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达标名校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2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达标名校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

2NaHCO3A.60%

ΔNa2CO3+H2O+CO2)

B.47.3%

C.40%

D.33.6%

2.下列涉及的化学观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微粒观:春天百花盛开香气袭人,“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辩证观:氯化铵与草木灰均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二者混合施用会降低肥效

C.结构观: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夜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相同的OH﹣ D.变化观:自来水厂通过沉降过滤、杀菌等方法生产自来水,这些净水方法均属于化学变化 3.如图所示实验内容为探究铁、铜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铁银铜 B.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和银丝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三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D.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和银丝表面均附着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4.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生理盐水 B.消毒酒精 C.液氧 D.碘酒

CO2 + 2 NH3═ CO(NH2)2 5.用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H3中氮的化合价为-3价 C.X的化学式是H2O

B.该反应是充分利用CO2的一种有效途径 D.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质量比是44:17

6.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土

B.蔗糖

C.氢气

D.汽油

7.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C.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8.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聚氯乙烯可用来包装食品

D.铝制容器可用来长期存放酸性食物

A.加入大理石 B.读取液体体积

C.点燃酒精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10.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CO2

B.H2O2

B.n=3

D.该反应生成了两种单质

C.O2 D.SO2

11.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C.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12.下列关于天然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沉降

B.过滤

C.蒸馏

D.吸附

13.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是 A B C D 测定空气中氧气 含量 A.A

比较MnO2和Fe2O3 的催化效果 B.B

C.C

收集氧气并测量 氧气的体积 D.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 1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验氧气的性质 A.A

B存放二氧化碳气体 C蒸发操作 B.B

C.C

D过滤操作 D.D

15.纳米级材料二氧化钛(TiO2)能有效去除因装修带来的多种有害气体。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 A.+4

B.+3

C.+2

D.+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下面两幅图是运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生成氯化钠的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有密切的关系。 (2)图2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当碳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__(写最简整数比)时恰好完全反

应。下列有关本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 酒精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 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木炭发生了氧化反应 C 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证明氧化铜被还原了

D 反应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其中的粉末倒出 实验1中,加热5分钟后仅能得到混有少量红色固体的黑色粉末。如何让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得到更多的铜呢?该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加热2分钟后即得到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且无黑色固体剩余。

刚烘干的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要在同一个研钵内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后再放入试管,这样

做能使反应更充分,其主要原因是__。本实验所用的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0,碳需要略过量才能使氧化铜全部被还原,其主要原因是____。反应物放入试管后要尽量压实,并将试管竖直进行加热,使其下部完全被外焰包围,

受热均匀,获得持续的高温。反应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这时试管里残余的________就成了保护气。加了网罩的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能达到800℃,而铜的熔点是1083℃。本实验获得了经熔化而成珠状或小块状的铜,可以推测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________热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将实验2得到的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全部研磨成粉末。将全部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______,证明实验2得到的铜中含有氧化亚铜;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单质铜1.52g。已知实验2使用的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2.00g,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损耗,则实验2得到的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8.(8分)古往今来,金属材料和制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出用CO和磁铁矿为原料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实验室中用如下实验来研究铁、铝、铜三种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在活动顺序表中相对氢的位置.

①乙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②若将上述实验之一替换掉一种药品,即可达成实验目的.说明具体的改进方法:_____.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

实验Ⅰ:硫酸铝溶液和铁粉混合 实验Ⅱ:硫酸铜溶液与铁粉混合

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用文字说明)。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Al3+ ②Al3+、Fe2+ ③Al3+、Fe3+ ④Fe2+、Cu2+ ⑤Al3+、Fe2+、Cu2+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小刚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长期存放的氢氧化钙固体。对此他提出一个问题:这瓶氢氧化钙固体是否变质? 小刚认为氢氧化钙可能变质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猜想]①该固体未变质;②该固体部分变质;③该固体完全变质。 [设计实验] 操作步骤 (1)_____________ 现象 ______ 结论 证明该固体已经发生变质 (2)另取少量瓶中的白色粉末加入水中后,再取少许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结论]通过现象分析,小刚确定猜想②成立。 [反思]我对该固体有一个想继续探究的问题:_____。

_______ 证明该固体未完全变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23%=11.5g。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50g×

通过钠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1.5g÷23=42g。

23+1+12+163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为43.8g,则减少的质量为:50g-43.8g=6.2g。 减少的6.2g是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社分解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则根据差量法有:

2NaHCO3Na2CO3+H2O+CO21681844x168x=626.2g解得x=16.8g

Δm626.2g

16.2g100%=40%。 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42g故选C。 2、D 【解析】

A、分子在不断运动,因此会花香四溢,香气袭人,选项A正确;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呈碱性,铵态氮肥能和碱性肥料发生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选项B正确; C、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选项B正确;

D、沉降过滤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杀菌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故选D。 3、C 【解析】

试题分析: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实验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银与硫酸铜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4、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液氧是氧气的液体,属于纯净物。 考点:溶液的判断。 5、D 【解析】

A、NH3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的化合价为﹣3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充分利用CO2的一种有效途径,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CO2+2NH3═CO(NH2)2+X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都是1个,氮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氧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氢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X的化学式是H2O,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质量比是:44:34=22:1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A、泥土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C、氢气难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C错;D、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D错。故选B。

点睛: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7、C 【解析】

A.氢氧化钠是一种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故错误; B.聚氯乙烯塑料受热能释放出有毒的物质,所以不能用来包装食品,故错误; C.明矾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所以可用做净水剂,故正确;

D.铝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所以铝制容器不能用来长期存放酸性食物,故错误。 故选:C。 8、D 【解析】

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银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 9、B 【解析】

由变化过程的微粒结构以及变化过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H4+H2O【详解】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n=3,故正确;

C、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及其质量均不改变,故错误; D、生成物一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A、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CO+3H2;

【解析】

A.由苯分子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片无法知道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故B符合题意; C.由水受热蒸发知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前三张图片可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解析】

通过沉降、过滤只能除掉水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吸附除掉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经沉降、过滤、吸附后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通过蒸馏得到的水中不含有任何杂质,属于纯净物,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故选C。 13、D 【解析】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够达到目的。B.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因过氧化氢质量分数不同,不能够达到目的。C. 收集氧气并测量

氧气的体积,因进气管太长,出水管太短,不能够达到目的。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能够达到目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4、D 【解析】

A、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故可以验证氧气的性质,故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要瓶口向上保存,并盖上玻璃片,故正确; C、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正确; D、该过滤装置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错误。故选D。 15、A 【解析】

二氧化钛(TiO2)中,氧元素显-2价,设:TiO2中Ti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有:x+(-2)×2=0 x=+4。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最外层电子数 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 【解析】

(1)依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过程中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

(2)依据氢氧化钠能够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将两种溶液混合后,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故答案为: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C+2CuO

2Cu+CO2↑ 3︰40 ABD 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有少量木炭会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

二氧化碳 放出 溶液变蓝 88.9% 【解析】

(1)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故填写:

C+2CuO2Cu+CO2↑;

由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可得,碳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2:2 (64+16)=3:40; (2)A、酒精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故符合题意; B、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木炭发生了氧化反应,故符合题意;

C、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不可证明氧化铜被还原了,因为在高温条件下,木炭与氧气也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其中的粉末倒出,故符合题意

(3) 刚烘干的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要在同一个研钵内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后再放入试管,这样做能使反应更充分,其主要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填写: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4) 碳需要略过量才能使氧化铜全部被还原,其主要原因是有少量木炭会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故填写:有少量木炭会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

(5)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二氧化碳,反应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这时试管里残余的二氧化碳就成了保护气,故填写:二氧化碳;

(6) 加了网罩的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能达到800℃,而铜的熔点是1083℃。本实验获得了经熔化而成珠状或小块状的铜,可以推测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放出热量的,故填写:放出;

(7) 氧化亚铜溶于稀硫酸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观察到溶液变蓝,证明实验2得到的铜中含有氧化亚铜,填写:溶液变蓝;

(8)解:设氧化亚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为x Cu2O+H2SO4=CuSO4+Cu+H2SO4 144 160 64

x

硫酸铜中铜的质量为:ⅹ=x

2.00g氧化铜中铜的质量为:2.00gⅹ=1.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的原则,故:x+1.52g=1.6g,x=0.08g 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中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0.18g

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的质量为:0.18g+1.52g-0.08g=1.62g 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

ⅹ100%≈88.9%

答:实验2得到的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88.9% 【点睛】

该题难点是拓展探究的(2),一定要把握化学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原则,将氧化亚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设为x,其它需要的未知数都用包含x的式子表示 18、4CO+Fe3O4

高温 3Fe+4CO2 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将乙实验中的硫酸铜溶液换为

稀硫酸 实验Ⅰ中的铁粉与实验Ⅱ中剩余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②⑤ 【解析】

(1)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一氧化碳与四氧化三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4CO+Fe3O4

高温 3Fe+4CO2。

(2)①乙实验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观察到的现象是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填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的前面,铜排在氢的后面,实验来验证铁、铝、铜三种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在活动顺序表中相对氢的位置,可将乙实验中的硫酸铜溶液换为稀硫酸,故填将乙实验中的硫酸铜溶液换为稀硫酸。 (3)实验Ⅰ中硫酸铝溶液和铁粉不能发生反应,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是实验Ⅰ中的铁粉与实验Ⅱ中剩余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填实验Ⅰ中的铁粉与实验Ⅱ中剩余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实验Ⅰ中硫酸铝溶液和铁粉不能发生反应,所以滤液中肯定含有硫酸铝,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说

明铁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肯定有硫酸亚铁,铁粉与硫酸铜反应,铁粉全部参加反应,如果硫酸铜全部参加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铝和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阳离子为Al3、Fe2,如果硫酸铜部分参加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铝、硫酸亚铁和硫酸铜,则溶液中的阳离子有Al3、Fe2、Cu2,故填②⑤。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CO2+Ca(OH)2=CaCO3↓+H2O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试液变红 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或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由于氢氧化钙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变质,所以反应原理是:CO2+ Ca(OH)2=CaCO3↓+H2O; 氢氧化钙是碱,碳酸钙是难溶性的碳酸盐,可用用稀盐酸来证明是否有碳酸钙,具体做法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因为结论是证明该固体已经发生变质,所以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钙是碱,碳酸钙是难溶性的碳酸盐,可用酚酞试液来证明是否有氢氧化钙,因为表中结论是证明该固体未完全变质,所以肯定存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故上层清液呈碱性,因此出现的现象是:试液变红。

题中实验仅证明该固体部分变质,还有很多对该固体继续探究的问题比如: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或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点睛】

主要考查了氢氧化钙的变质及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