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kcjy_qyrlz-2

kcjy_qyrlz-2

来源:尚车旅游网
Untitled Document 第二章 劳动法

点击打印

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劳动法的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要求

1.掌握劳动法的概念。 2.熟悉劳动法基本原则。

3.熟悉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和类别,类别包括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 法律、劳动行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以及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 国际公约和正式解释。

4.熟悉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包括: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 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5.掌握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以及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 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6.熟悉劳动法律事实以及法律事实的两种分类:劳动法律行为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P28-2 狭义-《劳动法》

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是指学科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3大内容:P30-31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原则(3个分项――基本、全面、优先保护)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 相关练习题:

*1.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

√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B.物质帮助权 C.报酬权 D.休息休假权 *2.( )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 √B.就业权和择业权 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 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3.所谓(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 A.基本保护 B.优先保护 √C.全面保护 D.部分保护

* 4.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工会( )共同参与决定。 A.企业 B.员工 C.员工代表 √D.企业家协会 5.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 )

√A.自由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的渊源类别层次:P32下-34 *四、劳动法的体系(制度):P37-39 相关练习题:

http://www.jingc.com.cn/course/qyrlzy_jczs_fjtffgr_j/kcjy_qyrlzy_jc...页码,1/4

2008-9-22

Untitled Document页码,2/4

6.( )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劳动法律 √B. C.劳动行规 D.劳动规章 *7.( )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A.劳动法律 B. C.劳动行规 D.劳动规章 *8.(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A.劳动法律 B. √C.劳动行规 D.劳动规章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

A.劳动法律 B. C.劳动行规 √D.劳动规章

*10.将①、②劳动规章、③行规是按照法律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11. ( )不具有法律效.

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12.( )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13. ( )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 14. ( )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A.法官法 D.判例法 √C.习惯法 D.成文法

* 15.(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A.劳动法的体系 B.劳动法的渊源 C.劳动法的原则 D.劳动法的内容

*16.(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17.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 )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 ). A.最高,非强制性 B.最低,非强制性 C.最高,强制性 √D.最低,强制性

*18.( )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19.劳动法监督检查的( )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A.内容 B.目的 C.客体 D.方式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P39 1、 *含义

2、 种类(3类):P40 3、四大特征:P41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客体):P42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力)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 三、劳动法律事实:P44 *四、我国劳动法的相关年限

http://www.jingc.com.cn/course/qyrlzy_jczs_fjtffgr_j/kcjy_qyrlzy_jc...2008-9-22

Untitled Document页码,3/4

1、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自1995年1月1日执行

2、2007年6月29日下午闭幕的十届全国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以145票赞成,一个未按表决器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将 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在1994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新法出台后,必将给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带来重大调整,同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将面临性的挑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乃至用人单位的全面经营管理势必受到深远影响。 相关练习题:

*20.(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行政关系 D.劳动服务关系

* 2l.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为其条件。 A.合并 B.具备 √C.分离 D.完整

2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 ) A.法律原则 √B.国家意志 C.劳动权利 D.法律渊源 23. ( )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 24.( )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A.法律文本 B.双方当事人 √C.劳动合同 D.法律渊源

25.( )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26.(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27.( )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A.劳动法律原则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关系

28.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 )调整。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 29.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 ),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A.劳动关系 B.法律关系 C.劳动合同 √D.双务关系

*30.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1.( )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劳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B.劳动行为能力 C.无劳动行为能力 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

* 32.劳动法律关系的( )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3.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4.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 )

http://www.jingc.com.cn/course/qyrlzy_jczs_fjtffgr_j/kcjy_qyrlzy_jc...2008-9-22

Untitled Document页码,4/4

A.劳动法律形式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 D.劳动法律事件 *35.(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36. ( )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http://www.jingc.com.cn/course/qyrlzy_jczs_fjtffgr_j/kcjy_qyrlzy_jc...2008-9-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