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
1.B A. 火钵(bō) 问难(nàn) C. 佣(yōng)人 D.剔(tī)除 鼻腻鹅脂(zhī) 2. D A.凄婉 剑拔弩张 B.绿草如茵 C.以身作则
3. B 第一空用“侵袭”最恰当;第二空“如愿以偿”最准确;第三空均可;第四空可用“梦想”或“幻想”。
4. C A.缺宾语中心语,在“繁荣”后加“的方针”。 B.不合逻辑,将“并非”改为“是”。 D.主谓搭配不当,将“完备”改为“提高”。 5.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孟子的观点。
6. B 此项是在解释稷下先生的特点,没有表明稷下先生 “不治而议论”的特点,且与第一段的内容不相关联。
7. C 从文中相关表述可以看出:战国君主的“尊师重道”主要只说明一个问题,即政统需要道统的支持,以证明它不是单纯地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几个主要国家如齐、秦、魏(梁)、赵、燕等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图。它们当然更需要在武力之外另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了。 8.D 孟子此议表明学术独立、不屈从权势的思想。 9.C 食,享祀,受祭
10. C ①与论点无关;②孟子未区分人性的品级;③证明上品不可移;④证明下品不可移;⑤证明上品不可移;⑥减少罪过,但仍然没有改变品级,仍然是下品。
11. D 韩愈认为性之上品和下品不能改变,而中品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导向上品或下品。 12. (1)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它们是仁、礼、信、义、智。 “所以”,用来,1分;“曰”,是,叫,1分;句意对1分。
(2)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举”,提到,1分;“遗”,遗漏,1分;句意对1分。 (3)因此上品之人可教导,下品之人可约束。 “是故”,因此,1分;“制”,约束,1分,句意对1分。
13.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翻译: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 14.(1)皎洁的月亮洒下明丽的光辉,璀璨的银河在湖水中投下影像,空中和水中都澄清明净。描绘了一幅空旷洁净的图画。(2分)和下文的“肝胆俱冰雪”照应,暗示自己心底无私、光明磊落的情怀。(2分)
(2)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2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2分)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15. (1)玉簪螺髻(2)吴楚东南坼(3)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绿云扰扰 (5)制芰荷以为衣兮(6)凌万顷之茫然(7)梦啼妆泪红阑干(8)枉用相存 16.C D C项应是“鄙弃”而非“艳羡”; D项应是暗喻而非明喻。
17.泰勒斯仰观星象却跌倒在水井里,表明哲学家以求知为快乐,爱智慧胜过爱功利,(1分)这反映了哲学家的普遍特质;(1分)泰勒斯受到侍女的嘲笑,表明世人并不理解哲学家的精神追求,因为他们生活在物质和功利的世界当中,(1分)泰勒斯的遭遇反映了哲学家的普遍境遇。(1分) 18.①求知以获取心灵的快乐。②智慧是一种人生觉悟,而这种觉悟能获致幸福。
③自足即智慧。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④万事不可过头,中庸是重要的智慧。每个要点1分。
19.①讲述故事以增加趣味,引人入胜。文章开头讲述了泰勒斯仰观星象的故事,勾勒出哲学家的一般图
——家长100教育论坛——
1
本试卷答案由家长100论坛会员提供下载。
式,总领下文。文章中间还讲述了阿基米德的故事,苏格拉底的故事,第欧根尼的故事,阿里斯底波的故事,他们的特立独行,奇言妙语,精警动人,启人哲思。②概述事例以增强具体感和可读性。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既使观点得到有力论证,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③描述人物以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第六段对苏格拉底的外貌作了详细地描述,使我们对这个形同乞丐的哲学家印象深刻,也反衬出哲学家心灵世界的富有和精神境界的崇高。④语言富有魅力。如第五段开头一句“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亲切有味;第八段“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含蓄有味,“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
20.吹来的是风/吹去的也是风/既然今天/没人在意蓬蒿一茎/那么明天/何妨做大树一棵 仿句式2分,仿修辞1分,有意境(意蕴)1分。 21.同意。(1分)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只有单一的用途。(1分)我赞成此一观点。有道德学问的人应该掌握广泛的知识,具备多种能力,才能胜任艰巨复杂的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事务的变化,也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如张衡、达芬奇、马斯克都是全才。(2分)
不同意。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只有单一的用途。我反对这一观点。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作为,也算是有为君子。如姚明打球、曹雪芹著书。
22.内容:一人翘起食指,煞有介事地作出承诺,承诺膨胀成一个大泡泡,一只小鸟飞来,用尖锐的嘴巴轻轻一啄,泡泡破裂,炸裂声使承诺者站立不稳,几乎摔倒。 寓意: 讽刺社会上有些人轻诺寡信,难以取信于人。 内容涉及三种形象,有细节,3分;寓意1分。
23.思路导引 精神空虚和无聊会引发一系列的怪诞甚至罪恶,解决精神贫瘠是问题的关键。可以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切入,重点论述教育要培养丰富、完整的人而不是解题机器或是赚钱机器;也可以从培养高雅的情趣(比如阅读、琴棋书画等)、高尚的精神(比如服务公众)、高贵的品格(比如君子风范或绅士风度)等角度切入;还可以从弘扬传统文化、重建信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吹大爱等角度切入。
附译文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触而产生的。人性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情感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回答说:人性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上品人性,就是纯粹的善罢了;中品人性,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下品人性,纯粹的恶罢了。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仁、礼、信、义、智。性为上品的人,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为中品的人,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性为下品的人,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人性对于情感的影响要看品级。情感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感,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的情感,对于七情有超出一般的情况,也有缺失的,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的情感,要么没有要么过度,都是直接率性而行。情感对于人性的影响也要看品级。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那些认为人性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人性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人性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叔鱼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面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受贿而死。杨食我出生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一定会因为他而灭掉宗族。越椒出生时,子文很伤心,知道若敖氏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人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吗?后稷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行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周文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生后,不让王傅操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生烦恼。人的本性果真是邪恶的吗?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文王的儿子管叔蔡叔,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而最终变成恶人。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而最终成为圣人。人的本性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所以说这三个人谈论人性,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上品人性和下品人性,难道最终不能改变吗?回答说:上品人性,从事学习
——家长100教育论坛——
2
本试卷答案由家长100论坛会员提供下载。
就会越发聪明;下品人性,畏惧权威就会减少罪过。因此上品可教导,下品可约束。这两种品级,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
有人又问:当今社会人们谈论人性和你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呢?回答说:今人的观点,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怎么会没有不同。 注:译文借鉴《韩愈集》的翻译并参考相关资料作了若干修正。
——家长100教育论坛——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