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探索2014年第ll期 论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宁 波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 高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在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输出上有着很大的作用。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 主体部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既是高职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设置 合理的专业和课程开发,推进老师“教、学、做”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的人才社会评价方式是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 技术技能才人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模式;推进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教育目标的调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 和发展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而经历了几个阶段。总体来 说,从高职教育的形成到现在是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早在1998 年,国家就提出“实用人才”的概念,这是高职教育的起点,对于 它的要求也低点。进入新世纪,2002年,也是在我国高校的大扩 招的大环境下,国家顺势提出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 才”的目标。2004年在新形势下国家又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 的新目标。直到2005年,国务院正式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 技能型人才”的战略决策,并一直坚持至今。这一目标决策的提 出,适应了当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 方向。 高职教育紧迫经济转型的步伐。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上世纪8O、9O年代随着经 济的膨胀发展,基层技术人员的数量出现大量缺口,远远不能满 足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人才, 没有人愿意进入基层参加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是高职教育产生 的起始原因。 大学扩招催使高职自我定位。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招生 急剧增加,高职学院数量也在此时激增。新世纪后,国家取消了 包分配,包就业的老模式,改为学生自谋生路,毕业生和企业双 向选择。这批扩招的大学生膨胀式涌入社会,一时出现了就业难 的问题。这时的高职认识到要培养“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 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走出象牙塔,走 进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此时教育部也提出了“坚定不移走 ‘产学研’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化的教育理念初步形成。 经济结构转型带动高职人才培养转变。经历了十几年的粗 放式发展方式,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 起来,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续,不科学,所以转型迫在眉睫。 经济的转型要求高职毕业生除了具备高技术技能外,还要有着 开阔的视野,技术革新的能力,技术应用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 力等等。实现培养这些人才的目标就要求高职学院创新、调整人 才培养模式。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人才的分类,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着不同的认识。“人才 四分说”是国内目前认可度最高的一种分类方式。具体说来这四 类人才就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 【文章编号】1007—4244(2014)11-245-2 才。而后两种人才都是通过高职教育这条途径培养形成。这两类 人才大多工作在社会生产的一线上。用着自己的劳动创造属于 自己的价值和报酬。技术型人才大多在工程型人才的策划.设计 等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应用管理和所学专业技能进行生 产。技能型人才主要在工程型人才的策划。设计等转变为实际产 品的过程中,凭借自己专业所长,操作现代机器来生产。例如:制 药厂里的管理人员,药品生产车间的生产组长他们都属于技术 型人才;而药剂的添加,催化剂的添加人员则属于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综合能力强,有着较高职业素 养,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较高的创新能力,较 强的学些能力。他们大多工作在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线上,在实 现中他们常常被俗称为“蓝领”。高素质强调的是他们的核心竞 争力,主要是指情商方面;而技术技能则强调的是他们的专业技 能,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智商方面。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对于高职生来说找准自己的定位很 重要。要明白有些岗位有着研究生,本科生,所以他们要扬长避 短,在技术技能上提升自己。具备了高技术技能,高素质的学生 现实点说可以更容易就业,他们往往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方 向,把握自己的机会。进入职场后有很强的目的性,能够迅速融 人工作环境中。 所以,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高职生对于自身而言就是保证就 业,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提高声誉,保证生源,社会而言稳定社会 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对于国家而言就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动 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 2000年的高校扩招后,之前的中专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 借着这次春风升级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是档次升上来了,教 学方法却没有跟上来,很多课程,很多专业依然沿袭着中专的那 套模式,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很不足的。不能提高学生实际动 手能力,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现象很普遍,无法适应社会对他们 的要求。 (二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盲目跟风现在严重,例如,之前IT行业火爆,众高职学校纷 纷开设Ⅱ专业,现在物流有热门,这些学校又大开物流专业。学 校的决策仅仅依据一时的社会需要,为了满足生源盲目设定专 业,殊不知就是因为大多数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社会用 245 理论前沿2014年第11期 工的起伏的变化。物流是偏文的,n’是偏理的,学校都没清楚自 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室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才有 己的定位,混淆一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怎么能高。 (三)社会实践少 方向。其他的各项工作要仅仅围绕专业建设来发展、来规划。第 二,专业培养要依据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 化的。例如,之前IrI.行业需求量大,而现在随着电商的不断壮大 对于人才需求量也是不对变化的,对于专业的需求也是变 很多高职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化学实验条件差,设备不全,远 化的,远不能满足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自己动手能力的需要。指导老师 自身的实践技能缺乏,因为学校政策的原因,对于实践不够重 视,化学指导老师工作积极I生也不高。据了解,一些高职学院,安 发展,物流迅速崛起,并且已经收到国家层面的关注。所以,及时 调整,革新专业培养模式很重要,还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 排给化学实践课指导老师的课酬还不及理论课老师的三分之 量。学校如企业,毕业生是产品,产品质量是学院长足发展的重 二,基于这些种种原因,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培养出来 要前提。 的学生学到的只是老师照本宣科的空洞内容,动手能力差,不能 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四)投入经费不足 培养学生的能力越强,就需要学校投入越高的经费,而高素 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周期,高成本的过程。若学校没 有强有力的支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如今,高职学校由于科 研力量弱,科研经费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专项拨款和学生 学费,而高额的设备,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建设能很快消耗这 部分资金。所以直接阻碍着高职学校的发展。 (五)生源少、生源质量差 在职场中,专科生和本科生有着无形的区别看待,这种区别 看待既来自企业也来自同事。所以高考学生在选择院校时能上 本科院校都去本科院校了,没人愿意去高职。加之其他原因,导 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大多很低,生源质量不高。这种影响也带 到了他们入学后的教育中,由于基础差,底子薄,高职学生的学 习能力普遍差,他们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一方面,高 职院校不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没有对他们进行学前的专 业培训。两方面原因致使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中,困难重重。 四、实现我国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依照市场需求合理设定专业 生源紧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些高职学院还在盲目设定 新专业。先不讨论他们在设定新专业时有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社 会调查,就他们设定的专业而言,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 都不明确,甚至在学院内部个系之间在设定这些专业时都有重 叠的只是在名字上不同罢了。例如,有的高职学院里《材料构成》 这个专业课在化学学院里面开设了,而在材料学院里又有一门 叫做《材料分析》的课程,两者名字不同,但是教授内容大同小 异,严重浪费学院资源。因此,高职学院在开设专业时,不能紧盯 着眼前利益不放,要在开设这些专业前实实在在地考察市场,深 入社会调研,增加专家研讨,对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以及 以后的就业前景综合考量,形成科学的可行性报告分析,在上报 学校党代会讨论。 (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改革专业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对于高职学院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专业 培养是一所高校生存的前提,是其他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命 线。只有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他的教学设备建设、实训 (三)加强实习实训 如今的大多数高职都是自己关起门来建设专业,这样不行, 要敞开大门,积极了解企业需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 岗实习”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高职学院提高人才的能 力。政府方面也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的发展中来,共同合 作,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法,一方面既保证了自己的用人需 求,也解决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高职也培养了 能适应公司需要的人才,提高就业率。早在2006年教育部16号文 件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这些方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双 赢。 (四)加大资金投入 高职学院的资金来源不能仅仅靠学费收讫和少量的财政补 贴,应该积极探索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例如可以在学校建设岗 位培训平台,在培养自己学生的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承接 企业的培训计划,既增加的学校收入又提高的人才培养的方式 方法。还可以转移企业研发项目,例如,将某某制药厂的药剂配 方项目拿到高职学校做,利用那里的化学实验室,形成产学研一 条线和经费合理使用的良好局面。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 标,就要去陈革新,瞄准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 学校发展模式,加大投入,实施积极的校企合作,尽量让每个学 生都能真正的实习锻炼在就业之前,让他们明白社会对他们的 要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够成熟,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 培养合格高职生的重任就落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身上。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王立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2014,01:125. [3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 国高等教育,2014。02:3 1—33. [4]郭俊朝,陈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重构叨.职高通讯, 201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