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中学18-19学度高一下年中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要
。 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
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那么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B、脆弱性C、落后性D、分散性 3、某古代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并在经受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差不多无恙,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白渠B.郑国渠C.都江堰D.龙首渠
4、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能够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差不多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5、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秞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时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基本上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闻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6、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确实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②唐朝时期我国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③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④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那么材料说明当时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8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全然缘故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截了当的、真实的反映
9、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许多〕”。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C、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10、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以下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学习
A、机器生产 B、代议制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11、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纳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商,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产品要紧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 12、右图是中国近代火柴业留下的商标,依图推测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进展工业的内在动力是 A、政府放宽限制 B、列强放松侵略
C、爱国心的驱使 D、政治地位提高
13、下面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的情况表:
时期 甲午中日 战争前 甲午中日 战争后 类别 商办 官督商办 商办 官督商办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53 19 63 18 4704 16208 12465 5345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22.4% 77.6% 70% 30% 以上数据变化的缘故有①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的基础②帝国主义临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清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④戊戌变法扫除了近代企业进展道路上的障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右图是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对这一行为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反映了民国政府抵制日本经济侵略的决心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C、表达了清朝晚期实业求国的思潮
D、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15、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1927—1936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6、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差不多确立,这一结论的要紧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差不多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17、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差不多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1978年,中国差不多成制造业的中心 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18、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这说明邓小平获得了人民的敬重和拥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邓小平 ①坚持改革开放 ②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领导实施
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前两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20、以下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那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21、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看右侧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要紧缘故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 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长江三角洲被设立为经济开放区 D、浦东进一步开放开发的推动 22.亚当·斯密说:“发明美洲和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开辟“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历史人物是
A.达·伽马B.麦哲伦C.迪亚士D.哥伦布 23、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各民族的进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要紧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D、工业革命的逐步扩展 24、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通过的气味和间或粘在牙齿上的一点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要紧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进展起来 25、“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截了当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那个地方的“他们”是指/
A、葡萄牙与西班牙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D、英国与法国
2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全然缘故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27.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B、荷兰C、西班牙D、英国
28、狄更斯在其名著《雾都孤儿》中曾经如此描述过当年的伦敦:“泰晤士河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乌黑的河水连它们那粗大丑陋的样子也照不出来……泰晤士河两岸的建筑物都特别龌龊,河上的船只也是黑黢黢的……”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的要紧动力能源 B、出现了喧杂、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要禁止污水排放,保护环境 29、英国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有可能实现的愿望是
A、能够坐火车出去旅行 B、能够在公路上驾驶汽车 C、能够在电灯下看报纸 D、能够用电话与亲朋联系 30、右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够妨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A、石油化工业飞速进展B、飞机制造业大进展
C、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31、原始农业的要紧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器比较宝贵,在农业生产中特别少使用。 32、商周时期制瓷业由官府垄断,到了宋朝五大名窑出现后,民营手工业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33、下图这一情形的出现,其要紧缘故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先后开放了汕头、海南省、上海、上海浦东。
35、由于工业革命壮大英国的实力,因此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
分,共20分〕。
36、阅读以下材料:〔10分〕 材料一《醒世恒言》表达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方,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因此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族,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表达: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进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2分〕
〔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分〕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进展各有什么妨碍?〔2分〕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什么原因?〔3分〕 3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 农业总产值 1952年 483 1956年 582 1957年 604 材料二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特别好,变化特别快……有的同志担心,如此搞会可不能妨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依照材料一,分析1953—1956年新中国农业进展的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缘故是什么?〔3分〕
〔2〕依照材料二,分析1959—1960年我国粮食生产发生的变化。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缘故。〔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什么原因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发?(1分)
。 【四】问答题:依照设问,回答以下问题〔此题共10分〕
38、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展,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妨碍最为深远的发明分别是什么?〔2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1分〕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2分〕 〔3〕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进展有何妨碍?〔2分〕 〔4〕观看以下图片,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5BBCBC 6-10ABCCB 11-15ACCBD 16-20DCBDB 21-25DAADC 26-30CDCAD 【二】判断题 31-35ABABB
【三】材料解析题
38、〔1〕发明:改良蒸汽机、电;特点:科学与技术差不多紧密结合;〔3分〕 〔2〕经济组织:工厂、垄断组织〔2分〕
〔3〕妨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差不多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进展;〔2分〕
〔4〕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出现了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