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3期 2010年6月 柳州师专学报 Vo1.25 No.3 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Jun.2010 试论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陈海霞 530006)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摘 要: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 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山三声部民歌;文化生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10)03~0013—05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一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 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每 一演唱。过去,这些地方是偏僻荒远的大石山区,荒地 多人烟少,森林密布,属于交通非常不便利地区。由 于交通的闭塞,受外界文化影响少,壮族人民的文化 生活依然是以唱山歌为主。山歌就在这信息闭塞的 个民族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并创造 与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民族文化,它历经几百年时间 的洗礼,在壮族山区里一代代传承至今。1981年三 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①是人 山区里一直互相流传,却传不出山外去。 马山文化又是人与自然的契合点,三声部民歌就 是当地群众在马山这个大环境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 声部民歌被发现后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引起越来 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深入研究。但是迄今为止,还 未发现有从文化生态这一角度去探究三声部民歌的 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马山壮族 和思想观念的综合体。从地理生态环境来看,马山县 位于广西中部,南宁市北部,居红水河南岸,大明山北 麓,是南宁、来宾、河池、百色四市的结合部,东交忻 城、上林,西接大化、平果,南邻武鸣,北望都安。全县 境内多山,一座座大石山高矮不一,连绵不绝。马山 县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为大石山区,石峰林立, 悬崖陡壁,“一般海拔500----600米,最高海拔为844 米;中西部多土岭丘陵,地势比较平缓,一般海拔 200—5o0米”②。境内除了红水河流经县北外,仅有 一三声部民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揭示其产生、传承、发 展之根源。 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当地生态 环境 文化在环境中产生,同时文化又调控人们的生产 方式,制约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发展是与其生态 些细小的河流,这就使得雨水易从地下流走,造成 系统相调适以求平衡的过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 民歌的产生与能够传承发展至今,是与当地的生态环 境互相适应的结果。 马山地区易涝易旱等自然灾害,这样的地理自然环境 制约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却又由此而产生了 适应当地人文生态环境的民族传统文41=,即马山壮族 三声部民歌。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来看,马山县历 史悠久,奇峰异洞、奇山丽水随处可见,这里有被誉为 马山县是个典型的大石山区,素有“山歌之乡” 的美誉,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产生与马山壮族地区的地 理环境、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密切相关。根据马山县 “世界十大名洞之一”的金伦洞,有名列八桂美景之 一文化体育局所提供的材料得知,三声部民歌是发源于 马山县东部大石山区的古零、加方乡壮族地区,其中 在马山、上林与忻城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至今仍有 的百龙滩库区风景区,有新石器时代的六卓岭、尚 朗岭等文化遗址,还有古零灵阳寺、卧云洞、白马山等 许多遗文古迹。马山县还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 [收稿日期]2010—04—22 [作者简介】陈海霞(1984一),女,广西陆川人,2008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民俗学。 ①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有三个声部,第一声部为主旋律,第二声部为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有三个调,即三顿欢、蛮欢和欢哈;歌词一般是五字句和五三五言六句 式.严格要求腰脚韵。 ②见《马山风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马山县委员会编.2007年版,第8页. 】3 里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的比例将近76%①, 壮族人民爱唱山歌,善唱山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 以歌抗争,以歌求得美满姻缘……在这样的历史文化 背景下,三声部民歌最终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为马山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添上了美丽的色彩。 也娱乐了广大民众,这样的歌唱方式不但使歌者自身 得到锻炼,也为后来出现的三声部民歌的产生与传承 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过去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并 渐趋成熟的山地民歌经过几十代马山壮族子孙的传 唱与承传,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具有原生态韵味的马 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的民 俗环境 “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E壤,没;if-日常生 活、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众多民俗活动, 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可以说许 多民间艺术的产生都是由于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 (二)三声部民歌在节日活动中传承 民俗是文化生态中的重要内容。民族节日可以 集中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出这个民族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对社会和个人有强大 的制约力。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从他出生之时起,他 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 J。民 俗文化塑造了人,并通过人——艺术创作主体影响、 制约着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马山三声部民歌深深 地扎根于马山壮族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马山壮族之 所以能创造出绚丽多姿、独具风格的三声部民歌,和 当地众多的民俗节日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 张紫晨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 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 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 俗观念的载体。”l2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亦不例外,在 过去,当地的集体劳动生产习俗、民俗节日、宗教祭祀 等活动都是滋生三声部民歌的土壤。 (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劳动生产中传承 普列汉诺夫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 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 不开的,马山壮族的民俗活动就是三声部民歌生存的 良好土壤。 时至今日,马山壮民族仍有许多民俗节日,如春 节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敬 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 生产关系制约的。”_3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产生与 牛节)、五月端午节(又称药浴节)、六月六、七月七和 中元节、八月中秋节、九月九(敬老节,又称补粮节)、 十月十、十一月冬至、十二月送灶王,等等,可谓是月 传承也是如此,它与马山当地壮族群众的生产劳动状 况相适应。马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风 俗以及生产条件促生了优美动听的三声部民歌。在 前32业社会时期,“民俗的各种文化模式依傍着小农 月有节,节节欢庆。特别是“每年春节、三月三、七月 十四、八月十五等节日,实际上是歌节”L6 J,这些节日 “通常是固定在某一日期上的,千百年来形成的节日 经济的基石,与落后的生产方式、艰苦的生活条件长 期同生共存,数千年稳多变少,即使变,也以微弱的渐 变为主”_4 J。在这段时期,壮民族社会经济生产力还 风俗习惯,构成一种特殊的民俗环境,能使千差万别 的个体在同一时问内作出大致相同的行为选择” 。 众多节日激发了群众们的兴趣并参与到其中来,群众 的积极参与,为民间文艺的产生创造了一个热烈的民 比较低下,仍然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上高 山入深林,集体劳作,一同狩猎。为了减轻劳动压力, 他们唱起劳动的号子,助威呐喊,振奋精神。每当集 体劳动,有人起头唱歌,必定会有人跟着和声,以此来 渲染劳动氛围,这是当时一种较流行的消遣方式,也 俗氛围,正如丹纳所说的“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 神和周围的风俗” 8 J,各种民俗节日为三声部民歌的 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喜庆节日 里的婚嫁歌(三顿欢②):“日好时又利,拜天地,接女 子弄堂;受皮到腾兰,眉不烦,满家堂快乐”;“金童配 玉女,天地许,得佳偶天成;开处福气腾,受得贫,受得 日号你”;“生面对生面,真老练,乃练受贫金;双边齐 是在劳动过程中的一种交流方式。长期发展下来,人 们在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越来越多的被 编入到歌里去,白编自唱、自娱自乐,正所谓是“手里 打着,眼里看着,心里编着,口里唱着”,劳动生活中 的真情实感都通过歌声的形式表达出来。歌声增强 了辛苦劳作的群众的感情,减轻了劳作的压力,同时 眉心,齐点脚,金与银结配”等。还有在婚礼场合的 “欢娅娜 ’民俗活动则更为热闹有趣,对歌是必不可 少的一个环节。对歌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分别是 ①见《马山风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马山县委员会编.2007年版,第8页. ②三顿欢:马山三声部民歌中的一种结构类型,主要有五言、七言、五三五、六言这几种。五言四句式歌词符合壮歌的普遍押韵规律;五三五言六句 式歌词的第一句、第二句的末尾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相互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 相互押韵。 ③欢娅娜:“欢”即山歌,“娅娜”即小姨,又意为伴娘,这是一个专用名,是民间自发举行的以唱山歌为主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女方身 份必须是伴娘,二是时间地点必须是在新婚之夜的新郎家的场地。除此之外,在别的场合男女对唱山歌都不能叫欢娅娜。 14 招呼问候歌、互问姓名歌、农事家常歌、知识问答歌、 容)。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会认为是 自己的行为触犯到某位神灵了,需要请师公作法,向 婚否试探歌、表示爱慕歌、互赠礼物歌、山盟海誓歌、 共吃宵夜歌以及送别歌。在整个活动中,有的小伙子 担心开头碰钉子难堪,会让中年歌手帮忙,开口即唱: “老翁七十零,来听欢娅娜,走不动也爬,听娅娜山 神灵请罪,保平安。民间的这些信仰仪式为三声部民 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传承场域,而三声部民歌在宗教 信仰仪式中的普遍运用则大大丰富、充实了宗教祭祀 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马山壮族群众的精神需求。 宗教信仰仪式与三声部民歌在马山社会长期的发展 中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歌。”(以上歌词都是五字句,腰脚韵)女方如不愿意 跟老歌手对歌就用山歌把老者支走,由小伙子接唱。 如“初次见娅娜,美丽如鲜花,开口问一问,晚饭吃了 吗?”“初次见娅娜,美丽如鲜花,冒昧问一句,嫩脚洗 了吗?…‘表妹呀表妹,一辈(子)不相见,今夜喜会面, 邀唱甜山歌。”……如果姑娘们有意,就会以歌相对, 如果无意,则保持沉默。以前马山壮族青年人的对象 很多都是从这种婚宴场合唱歌开始的,唱得越好唱得 越多,就越受大家关注爱慕。“欢娅娜”这一民俗活 动,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使人们创作出了越来越 多优美的民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其传统节日 习俗是密 可分的,民俗节日为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 了有利广阔的场域,同时民歌也充实丰富了民俗节 日,为民俗节日带来无尽的欢乐。 (三)马山三声部民歌在信仰仪式活动中传承 宗教信仰是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宗教环境深刻 影响民间-乙14-术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的生活方式 那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世俗生活,一切都被宗教化 了。生、老、病、死,丧、葬、婚、娶,修田造屋,没有~种 El常生活,没有相应的宗教仪式。”l9 历史发展到今 天,宗教的许多活动仍然离不开艺术,需要利用艺术 作为表现形式。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作为传统民间 艺术,它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宗教祭祀、自 然崇拜、道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发生和 初期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 万物有灵观和图腾信仰都为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 影响。” 过去农业社会时期,壮族人民对大自然有 着很强的依赖性,他们上山采集、下河捞鱼,日出而 作,Vt落而息,目睹花开结果、草木枯荣,感受大自然 的四季交替,受其恩惠,也受其灾害。大自然的变幻 莫测让他们又爱又怕,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的力 量强大不可侵犯,逐渐的产生了对自然、对神灵的崇 拜。“壮族三声部民歌,早期的内容大多在于乐神。 ……那时候的三声部民歌,是巫师、道公等在驱鬼弄 神的时候才唱的。”∞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马山群众 过去每逢喜事佳节都会请师公、道公等神职人员来做 法事,喃Ⅱ昌经书、跳宗教舞蹈以娱乐众神,希望消灾解 难,祈求健康长寿。据笔者调查,如今马山地区仍然 存在很多的师公、道公、巫婆等神职人员,尤其在丧葬 这种场合更要唱经(做法事过程中喃唱的经书形式 和三声部民歌类似,属于三声部民歌中的丧葬内 ①资料来源于马山县政府文体局提供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录像解说词》。 三、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现状及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声部民歌所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环境正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马山壮族三声部 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 活的复合体,是生成于我国久远的农业社会,是与其 自然环境相依,与其民俗事象相融,与其各种生活需 求相适应的传统民间歌曲。”l1 自然环境、生存环境、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播主体的日渐消失是对 三声部民歌传承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 化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审美价值 都发生了改变,对马山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造成 了冲击。自然环境相对偏远、封闭的地方,与外界交 流少,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在这种环 境中比较容易传承下去并保持原始的质朴成分。发 源于马山县古零镇的三声部民歌在被发现前还没有 受到外界文化太多的影响,仍能保持着原汁原味。这 是因为在解放前,古零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触目所 及的地方都是大石山区,这样的地理环境保持了民歌 的原生态特质。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及市场化、现代化的浪潮对民族传 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 前在婚礼场合必不可少的“欢娅娜”对唱山歌的民俗 活动,现在已经日渐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 政治的进步,倡导婚姻自由,大家择偶的机会越来越 多,并不依靠对歌了;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里参加“欢娅娜”的主角——未婚青年男女 大部分外出打工,许多地方已经唱不起“欢娅娜”。 曾经为青年男女择偶提供众多机会的“欢娅娜”对歌 民俗活动如今不再占据主要位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民歌,其内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过去简单、原味的 唱山唱水唱生活的歌曲,现在已经加入了许多现代新 生事物,歌词里出现了高楼大厦、手机电脑、家用电 器。原生态的民歌如今正向现代歌谣转变。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15 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三声部民歌这样的原生态民 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则使 其失去所依赖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 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 步伐加快,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涌人城镇或外 出打工,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环境,不经意间融人 了新环境特有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 变化。过去在田间地头集体劳动时传唱的山地民歌, 在现代化的都市环境中已经不再适用。笔者曾经去 拜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人家庭,善唱民歌的温 老人已经年近八十,其孙子却只会哼一些最简单的歌 曲,问其原因,说是经常在外读书,同学们大多是外地 的,在学校里没人唱民歌,自己也不好意思唱。可见,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生态民歌逐步失去了滋 l--I=_的-E壤。 (三)传7to.x..的日益减少 三声部民歌传承危机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传承主 体的日渐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 高,各种先进的生产32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越 来越多的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并且随着 现代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强烈冲击,原生态 民歌的审美意义在年轻人心里已经贬值,本该是传统 文化传承人的年轻一代对动感时尚的流行歌曲更感 兴趣,对原生态民歌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倾注热情,已 经不愿意学唱原生态民歌了。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 校,也几乎没有给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发展留下空间, 全国各地的音乐学院几乎都在传承着西方的音乐体 系,钢琴、小提琴、西洋管弦乐、交响乐等无不是西方 文化。成长于新社会的年轻一代接受的是现代的教 育,生活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老一辈,这就造成了他 们不喜欢、不愿意学原生态歌曲。如今会唱、能唱民 歌的人已经逐渐年老甚至已经去世,年轻人不会唱, 也不想学。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人减少,歌本流失, 民歌特色日益淡化等原因,这就容易使得民歌的传承 出现断代现象。 笔者先后两次到马山拜访三声部民歌传承人的 时候已经明显感受到以上传承危机的迹象。第一次 拜访三声部民歌传承人家庭是在2009年12月初,谈 话主要是在三声部民歌培训基地(也是传承人家里) 进行。在谈话中,温建业老师提到其父亲(国家级三 声部民歌传承人温桂元老人)已年近八十,由于年老 体弱,已经很少唱歌了。现在的民歌队主要南温老师 管理并负责教学,而队员都是村上一些四、五十岁以 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在学校读书或者是到外地打 工,只有春节的时候才回来,这样是不可能学会唱民 歌的,更别说是悟透三声部民歌本身的精华了。笔者 于2009年12月25日再次来到马山,适逢马山第三 届文化旅游美食节之时,在“民间文艺汇演”众多节 16 目中仅有安善村的节目中有关于三声部民歌的表演, 而且演唱者都是中老年人,年轻面孔是少之又少,这 说明了能唱三声部民歌的年轻人很少。从观众的反 映来看,三声部民歌的节目表演完了之后,掌声寥寥 无几,场面冷清,x,l-于那些现代舞曲则是反响强烈,掌 声雷鸣。这些现场感受,让人不禁为三声部民歌今后 的传承发展担忧,三声部民歌在这些场合中虽然仍能 在舞台上展示,这主要的还是依靠政府的主导,在民 众的心里,像三声部民歌这种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不 经意间似乎已经越来越远了。 通过对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发展以及变 化的原因探索,我们了解到文化生态环境对三声部民 歌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既能滋生三声部民歌又能 制约三声部民歌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完全 封闭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文化始终处于不断 传播、交流、渗透的相互影响之中。”【12]尽管在过去漫 长的历史中,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有过其辉煌的历 史,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三声部民歌面临着的既 有巨大的挑战又有无限的机遇,要使民歌沿着健康的 道路发展,我们就要积极深入保护好能使三声部民歌 继续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在适合其生存发展的 生态环境系统中,才能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获得源 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琴.文艺生态学视野下的壮族民问戏剧[J].南方文 坛,2009(1):56. [2]张紫晨.民俗学与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0:16. [3]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 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6. [4]黄允箴.撞击与转型一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 [J].音乐艺术,2oo6(2):104. [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6]黄滔.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年代小考[J].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72. [7]郑传寅.节日民俗与中国古代戏曲的传播[J].东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8—93. [8](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 社,1998:70. [9]蒋荣昌.文化哲学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8:34. [10]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21. [11]王杰.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J].山东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17. [12]王朝元,陈静.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其文 化认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46. (责任编辑:雷文彪) Cultural ecology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zhuang’S trio folksongs in Mashan guangxi CHEN Hai—xia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 China) Abstract: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environment,and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 zhuang’S trio folksongs in Mashan Guangxi,on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song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is being inherited up to now due to it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ve rela- tionship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the zhuang’S tiro olfksongs in Mashan Guangxi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ecology SO—as to reveal the great impact to the zhuang’S socil laife. Key Words:tiro folksongs in Mashan;Cultural ecology,Developmental situation (上接第3页) Reflect on Aesthetic Anthropology of Zhuang’S Literature and Art on Youjiang River Valley WANG Dun.LU F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aise College,Baise,Guangxi,533000) Abstract:Researches o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iverf valley had been concerned by scholars years ago,but less attention had paid to the researches on aesthetic anthropology of Zhuang’S literature and art on Youjing raiver valley.A colorful ethnic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ed by Zhuang people in this region while they labored in the production of life,represents Zhuang people’S spiitr of emotional,tradi— tion of moral,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ty,and the cohesion and affinity of Zhuang people’s Culture.And it is the spiitrual resources nd nataional foundations to develop the advnced aculture for Zhuang people in this region tday.o Key words:Youjiang river vllaey;Zhuang’S literature and art;esthetic culture;relfect on aesthetic anthropology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