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津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化学---精校解析Word版

天津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化学---精校解析Word版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7-2018学年高三化学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Fe 56 Zn 65 (一)选择题(第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第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乙醇汽油”是在汽油里加入适量乙醇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③石油的分馏、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④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⑤将ag铜丝灼烧成黑色后趁热插入乙醇中,铜丝变红,再次称量质量等于ag ⑥除去CH4中的少量C2H4,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A. ③⑤⑥ B. ④⑤⑥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乙醇汽油”是在汽油里加入适量乙醇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混合物,错误。②汽油、柴油都是烃;而植物油是酯。错误。③石油的分馏、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错误。④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正确。⑤将ag铜丝灼烧成黑色后趁热插入乙醇中,铜丝变红,再次称量质量等于ag,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反应后称量的质量也是ag,正确。⑥由于乙烯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产生液态物质1,2-二溴乙烷,而甲烷不能与溴水反应,因此除去CH4中的少量C2H4,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正确。正确的是④⑤⑥,选项是B。 考点:考查关于有机物的说法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 ①12.0 g熔融的NaHSO4中含有的阳离子数为0.2NA ②1mol Na2O 和Na2O2混合物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是3 NA ③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 NA ④7.8 g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0.3 NA ⑤用1L1.0 mol/LFeCl3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所得氢氧化铁胶粒的数目为NA ⑥1mol SO2与足量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SO3,共转移2 NA个电子 ⑦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 中,每生成3molI2转移的电子数为5 NA ⑧常温常压下,17 g甲基(-CH3)中所含的中子数为9 NA A. 3 B. 4 C. 5 D. 6 【答案】A 【解析】 ①n(NaHSO4)==0.1mol,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12.0g熔融的NaHSO4中含有的阳离子物质的量为0.1mol,①错误;②Na2O和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都为1:2,1molNa2O和Na2O2混合物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物质的量为3mol,②正确;③NO2和N2O4的实验式都是NO2,n(NO2)==2mol,常温常压下92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所含原子物质的量为1L=1mol,根据反应6mol,③正确;④苯中不含碳碳双键,④错误;⑤n(FeCl3)=1.0mol/L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生成1molFe(OH)3,氢氧化铁胶粒是一定数目Fe(OH)3的集合体,氢氧化铁胶粒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⑤错误;⑥若1molSO2全部反应则转移2mol电子,而SO2与O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SO2与足量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SO3,转移电子物质的量小于2mol,⑥错误;⑦用双线桥分析该反应:,每生成3molI2转移5mol电子,⑦正14确;⑧n(-CH3)==1mol,所含中子物质的量为8mol,⑧错误;正确的有②③⑦,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的计算,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③⑧)、物质的结构(②④)、溶液中粒子数的确定(⑤)、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⑥⑦)、可逆反应(⑥)、电解质的电离(①),解题的关键是对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向2 mL 0.01mol/L的 FeCl3溶溶液变为红色,加入铁粉后A 液中加入1滴KSCN溶液,再加红色褪去,变为浅绿色 入足量铁粉,充分振荡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逐渐变B 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蓝 色石蕊试纸 钠易与氧气反将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空气钠表面变暗,加热时,钠燃C 中,一段时间后,将其放置在烧,发出黄色火焰 坩埚中加热 快 Na2O的速率加应,加热时生成生氨气 NH4HCO3分解产化性强 Fe比Fe的氧3+2+现象 结论 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一支无明显现象,另一支产D 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生黄色沉淀 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相同条件下,AgI比AgCl的溶解度小 【详解】A.向2 mL 0.01mol/L的 FeCl3溶液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是因为Fe3++3SCN-=Fe(SCN)3,再加入足量铁粉,红色褪去,是因为发生2Fe3+ + Fe=3Fe2+,能说明Fe3+比Fe2+的氧化性强,故A正确;B.加热NH4HCO3固体生成氨气、水、二氧化碳和氨气,试管口放置的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能够说明NH4HCO3分解产生氨气,故B正确;C.钠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加热时不能生成氧化钠,故C错误;D.Ksp小的先沉淀,则由现象可知相同温度下,AgCl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I的溶解度,故D正确;故选C。 4.已知常温下,几种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有几个 弱酸 HCOOH HCN H2CO3 HClO 苯酚 K25℃ K=1.77×10-4 K1=4.3×10-7 K=4.9×10-10 K2=5.6×10-11 K=2.98×10-8 K=1.1×10-10 ①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2C6H5O-+CO2+H2O→2C6H5OH+CO32- ②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2++2ClO-+CO2+H2O=CaCO3↓+2HClO ③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1O-+H2O+CO2=2HClO+CO32- ④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3ClO+SO2+H2O=SO4+2HClO+Cl ⑤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甲酸:2HCOOH+CO3=2HCOO+H2O+CO2↑ ⑥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Cl2+H2O+2CO32-=2HCO3-+Cl-+ClO- ⑦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CN-+CO2+H2O=HCO3-+HCN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B 【解析】 -2--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而强于HCO3,则苯酚能与CO3反应生成HCO3,尽管苯2---2--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反应也只能生成C6H5OH和NaHCO3,①错误,②因为次氯酸的酸性弱于H2CO3而强于HCO3-, 所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物是HClO 和CaCO3沉淀,②正确,③由-于次氯酸的酸性弱于H2CO3而强于HCO3,所以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生成物只能是HClO和NaHCO3,③错误,④由于HClO具有强氧化性,将SO2氧化为H2SO4,而自身还原为Cl,但由于次氯酸钠量多,生成的硫酸又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所以④正确,⑤甲酸的酸性强于碳酸,但甲酸量少,与碳酸钠反应只能生成甲酸钠和碳酸氢钠,故⑤错误,⑥由于氯气过量,所以与碳酸钠反应的生成物为-CO2+Cl-+ClO-,故⑥错误,⑦由于HCN的酸性弱于H2CO3而强于HCO3,所以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反应只能生成HCO3+HCN,⑦正确。所以本题有②④⑦三个正确,答案选B。 点睛:较强的酸可以置换较弱的酸,再加上量的限制,使本题很难快速解答。这些反应不仅与酸性强弱有关,还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通入气体量的多少有关,如:一般情况下少量CO2通入碱性溶液中生成CO3,过量CO2通入碱性溶液生成HCO3。 5.某混合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K+、Na+、Fe2+、Fe3+、SO42-、I-、CO32-,现取三份20 mL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无任何气体产生;②第二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经搅拌、过滤、洗涤、灼烧,最后得到x g固体;③第三份滴加0.10 mol·L-1酸性KMn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消耗其体积为V mL;④另用洁净的铂丝蘸取该混合溶液置于浅色火焰上灼烧,发现火焰呈现黄色。根据上述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实验②、③可判定原混合溶液中是否存在I- B. 由实验①可推断原混合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C. 由实验③可判定原混合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D. 原混合溶液中只存在Na+、Fe3+、SO42-,不可能存在K+、CO32- 【答案】A 【解析】 2-3+-①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无任何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CO3离子,Fe和I不能同时存在;②第二-2--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或Fe离子,或二者都有,根据最后得到xg固体,为氧化铁,可知总共含有的铁元素的物质的量为×2=mol;③第三份滴加0.10mol•L-1酸性KMnO42+-2+3+溶液,消耗其体积为VmL,说明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离子,含有Fe离子或I中的一种或2种,KMnO4的10-4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Fe2+离子或I-的物质的量之和为5V×10-4mol;④另用洁净的物质的量为V×+铂丝蘸取该混合溶液置于浅色火焰上灼烧,发现火焰呈现黄色,说明含有Na离子,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离子,须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判断。A. 碘离子和亚铁离子与高锰酸根反应的比例是相同的,高锰酸根10-4mol≤mol,说明溶液中含有铁折算成亚铁离子,若折算后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大于mol,即5V×10-4mol>mol,说明溶液中没离子,则没有碘离子,若折算后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 mol,即5V×-有铁离子,则含有碘离子,因此由实验②、③可判定原混合溶液中是否存在I,故A正确;B. 根据实验C. 根据实验③无法判定原混合溶液中是否含有Fe,①无法推断原混合溶液中是否含有SO,故B错误;2+-只能判断含有Fe离子或I中的一种或2种,故C错误;D. 根据上述分析,无法判断原混合溶液中是否2+存在K,故D错误;故选A。 6.由丁醇(X)制备戊酸(Z)的合成路线如图所示,不正确的是 + A. Y的结构有4种 B. X、Z能形成戊酸丁酯,戊酸丁酯最多有16种 C. 与X互为同分异构体,且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有机物有4种 D. 与Z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有9种 【答案】C 【解析】 A、丁基有四种结构:,Y是丁基和溴原子结合而成,所以有四种结构,故A正确;B、戊酸丁酯中的戊酸,相当于丁基连接一个—COOH,所以有四种结构,而丁醇是丁基连接一个—OH,所以也有四种结构,因此戊酸丁酯最多有16种,故B正确;C、X为丁醇,其同分异构体中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是醚,分别是C—O—C—C—C、C—C—O—C—C和共3种,所以C错误;D、Z是戊酸,其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的属于酯类,HCOOC4H9有4种,CH3COOC3H7有2种,CH3CH2COOCH2CH3、CH3CH2CH2COOCH3、(CH3)2CHCOOCH3,所以共9种,故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注意B选项的戊酸丁酯的同分异构体还有很多,但题中要的是戊酸丁酯最多有多少种?这是很容易搞错的;本题正确解答的关键是掌握住丁基、丙基的结构有几种。 7.短周期元素a、b、c、d、e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由它们形成的化合物X、Y、Z、W 在一定条件下的相X的焰色反应呈黄色;Y是两性氢氧化物;0.1mol·L-1W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Y、Z均含有d元素;溶液的pH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性在同主族中最强 B. b元素的单质和氢化物可能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 C. c与e和a与e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均属于电解质且化学键类型相同 D. b、c、d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 c>d>b 【答案】B 【解析】 【分析】 X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应含有Na元素;Y是两性氢氧化物,应为Al(OH)3,0.1mol•L-1W溶液的pH为1,应为强酸,可为HCl,由转化关系可知,X为NaAlO2,Z为AlCl3,则a、b、c、d、e依次为H、O、Na、Al、Cl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如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则e元素的含氧酸酸性不一定强,如HClO,为弱酸,故A错误;B.如为O3、H2O2,则具有漂白性和氧化性,故B正确;C.c与e和a与e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NaCl、HCl,分别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键类型不同,故C错误;D.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b>c>d,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把握焰色反应、pH计算、两性氢氧化物推断物质为解答的关键,W为HCl、Y为氢氧化铝为推断的突破口。本题的易错点为A,注意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酸性强弱时一定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8.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0.25 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g)+3Y2(g) kJ·mol,实验测得反应在起始、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容器 容器①恒温恒容 容器②恒温恒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容器①、②中反应物X2的转化率相同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X2 1 1 Y2 3 3 XY3 0 0 放热 23.15 kJ Q(Q>0) -12XY3(g) ΔH=-92.6 B. 达平衡时,两个容器中XY3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 mol·L C. 容器①、②达到平衡时间相同 D. 容器②, Q大于23.15 kJ 【答案】D 【解析】 A.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容器①、②中气体的压强不等,平衡状态不同,反应物X2的转化率不同,故A错误;B.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容器①、②中气体的压强不等,平衡状态不同,达平衡时,两个容器中XY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等,故B错误;C. 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容器①、②中气体的压强不等,反应速率不等,容器①、②达到平衡时间不同,故C错误;D.①容器中放出23.15kJ热量,则生成XY3的物质的量为:=0.5mol,容器②恒温恒压,反应过程中压强比容器①-1大,生成XY3的物质的量>0.5mol,放出的热量多,即Q大于23.15 kJ,故D正确;故选D。 9.通过膜电池可除去废水中的乙酸钠和对氯苯酚(正确的是 ),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 A. B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 电流方向从B极沿导线经小灯泡流向A极 C. 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 当外电路中有0.2mol e- 转移时,A极区增加的H+ 的数目为0.1NA 【答案】D 【解析】 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根据原电池中氢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A为正极,正极有氢离子参与反应,电极反应式为,电流从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则A.B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错误;B.电流从正极A沿导线流向负极B,B错误;C.A为正极,正极有氢离子参与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错误;D.据电荷守恒,当外电路中有0.2mole转移时,通过质子交换膜的H的个数为0.2NA,而发生,则A极区增加的H的个数为0.1NA,D正确;答案选D。 10.在常温下,0.1000 mol·L-1 Na2CO3溶液25 mL用0.1000 mol·L-1盐酸滴定,滴定曲线如图。对滴定过程中所得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点:c(HCO3)>c(CO3)>c(OH) B. b点:5c(Cl-)>4c(HCO3-)+4c(CO32-) C. c点:c(OH-)=c(H+)+c(HCO3-)+2c(H2CO3) D. d点:c(H+)=2c(CO32-)+c(HCO3-)+c(OH-) 【答案】C 【解析】 0.0125L=0.00125mol,反应生成0.00125molNaHCO3,剩余【详解】A.a点时n(HCl)=0.1mol/L×0.00125molNa2CO3,由于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则c(HCO3-)>c(CO32-),故A正确;B.b点时n(HCl)=0.1mol/L×0.02L=0.002mol,由物料守恒可知5c(Cl-)=4c(HCO3-)+4c(CO32-)+4c(H2CO3),则5c(Cl-)>4c(HCO3-)+4c(CO32-),故B正确;C.c点时n(HCl)=0.1mol/L×0.025L=0.0025mol,恰好完全反应D.d点时加入盐酸0.005mol,生成NaHCO3,由于HCO3水解程度较弱,则有c(HCO3)>c(OH),故C错误;++-2---溶液中溶由反应生成的CO2,溶液存在电荷守恒,存在c(Na)+c(H)=c(HCO3)+2c(CO3)+c(OH)+c(Cl),+-+-2--由于c(Na)=c(Cl),则 c(H)=c(HCO3)+2c(CO3)+c(OH),故D正确;故选C。 ----2--【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本题注意分析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反应的程度以及溶液的主要成分,结合盐类水解的原理解答。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相同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解程度的大小。 (二)填空题(70分) 11.某学习小组用铁泥(主要成分为Fe2O3、FeO和少量Fe)制备Fe3O4纳米材料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步骤⑤中,相同条件下测得Fe3O4的产率与R()的关系如图所示。 (1)为提高步骤①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 (2)步骤②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浊液D中铁元素以FeOOH形式存在,步骤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步骤④中,反应完成后需再加热一段时间除去剩余H2O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⑤中的“分离”包含的步骤有______________。 (5)设浊液D中FeOOH的物质的量为amol,滤液B中的铁元素的物质的量为bmol。为使Fe3O4的产率最高,则=_________。(填数值,小数点后保留3位) 3+2+【答案】 (1). 搅拌、适当升高温度 (2). 2Fe + Fe = 3Fe (3). 2Fe(OH)2 +H2O2=2FeOOH + 2H2O

(4). 加热使其分解除去,防止其在步骤⑤中继续氧化+2价铁元素 (5). 2FeOOH+Fe2++2OH-+2H2O (6). 过滤、洗涤 (7). 0.636 【解析】 Fe3O4(1)这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可采用搅拌,或适当升高温度,或者适当增大盐酸的浓度; (2)由铁泥的主要成分为Fe2O3、FeO和少量Fe可知,在与盐酸反应后的滤液A中有FeCl3、FeCl2及剩余的HCl,所以加入铁粉后的反应有:2Fe3+ + Fe = 3Fe2+和Fe+2H+=Fe2++H2↑,其中主要的反应为2Fe3+ + Fe = 3Fe2+; (3)浊液C为Fe(OH)2,而浊液D为FeOOH,所以步骤④的反应方程式为2Fe(OH)2 +H2O2 =2FeOOH + 2H2O,反应完成后继续加热,是为了除去H2O2,防止在与滤液B(即FeCl2)混合时氧化Fe2+; (4)根据转化关系可知,步骤⑤中反应物为浊液D中的FeOOH和滤液B中的Fe2+,结合反应环境,可写出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OH+Fe+2OHFe3O4+2H2O;为了除去纳米Fe3O4中的浊液杂质,可用过滤、洗涤的方法进行分离; (5)已知浊液D中FeOOH的物质的量为amol,即Fe3+的物质的量为amol,滤液B中的铁元素的物质的量为bmol,则与浊液D中FeOOH反应的Fe的物质的量为(b-a)mol,由图象可知当Fe3O4的产率最高时,=1.75=,则=0.636。 2+点睛:步骤⑤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本题出错点,关键是配平方程式时必须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只能用OH进行配平;而a/b的计算时,要明确滤液B中的铁元素一部分生成浊液D中的FeOOH,另一部分再与浊液D中的FeOOH反应。 12.Ⅰ.如图所示,甲、乙之间的隔板K和活塞F都可左右移动,甲中充入2molA和1molB,乙中充入2molC和1molHe,此时K停在0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2A(g)+B(g)衡后,再恢复至原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2C(g);反应达到平- (1)可根据 _______________现象来判断甲乙都已达到平衡状态。 (2)达到平衡时,隔板K最终停留在0刻度左侧a处,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达到平衡时,隔板K最终停留在左侧刻度1处,此时甲容积为2L,反应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带单位) Ⅱ.若一开始就将K、F如图固定,其他条件均不变,则达到平衡时: (1)测得甲中A的转化率为b,则乙中C的转化率为 _________________ ; (2)假设乙、甲两容器中的压强比用d表示,则d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活塞K和F不在移动 (2). 0(9). CH3CH2OH【解析】 (1)A的结构简式为以其结构简式为CH3COOH ,其名称为苯乙烯;A与HBr加成得B为溴代烃,水解后生成C为醇,所; (2)根据F的结构可知其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和酯基;F中的醛基与氢气加成得G是醇,根据H的结构可推知反应Ⅱ是消去反应; (3)E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即,根据已知信息,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C2H5 C2H5OH +; (4)B的结构简式为邻、间、对3种,,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有的一溴代物有邻、间、对3种,1种,的一溴代物有1种,有的一溴代物有2种,的一溴代物有3种,一共13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3组峰的结构简式有. 和两种; (5)首先将乙醇氧化得乙酸,然后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得乙酸乙酯,两分子乙酸乙酯在碱的作用下进行酯缩合反应即得乙酰乙酸乙酯,转化关系为CH3CH2OH CH3COO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