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建设
学生就业形势发展至今,高校的就业工作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办理学生毕业分配手续的管理部门,到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提供就业信息的服务部门,可以说,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逐渐形成,“市场”的概念正在越来越深地浸入到高校就业工作当中。
既然大学生就业机制是以“以市场为导向”,那么无论从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方式上,高校就业工作都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开发市场、维护市场、与企业沟通联系、向学生发布需求信息……这些工作让很多就业工作人员感到头疼,“市场难做”成为很多从事就业市场工作人员的共同感受。
可以说,如今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正在成为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使命和难题。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校市场建设而言,如何进行正确地定位、怎样进行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合乎人才这种特殊“商品”特点的实际运营、以及怎样给予市场建设充足的经费人员支持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观念先行——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定位
从大学生就业计划分配时代到市场导向的今天,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很多高校对于就业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共识。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工作开展情况看,就业市场建设在不同高校所处位置不尽相同。有先行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组织人员开拓市场、走访市场,努力尝试与市场建立相对稳固的联系,到今天已能从具体实践上升到理论构建,而一些高校至今仍然未曾打破坐等用人单位上门的“惯例”。
就业市场建设也是高校就业工作性质转变与就业部门角色转换的必然趋势。然而转变初期,人员不专、理论缺乏、研究不足,更多的高校在市场建设方面仍处于“零起点”,习惯了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性质,缺乏市场方面的经验成为很多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内在挈肘。
此外,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定位还面临着处理与职业辅导、就业手续办理、教学培养等环节的关系问题。总而言之,如何从观念上为高校市场建设“正名”,给市场建设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以适合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就业市场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问题二:整合营销——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
如果把高校比喻成企业,高校培养的学生比作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那么就业市场工作部门可以类似于企业的市场部门。企业要把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市场部门的工作非常重要。概括地说,企业的市场工作包括产品的定位、市场开发、品牌形象建设、营销策略的制订、销售体系的建设等等。如果不考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与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性质上的不同,就其市场工作而言,两者应该有相通之处。而与企业的市场营销相比,缺乏“整体观”和“营销观”正是当前很多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市场定位
“企业与学生的需要不对称,有的热门专业,用人单位非常需要人才,但是学生不愿意去,而有些热门单位,学生想去,企业又不接收,此外,学校想与用人单位联系,但用人单位不欢迎,这些都是当前学校在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普遍现状。”上海某高校就业中心主任说。一些学校的就业工作人员谈到,市场难做,尤其是在维护市场、与企业的沟通方面,“一来,学校的品牌、专业不被用人单位了解和接受,二来,由于同质同类专业重复设置,市场饱和度高。”
毕业前找工作的日子对于小张来说简直就是痛苦的折磨。“那个时候眼看着离毕业越来越近,但心里是越来越糊涂,这工作到底该怎么找?”小张找工作的体会就是跑招聘会。“什么样的都不拉下,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地挤,看着差不多的能挤进去就投,根本谈不上有针对性,可没办法呀!”
上述学生的求职体会和就业老师的工作感受都反映学校在就业市场定位方面的不足。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来说,市场定位应该是其成功销售的第一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同,就业市场定位自然也不同。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性大学的市场定位理应不同,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大学的市场建设方向也应很有区分。在当前整体需求不足、高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同类“产品”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找到并清楚地认识自己学校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的位置,发掘自己独特的市场是重中之重。如同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为避免与北师、华师等学校的过分竞争,东北师大将自己的就业市场定位在国内基础教育的中高端市场,取得了就业市场建设的成功。
就业市场建设需要从学校层面上进行定位,不同专业就业市场开发更需要细分。考虑到学校学科调整和新专业增设力度加大,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培育和开拓新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在进一步完善大型与专场相结合的供需见面会模式的基础上,倡导各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培养方向,举办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特色重点市场”、“新专业关键市场”。
总之,每个学校有自身的特色,不同专业就业方向不同,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市场,根据不同毕业生适合的就业方向进行市场开发与建设,这正是当前一些高校进行市场建设从观念上尚待完善的一步。
品牌建设
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来说,品牌和形象建设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其实,高校的就业市
场建设同样离不开品牌建设。
“每家企业都是搜寻适合自己企业的人。”一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说,“企业每年都要花很大精力做校园招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院校,不可能遍地撒网,因此学校的品牌和特色非常重要,这是除了专业因素以外吸引企业去招人的重要原因。”
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建设本校学生就业的品牌,充分体现了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整体观。对于现阶段的高校就业市场建设来说,品牌建设既表现为以打造学校品牌的理念和高度来指导整个就业工作,同时表现为把树立本校品牌当作市场建设的一项具体工作。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如当前人才市场出现信任危机,有的学校把打造毕业生诚信形象置于非常的高度,有的学校通过联系往届校友、对企业中本校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回访等树立学校在企业中的良好形象,这些都体现了品牌建设的思路。但是真正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把高校就业市场的品牌建设置于一定高度,对建设品牌的市场工作进行系统规划的目前却非常少,很多高校看惯了每年招聘旺季企业到学校以招聘之名行宣传之实的情况,却没有意识到其实高校也可以并且应该从打造自身品牌的角度包装和宣传自己。
营销规划
如同任何一个企业的市场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营销策略去执行和开展,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同样需要运用一定的营销策略进行规划。作为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就业市场建设内容庞杂,就业信息的搜集、筛选、发布、分析,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举行各种层次不同的招聘会,建立就业基地等等。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市场营销中“整合营销”的理念,市场工作更加给人“琐碎”的感觉。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谈到,目前高校的就业服务总结起来有两条主线,一是找企业,解决学生找工作的问题,即市场建设,二是就业辅导,研究学生的需求,进行职业规划。但是如
今大部分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前者,忙忙碌碌于这些联系、接待工作,没有时间、没有专人去研究学生的个体需求,对他们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这位主任谈的是市场建设与就业辅导的关系问题,其实也反映目前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无序无规划,缺少一定的营销策略支撑。一些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反映,跑市场最累人,单单就业信息的搜集就让人疲于奔命,再加上接待各色用人单位,组织大大小小的招聘会,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时间。
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规划,市场工作更是如此,只有把就业市场建设当成一场真正的市场营销活动,才能让市场建设更有活力。
问题三:投入——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最大瓶颈
一位毕业留校从事了两年就业工作的年轻老师对于工作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校就业工作的现状。然而,良好的愿望总是在现实面前打折扣。“我们学校小,专业不多,我倒是很想出去跑跑市场,但是可能吗?出去一趟怎么也得花好几千吧,我一年的经费也就几万块钱。更别提我这一出去,咱中心就剩领导一人了。”
目前高校就业市场建设面临的林林总总问题里面,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无疑就是投入。机构、编制和经费——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基本条件,往往也成为限制市场建设的最大瓶颈。
“万事俱备,莫欠东风”,再好的工作战略和措施没有基本的外部条件作保障也是纸上谈兵,难生实效。东北师范大学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感觉,因此在就业市场建设的投入上,从硬件到软件都提供了超常规的保障,也成为学校就业市场体系中的一大特色。对此,西南地区某高校的就业中心老师说,能像东北师大那样的投入力度来做市场的学校还真是少数,让高校老师跑市场,真的很辛苦,人手不够,经费又不足,要做好市场工作,前提是经费有保障,同时能够调动老师
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如今的市场建设,对于工作人员的市场开拓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工作毕竟已经不是行政管理工作,职业辅导需要专业理论支撑,市场开发同样需要具备专业市场开发素质的人员来担任,而这对于高校的就业市场建设更是增加了难度。
问题四:信息化建设——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得力助手”?
如今一提到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立刻跳将出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两个词语。的确,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今天的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中网络市场即无形市场所处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的高校网络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使本应“两条腿走路”的高校市场建设看起来有点“跛足”。
高校的就业网站是无形市场建设的重要基地,对于学生来说,招聘信息获取、网上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等都是其重要功能。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就业网站也是了解学校、获取学生信息的一个窗口。但是现实却是,面对学生的招聘信息数量不足,更新太慢,而面向企业的形象宣传窗口形象展示不利,服务企业的意识也不强。
一些学校就业中心老师提到,网络招聘本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起到预想目标,而视频面试等功能由于整体平台仍需建设,学生对此信任度并不高,效果值得考虑。总之,本应成为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得力助手”的信息化建设、网络市场建设在现实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还待加强。
结语
作为发展中事物,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理论建设到实践角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不仅需要高校自身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同时也需要政府、市场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投入。毕竟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整个社会的问题,是所有高校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而基于一个学校的市场建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联合与合作,是当前高校就业市场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此外,学校就业市场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采访中有学校就业中心主任就提出,目前的市场拓展、高校市场竞争各自为政,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实际条件所限产生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共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学校的不断创新实践,也需要包括用人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一、 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
1、 教育部:10月提供下年度毕业生资源
2、 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12月---2、3月“双选”大会的举行;7月份按计划派遣,结束、汇总就业计划,就业情况报国务院
3、 长江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具体内容
A、 学生处,10月左右向用人单位发出索取要求信心的函件
B、 每年10月份开始在校园网上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
C、同时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通过面试或者材料等方式选拔毕业生
D、自主举办“双选”活动
E、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
二、外国语学院就业市场的建设
(一)、就业计划的制定
1、 学校方面
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协调联系并签订意向协议后向毕业生公布就业信息,学生自愿报名、系科推荐、学校审查,用人单位审定。
2、 学生自身通过各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学校以接受函为凭据,并确定上报计划
3、 批发式就业计划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人事局
(二)、就业市场
1、到父母所在单位就业(父母有实权),但弊端较大
2、他人介绍
3、由组织、人事部门单项分配
4、建立中介机构,职介中心,就业指导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