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定程度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缓解了就业压力。
B. 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C. 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5G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D. 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一定程度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缓解了就业压力”应改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C项,表意不明,“三个”是形容“欧洲国家通讯公司”还是形容“技术人员”,不明确。
D项,句式杂糅,“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和“这种新型疫苗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杂糅,
试卷第1页,总16页
可保留其一。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________ ②甫行数里____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3)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同“邀”,邀请, 行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 ②句意:刚行走了几里地。行:行走。
【答案】①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句意: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试卷第2页,总16页
②重点词:儿女,指孩子。吠,叫。句意: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从【甲】文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以看出,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共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3.(1)请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写的三件事。
3.(2)请结合全文,在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句子。
3.(3)请思考并说出三个小故事能组织成一篇文章的一个理由。 3.(4)标题“只有跑起来,才会有风”有什么含义?
3.(5)相信可爱的你也有过因“跑起来”而感觉“有风”的体验,简单说说吧。
【答案】(1)①酷爱骑行的朋友坚持训练,最终骑上川藏线,感受到幸福和美好;
②同事为了去国外探望自己孩子时没有语言障碍,坚持学习英语,最终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③“我”受到朋友的鼓励,捡拾曾经的文学梦,坚持写作,最终有所成就。 【解析】(1)回答本题,要先筛选出信息区间,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基本模式进行概括。从“很多人大着舌头,吹牛要沿着川藏线,一直骑到拉萨去。他当时也在场,这正是他心中的愿望”“金秋时节,大家突然得
试卷第3页,总16页
知,他已经骑行在川藏线上”“当他面对着满天眨眼的星星,面对着浩瀚而宁静的然乌湖时,那份从心底荡起的幸福感,就会突然呈现”可知,第一件事是酷爱骑行的朋友坚持训练,最终骑上川藏线,感受到幸福和美好。从“我有一个同事……为了将来探望孩子时,没有语言障碍,他开始如中学生一样学习英语”“我们突然发现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居然可以听懂整段的英语演讲”可知,第二件事是同事为了去国外探望自己孩子时没有语言障碍,坚持学习英语,最终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朋友对我说:‘你的文字写得很好,千万不要放弃啊。’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开始捡拾自己的文学梦。慢慢地,我从每年发表几篇,到十几篇,到几十篇,上百篇,甚至和一些编辑成为了好朋友”可知,第三件事是“我”受到朋友的鼓励,捡拾曾经的文学梦,坚持写作,最终有所成就。综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2)不如慢慢跑起来,跑起来才会有风。
【解析】(2)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画线处需要填的内容,再将其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从“总而言之”“才会看到更加斑斓有趣的风景,学到新的本领,遇见更加有思想,有魅力的人,拥抱无限精彩的世界”可知,画线处的内容是对前文的总结,具体来说是对前文三个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的总结。三个人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只有跑起来,才会有风,才会无限地接近梦想”。再根据“与其抱怨……”可知,画线处的句子应以“不如”开头,故可填“不如慢慢跑起来,跑起来才会有风”。
【答案】(3)示例:因为三个小故事的主题相同,都是紧紧围绕同一个主旨展开,即只有跑起来,才会有风。
试卷第4页,总16页
【解析】(3)本文是一篇散文,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并不统一,却能串联在一篇文章里,是因为它们想要表达的主旨相同,即只有跑起来,才会有风。这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答案】(4)“跑”是指努力行动,开始做,开始尝试;“风”是指随之而来的成就、幸福;对于梦想和渴望,只有行动起来并坚持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成就。
【解析】(4)从文章中的三个故事来看,“跑”具体指的是朋友出发去西藏,同事“如中学生一样学习英语”,“我”“开始捡拾自己的文学梦”,这意味着“跑”就是要努力行动,开始做,开始尝试。“风”具体指的是朋友“面对着满天眨眼的星星,面对着浩瀚而宁静的然乌湖时,那份从心底荡起的幸福感”,同事“可以听懂整段的英语演讲”,“慢慢地,我从每年发表几篇,到十几篇,到几十篇,上百篇,甚至和一些编辑成为了好朋友”,这意味着“风”是开始尝试后所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幸福。由此可见,对于梦想和渴望,只有行动起来并坚持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成就。综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5)示例:进入七年级后,课程由小学的三门变成初中的七门,我没有害怕和退缩,而是选择了用行动来适应变化,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并进行复习,一点一点尝试和努力,最后不但适应了初中的生活和学习,还找到了自信,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 【解析】(5)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跑起来有风”指的是对于梦想和渴望,只有行动起来并坚持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成就。答题时举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将其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即可。比如,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学习上的难点,如何通过自己
试卷第5页,总16页
的努力化解了自己与朋友间的隔阂等。
4.(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2)请简要概括第④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4.(3)作者为什么说透风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A. 我国古代工匠为了解决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容易产生糟朽的问题,巧妙地制作了透风。
B. 因为西配殿的金柱砖雕透风位置非常隐蔽,所以200多年前的两份春节曲目戏折才能保存完好。
C. 透风是一块带有镂空雕刻的砖,它让建筑通过自然通风来调节墙体附近木柱的湿度环境,从而保证了木柱本身的干燥状态。
D. 当你沿着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墙行走的时候,如果想知道墙体哪里有木柱,只需找到“透风”即可。 【答案】B
【解析】(1)B项,联系第②段,“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如果不经常通风干燥的话,很容易产生糟朽。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我国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巧妙地制作了一种“空气循环器”——透风。” 可知,这两份春节曲目戏折保存完好的原因是“通风”“空气循环”,并非“位置非常隐蔽”故B项说法不符合文意。
【答案】(2)说明了什么是透风及透风的工作原理。
【解析】(2)仔细阅读第④段可知。第一句“所谓透风……”和第二、三句“通常工匠……就被称为透风”均介绍了什么是透风;第四句和第五包则具体介绍了透风这种通风方式的工作原理。据此,不难写出答案:说明了什
试卷第6页,总16页
么是透风及透风的工作原理。
【答案】(3)古代工匠为了解决木结构建筑中封闭的墙体里的柱子容易产尘糟朽的问题,巧妙地利用古建筑材料制作了透风。开且将透风的砖雕做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兼有文化性和艺术性,对古建筑整体而言,既实用又美观。所以说,透风的使用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解析】(3)“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出现在第⑦段末尾,学生可从本段导找答案。通读第⑦段可知。“他们不拘泥于仅仅在实体砖上开洞来满足墙体内木柱通风需求,而是将砖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这句话的前半句体现了“古代工匠智慧”,后半句体现了“古代工匠艺术”学生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5.(1)从上面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
5.(2)请你将宣传标语补充完整。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宣传标语:比拼环保创意, 。
5.(3)低碳生活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请你提几条建议,并说说这样做的意义(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大多数人能关注低碳生活。
【解析】(1)从表格中得出信息时,一定要联系表格的标题,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整理归纳表格数据可知,“肯定关注”低碳生活的人和“一定程度上关注”低碳生活的人所占比例分别是33%和50%,据此可得出信
试卷第7页,总16页
息,大多数人能关注低碳生活。 【答案】(2)探索低碳未来
【解析】(2)拟写宣传标语,要注意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本题围绕“环保”主题,按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示例:选择低碳生活、探索低碳未来、树立低碳理念等。
【答案】(3)示例一:随手关灯、回收废旧物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
示例二: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汽车出行等,既可以节约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解析】(3)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本题需围绕低碳环保提出建议,如减少空调的使用,乘坐公交出行,使用再生纸,使用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最后根据具体的建议说说这样做的意义即可。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6.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天性极端温和;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③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解析】解答本题,要了解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里有关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
试卷第8页,总16页
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答题即可。结合康克清的话“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也喜欢读书”“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等即可概括出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校园读书节的开展,激起了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热潮。 B. 引导学生清晰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关键。 C. 行人、司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 D. 漫步在秋天的校园里,火红的枫叶和朗朗的读书声,飘然入耳。 【答案】B 【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试卷第9页,总16页
2.(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②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2.(3)选文第二段作者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A. 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 矜:夸耀 B. 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 疾:痛恨 C. 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 善:善良 D. 有弗窃笑之者乎 窃:暗中 【答案】C
【解析】(1)C项,句意为: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善:长处。
【答案】(2)①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
②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
【解析】(2)①为:做。志:意志。笃:坚定。 ②彼:他。固:固然。上:超过。
【答案】(3)作者认为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人们痛恨厌恶,鄙弃轻视那种“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的学习态度;人们会称赞、羡慕那种“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
试卷第10页,总16页
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的学习态度,从人们对这两种不同学习表现的态度对比中可见。
【解析】(3)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人们痛恨厌恶,鄙弃轻视那种“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的学习态度;人们会称赞、羡慕那种“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的学习态度。所以作者认为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3.(1)本文围绕“长满老茧的手”展开情节,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3.(2)请分析第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3)文章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4)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长满老茧的手”,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感受。 【答案】
(1)①用长满老茧的手迅速(灵巧)地摘豆荚
试卷第11页,总16页
②吃惊、有趣 ③肃然起敬
【解析】(1)解答时,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然后再分章节把握各部分情节。经过分析概括可知,①处母亲:用长满老茧的手迅速(灵巧)地摘豆荚;②处填写“我”看王妈用长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搓麻绳时,内心是吃惊同时感到有趣;③处填写“我”看到老大娘用长满老茧的手教我们砍玉米杆时,是肃然起敬的。
【答案】(2)第②段交代“我”在车上看到老妇人的长满老茧的手引起了我的注意,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回忆过去生活中遇到的“长满老茧的手”作铺垫。
【解析】(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第②段写在公交车上,“我”因老妇人长满老茧的手,陷入了回忆中,引出下文,同时为下文写“我”回忆过去生活中遇到的“长满老茧的手”作铺垫。
【答案】(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左旋右转”“ 搓呀搓呀”两个动词, 生动的写出了王妈搓麻绳时手的灵巧、动作的娴熟。
【解析】(3)首先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左旋右转”“ 搓呀搓呀”两个动词, 生动的写出了王妈搓麻绳时手的灵巧、动作的娴熟。
【答案】(4)示例:我的身边,也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它温暖而质朴,从小到大呵护着我,那就是奶奶的双手,这双手如文中所说的一样,长满老茧,但异常灵巧,这对我来说这就是童年记忆中的温暖。 【解析】(4)文中作者写了四双长满老茧的手,不同的人却有着同样辛劳
试卷第12页,总16页
的生活经历。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王妈长满老茧的双手在搓麻绳时“显得异常灵巧美丽”,老大娘长满老茧的双手教“我们”砍玉米杆,公交上老妇人长满老茧的双手让“我”陷入回忆。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身边拥有“长满老茧的手”的人,这个人可能是祖父、祖母或者陌生人,谈谈对其的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4.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
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两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
试卷第13页,总16页
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乏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第⑤段中画线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替换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文中表时间、数 量、程度、范围等内容的词语上。通过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据此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问题时可借鉴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去掉”+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只要明确“一般来说”表示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进而结合以上答题模式来回答即可。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5.
(1)根据语境,为文中画线的字注音。 憎恶( ) 轻觑( )
试卷第14页,总16页
5.
(2)根据拼音,依据规范正确写出汉字。 miè视( ) 游yì( )
5.(3)解释“间不容发”在文中的含义。
5.(4)查字典,“萏”的笔画共有( )画,第七笔是( )。 【答案】(1)zēng, qù
【解析】(1)“憎恶”的“憎”应读作“zēng”,“轻觑”的“觑”应读作“qù”。 【答案】(2)蔑, 弋
【解析】(2)“miè视”应写作“蔑视”,“游yì”应写作“游弋”。 【答案】(3)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解析】(3)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根据“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可知,这里是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答案】(4)十一, 竖
【解析】(4)“萏”的笔画共有十一画,第七笔是“竖”。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6.
名著导读。
试卷第15页,总16页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___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浪漫, 明, 吴承恩, 大闹天宫
【解析】结合对名著的阅读可知,《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这一情节很好地反映了孙悟空反抗专治、追求自由、敢作敢为的精神。
试卷第16页,总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