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意见稿)
1 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 1.1 标准制定背景
家禽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水平下对家禽目标性状进行度量的过程。性状度量是获取测定对象某一时间段、某一性状的外在表型值,而表型值则是环境与遗传互作的结果,是透过表相评估家禽可遗传能力的客观依据。因此,生产性能测定是家禽育种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测定、评估、选种的流程开展育种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遗传改良效果。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和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中都把性能测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与管理规范,保证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准确性、规范性和可重复性。
家禽生产性能测定结果的判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首先一些家禽质量与数量性状的划定和度量非常复杂;其次不同禽类生理习性差异也较大,如鹅是季节性繁殖的,鸡鸭一般都能全年产蛋,再者即使同种禽类生产性能差异也较大,如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羽肉鸡,42天可达2.8 kg以上,而达到相同重量的黄羽肉鸡优质型则要饲养到100天以上。因此要有一套统一的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才能保证测定数据的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现有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的制定为我国家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家禽资源保护与评估、新品种培育、生产性能测定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然而标准制定已经有12年的时间,如今家禽品种培育技术较12年前已有较大进步,各种测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原标准主要技术内容需要做较大修改才能适应当前家禽遗传资源保护、遗传育种、生产、质量监测和推广的需要。
现有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够全面,如原标准中只涉及到鸡、鸭、鹅等禽种,对于近几年发展迅猛的肉鸽、鹌鹑等特禽未列入其中; 2、不够科学,如标准中快大型肉鸡、蛋鸭的育雏育成阶段的划分与实际生产中出入
较大,黄羽肉鸡分为快速型、中速型和优质型,按照统一的阶段划分显然不符合生产实际;蛋重的概念部分,应规定某一统计期内平均蛋重及总产蛋重量等。3、不够先进,原有标准的相关技术参数不能体现现有家禽育种与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如一些蛋品质指标的测定原标准中还是采用最为原始的测定工具进行度量,现有已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设备等。
综上所述,原有标准已严重不适应我国家禽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的修订工作迫在眉睫,通过修订使标准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和权威,并具有先进性,为家禽科研、教学、生产和推广单位开展家禽性能测定提供科学标准,对推动我国家禽遗传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任务来源
根据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农业部关于支付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等项目资金的通知》(农财发[2016]29号),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农业行业标准修订项目,项目计划号为:农财发[2016]29号201637。
2 主要工作过程 2.1起草阶段
2016年8月,项目下达后,成立了以高玉时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标准修订小组,收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的相关资料。
2016年9月,起草小组广泛开展调研工作,向有关家禽教学、科研和家禽企业的专家进行咨询和调研,征求原标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需要的修订的内容,掌握修订该标准的第一手资料。
2016年10月,在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起草小组编制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修订方案,并邀请相关专家对本标准修订方案进行论证。
2017年3月,根据调研结果和修订方案专家组意见,标准起草小组于完成了标准草案的第一稿,召开起草小组会议逐条讨论,并邀请相关专家点评。
2017年9月,起草小组对标准草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
稿。
2.2征求意见
2017年9月,发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西畜牧兽医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共发出征求意见稿21份,收到返还意见18份。
2018年3月,标准起草小组对收到的专家意见,进行整理,相同的意见进行合并,汇总了39条意见。召开标准起草小组会议,逐一对专家意见进行处理,采纳了其中的35条建议。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初步形成了标准送审稿。
2.3预审阶段
2018年5月,受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托,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组织9位专家于2018年5月24日对农业行业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修订(初审稿)进行了预审。专家组由文杰、王金玉、卢立志、孟和、杨长锁、王志跃、姜润深、詹凯、陈益填等9人组成。专家组在听取了标准起草组汇报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对标准初审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质询,并查阅了编制说明等文件。
专家组认为:
(1)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对原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及其度量统计方法》(NY/T823-2004)的修订,符合生产和科研需要。内容叙述正确,文字格式规范。
(2) 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对鸡、鸭、鹅、鸽和鹌鹑等家禽的生产阶段划分、孵化、生长发育、产蛋与繁殖、肉用性能、饲料利用、肝用性能等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适用于家禽生产和科研。
(3)专家组建议:a)每条术语应有定义和相对应的度量的方法;b)生产类型调整按照肉用禽、蛋用禽和种禽进行划分,并调整为表格的方法描述;c)规范名词术语的英文表述;d)增加中英文索引表。
(4)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通过预审,并建议标准起草小组根据专家审定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形成送审稿,报全国畜牧业标准委员会尽快审定。
3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3.1 本标准制定的原则
本标准编制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要求,在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产业政策的要求的前提下,对标准制定的内容包括范围、生产阶段的划分、孵化、生长发育性能、产蛋性能、肉用性能、饲料利用性能、肝用性能以及其他性能等进行了规定。该标准的编制,在充分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和标准,采用和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尽量与国际标准靠拢。在起草过程中,力求文字简练,用语规范,通俗易懂,易于掌握,又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这是标准制定的原则。
3.2 主要技术内容确定及依据
3.2.1 依据的相关标准和参考资料
本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畜牧法》、《畜禽品种、配套系审定及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以及《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及其度量统计方法》(NY/T823-2004)等。本标准主要规定了范围、生产阶段的划分、孵化、生长发育性能、产蛋性能、肉用性能、饲料利用性能、肝用性能以及其他性能等,涵盖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
3.2.2 标准主要修订内容及确定依据
(1)增加了家禽各个生产阶段术语的定义
为便于准确理解和划分不同禽类和不同用途的禽类生产阶段,本标准增加了育雏期、育成期、育肥期和产蛋期的术语定义。这些术语定义主要是参考《家禽生产学》(2010年版)、《家禽育种学》(1991年版)、《中国畜牧兽医辞典》(1996年版)等文献资料。增加部分的内容表述如下: “2.1.1
育雏期 brooding period
雏禽出壳后需要借助于人工给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阶段。 2.1.2
育成期 rearing period
蛋(种)用禽自育雏期满后至接近性成熟转入产蛋舍前的生长阶段。 2.1.3
育肥期 fattening period
肉用禽自育雏期满后至上市的生长阶段。 2.1.4
产蛋期 laying period
蛋(种)用母禽从开始产蛋至淘汰的生长阶段。” (2)增加了鹌鹑和鸽子相关内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和安全的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几年鸽业和鹌鹑业发展迅速,对鸽和鹌鹑的育种、生产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育种和生产单位不断涌现,相关品种质量检测以及审定工作迫切需要规范各项测定技术。制订内容主要依据《特禽生产学》(2013年版)、《蛋鸽饲养管理技术规程》(GB/T 36196-2018)、《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遗传资源鉴定条件》(2016年讨论稿)等文献。本标准修订新增鹌鹑和鸽子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如下:
表1 新增鹌鹑和鸽子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
标准章条号 3.1.2 3.1.3 4.6 5.1 5.5.1.1 术语名称 活重 成年体重 全净膛重 开产日龄 代表品种、品系的平均蛋重 度量计算方法 鸽和鹌鹑禁食6h后的重量,单位为克(g)或千克(kg)。随机抽取公母禽各30只以上,个体称重后计算平均值。 肉鸽测定时间为43周龄,鹌鹑为22周龄。 半净膛重减去心、肝、腺胃、肌胃、肺、腹脂和头脚(鸭、鹅、鸽、鹌鹑保留头和脚)的重量,单位为克(g)。 鹌鹑按日产蛋率达50%的日龄计。 鹌鹑从22周龄开始取3个蛋重求平均值。 肉鸽:育雏育肥期(0-4)周龄。 肉用鹌鹑:育雏期为(0-3)周龄,育肥期为4周龄-上市。 附录A 生产阶段划分 种鸽:育雏期(0-4)周龄,育成期(5-25)周龄,产蛋期(26-285)周龄。 种鹌鹑:育雏期(0-3)周龄,育成期(4-6)周龄,产蛋期(7-40)周龄。 蛋用鹌鹑:育雏期(0-3)周龄,育成期(4-6)周龄,产蛋期(7-45)周龄 (3)修改了不准确的英文对照
旧标准制订的年代较为久远,限于当时的信息收集条件,原标准中一些名词术语的英文翻译和欧美习惯叫法有一定偏差,函审和会议预审专家均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为此标准修订小组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并且和国外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主要对以下名词术语英文翻译进了修改:
表2 术语英文翻译修改内容
标准章条号 3.2.2 3.2.3 3.2.4 3.2.5 3.2.7 3.2.9 4.4 4.5 4.8.6 4.8.7 5.4 5.7.8 6.5 6.6 术语中文 龙骨长 胸角 胸深 胸宽 胫围 半潜水长(水禽) 半净膛重 半净膛率 瘦肉率(肉鸭) 皮脂率(肉鸭) 高峰产蛋率 血斑和肉斑率 健雏率 种母禽提供健雏数 现有标准对应翻译 fossil bone length breast angel breast depth breast width shank circumference half-diving depth half-eviscerated weight percentage of half-eviscerated yield percentage of lean meat yield percentage of skin fat yield laying peak percents blood and meat spots in eggs percentage of healthy chicks healthy chicks produced per dam 修订后对应翻译 keel bone length chest angel chest depth chest width shank girth half-diving depth(waterfowl) half-eviscerated weight with giblet percentage of half-eviscerated yield with giblet percentage of lean meat yield(meat duck) percentage of skin fat yield(meat duck) percent peak percents of eggs with blood and meat spots percentage of healthy day-old chicks healthy day-old chicks produced per hen (4)增加了肥肝禽相关内容
由于鹅肥肝、鸭肥营养丰富,质地细嫩,风味鲜美,脂肪含量高达60%左右,且绝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欧美消费者将其视为世界三大美味之首。我国是鹅、鸭肥肝的主要出口国,肥肝鹅、肥肝鸭的育种与生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种鹅生产企业在科研、生产和推广中迫切需要统一的性能测定方法,因此本标准修订过程增加了相关内容。制订内容主要依据《肝用鹅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程》(NY∕T 3184-2018)、《中国鹅业》(2009年版)等文献。主要增加内容见表3。
表3 新增肥肝禽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
标准章条号 4.9.1 4.9.2 4.9.3 4.9.4 7.4 8.3 附录 术语名称 填饲开始日龄 填饲开始体重 填饲结束体重 肥肝重 填饲存活率 料肝比 生产阶段划分 度量计算方法 肝用型商品鹅或鸭正式进入填饲的日龄,单位为天(d)。 肝用型商品鹅或鸭在填饲开始之前的禁食6h后的活重,单位为克(g)。 肝用型商品鹅或鸭在填饲期结束,禁食12h后的活重,单位为克(g)。 经填饲后剖取的鲜肥肝重量,单位为克(g)。 商品鹅或鸭经过填饲期后存活的数量占填饲前的数量的百分比。 填饲期间生产单位重量的鲜肥肝所消耗的饲料量。 肥肝鹅(鸭):育雏期为(0-3)周龄,育肥期为4周龄-填词。 (5)增加了新型测定工具
原标准中蛋品质指标的测定设备均为原始的仪器,测定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测定效率也低,随着近年蛋品质多功能测定、蛋形指数测定仪、蛋壳色泽测定仪等新型蛋品质测定设备的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提高了蛋品质测定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标准修订过程中蛋品质指标测定增加了新型设备的使用等相关内容,主要增加以下新型测定工具:
表4 新增新型测定工具
标准章条号 5.7.1 5.7.5 5.7.6 5.7.7 性能测定指标 蛋形指数 蛋黄色泽 蛋壳色泽 哈氏(夫)单位 新型测定工具 蛋形指数测定仪 蛋品质测定仪 蛋壳色泽测定仪 蛋品质测定仪 (6)孵化修改为繁殖性能,并对原内容顺序进行了调整
孵化内涵太小,原标准中3.5种母禽产种蛋数和3.6种母禽提供健雏数并不属于孵化的范畴,将其列入孵化性能并不合理,因此本标准修订将孵化性能名词术语及有关内容调整为繁殖性能更为科学、更为准确。
(7)存活率单独列为一章
将原标准中生长中育雏期存活率、育成期存活率,产蛋性能中种母禽存活率,以及新增加的填饲存活率合并为存活率这一章,更为明了,层次更清楚。
(8)生产阶段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在附录中以表格形式进行呈现
原标准中 “速生型”和“优质型”等概念不科学,易引起歧义,新版本对此进行了纠正,统一以快大型、中速型和慢速型进行分类,更为合理和科学;原标准中肉鸡、肉鸭和肉种鸡未按快大型、中速型和慢速型进一步细分,不太符合生产实际;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状况,增加鸽子、鹌鹑和肥肝禽的内容;原标准该内容包含大量的数字,数字的表述方法也不符合GB/T 1.1-2009标准要求,新版标准把此部分内容整合到附录A中,改用附录表格的形式呈现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也符合GB/T 1.1-2009起草规则。
原标准内容: 2.1肉用禽生产 2.1.1 速生型肉禽
速生型肉禽 以生长速度快、体形大为特征。育雏期:鸡(0~4)周龄,鸭(0~3)周龄,鹅(0~3)周龄。育肥期:鸡5周龄至上市,鸭4周龄至上市,4周龄至上市。 2.1.2 优质型肉禽
优质型肉禽 体型、毛色、肤色等符合市场要求;肉质佳或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等特征。育雏期:(0~5)周龄。育成期:6周龄至上市。 2.2 种禽和蛋用禽生产 2.2.1 育雏期
(蛋鸡、肉鸡):(0~6)周龄。鸭、鹅:(0~4)周龄。 2.2.2 育成期
蛋鸡:(7~18)周龄。肉用鸡:(7~24)周龄。蛋鸭:(5~16)周龄。肉种鸭:(5~24)周龄。中、小型鹅:(5~28)周龄。大型鹅:(5~30)周龄。
2.2.3 产蛋期
蛋鸡:(19~72)周龄。肉种鸡:(25~66)周龄。蛋鸭:(17~72)周龄。肉种鸭:(25~64)周龄。中、小型鹅:(29~66)周龄。大型鹅:(31~64)周龄。”。
修订后新版标准内容在附录中以表格形式呈现:
表A.1 肉用禽生产阶段划分
禽别 快速型 肉鸡 中速型 慢速型 肉鸭 肉鹅 肉用鹌鹑 肥肝鸭 肥肝鹅 肉鸽
表A.2 种用禽生产阶段划分 快速型 中慢速型 生产阶段/周 育雏期 0~3 0~4 0~6 0~3 0~4 0~4 0~3 0~3 0~3 0~4 育肥期 4~上市 5~上市 7~上市 4~上市 5~上市 5~上市 4~上市 4~填饲 4~填饲 禽别 快速型 鸡 中速型 慢速型 鸭 鹅 鹌鹑 鸽 注:鹅产蛋期以第一产蛋年进行划分。 育雏期 0~5 0~4 0~4 0~3 0~4 生产阶段/周 育成期 6~24 6~21 6~19 5~24 5~28 4~6 5~25 产蛋期 25~66 22~66 20~66 25~66 29~66 7~40 26~285 表A. 3 蛋用禽生产阶段划分
禽别 鸡 鸭 鹌鹑 生产阶段/周 育雏期 0~6 0~4 0~3 育成期 7~18 5~16 4~6 产蛋期 19~72 17~72 7~45
(9)增加了中英文索引
根据GB/T 1.1-2009中术语类标准起草规则和要求,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和英文对应词索引(见索引)。
3.2.3 新旧版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改变说明
修订标准与与原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及其度量统计方法》(NY/T823-2004)对比,主要修订内容见表5。
表5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序号 1 2 3 章条编号 封面 封面 1 统计 ferms 本标准规定了鸡、鸭、鹅等家禽的生产性能的规范名词和度量统计方法 原标准 计算 terminology 本标准规定了鸡、鸭、鹅、鸽和鹌鹑等家禽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 4 2 2生产阶段的划分 2.1肉用禽生产 2.1.1 速生型肉禽 速生型肉禽 以生长速度快、体形大为特周龄,鹅(0~3)周龄。 育肥期:鸡5周龄至上市,鸭4周龄至上市,4周龄至上市。 2.1.2 优质型肉禽 优质型肉禽 体型、毛色、肤色等符合市场要求;肉质佳或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等特征。育雏期:(0~5)周龄。育成期:6周龄至上市。2.2 蛋用禽生产 2.2.1 育雏期 (蛋鸡、肉鸡):(0~6)周龄。鸭、鹅:(0~4)周龄。 2.2.2 育成期 周龄。蛋鸭:(5~16)周龄。肉种鸭:周龄。大型鹅:(5~30)周龄。 2.2.3 产蛋期 蛋鸡:(19~72)周龄。肉种鸡:(25~66)周龄。蛋鸭:(17~72)周龄。肉种鸭:(25~64)周龄。中、小型鹅:(29~66)周龄。大型鹅:(31~64)周龄。 2 生产阶段及其划分 2.1.1 育雏期 brooding period 雏禽出壳后需要借助于人工给温维持正2.1.2 育成期 rearing period 蛋(种)用禽自育雏期满后至接近性成熟转入产蛋舍前的生长阶段。 2.1.3 育肥期 fattening period 肉用禽自育雏期满后至上市的生长阶段。 2.1.4 产蛋期 laying period 蛋(种)用母禽从开始产蛋至淘汰的生长阶段。 2.2 生产阶段划分 修订内容 征。育雏期:鸡(0~4)周龄,鸭(0~3)常生长发育的阶段。 蛋鸡:(7~18)周龄。肉用鸡:(7~24)生产阶段划分方法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5~24)周龄。中、小型鹅:(5~28) 5 3.1.2 鸡断食12h,鸭、鹅断食6h的重量,以克为单位。 测定的次数和时间根据家禽品种、类型和其它要求而定。育雏和育成期至少称体重两次,即育雏期末和育成期末;成年体重按蛋鸡和蛋鸭、肉种鸡和肉种鸭44周龄、鹅56周龄测量。每次至少随机抽取公、母各30只进行称重。 鸡禁食12h,鸭、鹅、鸽和鹌鹑禁食6h的重量,单位为克(g)或千克(kg)。随机抽取公母禽各30只以上,个体称重后计算平均值。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2.2 3.2.3 3.2.4 3.2.5 3.2.7 3.2.9 3.3.1 3.3.2 4.4 4.5 4.8.4 4.8.6 4.8.7 4.8.7 4.8.9 fossil bone length(龙骨长) breast angel(胸角) breast depth(胸深 ) breast width(胸宽) shank circumference(胫围) half-diving depth(半潜水长(水禽)) 无 无 half-eviscerated weight (半净膛重) percentage of half-eviscerated yield(半净膛率) 胸肌剥离 percentage of lean meat yield(瘦肉率(肉鸭)) percentage of skin fat yield(皮脂率(肉鸭)) 皮脂重占全净膛重的百分比。 无 keel bone length chest angel chest depth chest width shank girth half-diving depth(waterfowl) day absolute growth(日绝对生长量) relative growth rate(相对生长率) half-eviscerated weight with giblet percentage of half-eviscerated yield with giblet 胸肌剥离(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第三胸肌) percentage of lean meat yield(meat duck) percentage of skin fat yield(meat duck) 皮脂重占全净膛重与腹脂重之和的百分比。 4.8.9 头重 head weight 从第一颈椎骨与头部交界处连皮切开,称量头重。 21 4.8.10 无 4.8.10 脚重 foot weight 从跖骨的上关节切断,称量一对脚,包括爪(鸭、鹅为蹼)和胫的重量。 22 4.9 无 4.9 肥肝 4.9.1 填饲开始日龄 day-old before force-feeding 肝用型商品鹅或鸭正式进入填饲的日龄,单位为天(d)。 4.9.2 填饲开始体重 body weight before force-feeding 肝用型商品鹅或鸭在填饲开始之前的禁食6h后的活重,单位为克(g)。 4.9.3填饲结束体重 body weight after force-feeding 肝用型商品鹅或鸭在填饲期结束,禁食12h后的活重,单位为克(g)。 4.9.4肥肝重 fatty liver weight 经填饲后剖取的鲜肥肝重量,单位为克(g)。 23 5.1 群体记录时,蛋鸡、蛋鸭按日产蛋率达50%的日龄计算,肉种鸡、肉种鸭、鹅按日产蛋率达5%时日龄计算。 母禽性成熟开始产蛋的时间。个体产蛋记录时,按产第一个蛋的平均日龄计算。群体产蛋记录时,蛋鸡、蛋鸭、鹌鹑按日产蛋率达50%的日龄计算,肉种鸡、肉种鸭按日产蛋率达5%的日龄计算,肉种鹅按日产蛋率达3%的日龄计算。 24 25 5.4 5.5 laying peak(高峰产蛋率) 个体记录群每只母禽连续称3个以上的蛋重,求平均值;群体记录连续称3天产蛋总重,求平均值;大型禽场按日产蛋量的2%以上称蛋重,求平均值,以克为单位。 percent peak 5.5.1.1 代表品种、品系的平均蛋重 个体记录从43周龄开始连续称取3个蛋重求平均值;群体记录从43周龄开始连续抽取3天总产蛋重除以总产蛋数。鹌鹑从22周龄开始。 5.5.1.2 一定统计期内的平均蛋重 按天或周抽取一定比率或最小数量的样品测定蛋重,统计总蛋重和产蛋数,按产蛋数求平均值。群体产蛋在300个以下,抽取样品数量不少于60个;300个~1000个,抽取样品数量 60个~200个;1000个以上,抽取样品数量不低于200个。 26 5.6 总蛋重(kg)=(平均蛋重×平均产蛋量)÷1000 产蛋总重(kg) = ∑(周平均蛋重×周平均产蛋数)÷ 1000;产蛋总重(kg) =(统计期平均蛋重×统计期平均产蛋数)÷ 1000 27 5.7 在44周龄测定蛋重的同时,进行下列指标测定。测定应在产出后24h内进行,每项指标测定蛋数不少于30个。 代表品种、品系、配套系产蛋期某一周龄的蛋品质,在测定蛋重的同时,进行下列指标测定。测定应在产出后48h内进行,每项指标测定蛋数不少于30个。 28 5.7.1 用游标卡尺测量蛋的纵径和横径,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度为0.1mm 用蛋形指数测定仪或游标卡尺测量蛋的纵径和横径,以mm为单位,精确度为0.1mm 29 5.7.3 用蛋壳厚度测定仪测定,分别取钝端、中部、锐端的蛋壳剔除内壳膜后,分别测量厚度,求其平均值。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0.01mm 用蛋壳厚度测定仪分别测量钝端、中部、锐端的蛋壳厚度(剔除内壳膜),求其平均值。以mm为单位,精确到0.01mm 30 5.7.5 按罗氏(Roche)蛋黄比色扇的30个蛋黄色泽等级对比分级,统计各级的数量与百分比,求平均值。 按蛋黄比色扇的15个蛋黄色泽等级对比分级,统计各级的数量与百分比,求平均值。或利用专用蛋品质测定仪逐个测量禽蛋的蛋黄色泽等级,统计各级的数量与百分比,求平均值。 31 5.7.6 以白色、浅褐色(粉色)、褐色、深褐色、按白色、浅褐色(粉色)、褐色、青色(绿青(绿色)色等表示。(蛋壳色泽 ) 色)、青瓷色和白色带棕褐色斑点表示。或用蛋壳颜色测定仪分别测定蛋的钝端、中部、锐端,求其平均值。 32 5.7.7 取产出24h内的蛋,称蛋重。测量破壳后蛋黄边缘与浓蛋白边缘的中点的浓蛋白高度(避开系带),测量成正三角型的三个点,取平均值。 蛋经称重后,破壳测量蛋黄边缘与浓蛋白边缘的中点的浓蛋白高度(避开系带),测量成正三角型的三个点,取平均值。 33 5.7.7 利用专用蛋品质测定仪测定时,仪器自动依据上述公式自动计算,直接显示哈氏单位值。 34 35 36 5.7.8 6 6.1.1 percents blood and meat spots in eggs (血斑和肉斑率) 孵化 percents of eggs with blood and meat spots 繁殖性能 入舍种母禽产合格种蛋数指用统计期内的总合格种蛋数除以入舍种母禽数。 37 6.1.2 饲养日种母禽产合格种蛋数用统计期内的总合格种蛋数除以平均日饲养种母禽只数。 38 39 40 6.5 6.6 7 percentage of healthy chicks(健雏率 ) percentage of healthy day-old chicks healthy chicks produced per dam(种母禽提供健雏数 ) 4.4.1(育雏期存活率)、4.4.2(育雏期存活率)、5.5(母禽存活率) 7.1~7.3对应原4.4.1~2、5.5。增加7.4(填饲存活率) healthy day-old chicks produced per hen 41 42 附录 索引 附录A1~A3 汉语拼音索引和英文对应词索引
4. 采用国际标准
无
5. 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项技术内容与我国目前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没有冲突、矛盾和重复。
6.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7. 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意见
标准不涉及到有关强制性标准所要求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内容,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尽快发布实施。
8.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通过本标准的修订,家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将更加科学和规范,家禽育种工作中所需信息的来源更加准确和可靠,政府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更加科学。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大力宣传,组织培训学习新版行业标准,使其尽快贯彻实施。
(1)在《中国家禽》、《中国禽业导刊》和中国家禽信息网等有关媒体上宣传本标准;
(2)通过有关行政、技术推广部门介绍、宣传本标准; (3)通过有关会议介绍本标准;
(4)对家禽育种、教学、生产和管理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本标准的培训,宣传贯彻本标准
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新版《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代替《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
10.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