 “可将得赃案件,逐员逐数册籍借阅?”财神道:“小 ・卷三》) 神等只按册支给,数尽则止,不计其善取恶。(清・ (41)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 汪寄《海国春秋》) ‘ 俱足;只无“多心经”本 J。(《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9)日:“如是,吾主历游数十郡,凡所遇妖魔, ・卷下・入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 皆心未清者致之欲?”数册中山妖水怪,皆由是而 部篆文从 (邑)。《说文・邑部》:“天水狄 生。三缄日:“然。”仆日:“吾今而知怪自(请・魏文 部。从邑音声。”《集韵・厚韵》:“部,统也。”《集韵 中《绣云阁》) ・姥韵》:“部,总也。”按:部,即汇总整体、统领之 卷《睡虎地秦简文字编》:j鼋l。会意兼形声 意,其词义具有“完整”的义项。最早出现“数词+ 字。篆文从p(跪人行)。《说文・p部》:“卷,曲 部”的用例是汉代时期。如东汉时期的《全汉文》: 也。”《说文系传・p部》:“卷,膝曲也。”例如:“彼 “《易》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分群神以类相从为 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诗经・ 五部,兆天地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及日庙、北 小雅・鱼藻之什》)。”《说文定声・干部》:“假借为 辰、北斗、填星。” 拳。”按:“卷”的用法较为灵活,义项也较复杂。 以上用例,从结构来看,是“数词+部”的量词 “卷”本义为弯曲之义,是形容词,但其意义缩小了, 搭配格式,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部”仍没有充当量 后只指腿的膝盖部位、手拳起来的样子,可假借为 词的功能。但以下魏晋时期的用例,则属于量词范 “拳”。计量书籍时,其意义也是卷曲的意义。上 畴。例如: 古、中古时期,“卷”的义项都为动词意义,直到近代 (42)高祖亲饯之,命百僚赋诗赠昶,又以其《文 汉语中的明清时期,“卷”的量词义项才从动词的意 集》一部赐昶。(《魏书・刘昶傅》) 义中独立出来,形成“名词+数词+卷”和“数词+ “名词+数词+部”和“数词+部+名词”格式 卷+名词”格式并存的局面。例如: 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当中。例如: (30)司百合花仙子第一百名才女一卷书毕全 (43)门下胞廷玺谨具喜烛双辉,梨园一部,叩 贞-1引。(《镜花缘・第四十八回》) 贺L加J。(《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 (31)唐敖伸手取了一本,面上签子写着第一卷 (44)俺听这话,猛然想起九公常同妹夫谈论庄 ¨ 。(《镜花缘・第十六回》) 子,老子,约略必是一部大书 ¨。(《镜花缘・第二 (32)故仓卒间。敢与诘辩。仅裂一卷耳。否 十三回》) 亦殆哉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 (45)一柄真金字扇,一部家刻文集,一疋梅公 (33)廿五日,就延光寺僧惠威觅得法花圆镜三 布 。(《醒世姻缘・第八回》) 卷_2¨。(《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46)仿昌黎此日足可惜诗。以穿鼻声七韵为 (34)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 一部 引。(《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2 。(《三国演 (47)七日,于此寺设敕斋,斋后转花严经一 义・第一回》) 部 J。(《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35)孔子圣人,为见三纲沦,九法歉,秉那直 (48)今日小校无多。一部从十余个 引。(《关 一23— 汉卿戏曲集・关张双赴西蜀梦》) ‘ 集甲骨文: 。会意字。甲骨文从隹,从木, 会鸟栖至树上之意,金文大体相同。《说文・隹 部》:“集,群鸟在木上也。”许慎释义为本义。例如: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尚书・夏书・胤征》)。 《广韵・缉韵》:“众也。”按:“集”,鸟群集在树上。 陆德明《经典释文》:“‘集又作辑’《左传・成公十 六年》:‘群臣集睦以事君。”’按:“集”在唐代以前 都表动物或人群居之意。例如: (49)二年八月丙中,磁州武安县鼓山石圣台, 有大鸟十集于台上,其羽五色烂然,文多赤黄,赭冠 鸡项 。(《金史》) (5O)大为时人所称。廷硅既壮,亦着赋数十 篇,同为一集,故目日克家志。永乐大典卷二万一千 三百六 。(《旧五代史・唐书》) 到宋辽金时期,开始出现了“动词+数词+集” 和“名词+数词+集”两种格式。如《宋史・卷二九 二》:“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又 有《中书》、《翰林》二制集。” (51)承衙颇涉学,喜为诗,所至为一集。(《宋 史・卷二五o》) (52)陈同父好读六一文,尝编百十篇作一集。 (《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九》) (53)仲益复书云:蒙驰赐《百家新选》一集,发 函开读,每得所未闻,则拊髀爵跃,读之惟恐尽也。 (《宾退录・卷六》) (54)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 集,谓之南迁二友。(《老学庵笔记・卷九》) 元明清时期,“名词+数词+集”格式大量出 现,为现代汉语中“数词+集+名词”格式的出现奠 定了基础。例如: (55)所著书,有《大畜》十集,又有学易记、载道 集、观物外篇等书。(《元史・列传凡九十七卷)》 (56)顾曾自刊《九山乐府》、《诗隐》二集,售于 市肆。(《全元散曲・顾德润》) (57)此一集末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 也。(《曾国藩文集・修身篇》) 篇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竹扁声,扁也兼表 编写之义。《说文・竹部》:“篇,书也。从竹,扁 声。”马叙伦认为:“篇,书版也。”“篇”本义为“简 书,书”。古代的文字写在简牍上,把首尾完整的诗 文用绳编在一起即为篇。例如:“帝厘下土,方设居 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尚书・ 虞书・舜典》)”《段注》:“古日篇即卷也,汉人亦日 卷。”按:“篇”、“卷”意义相同,指书籍。《说文定声 ・竹部》:“篇,谓书于简加可编者也。”《论衡・书 一24一 解》:“出日为言,着文为篇。”《汉书・公孙弘傅》: “其悉意正议,祥具其封,著之于篇。”颜师古注: “篇,筒也。”南朝谢胱《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 石室之名篇。”篇,即书籍或话语等义。在先秦时 期,出现了“名词十数词+篇”的格式。如:《墨子・ 贵羲》:“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 士。”《墨子间诂卷十二》:“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 也?”子墨子日:“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秦汉之 后,大量出现“名词+数词+篇”格式,切其意义都 与书籍、文章有关。例如: (58)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 何!又为文数百篇 引。(《南史・本纪》) (59)又命丫环斟两杯饮了,不觉笑道:我今日 要学李太白斗酒百篇了 j。(《镜花缘・第八十四 回》) 本金文jfl,从木,以圆点表示树根之意,指示 字。战国文字承袭金文,圆点残作为圆圈,或残作为 一横,《说文・木部》:“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 下。”本义指书的根,汉简条“本”为“根基、基础”。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何晏注: 本,基也。王筠《说文句读》:“今谓之干者是也。” 按:“本”即“树的根”,后又有大臣奏请时所用的奏 折用木制成,所以就与书籍等联系起来。用于量词 时,一是用于草木,相当于“株”、“棵”、“丛”、“撮”。 《苟子・富团》:“然俊瓜、桃、秦、李一本数以盆鼓, 然俊荤菜、百疏以泽量。”《晨桑辑要》卷五:“二月注 雨可种芋,率二尺下一本。”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序》:“海棠大十圉者八九十本。”二是用于书籍簿 册。如:两本账;一本经。《清朝野史大颧・清朝葵 苑》:“一本白卷交遣你,状元锡去焉如采。”用于戏 曲。其实,“本”用于量词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如: 大师问:“见说座主讲得六十本经论,是不?”(《祖堂 集・卷十四》),又如:师却问:“座主传持何法?”对 日:“讲得四十本经论。”(《祖堂集・卷十四》)。 宋代及其代以后,“本”作量词仍有。例如: (60)每岁庸调,八月起征,可延至九月。诏天 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_加J。(《旧唐书・本纪》) (61)每年造僧账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 部,逐年四月十五日后,勒诸县取索管界寺院 。 (《旧五代史・周书》) (62)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 我学字 J。(《镜花缘・第八回》) (63)次日,多九公拿着一本号簿进来 。 (《镜花缘・第六十二回》)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 “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产生时代在唐晚期前 后,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具有口语特征的小说、唐传奇 和戏曲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却局限于当 时传统雅文学仍占统治地位,其格式就形成了“数 词+量词”、“名词+数词+量词”和“数词+量词+ 名词”格式并存的局面,而且在不同时期,每种格式 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也有所不同,但是随着汉译佛经、 唐传奇、小说和戏曲等具有浓厚口语特征文学的发 展,最终促进了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名词”格 式的形成和巩固。 王力认为,个体量词多从名词演变而来,语法义 也由名词的本义、引申义而来 ]。汉语个体量词的 产生、发展和成熟都经历了虚化的过程,大部分来源 于名词和动词,后经词义的演化和类推,逐渐有了表 量的语法功能。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81.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36—237. [3]贝罗贝.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M]//北大中 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21.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8:100. [4]刘甫琴.断句十三经经文[M].台湾:开明书店, 1972:168. [5]刘甫琴.断句十三经经文[M].台湾:开明书店,1972:1. [6]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1:65. [7]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1:102. [8]欧阳修,宋祈.新唐书(新校本)[M].台北:鼎文书局, 1981:76. [9]欧阳修,宋祈.新唐书(新校本)[M].台北:鼎文书局, 1981:146. [10]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新校本)[M].台北:鼎文书 局。1981:208. [11]丁锡根.宋元平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36. [12]宋濂等.元史[M].台北:鼎文书局,1976:95. [13]冯梦龙.三遂平妖传[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21. [14]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批评;饶彬,校订.台 北:三民书局.1989:4. [15]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批评;饶彬,校订.台 北:三民书局。1989:327. [16]西周生.醒世姻缘[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95 [17]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 源[J].中国语文,2006(5):387. [18]李汝珍.镜花缘[M].台北:世界书局,1974:193. [19]李汝珍.镜花缘[M].台北:世界书局,1974:57. [20]纪昀.笔记小说大观二十八编[M].台北:新兴书局, 1988:3215. [21]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顾承甫,何泉达,点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 [22]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批评;饶彬,校订.台 北:三民书局。1989:2. [23]丁锡根.宋元平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3. [24]丁锡根.宋元平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41. [25]冯梦龙.三遂平妖传[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147。 [26]关汉卿.元刊杂剧三十种[M].宁希元,校点,兰州:兰 州大学出版社,1988:120. [27]关汉卿.元刊杂剧三十种[M].宁希元,校点,兰州:兰 州大学出版社。1988:202. [28]孔尚任.桃花扇[M].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9. [29]刘肃.大唐新语[M]//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许德 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32. [30]吴敬梓.儒林外史:卧贤草堂本[M].台北:桂冠图书公 司.1983:345. [31]李汝珍.镜花缘[M].台北:世界书局,1974:90. [32]西周生.醒世姻缘[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102. [33]纪昀.笔记小说大观二十IX.编[M].台北:新兴书局, 1988:3440. [34]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顾承甫,何泉达,点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5. [35]关汉卿.关汉卿戏曲集:顾曲齐刻本[M].吴晓铃,单耀 海,李国炎,等编校.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55. [36]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1:540. [37]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81:900. [38]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1:234. [39]李汝珍.镜花缘[M].台北:世界书局,1974:346. [40]刘昀.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1:218. [41]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81:1530. [42]李汝珍.镜花缘[M].台北:世界书局,1974:22. [43]李汝珍.镜花缘[M].台北:世界书局,1974:2. [4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34 —36. 【责任编校周永军】 一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