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运动健身与体育场馆外环境的关系研究
王波伟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E-mail:woshiwo31@sina.com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居民在城市体育场馆外环境中的运动健身行为及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揭示人们心理需求、行为特点与外环境的关系。为体育场馆外环境建设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为全民健身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运动健身;行为;体育场馆;外环境 中图分类号:G818.2
1. 引 言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飞速提升,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始注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满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如何缓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认识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如何使环境设计更有利于当代人的身心健康等,有关环境和人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一方面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理想的空间环境设计与创造都是为使用者服务,满足人多样化行为需求的,但同时环境又限定人的行为,是人获得信息的来源。由此看来,人的行为心理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与桥梁,是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1]因此,若想把体育场馆外环境建成面向群众的生态型体育公园,使其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就需要了解群众在体育场馆外环境的行为特点及心理需求,使外环境能够适应群众的行为和心理,全面发挥其服务功能。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与心理,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运动健身、行为心理、外环境设计、场馆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文献资料。
2.2.2 调查法:对上海、杭州、宁波等7个城市的居民健身行为和体育场馆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在场馆外环境中活动的人群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50份,有效问卷348份。回收率97.2%,有效率99.4%。
2.2.3 数理统计法:对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特点
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带来了人们行为活动的多样性,人在城市外环境中的行为模式也呈现出动态性的不断发展变化,演绎出层次性、自娱性、多元性和自聚性的特点。
- 1 -
http://www.paper.edu.cn
[2]
3.1.1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密切程度及体育活动难易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A、B、C、D四个观念层次(表1)。A就是因训练或者比赛而到体育场馆进行运动,B是因参与锻炼身体、运动健身或社会交往而到体育场馆及外环境中来,C是因观赏体育比赛或娱乐表演而到此缓冲压力、放松身心,D则表现出对这类空间的不喜欢甚至厌恶。A级观念与体育关系很密切,体育职业性极为突出;C级观念与体育关系一般,娱乐性明显突出;B级介于A、C两者之间;D级主观上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对上海、杭州、宁波三城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调查对象的调查发现:持C级体育观念的比重最大,为44.5%,其余依次是B级34%,D级为13%,A级为8.5%(图1)。另外对在体育场馆外环境中活动占较大比重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统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观念B级比重最大为59.2%,C级为27.3%,D级为11.6%,A级为6.9%(图2)。可见,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别,而且行为需求及行为模式千差万别,各具特点。
表1 群众体育活动层次情况一览表
级别 与体育的紧密程
度
关系形式 欲达目的
A B C D 级别
+ + + + + -
与体育的紧密程
度
训练
aa1bb1b2
提高身体素质、夺取锦标
体验
提高素质、技能,适应职业
强壮体魄、塑造自身
娱乐、交往需要
欣赏
健身、职业、劳动需要 感觉、欣赏体育活动,满足社cd
会、心理需求
排斥 关系形式
欲达目的
引自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
A级观念大多数为运动员持有,也就是竞技性体育运动。B、C两级更多地代表了群众
- 2 -
http://www.paper.edu.cn
体育的特点,这两级人数的集中也反映了体育活动由竞技性向群众体育、大众健身发展的总趋势。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今后不再局限于运动员,更多的是普通群众所从事的一般娱乐性健身和体育锻炼。在体育场馆外环境提供不同的活动空间是满足人们体育行为层次性的保障。 3.1.2自娱性
A级观念B级观念C级观念D级观念
图1 总调查对象体育观念各层次所占比重(N=348)
A级观念B级观念C级观念D级观念图2 青少年体育观念各层次所占比重(N=192)
如前所述,大多数人的体育观念价值观念集中于B、C两级,而这两级是体育活动娱乐性最为突出的层次,因此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具有自娱性的特点。自娱是指群众体育活动,是在运动中欣赏,在欣赏中运动,既是参观者优势参与者的行为状态。自娱性是目前体育发展日趋大众化、生活化的一个明显标志。群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欣赏,还要主动地参与健身锻炼等活动,追求亲自参与和各种活动的高娱乐性。在这种形式中,人们的心理是相容的。这一特点是外环境开展活动的前提与基本保证;也为活动提供了积极乐观的气氛,使人们得以保持良好的心情,最终达到娱乐的目的。
这一行为特点已不能只靠视觉器官设计来满足,以往只根据美学原理创造的审美型形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环境设计应利用环境设施诱导、激发公众的活动愿望,使群众积极第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发挥主客体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场所环境的活动意象和令人轻松自如、身心舒畅的场所氛围是满足群众体育活动这一特性的基础。 3.1.3 自聚性
自聚性是指群众在体育建筑外部空间活动,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会自发形成一些小群体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活动。它是人在空间中总是希望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直接表现,
- 3 -
http://www.paper.edu.cn
与人类活动的领域性密切相关。[2]
外环境中人们的聚集表现为不同方式,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将其分为核心式和框架式,[2]并且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两种聚集方式有向集合体方向演化的趋势,即人们在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活动有可能由个人的单独行动发展为集合体性质的集体行为。
核心式就是一个小群体中有一个核心人,以它为中心与亲近者组成了一个“友伴群”。比如几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或者一个家庭一起活动,在活动时保持小群体行为的倾向,核心人对其他成员有很大影响。“框架式”是在其成员有共同爱好、情趣和志向的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平等和谐,具有相容心理,活动中能够接纳新成员,如日常所见聚集在广场上跳老年迪斯科的人群,学习中国气功、太极的人群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由“框架式”的聚集就会衍生出“半开放式”的结构形态。外部空间中,人可以是一个人进行活动,也可以是以群体方式,成员之间可能不交往,因此宏观上讲人们的聚集是松散的。这样也就囊括了所有在场馆外环境中活动的人们。[4]
体育场馆外环境若想吸引大众前来聚集进行运动健身或者娱乐交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就是必须有一个人们共同认同的目标或中心,要么是一个视觉焦点,要么是一种环境意象或活动意象。进而由个体的单独行为诱发引导大众活动的产生。环境的场所干事引发人们聚集的主要因素,环境设计只有可以使人产生安全感、场所感、领域感和归属感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前来进行运动健身或者社会交往等。[6] 3.1.4 多样性
人们都喜欢多姿多彩的生活,同样人们也喜欢多种多样的行为和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提出按自己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因此,体育场馆外环境的群众体育活动还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为:参加群众体育活动人群因他们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性而不同,即使是同一群体也各有喜好,并且会因时令的变化而改变兴趣及活动内容。如中老年人偏爱活动量小的舞剑、太极;而青少年则喜爱玩滑板、打球等;孩子们则喜欢在大人的陪同下借助玩具进行活动。随着节气的变化人们活动也会变化,夏天人们喜欢游泳、戏水,冬天则变成了滑冰、滑雪,在同一时间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活动场地,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例如可以根据人群年龄或者兴趣对场馆外环境进行功能分区,或者按人们活动的激烈程度进行分区等,为满足人们不同的健身需求而创造各种活动场所。
3.2 居民体育活动与场馆外环境的关系
居民的行为活动将人与场馆外环境联系起来。美国第三代环境设计大师劳伦斯.哈普林指出:“人类活动是使环境充满生机的发生器,环境使活动在其中发生的‘容器’,环境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被赋予存在的意义。”[5]外环境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它就只能是自在之物,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体育场馆外环境只有能够吸引人前来活动,与人的行为活动结合,两者交互融合才能构成有实际社会效益和场所效益的室外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 体育场馆外环境与人们的行为活动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外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对于某些行为还有限制作用,而对于其他行为则有促进作用;人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外环境,促使外环境产生变化。良好的体育建筑外环境可以引导、激发人们的活动激情,陶冶人的情操,进而引发人的行为的发生;反之,如果外环境不适合人的行为需求,人不是改造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合适的环境中去,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丹麦的杨.盖尔在谈及什么样的场所可被称之为“各方面宜人的场所”时指出:“所有自发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的
- 4 -
http://www.paper.edu.cn
活动,只有在逗留与步行的外环境相当好,从物质、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优越条件,并尽可能地消除了不利因素,使人们在环境中一切如意时,这些活动才会发生。”因此,体育场馆外环境的设计只有从实际社会使用出发研究如何使人的行为得到更好的满足;设计舒适宜人的环境,以引导并诱发群众行为活动的发生;使环境具有社会使用的价值,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相互交流的场所,环境与人交互融合的城市环境空间,成为人性化的社会空间。[3]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场馆外环境承担着为竞技体育的运动比赛和群众体育、大众健身服务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日常的体育活动提供舒适宜人的空间。因此,体育场馆外环境的设计与建设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为中心展开思考,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
4.1领域感的营造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领域是人所共有并控制的空间,它不是简单的空间占有,而是一种排它性的占有空间。[7]领域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能加强人们的安全感,提高场馆外环境的防护能力,同时还可保证人们不同层次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具有吸引居民在其中进行活动的内聚力。在场馆外环境中,领域空间是居民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外环境设计中,利用植物的形态、浓密、高矮等差异围合成各种类型的空间,满足不同居民对不同空间交往活动的需求;如利用深色植物创造恬静安详的小坐停留私密空间,而用浅色调植物营造明亮轻快可引导居民在此共同参与活动的开敞空间。或者通过人为建筑的围合为人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域空间,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
4.2 归属感的营造
归属感产生的基础是创造一个适合人们生活方式的环境,换言之,就是一个社会性的空间。体育场馆外环境设计就需要通过环境的向心性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这种向心性不但指环境形态上的向心,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社会上、文化上的向心与趋同。设置能够引起人们认同的设施,促进公众活动的发生,由于场馆外环境的特殊性,环境形态上要强调蕴含体育文化内涵,以达到与人们心理深层结构产生共鸣和沟通。在场馆外环境设计中引入和借鉴室内生活化设计的方法,能够表现出对人的关怀,使外部空间更具有亲切感和生活感。主要是借鉴室内设计顶面、侧面、底面的手法,使人们在室外休闲环境中获得室内的感受。[7]如立在室外环境中的一堵墙,可创造出两个微妙的空间向阳空间和阴面空间。三个垂直方向的围合会有明显的向心感或居中感。在体育场馆外环境中,适当的围合使人具有室内体验的坐憩空间,是受人欢迎和适于停驻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环境的归属感。
4.3 场所感的营造
场所感就是一个地方独特的场所感觉。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使这个场所是生动、独特、唯一的。也就是具有个性的环境空间[7]。那么体育场馆外环境的场所感的营造关键是其个性空间的营造。体育场馆外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它除了要营造体育经济的氛围外,更重要的是为人们营造一个群众化、公园化的外部空间。如果体育场馆外环境各要素有个性、有特色,易感受、易理解,实用而又特别,那么就容易引起人们关注。使人获得生动丰富的感受,心理上愉悦。引发场所感的产生。
一个物体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其外在轮廓或者外在形态。体育场馆外在形态的个性化
- 5 -
http://www.paper.edu.cn
设计无疑利于其外环境场所感的营造。场馆外环境中的景观小品也可以用来营造体育场所的氛围。由于体育场馆外环境本身具有特殊性,与其他的建筑外环境功能上不同。它是以辅助体育建筑运动训练功能和满足人们的运动健身需求为主。在体育场馆外环境中设置有大量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地,用于满足人们在其他建筑外环境中无法实现的体育活动需求,具有其特有的环境魅力和场所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殊.建筑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3,(12):66-69. [2] 赵青杨.体育建筑外环境设计[D].哈尔滨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00.
[3]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洛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可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 梅季魁.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itizens’
Body-building and Outer-palaestra Environment
Wang Bowei
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China(315211)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current citizens’ body-building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in outer-palaestra environment; besides, it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psychological needs, behavior features and outer-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nd theory for reference in outer-palaestra environment building, contributing to the entire citizens’ fitn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body-building;behavior;palaestra;outer-environment
作者简介:王波伟(1981-),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