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以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为例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以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为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 Jounr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0. !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 以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为例 罗远玲 (广东石油化-1-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民族地区人文重建的基础。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壮族歌咏文化在现代转型 中表现出的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能力是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显性流露。其中,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的诗性智 慧内涵成就了当地民众独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和人文重建追求“和谐”的最终目标相吻合,昭示着人类文化演进的一 个新方向。可为区域人文重建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壮族歌咏文化;人文重建;诗性思维;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1)04一oo11—04 引 言 人文重建是指人文世界的重新建构。“人文世界”当 指由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构成的事物,它包括人与物 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大类。[1]现代人文重建的意义在 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的三重和谐,建立一 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在全球一体化 的环境下,人类的“文化生态”遭到了重创,物质生活的丰 富和科技的发达并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而拥有 民间文化精英的歌师、歌手的不懈努力使得山歌光盘的 传承形式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实现了每日村村 寨寨歌声萦绕不断、民众在歌声中劳作、娱乐、休憩的和 谐生活图景。壮族歌咏文化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发展内在 规则值得我们借鉴。 一、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 文化的现代传承与转型 独特人文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借助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 涵却可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外来文化的互动 共生,创造一种恬淡、劲健的人生模式,这对于“经济至 上”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挑战,也提供了区域人文重建 的新思路。 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文化是是壮族文化的重要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非博物馆式的“静态”保 存,也不能单纯依靠客位的力量来进行维持,主位的民众 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人。民族文化不是游离于民众生 活之外、以隔离的方式存在的,她活态地流传在该地域的 人文环境中,是民众生活本身,承载着民众的情感寄托、 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巴马——盘阳河流域壮 族歌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转型在这方面颇具典型性。 (一)传承内容 组成部分。巴马境内居住着汉、壮、瑶等各族人民。其中。 壮族约占68.97%,瑶族约占17.13%,其他民族约占 0.1%。[2】盘阳河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较大的河流之 一巴马——盘阳河流域的壮族山歌注重民族特色、生 活情境和群体互动的融合,山歌的内容在传承中与时代 ,是红水河的重要支流,沿岸分布着许多壮族村落。占 变迁、语境转换相适应。生活歌:传统社会中,诉苦歌曾在 生活歌中占很大的比例,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方式不 人口大多数的壮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人文资源,特别是 千百年来,作为壮族文化重要载体的山歌在这里广泛流 发达和社会不稳定等原因,人们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所 传,“依歌择配”、以歌为伴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 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面的“口耳相传”的传统 传承方式已不大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模式。但是。巴 马——盘阳河流域的壮族歌咏文化不但没有走向衰微, 而且在与数字化等现代载体的互动中实现了转型。作为 以,说唱苦情成为人们消除哀愁和悲愤的重要形式。解放 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 为提高,唱诉苦歌的人逐渐少了,歌唱新鲜事物、美好前 景的生活歌多了,例如,“高压电线架过坳,村村电灯亮通 宵;青年爱演彩调剧,老人爱跳的士高。”E33故事歌:故事歌 收稿日期:2011-05-06 作者简介: ̄(1978-),女,广西北海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 ・l2・ 罗远玲: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 第4期 娱乐性强,风趣幽默,信息量大,民众非常喜欢。歌中常常 融人科技兴农、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等内容,例如,“正月 言”、“以歌为乐”的人生模式 (二)传承思维 去卖石榴果,个个都笑我开心。不靠神仙来引路,科技兴 农土变金”、[4]‘‘农忙耙田栽糯秧,农闲进城去经商;要学蚂 壮族民众“以歌代言”的传统造就了壮民族充满诗性 意蕴的民族文化品格。“对于壮族人民来说,Ⅱ昌歌已经成 为一种生活技能。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和表情达意的重 要媒介。人们在高兴时唱歌,在抑郁寡欢时唱歌,在悲痛 悲伤时也以唱歌来解闷消愁。这种浓郁的歌唱文化风情, 使壮族人民掌握了娴熟的编歌技巧,更重要的是造就了 蝗两头咬,钱满口袋粮满仓。”-5 仪式歌:仪式歌是在各种 礼俗活动或祭祀仪式上吟诵、念唱的民问歌谣。在庄重的 祭祀仪式和婚、丧仪式中,歌俗还是与仪式相伴随的。但 是,由于某些场合的消失和仪式的简化,很多仪式歌少有 人唱了。例如,1958年大炼钢铁后,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 壮族人民的诗性直觉和诗性智慧”。[9 这里所说的诗性思 打猎的地方没有了,打猎前“师傅”(道公)的吟唱仪式和 打猎歌一起逐渐消歇了。此外,新屋上梁曾是房屋建造过 程中比较隆重的仪式,人们在仪式中唱建房歌、上梁歌 等,现在,房屋都是砖瓦结构的,上梁的程序没有了。这一 类歌就渐渐不唱了。情歌:情歌可分为试探歌、求爱歌、盘 歌、热恋歌、分离歌、怨情歌等等,美好、纯洁的情感永远 是民众心灵深处神圣的追求。在“依歌择配”的年代里,情 歌的作用不言而喻。今天,它仍然深受民众的喜爱,正如 巴马籍“广西歌王”陈福堂先生所言“情歌和尊老爱幼歌 是最受欢迎的”。|6 歌师们创作了很多以现时生活为背景 的情歌,不仅青年人喜欢,中、老年人也从中感受到青春 的热情,唤起美好的记忆。革命歌:巴马是右江革命根据 地之一,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革命歌在这里广为流传。 现在,革命精神成了民众努力创造新生活的动力,“当年 前辈打天下,舍身为国向前冲。如今致富莫怕苦,胜利就 在百姓中。” 此外,关于新的家庭观、教育观、生态观、生育观、养 生之道的歌谣也很盛行。例如,风景如画的盘阳河是巴马 的母亲河,素有“小桂林”的美誉,人们在河畔种田劳作, 用河水灌溉农田,在河里打鱼唱歌、洗澡嬉戏,在河边纳 凉玩耍.深切地体会到大自然对这方水土的厚道、恩惠, 所以,非常珍惜他们的生命之源,当地形成了不准在河里 电鱼、往河里扔垃圾等乡规民约,派专人进行监督,还编 了歌谣传唱,提醒民众注意保护母亲河。又如,巴马是世 界“第五大长寿之乡”,盘阳河一带更是长寿人群密集地 带。所以,一些告诉人们坚持劳动、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注意饮食合理的歌谣也出现了。 “传统信息与现代信息两者结合得越自然,说、听双 方的感情交流就越迅速、越直接”。 8 人们对山歌不断地进 行内容上的创新,在歌唱中即兴发挥,融人时代的信息, 更好地满足了听、唱双方的心灵需要。人们歌唱“我”之心 声,歌即生活,生活即歌,歌声表达了民众对待自然、社会 以及内心的基本态度。从歌咏的内容来看,当地民众亦追 求富裕、美好的生活,但他们并不用激烈或毁坏自然的方 式来实现这一愿望,也不为物质生活暂时性的相对贫乏 而自卑。而是自信、简朴而又平静地生活,从歌唱中获得 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以歌代 维,“意指以诗性智慧、诗性直觉为基础,以诗歌文化为创 造成果,以诗性韵律贯穿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模式”。_l∞壮 族高度发达的歌咏文化正是诗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 的产物。 原始社会里,人们以歌祈福禳灾,看似粗野迷狂的娱 神行为背后曲折地隐藏着人们通过娱神消除恐惧,求得 内心平静和愉悦的意识,即人的主体意识在野性思维为 主导的原始社会中处于上升阶段。传统农业社会里,歌咏 活动逐渐摆脱宗教的外衣,成为男女互相酬唱、调节平淡 生活的娱人活动,因此造就了壮族民众的诗性智慧。这一 阶段,人们思维结构的核心是诗性思维,神灵至高无上的 地位受到抑制,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主导阶段,有力地支撑 着诗性思维的主导地位。这是壮族歌咏文化全面发展时 期,内在机制日益成熟,为其流传久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致其虽然屡遭外力冲击、压制,依然深受民众喜爱,成 为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社会里,壮族民众日而作, 日落而归的传统经济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老人在 家劳作,小孩在学校上学,青壮年大多外出求学、打工或 经商的局面。由于外来文化、现代科技及现代生活方式进 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以歌咏文化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暂 时处于潜隐状态。广播、电视、VCD等现代传媒形式带来 的外来文化在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 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比较后,人们学会了理智的 判断与选择.作为民族文化深层价值观的诗性思维模式 重新处于显露状态。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歌师们以主 动的姿态促成了传统歌咏文化与现代化传媒体的联姻, 运用现代科技的传播能力,借助深厚而稳定的民间文化 传承基础,形成了适应当地生活方式变化的歌咏文化形 式——山歌光盘,实现了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互渗互 补,使民歌传唱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壮族民众热爱唱歌,长期以歌为伴,习惯于用诗性的 眼光看待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有别于原始思维和理性思 维模式。原始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强调神的地位,带有 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人对自然万物抱着一种顶礼膜拜 的态度。理性思维在现代工业社会里表现得最为充分,其 直接成果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在这一前提下,人们对 宇宙万物的看法客观而冷峻,更多地把它们看作外化于 第4期 罗远玲: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 : : 人的“物”,是可供人类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 间少了亲切、和谐之感。而诗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 其直接成果是诗歌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相处,让人的内心充满激情、诗意。因此,壮族歌咏文化 的诗性意蕴与人文重建的最终旨归是相吻合的。 (三)传承媒介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民众精神层面的影响主要来 自大众传媒,即大众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传播具有很 强的单向性,它可以较大范围地传播进来,但本地文化却 很难通过这些媒介传递出去与其他文化进行互动。因此, 这种文化的冲击力是很大的,但它的传播并非长驱直入, 而是在不断碰撞、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当一个民族内部 协调稳定,比较具有开放性,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时, 它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能够在有选择、有区别的互动 中传承.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壮民族文化结构具有开放 性特征,历史上壮族传统歌咏活动的兴盛就是壮汉民族 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等广泛互动、交流的结果。而 任何客位文化的被接受都不是无差别的、单一性的,不同 的接受者对不同层次、类型文化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壮 族民众对于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如服饰、发型、娱乐方 式、生活方式等流行形态的文化,较容易接受。但涉及到 观念层面的文化,如价值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规范等 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结构,民众的反应是不同的,人们往往 更愿意接受原有的观念或规范,或者在比较中发现新的 文化形态确实更优秀、更适合自己才会渐渐接受。 巴马——盘阳河流域山歌光盘的出现是较容易被民 众接受的流行文化形态——电视、VCD、DVD、光盘等生活 层面的文化形态与壮族观念层面文化结合的产物。在注 重休闲的年代里,人们乐于接受各种生活文化,休闲娱乐 方式也层出不穷。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很多娱乐方式是 不能经常性消费的,因此 看电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民众 最易于享受的休闲方式。看电视可以接受外界信息,消磨 时光,但这种方式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人与人之间也缺少 交流,人们还是离不开歌咏文化,“唱歌让人愉快”、“唱的 是自己的事情”、“电视节目不好看时,还是想听歌”。[1¨人 们不排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它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色 彩,然而歌咏在释放心情、排解苦闷方面的积极意义却是 很多娱乐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比如,看电视、打牌等方式 很难使心情得到充分的排解;借歌消愁远比借酒浇愁、借 赌消愁这些消极的方式要好得多。很多地方山歌之声终 日不断,歌咏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娱 乐方式。 壮族歌咏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是许多脱离现 代生活语境的民间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壮族歌咏文化 始终与民众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是山歌光盘传唱形 式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基础。相对弱小的民族(区域) 文化在现代媒介的参与下,同样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形 式,与外来文化形成并行之势。由此可见,“全球化”、“一 体化”并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世界大同”,而是“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 ] 巴马——盘阳河流域歌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转型是 在当地民间文化精英的主导下,民众对外来文化的主动 调适。这种文化互动通过对现代传承载体的巧妙运用,表 现了壮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通过主位的民 众的自觉努力,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可以不断地被激发, 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本质动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不是固步自封式的保守、自满,而是在与外来文化的碰 撞、交融中,博取众长,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的潜质,树立 民族文化自信心,以“自主地重建本民族文化理想的人文 世界,实现民族文化的富有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同时保持 各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口 ] 二、壮族歌咏文化传承实质与区域人文重建 壮族歌咏文化在多重文化冲击下,表现出强大的自 生能力.源自诗性思维特质作为壮民族文化重要品格的 深层影响力。而诗性文化特质的形成又与歌咏文化传统 的浸染息息相关。壮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歌咏文化底蕴,虽 然歌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常受到社会环境与形势变化 的重大影响,但从不能对其造成毁灭式的影响。人们对口昌 歌的强烈渴求和需要并没有因为处于弱势而熄灭,它形 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一遇到生长的空间就迅速显现。该地 域的歌咏文化在“文革”结束后的很短时间内便复苏,并 发展到兴盛的的程度。因此,传统歌咏文化演唱方式的式 微,表面原因是“外出打工的人增多了”、“娱乐方式增多 了”、“年轻人谈恋爱、交朋友可打电话、写信等,见个面也 不是很难”。[14]根本的原因则是传统的歌咏文化形式已不 适应当前的生活方式。但是,传统演唱方式的消歇,不等 于壮族歌咏文化已走向衰落。歌咏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 象征符号,是壮族民众普遍认同的深层次文化心理结构。 歌咏文化中蕴涵的价值标准、感情趋向、审美情趣等,有 机地融入每个成员的深层意识中,化作一种稳定、持久、 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这种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结 构“是通过民族意识的心理传承,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 淀而成的,它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与民族文化的其它构成形态特别是表层文化 比较起来,这种深层的心理文化或者说意识观念形态文 化具有内隐潜存、稳定少变的特点。它深存于该民族的社 会潜意识中,成为民族感情的粘结剂,深深镌刻于每个社 会成员身上”。[15]歌咏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可能随着社会结 构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外显为某种形态,有时处于内隐状 态。例如,它可以表现为传统歌圩的兴盛,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的巴马县,农历三月初三时举行盛大的歌会,县城人 =I— : 罗远玲: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区域人文重建 第4期 山人海,人们“相和竟日”,三天三夜歌声不断:亦可能在 某个时段出现消歇,现在的农历三月初三,县城里民众自 交活动,它能使老人心胸开阔,远离忧郁和烦恼。作为一 种非物质文化因素,唱山歌是长寿的外部因素之一。它和 遗传、环境、饮食等物质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 巴马人长寿的主因IP0【 三、结 语 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民间歌咏文化的现代转型 是民族传统文化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例证.体 现了民众精神生活的新趋向、新需要。壮族歌咏文化蕴涵 的艺术的、美好的精神导向与现代人文重建的精神实质 发组织的歌会,已经没有三天三夜歌声不断的景象了。但 是,不管呈现为何种形态,这一深层次文化心理结构的稳 定性和持久性随着壮族地区的不断发展而长久传承,促 使当地民众以主动调整的态度,让民族文化适应社会的 变化。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新型山歌传唱形式——山 歌光盘,就是壮族歌咏文化内在机制主动适应时代发展 的结果。山歌光盘市场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壮族歌咏文 化的新亮点。因此,仅仅从传统歌咏文化演唱形式的式 微判断壮族歌咏文化已经走向衰落是有失偏颇的。暂时 的消歇是因为新的内涵和形式的参与需要时间进行适 应、整合。 人们在歌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诗意、平和、亲切的待 人、待物、待己之道,构建了当地人恬淡、劲健的人生模 式。稳固的文化法则与诗意的生活态度自然融合以及诗 性文化特质蕴含的人类文化发展新方向的先进性,是壮 族歌咏文化得以顺利传承的实质所在。 其发展模式及传承规则对现代区域人文重建模式很 有启发意义: 1.一个民族必须在变迁中保持自身文化优秀的、有 价值的成分,并努力地向外界展示,才能做到在平等的基 础上与其它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日新月异的世 界中,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去适应。剧 烈变革的时代和思想文化观念的相对滞后,会带来很多 的社会问题,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2.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什么准则建构人文世 界,关系着人类的未来走向。我们不能用过于抽象、理性, 缺乏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人文世界.把一切都归入实用主 义、工具主义的范畴。我们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人类似 乎越来越无所不能的时代里,用诗性思维的情怀来关注 世界,创造一种善意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将会促进 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为未来的人文世界创造更多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减低现代人文重建的社会成本。 3.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现代科技的合理运 用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延续民族文 化的精神脉络,从而创造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侗族有句 名言:“饭养身,歌养心”。它是指在生活中,“饭”滋养着人 的身体,让物质生命存在;而“歌”滋养着人的心灵,让人 的精神生命活着。“歌”和“饭”一样,在人的生命中都是不 可缺少的,人不但要活着,更要有精神追求,才能成就完 整、和谐的人生。巴马——盘阳河流域民众的物质生活并 不富裕,但是,民众的心境愉悦、平和,长寿老人很多。巴 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认为,“唱山歌是一种独特的社 是一致的。壮族歌咏文化的发展可以作为现代区域人文 重建的一个范例,回应各民族面临的“文化自觉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去认识每个民族自身文化的问题”。[”】 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提倡人文重建.源 于高度发达的科技和飞速发展的社会造成人类精神世界 的某种欠缺,人们的生活需要超越于物质享受之上的更 有意义的精神享受。歌唱、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能给人 带来身心的愉悦、心灵的和谐以及美的感受.从艺术审美 中获得的精神享受是其它方面的享受所不能代替的。这 些艺术表现形式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 彩的地方文化,可为现代人文重建的区域化发展提供多 样化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处辉:人文重建的社会成本分析[A].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 论文集[c] 湾:法鼓人文社会学院,2002:95. [2]蓝怀昌.可爱的巴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4][5][6][7][11][14]所述内容是根据笔者田野调查记录 整理的. [8]董晓萍.说话的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覃德清.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J].民族艺 术,1996(2). [1O]覃德清.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LJ].广西民族学 院学报(哲社版),1997(4). [12]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与体会[J].中国社会科 学。2000(I). [13]覃德清.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15]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3). [16]黄革.唱歌有益长寿——广西巴马文化调查[EB].中国新闻 网. [17]费孝通.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U].《民族艺 术》,200l(2). [审稿、责编:郭正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