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夸奖式教学初探

夸奖式教学初探

来源:尚车旅游网


夸奖式教学初探

2006-12-20 字体: 大 中 小

夸奖式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用点头认可,微笑肯定,大姆指称赞,或是用夸奖的语言对学生给予鼓励,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夸奖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很有好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有如下体会。 一、学生需要夸奖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都渴望得到鼓励,特别对于那些心理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鼓励。有了鼓励,他们可以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有了鼓励,他们就有信心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我们老师利用夸奖代替训斥,利用夸奖代替高压,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知道,一个叛逆学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对学校,对老师完全失望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大多数常常受学校、老师的批评,也因为过多的训斥批评使学生没有尊严,没有自信心。尽管我们用高压把一个学生的违规行为暂时压下去,但学生本身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前进的动力没有解决,学生的转变最终没有解决。 学生有错可以进行批评教育,但并不等于有错必批,在批评之余,不要忘记夸奖鼓励。这种有错必批的传统思维,有时会起反作用,会

把学困生再往下推,最终影响他们的人生。夸奖教学是可以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当学生做错了,老师不要挖苦和训斥学生,而是耐心说理,用夸奖的语言去鼓励他。如:“你是行的”、“你是善良的”、“你是优秀的”、“你是很聪明的”或“我相信你”等,教师用鼓励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认识本身的不足,决心痛改前非。要教育一个学生,信任是最重要的,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对于那些已经犯了错的学生,最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 二、夸奖,能催人上进

人,大凡事业有成,都是他们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结果。没有上进的愿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人就会变得平庸了。目前,成绩一般的学生,大都与他们不想学,不求上进有关,若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进取,那么问题就好办了。夸奖式教学是能鼓励学生努力上进的一种好方法。对于尖子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攻克一道难题,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当他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夸奖肯定时,这种喜悦心情难以形容,这种优越感特别强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会努力追求,奋力拼搏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对于学困进生来说,当他们得到老师的夸奖,听到“你很聪明”、“你进步很快”或“你做得很好”的夸奖时,才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这种关爱,往往能鼓起人的勇气,催人上进。有不少人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克服自身的缺点,最终成才。著名散文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道:老师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这鼓励和支持,对我的成长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三、夸奖、能挖掘人的潜能

研究发现,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人擅长于跑,有的人擅长于跳,有的人即擅长动手,而有的擅长动脑。随着社会化的分工,他们大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去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一个个全国冠军,一个个奥运会金牌,是经过一次次失败而又一次次鼓励得来的,是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极限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本身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呢?我想,夸奖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老师能善于运用夸奖式教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学生的潜能就可以发挥出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的那样,“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习。”

往往有人认为,老师比学生见识多,学生必须按老师预先设定的规式去做。若达不到要求,老师就采用高压,或严厉批评,或当众斥责。这样,教师想当然学生按自己的意图去做,但效果怎样?我们很少有人去质疑它。这传统的教育方法,束缚了不少人的想象力,我们国人的创造力弱恐怕也源于此。作为教师,应对各类学生予以肯定,应多用夸奖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信心,尽管学生有错,适当鼓励还是比训斥效果好。当一个学生犯错,斥责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是表面的;而要使他根本转变,还应从实质抓起,抓学生思想的转变,这方面鼓励总比批评好。

学生做错了事,批评教育无可非议,但在批评之后,我们要巧用夸奖,给学生改过自新的勇气。对学困生来说,他们对待批评已是麻木了,反而对夸奖易于接受,最终可以根本转变他们。中学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发挥个性优势,挖掘自身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善于利用夸奖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成才就有希望了。 四、夸奖,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自古有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障碍。这种师道,使学生对教师畏而避之,师生间缺少朋友般的信任,亲人般的坦诚。教师那样至高无上的表现,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师生间距离拉大,容易造成教师板着脸说教,学生只是呆呆地听着。当学生有错时,教师对学生当众斥责,甚至以罚代教。有的教师动不动骂学生蠢,说他没出息,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试想,这种没有尊重,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又怎么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最终造致师生的距离越来越大。若老师能用夸奖式教学,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师生平等对话,这对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得到老师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夸奖的话时,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师生间增强了信任,那么学生很乐于亲近老师,尊重老师,爱自己的老师,当然乐于听老师的教诲。这时,学生对老师的爱,自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而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夸奖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在其它活动也可以运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夸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夸奖,给学生以鼓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夸奖式教学法,教育教学工作被动局面就可以打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可以实现。

(作者系湛江市坡头第二中学校长)

莫光华

赞美式教育别过头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伊怀杰

美国人讲话喜欢用大字眼儿,譬如:赞美某人或某事时经常会用诸如“我今生看到的最好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等极限词来形容。

或许这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关。美国人教育孩子向来是以鼓励夸奖为主,从幼儿园、课堂到家庭,孩子无不在鼓励赞许声中长大。孩子把赞许当成了一种言行方式传承下去,就形成了全社会范围的赞美文化。一般来说,赞美总不该算是坏事,在人际交往中有时更是善意和礼貌的象征。然而,对少儿一味地夸奖,对于他们的成长就未必是好事了。最近,美国一些专家对这种赞美式的少儿教育方式提出了警告:赞美无过,但别走火入魔。

专家们说,其实这种赞美式教育在美国的历史并不长。在经历了越战、水门事件、石油危机、经济萎靡等“挫折”后,从上世纪80年始,美国进入了一个重树信心的时代。美国人也开始把少儿教育问题拔高到提高自尊的高度。

一些美国人认为,提高自尊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美国育儿专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宣传鼓动更强化了这种观念。“自尊”一词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时髦字眼,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提高自尊”培训班。不仅如此,“自尊”更在有些美国人当中形成某种程

度的心理障碍:一些教师不再用象征不及格的红笔打分,不再纠正学生的文法和拼写错误,事情越发走向极端。

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自尊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为从小就觉得自己没有用的孩子会在心理上先垮掉,这往往会为犯罪打下伏笔,但他们同时也指出,赞美与提高自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实的夸奖和赞美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反而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为看似不懂事的孩子,其实也能分辨出大人夸奖言辞的真伪。在赞美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遭受过批评的孩子相比,更难承受批评的挫折。

美国青年人在吵架时经常会用“Grow Up!”(懂点儿事吧!)或“Loser!”(一事无成的家伙!)等字眼,这就是说没人再像你父母那样把缺点当成优点来夸奖你了!一些专家指出,这些用语的背后其实体现着对这种赞美式教育的否定。中国民谚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多一些批评,少些赞美,其实并不是坏事。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浅谈应该如何赞美孩子案例分类:二代教育作者:总裁学习网点击量:66时间:2013-07-03 简介: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美好事物表示肯定的一种表达,父母对孩子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家庭更和睦、父母和孩子的亲情更深;我们对朋友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我们与朋友的友情变得更好;我们对同学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我们更好的与同学交往,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友谊,适当的赞美孩子,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孩子同样的希望得到父母的赞美,父母的赞美,不仅可以增进和孩子的亲情,还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更好的开发自己的兴趣,恰如其分的赞美孩子,是父母在二代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可是,如何赞美孩子才是正确的呢?下面的文章给出了一个案例,我们来看下吧。

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喜欢听到别人在赞美自己时多说些细节。例如,如果称赞一个女人漂亮,你说:“你真漂亮啊!”她听了会高兴,但可能会想你只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说:“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长,每次我和你说话,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们真是太漂亮了。”经过你这么一赞美,她从此会对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愿意和你做朋友了。 总裁学习网建议:每次要赞美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前面我说的两种好处——感

受到真诚和增强自信之外,他也会因此知道父母的价值观,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么。

到位的赞美是可以练习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做一个游戏——“赞美比赛”。我让他选出这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可以是表哥表姐或表妹,可以是奶奶或外婆外公,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爸爸或妈妈,而我,也选出一个想赞美的人。

接着我俩一人拿一张纸,在纸上写出我们想赞美那个人的理由,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想赞美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

通过这个游戏,我可以从儿子辩论时所列举的理由中,很巧妙地知道他最在乎什么、他的价值观、他这个星期的活动内容、他的情绪状态,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辩论中带着他,帮助他练习欣赏别人的优点和“会说好话”,奠定他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视角和能力。

但是,切记,言之有物的赞美必须是有度的,不要为赞美而赞美 自从亲子教育专家鼓励父母要多赞美孩子以后,向来不会赞美孩子的中国父母,受教之余,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有些时候又变得过度赞美,浮滥的赞美反而成为孩子不敢尝试、裹足不前的绊脚石。

举个在家里最常看见的例子: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看见了,为了鼓励妹妹,便故作激动状地拍手叫好:“画得真棒!妹 妹真聪明!”一旁的姥姥看见了,也跟着鼓掌称好。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妈妈兴奋地告诉爸爸今天妹妹有多能干,爸爸于是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兴奋,继续涂鸦。

接下来的几天,相同的场景又出现了几次,可是妹妹在连续开心地画了几天之后,突然就不再喜欢画画了。妈妈和姥姥觉得很奇怪,问妹妹:“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吗?怎么不画了呢?”妹妹撅着嘴,摔掉彩色笔说:“我不喜欢画画!” 你知道问题有可能出在哪儿了吗?

一开始,妹妹确实觉得兴奋,也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画画,妈妈和姥姥就很高兴,就说她是聪明能干的好宝宝。可是她还小,或许是她的绘画能力有限,或许是她根本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又或许是她根本就不喜欢画画,于是她很担心,担心她的“不能干、不聪明”会被妈妈和姥姥发现,而发现之 后,她们就会不再喜欢她了。所以,她就拒绝再画画,并且说自己不喜欢画画,免得继续再画下去,露出马脚就麻烦了!

总裁学习网观点:有的孩子起先喜欢弹琴,后来学着学着就不喜欢了;喜欢绘画,学着学着又不喜欢了;喜欢溜旱冰,后来连旱冰鞋都

不愿意再碰一下了。而这些孩子在父母口中“真让人操心,做什么、学什么都没有个定性”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度、没有节制的赞美令他们心生担忧。

所以,赞美要“有节有度”,而且要“理由充分”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在一旁看见了,开心地说:“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

“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赞美她确实有的成就:“能拿笔画画”,而不是“画得真棒”。

“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这个成就,是她目前可以达到,继续努力练习还可以进步的。因此,给了妹妹继续努力的目标。

“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有了这个充分的理由,妹妹就知道画画不仅要画得像,漂亮的色彩也是要素之一,而她,是具有这个能力的。

此外,我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我们不能为了赞美孩子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会带来几个结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骗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顺 着学会了说瞎话来哄人;二是过度赞美让孩子

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胀,不能应付没有赞美时的失败挫折;三是当孩子确实不具备该项能力时,因为我们的赞美,他害怕让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爱,因此可能会焦虑难安,更受挫折。

此外,赞美有很多方式,令对方最受用的赞美才是最有价值的 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孩子对奖赏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为了让赞美更具强度和效力,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喜欢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赞美他,有些孩子却对此觉得尴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欢物质上的奖励,有些孩子却只喜欢亲密的拥抱和亲吻。这些都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和他们对快乐感受的 诱因有关。 所以爸爸妈妈最好平时就能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哪一种赞美方式是孩子最喜欢的,哪一种又是我们最喜欢的。当大人孩子都知道对方最喜欢、最受用的赞美方式之后,才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对方身上,赞美也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和强度。

读大三时我在一个国际学校辅导室里实习,有一次辅导室配合学校的春游活动去爬阳明山。当时那个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除了来工作的外国高级白领之外,还有很多都是颇有成就的海归学人。那天中午,我们带着几十个小学生到一片绿草如茵的野营区野餐,坐定后,孩子们很快地从背包里拿出家长早上准备的野餐 盒,唯独有个念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迟迟不肯把餐盒拿出来。

我悄悄地把他带到一棵背着同学的大树底下,蹲在他身边柔声问他为什么不把餐盒拿出来。这个有位在法律界赫赫有名的优秀母亲的男孩,扭捏地说:“因为 今天早上我妈妈在我的餐盒上绑了个红色的大蝴蝶结!我在半路上拆了半天都拆不掉!”我强忍住笑意,问他为什么妈妈要绑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呢,他说昨天晚上家里有背唐诗比赛(这些孩子虽然是中国人,但因为出生在美国,中文基础都很差),他赢了妹妹,妈妈为了奖励他,也为了让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光荣,所以就在他的 餐盒上绑了个代表荣誉的醒目标志。可是妈妈眼中的荣誉标志,却是这个8岁小男孩不愿承受的尴尬和丢脸!

总裁学习网认为: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和奖励孩子,请记得一个原则,接受赞美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满足父母的需求和想法。

总裁学习网观点:在生活中,我们大人都希望可以被别人认同和赞美,孩子了同样的希望被赞美,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赞美,会使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多关于二代教育的相关知识,您可以免费点击咨询管理专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