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第35卷第1期 针灸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31例 何建琼,汪琼芬 (云南省嵩明县中医医院,云南嵩明651700) 摘要:目的观察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 将62例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患 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 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 2治疗方法 证31例临床疗效。方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l例,对照组3l例;治疗组在对照组 常规针剌治法(舒经)的基础上加腹针治疗(调脏)。2组均每 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rain,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天,连续治疗2~5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 对照组总有效率83.9%,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舒经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讧能做 2.1对照组(1)针具:采用0.30 mill×25 111111—50 into华佗 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2)取穴及 操作:主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巨髂、合谷、翳风、 太冲、足三里、嗝俞。随症选穴:皱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 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舌前2/3味 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面肌跳动加行间、阳陵泉;若 到“标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面瘫;气虚血瘀证;舒经调脏法 面肌萎缩加脾俞、三阴交。常规针刺,足三里补法,余穴平补 平泻法。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1—0054—02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 2.2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法的基础上加腹针治疗。 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腹部穴位操作:采用 0.30 mm×50 mm华佗牌1次性针灸针,针刺穴位用75%的酒 精常规消毒,施术时采用一部法,即侯气、行气、催气手法,同 时用艾灸盒放入艾条,对神阙穴行温和灸。留针30 rain,留针 期间行针1~2次。针刺腹部穴位注意事项:针刺腹部穴位前 首先检查肝、脾的大小,确无阳性体征则可施治。如任脉被瘢 眼歪斜”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独特优 势,特别是对面瘫实证患者。但在临床治疗中笔者发现,常规 针刺对面瘫气虚血瘀证效果不尽人意,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 遗症,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仍然是需要解决的 问题,为此,笔者自2010年1月一2012年12月在常规取穴舒 痕线覆盖,则于瘢痕线边缘近中线的一侧取穴;进针前排空小 便,进针时尽量避开毛孔、血管,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2组均每Et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airn,10 d为1疗程,疗程问 通经络的基础上加上腹部调理脏腑的穴位,笔者称其为“舒经 调脏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气虚血瘀证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 如下。 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0年1月一2012年l2月本 3.1疗效标准治愈:面部症状和体征消失,H—B分级1 院针灸科门诊共62例,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疏经调 脏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1例。治疗组31例中男12 例,女19例,年龄35岁~76岁,平均57.6岁,病程1月~6 级;有效:面部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H—B分级2—3级;无 效:面部症状和体征无改善,H—B分级4级以上。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月,平均53 cl;对照组31例中男l4例,女17例,年龄32岁~ 75岁,平均58.5岁,病程54天~6月,平均51 d;2组患者在 姓别、午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口I比性 I.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 ①起病突然,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面瘫诊断标准 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的疼痛 或发热。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f肖失,鼻唇沟变 4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 浅,眼不能闭合,13角向健侧牵拉。③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 露齿等动作 ④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 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1.3排除标准 冈格林巴利综合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 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I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 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趁虚人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 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喁僻。机体正气不足是本, 感受外邪是标。其病位在面部经络与心肝脾胃。若口眼歪 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或部分患者疾病初期服药太过, 损伤脾胃,易形成虚实兼夹的气虚血瘀证 根据“治病必求于 作者简介:何建琼(1968~),女,针灸副主任医师,研究办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颌肩腰腿痛。E—mail:2720176348@qq.COlll 2014年第35卷第1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55 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33例疗效观察 陈晓娜,黄小丽,廖莹莹,李家华,曾科学 (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095)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 选取67例中风后失眠者,随机分为治 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 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6)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服用 安定类药物治疗,治疗采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耳穴埋豆配合 五音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1.2.2失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心]:(1) 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 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3)经各系统和实验 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1)按医嘱服用安神药物。(2)予辨证饮食调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耳穴埋豆及五音疗法进 取生王不留行籽,在神门、皮质 护。(3)情志护理,调整合理作息时间。 2.2 治疗组行治疗。 0.o5)。结论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 文献标志码:B 关键词:耳穴埋豆;五音疗法;中风后失眠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1—0055—02 失眠在中医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是由脏 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 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中风后失眠症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失眠造成的精神 紧张直接影响着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及时治疗对中风病 的恢复有明显影响,近年来,本科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耳穴埋豆 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全部来自2012年01月一2叭2 2.2.1耳穴埋豆操作方法下、交感、心、肝、胆、脾、胃、心、肾等耳穴埋豆。首先消毒耳 廓,一般采取坐位,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采用卧位,进针时固 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生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 贴压好,耳穴贴压时要稍施压力,按压数秒。逐一贴于穴位 处,适度按压,以患者局部感到酸、麻、胀、痛、热或感觉循经络 传导为宜,切勿搓揉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一 般耳穴埋豆留3—5 d,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每隔4 h用 手指按压埋针出,进行压迫刺激,局部皮肤不湿水,以加强疗 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疗程相隔5 d,双耳交替 更换,治疗2疗程。 年12月本科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男20例,女 13例,年龄35~65岁,平均(48±6)岁,平均病程(7.5±3.2) 月;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0~67岁,平均 (47±7)岁,平均病程(6.9±2.3)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 病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2.1 中风病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 2.2.2五音疗法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基础及五 音疗法理论进行脏腑辨证,在患者进行耳穴埋豆之后,留针过 程中给予舒缓的音乐,轻闭双眼,身体完全放松进行聆听,音 量35分贝,每次30 min,20次为1疗程。(1)心’肾阳虚型:选 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主 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 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 本”的原则,因此针灸治疗面瘫气虚血瘀证除疏通经络外,尚 需对脏腑功能失调予以调理,如此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取得 更好的疗效。 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平沙落雁》、《小河淌水》等, 其乐曲柔和、清润,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羽音入肾。(2)肝阳 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陪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气,因此诸穴 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大横有调整肝脾脏的功能,健脾 利湿,艾灸神阙有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腹针疗法加强 了补益气血的作用,因此面瘫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疏经调脏 治疗,标本兼治,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 方案[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49—152.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7. (收稿日期:2013—09—03)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新发明的无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 新针法。其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以脐为核心的腹部“先天经 络”系统不断发展、变化、完善,成为以脏腑为中心的“后天经 络系统”,人体通过其平衡调节脏腑。腹针注重对全身内脏功 能的调节,提出“刺至病所”的观点,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 和运动系统疾病 J。传统针刺疗法取穴主要以舒调局部筋经 气血为主,补益气血之功略显不足。腹针以引气归元为主方, 方中中脘、下脘均位于胃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