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角色转换”困境分析

“角色转换”困境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角色转换”困境分析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Fisher 等认为,角色转换意味着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2]在这些压力下,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业务能力、自身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发展、意志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角色转换”的认知困境

角色认知是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应在社会和企业中所处地位、作用、行为规范和应承担责任的实际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地扮演“职业人”角色,取决于他对“职业人”角色的认知程度。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大学生角色认知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他们陷入角色认知不清的困境。角色认知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3]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认知困境主要表现为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意识缺乏、职业思想不稳定、遵守职业规章制度意识不强、企业文化认同感缺失等方面。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尽快地从“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调整角色认知,尽快明确“职业人”角色的行为规范,就会导致角色转换延缓,甚至出现角色转换失败。

(二)“角色转换”的素质困境

角色素质即“角色的职业素质”的简称,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事某一工作所必备的,在

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主要表现为职业理想、职业个性、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等。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关键时期,社会和企业期望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等职业素质。然而,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入职适应期间面临许多职业困难与挑战,这种角色素质困境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三)“角色转换”的心理困境

许多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心理困境,主要包括:(1)失落心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职业理想相差甚远,在经过努力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时,就容易产生失落心理。(2)自傲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高层次的人才,轻视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3)依恋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经常会将自己置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职场出现的问题。(4)自卑心理。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胆小、畏缩,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否定自我的消极心理。(5)浮躁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容易表现出“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的浮躁心态。[4]

(四)“角色转换”的人际困境

“以往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当今的同事间‘各自为政’,说话时‘点到为止’,使刚‘涉世’的毕业生感到很难理解,难以把握,无所适从。”[5]职场人际关系是存在利益冲突的、复杂的、微妙的人际关系,大学校园内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则是简单的、纯洁的人际关系,二者的处理方式存在巨大差别。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人际

交往过程中,由于人际交往经验和人际交往技巧的不足,容易因为“较强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与上司、同事和下属的交往和沟通不畅,甚至产生隔阂,进而使他们陷入焦虑、紧张、害怕、回避和自我封闭等人际交往困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