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5期2004年9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ofPhysicalEducation
Vol.11No.5Sep.2004
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与体育教师的角色演变
杨 芳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系,甘肃天水 741000)
摘 要: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梳理,揭示了我国体育教师从教官)教练)教师的角色演变,提出了现代体育教师角色从/教0向/育0的发展取向。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角色演变;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4)05-0089-04
Theevolution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andtheteacher.srole
YANGFang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TianshuiNormalUniversity,Tianshui741000,China)
Abstract:thisthesisinvestigatedthedevelopmenthistoryofphysicaleducationinChinaandrevealedthattheroleofChinese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changedfromtrainertocouch,andthentoteacher.Alsothisthesispointedoutthatthetendencyofteachingstylehaschangedfrom/teaching0to/cultivating0.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hangeofrole;historicevolution
体育教师的角色是伴随着学校体育自身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是不一样的。
丰富起来,各行各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促进了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形成,出现了如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专业。从历史文献看出,体育最初是与舞蹈、音乐融为一体的教育。后来向各自的方向发展,逐步从原来的教育中各自分离成独立的知识体系:舞蹈强调肢体的表现力,音乐突出声调的表现力,而体育则强调了身体的活动与锻炼形式,体育逐渐自成体系并表现出专门化。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出现是伴随着体育活动的专门化的。1903年,清政府迫于当时的形势,提出所谓/新政0。其中一项就是办学堂、废科举,颁布实行/癸卯学制0,仿照日本建立新教育制度。中国这才改变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废除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设立西方式的新学堂。清政府颁布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全国的法令性文件5奏定学堂章程6,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均需开设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课。这是我国普遍地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的开端。小学体操课的教学内容是游戏、有益的运动和普通体操;中学堂和高等学堂是普通体操课和兵式体操(军事训练),以兵式体操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尚武0、/强兵0,把体育纳入军事训练的的范畴。由于体操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法定地位的确立,体育教师的职业在我国也自然地取得了法定的地位,成为我国教师职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开办近代式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约落后于欧洲100年,但是,我国的学校总算开始有了体育。
1 我国学校体育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变化是具有历史性的,体育教师的角色同样也随着体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111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教官角色形成
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环境0中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长期的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人类掌握了劳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一些部落、氏族的首领,富有经验的长者,便有意识地将制造、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有步骤地传授给下一代,形成了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活动。在劳动与生产活动中,在狩猎、捕鱼过程中,还产生了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与教育活动一样,老年人、能人、部落首领也成了原始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有传授射箭、剑术等体育技能的教育,有军事体育、传统武艺的传授者,但都不是专职的体育教师。简而言之,人类早期的体育与教育的出现,奠定了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产生的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与生活经验不断地积累而
收稿日期:2004-01-20
作者简介:杨 芳(196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90 体育学刊 第11卷
5奏定学堂章程6颁布后新式学堂迅速发展,由于各级学堂都设体操课,需要大量体操教师,而当时尚无培养体操教师的学校,因此,体操教师大多由军队中的士兵担任。这些人没有体育专门知识,且兵痞习气严重,不仅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在当时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重兵操,体操(体育)教师受尚武影响,似军队中的教官,以传习技艺、训练学生为主要技能。
这个时候的体育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技能训练,其课程实施也以此为中心,指向完善学生的身体,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塑造孔武有力的军人。
随着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受到有识之士重视,尤其在/五四0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学校教育中废除了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健身法和卫生常识。这些改变,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112 工业社会崇尚技术促使了教练角色的转化
进入工业大生产以来,由于/知识就是力量0以及知识、理性对社会生产的巨大作用,社会对知识、技术的推崇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左右着学校体育。体育也变成了专门传授体育知识。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预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焦点。在体育课程中,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和评价的中心。相应地,伴随着学科中心的课程理念而来的,必然是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在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念中,学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是为将来/进入社会0作准备的。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内容自然应该是科学的,教师和教材也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在这个崇尚技术的时代,教师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技术主义特色。教学的技术、技艺成了教师的生命线,相对而言,职业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追求等就成为次要甚至无足轻重的了。由于技术和教师职能专业化的加强,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整体教育效能感下降,呈现出/业有专攻而胸无大志0的状态。这些特征一方面反映了整个技术时代人被技术与技术性思维所规训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昭示出教师职业的某种危机。
在实践中,对教师的培训成了对技术的培训,对教师的评审成了对技术的评审。过于策略化的训练和技术化的评审使教师的依赖性增加,他们沉浸在技能的提升中,忽视自己对文化素养的培植并对教育做出思考。这只会让教师变成异化了的技工,基本上失去了对教学环境的控制权,教师会发现他们的教学工作越来越繁复和越来越具压迫性的控制。由此,教师更倾向于追求各项具体指标而忽略了授课中灵魂性的东西以及对教学的价值与精神的追求,上课成了纯技术的操作。
现代教育变革的速度加快,社会对整体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个体教师感到能发挥的功能却越来越窄。比起以前任何时代的教师,工业社会的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也拥有了更多、更有效的教师技能。但是个体教师能发挥的功能和职能却趋向简单化,简单到仅仅是运用熟练的技能技巧和各种策略完成本学科所赋予的任务。教师几乎很少考虑是谁正在或应该为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谋划,他们更多的仅仅在为完成当前的任务而努力,也很难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归入一个培养人的巨大的过程中去。教师被眼前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任务所遮蔽和拖累,体会不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的更大意义。而且这种实际功能的区割化和简单化很难真正促使教师对整体目标进行深刻理解并把目标的实现渗透于具体操作中。个体教师因缺乏整个的教育使命感和自我效能感而越来越疏离宏大的教育目标,把自己的职责限制在狭小的学科教学中。113 信息社会教师育人功能得以凸显
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在进入一个建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上的信息社会。信息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正如信息社会与传统的工业社会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别一样,信息社会的学校体育也日益显示出它们与工业社会学校体育的巨大差别。由于学校教育正在发生巨变,学校体育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都纷纷对学校体育进行了改革,学校体育已经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保证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防止人类自身的退化,只有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加大肌肉活动,体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人和社会共处。现代社会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体育对于增加学生情义体验的重要意义。
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现阶段的中国,在校学习期间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唯一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因此,学校体育应该担负起、也只有学校体育才能担负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
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终身体育的课程内容:当代学校体育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应该掌握那些体育科学知识0,而是/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什么对他现在及将来生活有益的东西0。体育课程的非生存技能本质和健康意义的突出,扩大了课程的内容范围也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而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生个体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非运动技能的表现,由于他们与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联系而变得重要起来。体育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因而也更具有弹性。
与传统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0为目的主要指向完善学生的身体不同,信息社会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它不但指向人的自身自然即躯体的完善,而且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第5期 杨 芳: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与体育教师的角色演变 91 力。因此在充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体育的育人功能正在被重新发掘和发挥。体育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只是一种训练和教育工作,其它方面的角色需要正日益成为现代体育的要求。职业化的体育教师也在慢慢形成。
中国/教育0长期被片面理解成/教0,教知识、教学问的观念根深蒂固。师范教育被定位于培养/教什么和如何教0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忽视对/育什么和如何育0的职业培养。教师缺乏对/育0的深刻理解,对形成创造性、意志力、合作精神等/育0的过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我国基础教育之所以难以从/应试教育0向素质教育转变,不能不说与多数教师只会/教0不会/育0有关。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6。5纲要6从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各构成要素提出了全新的理念,通篇贯穿了一条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主线,这条主线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体育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就势在必行。
体育教育互动的开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源,他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情感状态、个性品格等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学生、影响着学生,遗憾的是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消极的。目前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社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变,可以说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教育改革的步伐之大、触及问题之深也同样令人惊讶,体育教师若再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将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教育的功能是什么?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教育的多种功能、主要功能被一个次要的功能掩盖了:传授知识的桎梏与膨胀,挤占了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主要功能。信息技术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有可能把重点放到教育的主要功能上来。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信息技术使这一追求成为可能,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信息技术,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在功能,履行教师的真正使命。教师优势的丧失与教师功能的凸显并行不悖。面对每天排山倒海过来的新的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教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而且,由于年轻人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快的特点,教师反而会处于劣势。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功能的丧失。恰恰相反,由于教师可以从次要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真正的功能才更加凸显出来。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师生交往民主化赋予了教师角色以新的内涵。体育教师应从/传习式0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正视理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建立在反思理性基础上的教育研究本质上是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它旨在使教师获得一种内在启蒙和解放的力量,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新的探询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212 体育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体育教师
学术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发展要求的反映。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学术发展的水平、思维方式的转变,决定着学科发展的走向和重心的转移。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师内涵的挖掘和理解越来越深刻和丰富,体育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依据/与时俱进0的价值尺度对学校体育教育作出哲学层面的挖掘和解读,确立学校体育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发展责任的担当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也2 我国现代体育教师角色的发展取向
角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师角色随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革而演变,教师角色规范也会表现出动态的特点,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观念更新使之具有时代感与生命力,体现出社会与时代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由于不同时代里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在变化发展,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变化发展,当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由于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不同,教育的特征便产生了差异。分析时代变迁对体育教育的启示,认清正在出现的新社会特征和现实对体育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发现当前体育教师与未来要求的不足之处,寻求体育教师的发展使体育教师具有与变革的社会协同演进并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力。
不同的历史时期及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不同,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体育教师经历了从/教官)教练)教师0的演变过程。从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特征的比较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责任随之加重,原有的角色内容及要求也必须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有所了解,而且还要抱着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角色,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不断的适应与调整。社会变迁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于是包括教师素养在内的整个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11 体育教师的解放
我们用僵化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育,将之放在固定的模式里,教育就变得如此死板、枯燥,没有一点生气。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生命的成长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92 体育学刊 第11卷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独特使命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不在于我们的无知,而在于我们的已知。我们对世界的表达极大地受制于我们已经掌握的表达方式。体育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方式。体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体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力、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与此同时实现教师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
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的角色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很多理念、设想,应该说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的,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或者科学研究素养不够,或者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而使很多好的计划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无法实施。教师角色的发展可以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景的了解往往肤浅,因此提出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体育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
纵观体育教师角色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也是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军国民教育思想体系下的教官,到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教练,再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育人的教师,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依归。体育教师从思想情感
[编辑:李寿荣]
的表达、教学内容的感悟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努力,体现人文教育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有责任把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潜移默化地传送给学生,把对人的理解和关爱、同情和悲悯之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你优雅的风度、文质彬彬的举止,言必有中的谈吐中感受到浓郁蓬勃的人文气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程还多停留在文本层次,理念要转化为现实真正的操作者是教师,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决定着改革能否深入。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就是学生的课程。教师负载着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使命,这种神圣使命的完成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体育教师更要顺应信息化、全球化和学习社会的趋势,更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2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881
[3]梁晓刚.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4]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51
[5]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1231
[6]周 强,王 观,王天佩,等1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1体育学刊,2002,9(1):100-1031
[7]陈娇霞,靳贤胜1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回顾与展[J]1体育学刊,2003,10(5):63-651
[8]谭 华.学校体育: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J].体育文化导刊,2002(2):91
[9]易东平.对技术时代中的教师素养的分析与批判[J].学科教育2003(4):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