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 Nationnal Park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位于西部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绝大部分在怀俄明州的西北部。海拔2,134-2,438米,面积8,956平方公室。黄石河、黄石湖纵贯其中,有峡谷、瀑布、温泉以及间歇喷泉等,景色秀丽,引人入胜。其中尤以每小时喷水一次的“老实泉”最著名。园内森林茂密,还牧养了一些残存的野生动物如美洲野牛等,供人观赏。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
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公园。根据1872年3月1日的美国国会法案,黄石公园“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为了使她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积物,自然奇观和风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状态而免于破坏”。
197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N (I) (II)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届会议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9届会议报告。1995年列入《受到威胁的世界遗产名录》。英文名称:Yellowstone Nationnal Park 编号: 712-002
在辽阔的怀俄明州自然森林区内,黄石国家公园占地约9,000平方公里。在那里可以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热现象,同时还有3,000多眼间歇泉,喷气孔和温泉。黄石国家公园还以拥有灰熊,狼,野牛和麋鹿(不是中国的那种))等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最初吸引人们的兴趣并使黄石成为国家公园的显著特征是地质方面的地热现象,这里拥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间歇泉和温泉、彩色的黄石河大峡谷、化石森林,以及黄石湖。
根据这里的文化遗迹可以判断黄石公园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12000年前。更近的历史可以从这里的历史建筑,以及各个时期保存下来的公园管理人员和游人的公用设施看出来。公园99%的面积都尚未开发,从而大量的生物种类得以繁衍,这里拥有陆地上最大数量的,种类也最多的哺乳动物。
黄石公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荒野,是保存于美国48个州中少有的大面积自然环境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自然。六,七,八月是参观的高峰时期,公园为了保护游人的安全、保护各种自然文化遗产,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
黄石国家公园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1978年最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公园的主体部分位于怀俄明州的西北角,部分延伸到蒙大拿州西南部以及爱达荷州的东部。面积为7988平方千米(青5532注:此为《国家公园探索之旅丛书—美国国家公园》一书数据;而2002/6期《人与自然》画册数据为2219833英亩;www.whgx.library.sh.cn网的数据为3400平方英里)。
黄石公园,这个这个冰火磨砺的世界、犬牙交错的幻境,诞生于近两百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全境99%尚未开发,这是一片广袤而洁净的原始自然区,分布在落基山脉最高峰,丰沛的雨水是这里成为美国众多大河的发源地,在这个平均高度为8000英尺的开阔火成岩高原上,有山峦、石林、冲蚀熔岩流和黑曜岩山等地质奇观。
黄石国家公园自然景观分为五大区,即玛默区、罗斯福区、峡谷区、间歇泉区和湖泊区。五个景区各具特色,但有—个共同的特色——地热奇观。黄石国家公园内有温泉3000处,其中间歇泉300处,许多喷水高度超过100英尺,“狮群喷泉”由4个喷泉组成,水柱喷出前发出像狮吼的声音,接着水柱射向空中;“蓝宝石喷泉”水色碧蓝;最著名的“老忠实泉”因很有规律地喷水而得名。从它被发现到现在的100多年间,每隔33—93分钟
喷发一次,每次喷发持续四五分钟,水柱高40多米,从不间断。园内道路总长500多英里,小径总长1000多英里,黄石湖、肖肖尼湖、斯内克河和黄石河分布其间。公园四周被卡斯特、肖肖尼、蒂顿、塔伊,比佛黑德和加拉廷国有森林环绕。
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它就像中国的长城一样,是外国游客必游之处。它以保持自然环境的本色而著称于世。
黄石国家公园内的另一景观是黄石河,它由黄石峡谷汹涌而出,贯穿整个黄石公园到达蒙大拿州境内。黄石河将山脉切穿而创造了神奇的黄石大峡谷。在阳光下,两峡壁的颜色从橙黄过渡到橘红,仿佛是两条曲折的彩带。由于公园地势高,黄石河及其支流深深地切入峡谷,形成许多激瀑布,蔚为壮观。
黄石国家公园还是美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庇护所和著名的野生动物园,这里有30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60多种哺乳动物)、18种鱼和225种鸟。灰熊、美洲狮、灰狼、金鹰、麋鹿、白尾鹿、美洲大角鹿、野牛、羚羊等2000多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早在十九世纪初,肖肖尼人和其他印第安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狩猎甚或星散地居住。那时,他们过的是一种极端贫困的生活。1806年,约翰•科尔特(John Colter)成为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到这里进行勘探的白人。他所做的兴高采烈的报道,很快就吸引了一批批狩猎者和探矿者,他们纷至沓来,步其后尘。1859年,传奇人物吉姆•布里杰(Jim Bridge)率领着第一支政府授权的探险队进入黄石探险。
1870年,人类对黄石的一次最重大的造访——一个叫“沃什伯恩—兰福德—多恩”的探险行动开始了。黄石公园的别名“老忠实泉”(“Old Faithful”)就是这支探险队的人给起的。在这支探险队中,出了一位心甘情愿为黄石公园献身的N.P.兰福德先生
(N.P.Langford)。在黄石公园开办之初,他义务担任了公园首任负责人,工作了五年,分文未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名字是法官科尼利厄斯•赫奇斯(Judge CorneliusHedges),他的声望来自那个由他首先提出的“这片土地应该是属于这个新兴国家全体人民的国宝”这一革命性倡议。
1871年,一支国家地质勘探队开始对黄石进行正式的勘察。这支以著名的地质学家F.V.海登(F.V.Hayden)为领队的勘察队,也发表声明支持法官科尼利厄斯•赫奇斯的提议。F.V.海登也曾是1859年那支由吉姆•布里杰率领的政府探险队的成员。随后,一场影响极广、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爆发了,万幸的是,尽管反对者甚嚣尘上,这个将这片公共土地交到联邦政府手中的议案,最终还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在当年被提了出来,并且在后来获得了通过。那是1872年的3月1日,当时的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Ulysses S.Grant)在提案上签了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就这样诞生了。
自从1872年黄石公园创办以来,已有六千多万人来此观光。游人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所获得的感受自然也就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赏心悦目的赞美,有敬畏或惊诧的感叹,有肃然起敬的沉思,有惊险恐惧的刺激,有对大自然威力和宁静的领悟,还有悲喜交加的经历……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为濒危遗产所提出的理由是:
1.公园东北边界外4千米处,计划采矿,将影响威胁公园。
2.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湖生红点鲑鱼与本地的刺喉鲑鱼竞争。
3.道路建设与游人压力。
4.野牛的普鲁氏菌病可能危害周边地区的家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95年2月28日请求世界遗产委员会干预阻止采矿的信中,对黄石公园在采矿威胁之外,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其他威胁也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在公园外围潜在的地热开采和其他地下水钻探正威胁着公园举世闻名的地热资源。
伐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筑路、采矿、民宅建筑和新的居民聚集点持续侵犯着公园周围的敏感的荒野和重要的野生动物生境,而公园的健康和完整性依赖于此。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日益增加的人与熊的冲突危害了已经受威胁的灰熊 。
在公园中可随处漫游的野牛,如果跨越公园边界通常遭到屠杀。
非法引入湖泊鲑鱼威胁了黄石原有的刺喉鲑鱼,而后者正是灰熊、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重要的食物资源。
在离黄石的东北边界仅几英里的上游地区有一巨大的废物堆积,尽管进行了几次清污尝试,但仍不停地向SodaButte溪流中渗溶重金属和酸污染物。
一年四季不断增加的参观和考察产生了过于拥挤的问题,打扰了野生动物。
黄石公园正式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迫使克林顿政府做出史无前例的决定,即用联邦财产与金矿公司拥有的财产进行交换来阻止采矿。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
万美元收购了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金矿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威胁。其他有关治理对黄石公园构成威胁的报告也已上缴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其中包括临时野牛管理计划,成立国家/联邦临时急救委员会以及在解决其他问题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的“大黄石国家公园普鲁氏菌病委员会”等。但黄石国家公园一直到2003年6月仍旧没有从清单中去掉,是因为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除了反对采矿提案的成功之外,其他所提到的各种威胁至今仍在持续。
世界遗产委员会有关将黄石国家公园列人《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的决定,推动了非政府组织寻求国际支持阻止采矿的斗争。它第一次提供了一种途径,使得科学专长可被引导并为民众所共享。它将美国的主要联邦机构也卷入公众场合,使他们不得不对金矿的提案有所表态。所取得的成功,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主动关注世界遗产的生存状态问题。
在2003年7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后,黄石国家公园才从《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上被有条件除名。
〔美〕理查德•福特斯的文章是这样描绘黄石国家公园的:
黄石公园主体部分位于怀俄明州境内,但头枕蒙大拿州,而右手放在了爱达荷州内。公园的中部是一片覆盖着茂密森林、相对平坦的火山高原,其平均高度约有海拔2400米,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加勒廷山支脉、迪顿山脉、阿布萨罗卡山脉以及其他白雪皑皑的山峦。无数的湖泊在其间闪烁,将它们彼此串连在一起的著名的溪流群,有的在灼热的熔岩上流淌,有的从冰封雪冻的山巅奔泻而下。河道有的危岩嶙峋,有的光秃平坦,有的苔痕遍布,有的林木丛生,一直汇入主要的大河,一路欢唱着克服艰难险阻,自然地分为两脉,向东向西,奔往两个遥远的海洋。
它那由水与火锤炼而成的大地原始景观被人们称为“地球表面上最精彩、最壮观的美景”,描述成“已超乎人类艺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正如人们所熟知,黄石以数量繁多的热喷泉、大小间歇喷泉地貌、绚丽多彩的高山、岩石、峡谷、河流,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闻名于世。这是地热活动的温床,有一万多个地热风貌特征;落基山脉给这片领地创造了无数秀丽的山峦、河流、瀑布、峡谷,其石灰岩的结构又让大地添上美丽多姿的颜色;无数的野生动物赋于它生生不息的生命,这里是怀俄明兽群的故乡,也是北美洲乃至全世界陆地最大的、种类最繁多的哺乳动物栖息地。
20世纪初,一位美国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黄石公园:“在不同的国家里,无论风光、植被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大地母亲总是那样熟悉、亲切、永恒不变。可是在这里,大地的变化太大了,仿佛这是一片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地方。……地球仿佛在这里考验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黄石公园的地热景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你无法不为眼前所见的奇观所震撼。数以千计的沸泉和池水碧蓝的大湖深潭波涛汹涌,山声鼎沸,仿佛一炉烈焰正在熊熊燃烧。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冒着滚滚蒸汽,好似倒转的瀑布,它们从火热而黑暗的地下世界不时喷涌而出。一些间歇泉的水柱气势磅礴,像参天大树,其直径从1.5米到18米不等,高度有45米至90米。巨大的力量可以使它在这样的高度上持续数分钟,有的可持续将近一个小时。
黄石公园的热喷泉为世界之最,人们统计出有1万多处温泉、泥泉和300多个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尤其是间歇泉,更是黄石的骄傲。因为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间歇泉加起来,其总数还不及一个黄石公园来得多。在冰岛、新西兰、日本、喜马拉雅、南美洲以及其他许多火山地区也都有间歇泉的发现,然而只有在冰岛、新西兰和这座公园里,间歇泉才展
现出它们最为恢宏的气势和最为壮丽的风采。在这三个著名的地区中,无论从间歇泉的数量上,还是从它们的规模上,黄石公园的间歇泉都当仁不让地拔取头筹。
科学家们发现:就在黄石地表以下较浅的地方,热流和熔岩活动极为活跃。3300米的地下深层熔岩为热泉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百度的熔岩暖化厂地下的泉水,泉水从地表裂缝流出、渗出或喷出,这便是我们看到的温泉和热泉。
黄石公园地形基本呈一种凹形,冬季降雪极多,提供了它丰富的地下水源。地上的水很容易流人和渗进地里,最后流到温度远超过沸点的地底深处,受到地热持续的加温由冷转热,沸腾后化为蒸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蒸汽要找一条出路。如果蒸汽给往下流的流水堵住了,水的质量使蒸汽不能逸出空隙。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蒸汽的压力不断增大、热度不断加高,最终挟着泉水喷涌而出,这就形成了间歇泉。典型间歇泉快要喷发时,我们能看见水先从小洞里流出,或者发现水流量突然增加,接着,从地底深处传来轰轰雷鸣,这就表示蒸汽突破了水的阻碍。然后,我们会看见喷口的水柱被水蒸气抛升起来,时间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在水柱喷出的同时及之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能听到水蒸气隆隆的轰鸣,仿佛宣泄着内心的兴奋。最后,地下的压力解除,水蒸气喷射的力量也消失了,于是水再开始注满喷口,阻塞水蒸气的出路,酝酿下一次的喷发。
无论形状怎样,无论大小怎样,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也无论天气条件如何,所有间歇泉都在日夜不停忠实地一会腾起,一会沉落,仿佛跳着有节奏的舞蹈。这是造物主所栽培的最奇特的花朵,它们一年四季盛开,从不感到厌倦与疲惫。
这些“花朵”密集的地域,我们一般称之为间歇泉盆地,它们大多是一些位于中央高原上的开阔谷地。当那些较大的火山停止燃烧之后,冰川的刨蚀作用造就了这些谷地。这些谷地可以被视为大自然的实验室和厨房,在这数千个“烧瓶”和“锅灶”中,我们看到
大自然像一个熟练的化学家或者厨师,将火、水、气体以及无数种矿物质混合在一起,她烹饪整个山峦,烧烤山崖,诺大的黄石公园,处处在它的高超手艺下冒着炊烟。
黄石大峡谷位于钓鱼桥和高塔之间,由黄石湖流出的河水,流经大约3 8公里地带所造成的险峻峡谷,就通称为黄石大峡谷。这里是黄石公园最壮丽、最华美的景色 97公里长的黄石河是“美国境内惟一没有水坝的河流”。在这里,河水陡然变急,冲开四溅的水花,形成两道壮丽的瀑布,轰鸣着泄人大峡谷。这两个瀑布一个有130米高,这是上瀑布;另一个有100米高,称为下瀑布。
黄石河水贯穿火山岩石,长期的强力冲蚀,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黄石大峡谷,峡谷格外险峻,动人心魄,深度达到60米,宽200米,长约32公里。这一段著名的河段,对于前来观赏的人来说,最引人人胜的既不是峡谷的深度和形状,也不是汹涌奔流的瀑布,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风化火山岩。峡壁从头到脚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炫烂夺目。白、黄、绿、蓝、朱红以及无数种与红色相调而出的颜色。眼前是数百万吨的岩石,——切看上去却像用油彩涂成,仿佛毫无顾忌地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颜色是那样鲜艳,牢固的色彩既不会被冲刷而去,也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这效果太奇异、太不可思议了。
黄石公园总面积的85%都覆盖着森林。绝大部分树木是扭叶松,这是生命力极强的一种树木。生长在黄石公园里的植物,最大的灾难便是森林大火。正是因为山火肆虐,不少树种分布得越来越稀疏。但扭叶松却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逐年扩大自己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扭叶松的树皮很薄、很脆,而且易于燃烧,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它和其他树木一样难以逃脱。但是,它却用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储藏起来。这些松果可以将种
子保存3—9年。这样,扭叶松就做好了死亡和转世再生的准备,可以任凭山火肆虐了。因为当致命的火灾吞噬了松叶和充满松脂的薄树皮时,很多松果只是被烧焦,表面熏黑了,一旦浓烟散尽,它们就会崩裂开来,将储藏其中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被清除干净的地面上,于是新的一代立刻从灰烬中萌生,充满勃勃生机。因此,这种树不但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而且每场山火过后,又都能将领地向远方拓展。到今天,它均匀而稠密地分布在公园各处,几乎把整个公园都变成了自己的王国。
扭叶松生长得十分紧密,就像甘蔗林一样。比如这片森林:每棵树的直径1.2~2.4米,树高30米,树龄平均175年。由于缺少阳光,下面的树枝刚长出来就枯死掉落了。这些树密密地排列着,它们的生长就是一场争取阳光、争取更多阳光的赛跑。因此它们笔直地冲上云霄。假如我们把整座森林从顶部以下3米的地方砍下,那么你会发现森林变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电线杆。
只有沐浴着阳光的树梢才长着叶子。阳光的缺乏使它们不蔓不枝,一心冲得更高。一棵生长在阳光里有10年树龄的幼树,其树叶与丛生在一起的树龄为一两百年的树木同样多。随着山火越来越大,山地变得越来越干,这奇妙的扭叶松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占据了几乎整个美国西部地区。
龙胆松是另一种分布广泛的树种。这种树木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成长速度极快,能在各种各样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在经常发生山火的最危险的山坡上,它们也千姿百态、郁郁葱葱。在落基山脉,几乎每个夏季,都有数千平方公里的龙胆松被火灾吞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新的生命在灰烬中迅速崛起。
美洲云杉和亚高山银杉秀丽多姿,令人瞩目。它们有高高的塔状树身,繁茂的树冠生机盎然、光彩照人。这两种树木广泛地分布在美国西部地区,攀缘着每一座高山。然而这
两种树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它们都非常害怕山火。由于它们的树皮非常薄,而且每年种子一旦成熟就立即被播撒出去,所以一旦起火,无论是树木还是它们的种子都被无情地吞噬了。正因为这个原因,它们很快就被赶出山火肆虐的地区。现在,我们只能在海拔较高的山峰或湿润的地方见到它们,那些地方最容易抵御火灾的侵袭。
1872年开始,公园管理处对黄石公园采取“以火管理”(Let it Burn)的政策,只要不是人为因素造成,且不危及人的生命及财产,园内的巡逻员都不干涉,让它自生自灭。
森林火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要算营养物的再循环了。如果没有森林火,这里的许多物种有可能会慢慢“饿死”。有些地区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堆积,平均每半公顷土地就拥有45吨干燥物质。它们越积越厚,使原有生物群落很难发展与更新,新的物种更无插足的余地。一场大火过后,把土地裸露在阳光之下,黑灰大量吸收了太阳的热能,成为催发种子的最好温床。火舌在烧毁野草和灌木的同时,也吞噬了妨碍植物生长的病虫害以及有碍植物发芽生长的化学物质。浓烟覆盖在临近的地区,也可以杀死森林中的一些病原体,因此间接保护了没有过火地片的森林。炽热的大火还烤裂了岩石,又为一些喜爱阳光的拓荒树种开辟了道路。火所烧毁的一切,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并非浪费,只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
在自然演化过程,生活在黄石国家公园的很多植物和动物,已经适应了间歇周期较长的大火,甚至其中有些物种,还必须以火来保证它们的生存和繁衍。例如扭叶松是黄石及其周围国有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它喜欢阳光,生长迅速,能适应周期性的野火。但这种树的幼苗不能在浓密的树阴下成长。如果没有森林火为其扫清道路,则喜欢在树荫下成长的冷杉、云杉等植物将成为优势群落,甚至取扭叶松而代之。据科学家的研究,扭叶松为了适应间歇野火的环 境,具备一种特有的“生态策略”,即成熟的扭叶松都生长有两种球果。一种是开放性的球果,每年都随着球果的成熟而把种子散落在地上。但由于接触不到
阳光,大多数种子无法发芽,只有树冠遭受病虫害或者被大风吹疏的时候,才有少数种子可能萌芽成活。但扭叶松还有另一种球果,被树脂所封裹,需要113摄氏度的高温才能溶化。而在寒温带的黄石高原上,只有森林火才可能达到这种温度:这种球果是为了等待这样的时机而可以在树上呆上一二百年。再说,森林火把一切化为灰烬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只是使森林稀疏一些,为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推陈出新”创造条件。就像狼追捕北美驯鹿一样,森林火只吞食那些软弱有病的、不太适应的,或是运气不佳的植物。而这些死里逃牛的强者,却摆脱了许多竞争的对手,获得了充足的阳光、营养和水分而成为天之骄子;它们既为树木更新提供了树种,又为耐荫植物充当了凉棚。大火过后的第一个春天,黄石公园第一批扭叶松、黑松和其他幼苗就陆续破土而出。新的绿色生命迅速冲破了灰暗的过去,又—轮持续几个世纪的循环开始了。有朝一日,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又将成为这里的主体。
野牛曾蔓延整个美洲大陆。1541年,当征服者科罗纳多在美洲上岸并进入北美大草原时,野牛曾是如此众多,以至他认为“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清点”。即使在一百多年前,来自东部的拓荒者目睹了野牛大迁徙的壮观景象,并且记录了:“当野牛移动时,大地宛如铺上了一块黑色地毯,三天三夜,绵延不绝。”当时,迁徙的野牛,有千万头。但是,人类一场场的猎杀,使野牛几乎绝种。19世纪末,美国境内仅有位于蒙大拿州的国家野牛保护区及黄石公园还有少数的野牛生存,总数不过一百多头。黄石公园是目前野生野牛惟—的住所,
灰狼是野牛的天敌,但是,大部分野牛又重又强壮,甚至一群狼也不能制服它们。狼会耐心地等待孤单、幼年的或因病掉队的、年老的野牛。它们从肋部攻击野牛,把它推翻在地上,同时咬断它后腿的腱。
60多年以前,黄石公园的高原和丘陵地带,栖息着很多的狼群。人类为了保护濒临绝种的野牛,而且狼的名誉本来不好,所以,大量狼群被驱除或射杀:据说在1884年至1918
年之间,仅蒙大拿州就枪杀和毒杀了8万只狼,残存下来的极少。黄石国家公园的狼也在这个时期完全绝迹了。
直到没有了狼,人们才逐渐发现这种动物的存在对于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可贵。狼基本上是肉食动物,夏季也偶尔吃点青草、嫩芽或浆果,但经常的食物是野兔、鼠类、河狸,间或还能捕到小鸟。狼的最大本领是利用群体的作用,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草食动物。加拿大有句民间谚语:“狼靠腿吃饭。”狼每小时能跑32公里。狼除了养育子女期间,每天都在自己方圆数百公里的领地内,往返奔跑,寻觅猎物。
狼捕食的猎物主要是老幼病残,遇到速度较快的成体或是能以角和蹄进行自卫的群体动物,它们仍然无能为力。公园的研究表明,冬季遭狼伤害的鹿中,有58%是6岁或年龄更大的鹿,而这个年龄组的鹿只占鹿的总数的10%。这个事实说明了,狼所要消灭的正是应该消灭的部分。因为这些鹿大都已经老了,病残了,丧失繁殖能力了,它们的作用只是消耗更多的植物资源。消灭它们在客观上就是强壮了鹿的种群和保护了鹿的食物资源,对其他的草食动物也是如此。再说,狼在食取猎物时,也不可能吃得干干净净,总要剩下一些骨头、皮肉和残渣剩屑。这些都不会浪费,还有很多的肉食兽类和鸟类,如狐狸、秃鹫、鹰、乌鸦等等正是依靠狼的残羹剩饭来维持它们的生计。如果没有了狼,那么这些动物就很难度过难熬的冬天。所以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黄石公园若没有重要的肉食动物,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再说,没有了狼,野牛开始大胆地繁殖,目前在黄石公园内的野牛,数目就约有3500头,数量已经有点过剩。又因公园内的设施与步道的设计,使得野牛得以到海拔低的地方觅食,进而跑出公园骚扰私人农场,不仅破坏牧场的围篱,牧场主人更担心野牛身上带有的“布鲁斯杆菌”影响牲畜生长。
于是,公园决定以人为方式引进灰狼,希望以“大自然食物链”的方式,来达到控制野牛数量的目的。与土狼比起来,灰狼的体形较大类似狼犬,腿稍长,脸也比较方且耳朵较小,毛色以黄褐色为多。狼广泛分布于欧、亚、美洲,由于时间的演绎和地理的差别,亚种之多,不胜枚举。仅北美已经记录到23种。狼的毛色也各不相同,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还有杂色的。同在加拿大,温哥华岛上的狼和巴芬岛上的狼,无论是身材还是颜色,都有很大的差异。据黄石国家公园的资料介绍,狼的体重一般有40多公斤。连它那毛绒绒约40厘米长的尾巴在内,身长平均为154厘米,肩高有1米左右。雌狼比公狼的身材小约20%。
灰狼是群居的动物,连觅食也是成群捕食,狼群有严格的长尊幼卑的秩序,任何违反秩序的狼将会被驱逐狼群。每年年初为狼群的繁殖季,但狼群为了能专心照顾后代,通常只允许最优秀的母狼及公狼交配,而所有狼群会集体猎捕食物来照顾生产后的母狼及幼狼,直到幼狼可以独立,母狼才会与同伴一同出去捕食。
狼一旦选定配偶,一般是终身相伴,可以共同生活10多年。根据一些动物学家的研究,狼是一种极聪明的、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狼,在印地安人的眼中是神圣的,他们认为狼是大地的灵魂。在印地安艺术家的作品里,狼常常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创作题材,这是印地安文化里神秘的表象。
〔美〕Stanley Osolinsky的文章《一种新理念的诞生》(摘录)
……对于比较小心谨慎的游人来说,老老实实地乘坐安全可靠的小汽车或旅行巴士,花上一天时间,顺着修建好的几百公里的旅游线路,在黄石公园里走马观花,当然也可以获得终身难忘的印象。但这毕竟是些浅表的东西。不错,你可以看到曲曲弯弯、跌宕起伏、支流繁多的黄石水系,汹涌的水浪激荡出许多泡沫;也可以欣赏像过山车的轨道那样一圈
圈一环环的翠绿草坪你或许还可以碰到成群的麋鹿和美洲水牛,但你却无法真正地了解黄石。因为汽车不是地道的“黄石货”,深山老林里的千年古松也不可能“坐地日行八百里”。要想深入地、切实地了解黄石的真面目,要想跟黄石所代表的真谛获得更大的共鸣,你就得摒弃舒服的小车或旅游大巴,沿着1806年约翰•科尔特走过的1600多公里的足迹,至少亲自走上那么一段,深入到那片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原始森林和荒郊野岭中。那儿才是黄石真正的梦幻乐园。
贪婪地吸吮这儿的气息吧:春天的草坪上弥漫着雨后更清新的野花香,乃至地热水潭里发出的熏人的臭气……
饱览这儿的奇景吧一头叉角羚正飞奔在辽阔的高原,银色的月亮挂在峻峭的峰顶,还有一只鹗正叼着要给小宝宝喂食的鱼匆匆返巢……
倾听这儿的声音吧:大瀑布那激越人心、如雷贯耳的轰鸣,秋天里麋鹿洪亮高亢的长啸,郊狼群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嚎叫,还有冬天茫茫雪野那古朴的寂静……
只有来到这片与世隔绝的荒野中心,你才可能真切地体味到第一批探险者们那巨大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难能可贵的成就。只有登上险峻的顶峰,你才可能真切地领略这片蛮荒之地的辽阔和逶迤。
让我们在此与大自然的一切感同身受吧:像月光下仍在勤奋工作的河狸一样感到疲倦像阵阵紫光那样,在即将来临的春天的暴风雨中颤栗;像五彩斑斓、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样,在夏天的峡谷之间轻盈地飞去飞来,让自己完全迷失在这片荒野中。这时,你很可能就会寻找到另一种珍宝……那就是:你自己!
……
对于黄石公园的大部分游客来说,在公园里能偶尔看到一两只野生动物,就会获得莫大的惊喜。其实,这些野生动物早已习惯了人们数十年来对它们的宠爱和保护,猎枪和陷阱根本吓不倒他们,除了极少的例外。如今,这儿的麋和驼鹿也好,天鹅和鹿也好,渡鸦和美洲水牛也好。对眼前这些惊叹不迭的游人,除了偶尔回头一瞥之外,根本就不屑一顾。
对那些善于观察的、对动物的生活方式颇为敏感的参观者来说,无需太多的耐性,就可以在适当的季节里轻而易举地看到以下的场景:
一只公麋鹿,顶着它那对雕塑品似的鹿角,安详地在马姆莫斯(Mammoth)间歇泉地貌区那些建筑物前面的草坪上吃草;一头孤独的美洲水牛,在被阳光照得晃眼的地热水潭冒出的团团蒸汽中,心满意足地享受着蒸汽浴。一只雄骡鹿,小心翼翼地从隐蔽的林地走到开阔的牧场上,随即又迅速踅了回去,一群驼鹿,在湿地的河里趟水,领队的母驼鹿,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对一切胆敢侵犯它们领地的家伙,都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挑战架式;一只大角公羊,头顶一对巨大而蜷曲的羊角,从埃弗特山(Mt.Everts)那布满碎石的山坡上轻快地跑下,那片山坡是那样陡斜,换了我们,爬着前进都不敢;在海登山谷 (Hayden Valley)那片金黄色的草地上,一只机灵的小狼,正毫不留情地追捕着出现在它跟前的老鼠、田鼠和其它啮齿类的小动物;在高层间歇泉盆地一个池塘那薄薄的冰面上,站着一小群加拿大天鹅,远处,一团团袅袅升起的氤氲水汽,在四周衬托着它们;麦迪逊河(Madison River)沿岸,洁白无瑕的号手天鹅,在用嘴梳理着羽毛时,也优雅地伸张着它们那展幅至少有7英尺多的大翅膀;马姆莫斯(Mammoth)间歇泉地貌区外的高地上,几只叉角羚正在安详地吃草,人们极其细微的动静,就可以把它们惊吓得“倏”地跑掉,顿时无影无踪。要知道,它们可是北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陆地哺乳动物。
如果大自然的爱好者们能够花上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耐性,那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他们将会看到:一只长尾黄鼬在锯齿般峥嵘的岩石缝隙间蹦跳;一只温森鹰在山峦的上空轻松自如地翱翔;或者,甚至可以看到传说中那会倏然消失的“美洲荒原的象征”——令人望而生畏的灰熊在一只麋的尸体旁大快朵颐。
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请牢记:你只是这儿的来访者,而这些动物全都是此地天生的居民。千万要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维持它们的野性;跟它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它们保留与生俱来的对人类可能威胁其安全的警惕。大自然数千年来在黄石公园所造就的一切,以及人类近百年来在这里真诚地保护着的一切,仍需要我们所有人继续努力去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黄石公园对今后越来越多的赞赏者永葆激荡人心的无穷魅力。
2. 密西西比河 Mississippi River
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密西西比”是英文mississippi的音译,来源于印第安人阿耳冈昆族语言,“密西”(misi)和“西比(sipi)分别是“大、老”和“水”的意思,“密西西比”即“大河”或“老人河”。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 501 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名列世界第四。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东接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面积 322 万平方千米,约占北美洲面积的1/8。汇集了共约 250 多条支流。西岸支流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
源头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为密西西比河的上游,长1010千米,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两侧多冰川湖与沼泽,湖水多形成急流瀑布后注入干流。在明尼阿
波利斯附近,河流流经1.2 千米长的峡谷急流带,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圣安东尼瀑布 。沿途有明尼苏达河 等支流汇入。密西西比河的中游从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至俄亥俄河口的开罗,长 1373 千米,两岸先后汇入奇珀瓦河 、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诺伊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圣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多急流险滩;圣路易斯附近及其以南地段,河床比降减小,河谷渐宽。自开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弯曲度明显增大,河谷开阔,俄亥俄河口处河面宽达24千米。开罗以下为密西西比河的下游,长约1567千米。主要支流有怀特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河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面宽广 ,一般为 730~1370 米 。河床比降小 ,迂回曲折,水流缓慢,多牛轭湖和沙洲。河口处共有 6条汊道,长约 30千米,形如鸟足。河流入海水量的80%经由西南水道、南水道和阿洛脱水道 3 条主汊道 。河流年平均输沙量 4.95 亿吨,在河口处堆积成面积达 2.6万平方千米的巨大鸟足状三角洲,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
流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上游河段纬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补给为主,4月出现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现次高水位,洪水期 3~7月,12月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 2900 立方米/秒 。冬季封冻 ,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 5800 立方米/秒,3~8月为洪水期,6 月出现最高水位,12 月为枯水期。由于西岸流经半干旱地区支流的汇入,河流含沙量增大 。下游自俄亥俄河汇入后 ,水量大增 ,年平均 径流量达1.34 万立方米 /秒,1~6 月为洪水期 ,4 月出现最高水位,10月为枯水期,含沙量大。干流右岸以密苏里河为首,长度大、水量小、季节变化明显;左岸以俄亥俄河为首,长度小、水量大、季节变化缓和。流域内大部分为平原,为美国中南部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工业、生活用水。但中下游河段因比降小、河漫滩广阔,过去每当春夏,河水暴涨,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极易泛滥成灾,有美洲尼罗河之称。192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和干支流工程计划,干流中下游河段均以堤坝防洪。经过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运、水电、灌溉、养鱼等综合经济效益。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南北航运的大动脉。干流可从河口航行至明尼阿波利斯,航道长3400千米。除干流外,约有50多条支流可以通航。其中水深在 2.7 米以上的航道长9700千米。干支流通航总里程为2.59万千米,并有多条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构成一巨大的水运网。除干流上游及支流伊利诺伊、密苏里河1~2月结冰外,全年皆可通航,海轮可直通距河口 395 千米的巴吞鲁日,航运价值极高。货运周转量约占全国内河货运的60%,主要运输石油、面粉、棉花、煤、金属及机械产品。沿岸主要港口有圣路易斯、孟菲斯 、巴吞鲁日和新奥尔良。流域内水力蕴藏量为2630万千瓦,主要分布于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开发程度较高。
美国十大濒危河流第十位:密西西比河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试图扩大圣路易斯上游的码头面积,不仅浪费了纳税人大量的钱财,未来也会危害密西西比河的健康。
流域各州: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密苏里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
面临的威胁:导航基础设施、防洪堤和污染
摘要:几十年来,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使用后,密西西比河已经受到了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除非国会对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提出前进的指令以反映出现今社会的需求、愿望和机遇,否则密西西比河将会面对生态灾难,当地每年价值210亿美元的旅游和休闲产业经济也会蒙受负面的影响。
密西西比河简介:
密西西比河起点是明尼苏达州,终点是墨西哥湾。在其漫长的流动中,密西西比河滋润着美国大陆41%的土地,水量也比任何其它的美国河流都要多。密西西比河也是千万的美国人饮用水的来源。
密西西比河是国家文化和娱乐休闲的宝库。每年,仅旅游、捕鱼和休闲娱乐产业的产值就能达到214亿美元,为流域各地提供了35万1千个工作岗位。密西西比河同时也支撑着价值126亿美元的航运业,提供相关工作岗位35,300个。全国一半的谷物和大豆都经由密西西比河上游运出。
密西西比河及其洪泛平原共哺育着400多种不同的野生动物资源,北美地区40%的水禽都沿着密西西比河的路径迁徙。
风险
由于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只将重点放在了管理密西西比河如何为航运业和防洪提供服务上,他们因此深深的几乎改变了河流的方方面面—它的进程、深度、流动、洪泛平原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在众多的损失中包括有:流域洪泛平原的一半以上地区都被防洪堤所切断;千百万英亩的湿地资源和数不尽的边缘渠道和沙洲遭到了破坏和损伤;位于河流食物链底部的最基本的湿地植物数量在大幅减少;沉砂和侵蚀现象却不断增加,鱼类和蚌类生物的生活习性遭到了破坏等。
依靠旅游和休闲娱乐活动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河边社区也由于河流水质的下降而蒙受损失。
每年,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沿岸地区都要损失20平方英里的湿地资源,这是由于曾
经滋养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砂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于墨西哥湾附近修筑堤坝后,在狭窄的廊道上形成了漏斗区。来自农场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染也随时影响着河流,这就在墨西哥湾地区形成了8000平方英里的“死区”,也就是说这一地区海洋生物无法生存。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继续着破坏湿地恢复工作的行为。他们想要建设更多同样的工程,这些工程都会使得野生动物资源枯竭,物种灭绝,将河流推向生态灾难的边缘。尽管还有更为廉价和环保的方案可供选择,陆军工程兵团还是计划花费20多亿美元来替代或扩展圣路易斯上游的29个码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展开的两项独立调查显示工程兵团关于河流驳船运输的预见过于夸张,而其支撑码头工程的经济模式并不完美。
虽然用于河流防洪措施的工程建设已经投入了几百亿美元,但是洪水的损失仍旧处于上升中——仅在1993年,单年的损失就超过了120亿美元。现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想要拿出更多的资金,修建更多的工程。举例而言,计划中的耗资8500万美元圣•琼斯河口、新马德里堤坝和西南密西西比河水泵工程将会破坏密西西比河7万5千英亩的湿地资源。在沿着东部河流大部分的巨大堤坝和河沟通过吸引居民、商业和农场居住在洪泛平原区增加了洪水发生时的损失,切断了河流与支撑的回水、森林、湿地和河流间的野生动物资源之间的联系。
未来一年的展望
今年春天,参议院将会继续讨论《水资源开发法案》。在这部法案中,国会会命令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永久或者开始解决困扰密西西比河的问题。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很可能试图见风使舵,呈递给立法者一份耗资几百亿美元,30年的码头和大坝希望修缮的名单,从而做出重大的,但却是暧昧的承诺——恢复密西西比河上
游的生态功能。陆军工程兵团的加长码头的经济辩护理由已经完全失信。国会应该降低这些无用的花销,并且批准简单的、成本低廉的措施,诸如交通时间安排和助推船来缓解周期性的码头拥挤等。
国会还应该命令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开展研究以便决定如何运行现有的码头和大坝,改善河流的生态健康,开发一个清晰的可行的规划等。
国会应该立即为《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河流资源评估》提供资金。评估将有助于确定和区分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生态恢复顺序。国会应该命令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立即获得和恢复洪泛平原土地,加速大坝的修缮以便保证下游地区的夏季流动,并且还要向下游地区的河道恢复工作提供资金。国会也应该催促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尽快完成制订路易斯安那海岸三角洲地区综合恢复规划的工作。这份规划应该呈交给国会讨论。
最后,国会应该制定法律,改革美国陆军工程兵团长期过时的工程规划手续。在其它一些关键的改革中,还需要做的是对于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大型和富有争议的工程展开独立和平等的经济生态评估。
“河流之父” 密西西比河
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和中国的长江同称为世界四大长河。如果你乘坐飞机从美国上空向下俯瞰时,常常可以窥见河两岸一片青绿的大地上,密西西比河就像一条乳白色的飘带,由北向南嵌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大地上。银白色的河水静静地向南流着,河上一队队一列列的顶推驳船南来北往,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迤迤千里,曲折蜿蜒,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公里。但是,它比最大的支流密苏里河还短418公里。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把密苏里河的长度,加上从密苏里河汇入密西西比河河口以下的长度,则密西西比河长6262公里,是北美大陆上流程最远,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
这条大河滔滔不绝的河水像乳汁一样抚育了密西西比河整个流域的人们。美国人民长期以来称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为“老人河”。它的名称起源于居住在美国北部威斯康星州的阿尔公金人(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把这条河流的上部叫做“密西西比”。“密西”意为“大”,“西比”意为河,“密西西比”即“大河”或“河流之父”的意思。
密西西比河流域范围很广,众多的支流,联系着大半个美国的经济区域。整个水系流经美国本土48州中的31个州,加拿大的两个州。北起北美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南北长达2400公里,从西边的落基山到东南的阿巴拉契亚山地,东西宽约2700公里,全流域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美国境内,占美国全部领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积中,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国的长江的流域大一倍。
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很多,比较重要的有54条,由于气候地貌等条件的异同,使东西两侧支流的水文特征截然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支流有俄亥俄河、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和田纳西河等。这些支流像一棵大树上的茂密的枝丫似的分布在整个流域之中。
密西西比河本身发源于明尼苏达州北部地区的伊塔斯卡湖附近,向南流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公里。这条干流的上游是发育在古老的岩面上,那里又经过强烈的冰蚀,所以,土质很薄,河岸往往是坚岩外露,风景优美。星罗棋布的湖泊,在明尼苏达州就有上万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像天然水库一样对密西西比河的水源补给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密苏里河。
密苏里河主流发源于美国西北部地区落基山脉的黄石公园附近。另一支流发源于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地区,河流水量小,含沙量大,水位年变化大。密苏里河年平均流量约每秒2000立方米,但是,初夏洪水期最大流量可达每秒22640立方米,而在冬季枯水期时,最小流量每秒仅120立方米。特别是大雨之后,混浊的泥水似泥流一般,滚滚流入密西西比河,甚至在密苏里河口以下100多公里内,混浊的密苏里河水与清澄的密西西比河水,还能分辨。因此,对于生活在密苏里河岸的人,河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耕耘,对于当地农业灌溉和航运都有一定的影响。
密西西比河上游,包括密西西比河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和密苏里河口以上的干流部分,实际上包括整个密苏里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本身的上游流域,全长达4300多公里。它首先流经落基山地,河流分割山地,水系复杂,支流如辫,弯弯曲曲,形成许多风景秀丽的峡谷。流经大瀑布城附近的一段,在长仅16公里的流程中,落差就达187米,形成巨大的急流瀑布。从米尔克河口至苏城,流经密苏里丘陵性高原,河谷仍深狭。在苏城以下河流就进入平原区,河床变得弯曲,两岸形成广大沼泽。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流域水源主要靠高山雪水补给。泥沙含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内的干、支流中首屈一指,年平均含沙量达3.1亿多吨,约占整个密西西比河每年输入海洋中的泥沙量的75%。所以过去美国人称密苏里河为“狂暴的大泥泞河”。
从伊塔斯喀湖至密苏里河口,这段密西西比河干流也属上游地区。河水从伊塔斯喀湖流出后,蜿蜒于森林和沼泽之中,在这里水流是缓慢的,这与一般河流上游水流湍急的情景完全不同。在河源附近,是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湖泊。在这一河段上,坐落着美国中北部最年轻的大城市——“双子城”,也称为“千湖之城”。该城由于地处春小麦与乳酪带的
交界处,再加上密西西比河丰富的水利资源相配合,成为美国重要的轻工业中心之一,是美国中北部较大的商业、金融、电子、农业机械和运输机器制造中心。它又是美国重要枫树产地。枫树既能绿化大地,美化环境,还可提取枫糖,木材可制家具或供建筑之用。每年采摘红叶季节,许多人来这里观赏与采集,现已开发成了游览区。
密西西比河的中游河段比较短,一般从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汇合处算起,直到俄亥俄河河口为止,全长320公里。主要包括密苏里州和伊利诺斯州的部分地区。这里终年温暖多雨,作物生长良好,水流稳定,航道深阔,航运价值很大,每年货流量大,运输非常繁忙,是美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平原地区。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如被称为“向西进发的门户”的圣路易斯和印第安纳波利斯等,就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中游河畔。
最富有特色的是圣路易斯,建在密西西比河畔高耸入云的巨大钢构拱门,风光秀丽的密西西比河宛如一条玉带从这座雄伟壮观的萨里南拱门脚下流过,给城市增添了多姿的景色。高192米的萨里南拱门,是1964年动工,用2年时间建成。坐电梯到达顶层,从高处眺望,密西西比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圣路易斯,位于美国本土中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经济腹地广大,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在这800公里范围内,居住着美国总人口的35%,有近3500多家工厂企业,是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总部所在地。它的港口岸线长达116公里,共有86座现代化码头,与美国55个城市有直达班机来往。此外,有14条铁路汇集于此,是美国北方工业区的集合体地区之一,也是美国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
密西西比河的下游河段则从俄亥俄河河口起一直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河口部分,全长1570公里。这个下游河段比较平坦,河流的弯曲度也不大,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
密西西比河大部分是平原,俄亥俄河口宽25公里,顺流而下谷地逐渐加宽,一直可宽达100多公里。谷底大部分已经沼泽化了,河身异常弯曲,有许多旧河床和河曲。这里土壤肥沃,现已被高度利用,是美国玉米最大产地。
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有最大的港口城市孟菲斯。现在是美国农畜产品的一个大的集散地,尤以生产棉花、棉籽油和硬木等著名。现已形成了农机制造、汽车装配、制药、木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密西西比河在巴吞鲁日城下,开始进入三角洲地区。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堤两岸多沼泽,洼地分布,河口分三支成鸟爪状向海外伸展。各支河附近每年都沉积大量冲积物,因而使三角洲的面积在过去的150年内增加了129平方公里。目前三角洲仍以平均每年75米的速度向墨西哥湾延伸。
美国最大的海港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上。它主要承担大宗货物以及中转到世界各地的物资。共有深水岸线380公里,每天有近百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进出。目前成为仅次于荷兰鹿特丹港的世界第二大海港。
在新奥尔良西北120公里处的巴吞鲁日,河宽水深,航运极为便利,同时,也是美国南方重要工业城市。该市生产的石油化工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仅次于休斯敦,居美国第二。市中心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安格洛—美国艺术博物馆,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每年来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达400万之多。
密西西比河,从开始垦殖的时候起,就是南北航运大动脉。但历史上的密西西比河灾害比较频繁。20世纪初期,中下游地段河水不断发生泛滥,城镇乡村的建筑大部分被摧毁,农田和果园遭到破坏,工业和交通几乎全部瘫痪。许多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损失
非常严重。但是今天,经过美国人民开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洪水已被控制,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处处是绿色的河岸,生气勃勃的工业城镇星罗棋布,繁忙的船队与轻快的游艇使美国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苏醒过来了,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使美国的大地生辉增色,更加娇媚。
3. 密苏里河Missouri River
密西西比河最长支流。位于北美洲中西部,源自落基山区的黄石国家公园附近,由杰斐逊河、麦迪逊河和加拉廷河在美国蒙大拿州西南部汇合而成 。 向东南流经美国中西部7个州,于圣路易斯北面24千米处注入密西西比河,全长3725千米。如从杰斐逊河源头算,长4125千米。流域面积 137.2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黄石河、小密苏里河、怀特河、普拉特河和堪萨斯河。自源头至米尔克河口为上游,穿越山区,多深切峡谷、急流、瀑布,河床比降大。米尔克河口至苏城为中游,河谷深达90~120米 。自苏城至河口为下游,流经平原,河谷浅而宽。以雨雪水补给为主,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洪水期(6月)流量达2.2万立方米/秒;枯水期(12月)流量仅 360 立方米/秒。河口年平均流量为 1812 立方米/秒,仅为俄亥俄河河口处年平均流量的23%。中游落差大,流经半干旱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含沙量大,过去每遇大雨易泛滥成灾。大平原的重要灌溉水源。运输意义不大。自20世纪40年代起,沿密苏里河建有多处水库、水坝。从苏城至河口形成长1177千米、水深 2.7米、宽91米的内河航道,有防洪、航运和灌溉综合效益。
4. 圣海伦斯火山 Mount St Helen's
北美洲近期喷发的活火山。位於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北段。海拔2950米(1983)。休眠123年後於1980年3月27日突然复活﹐5月18日的喷发最为剧烈﹐烟云冲向 2万米高空﹐火山灰随气流扩散至4000公里以外﹐撒落在距火山800公里处的也
有1.8厘米厚。火山附近河流被堵塞﹑改道﹐许多道路被埋没。熔岩流引起森林大火﹐周围几十公里内生物绝迹。由於山地冰雪大量融化﹐形成汹涌的急流﹐加之上升气流中的大量水汽在高空凝结﹐暴雨成灾﹐使冲刷下的火山灰形成泥浆洪流﹐从山上倾泻而下﹐严重破坏了沿途的农田﹑森林及一切设施。火山喷发後﹐附近地形发生显著变化﹐原来的火山锥顶部崩坍﹐形成一个长3公里﹑宽1.5公里﹑深125米的新火山口。这次火山喷发造成60多人死亡﹐390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不毛之地﹐损失巨大﹐是美国历史上﹐也是20世纪以来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之一。近年来﹐它仍有活动。
圣.海伦斯火山(St. Helens)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北纬49.20度,西经122.18度,海拔2,549米,属喀斯喀特山脉。在喀斯喀特山脉的众多火山中,圣.海伦斯火山是一座相对年轻的火山,大约在4万年前形成。2200年前,又在老的火山体上堆积了火山灰、熔岩穹丘和火山碎屑流等新的火山产物。现代的火山机构是最近2千多年形成的。
在1980年的喷发前,圣.海伦斯火山因形状匀称,山顶布满积雪,很像日本的富士山,故被称为“美国的富士山”,吸引了众多旅游者。1980年的喷发标志着这座火山从1857年沉睡123年后再次苏醒。从此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1980年5月18日早晨8:23,一个5.1级地震震撼了圣.海伦斯。火山的喷发掀掉了400m的山峰,并伴随浮石和火山灰的喷发。62km2的山谷被碎屑崩塌所填充,650km2的度假村、木材场和私人住地被横向冲击波所破坏。估计有1.5亿立方米的物质被火山泥流冲入河道。57人死亡或失踪。
关于圣.海伦斯火山的喷发的历史仅有为数不多的记载和当地居民的传说。美国火山学家根据树轮年代学和长达几十年的全面考证和研究,确认历史上圣.海伦斯火山最后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1802年,且较小规模的喷发一直延续到1857年。在火山喷发前大约2个
月前火山下方开始出现地震活动,3月20日在火山深处发生了一次4.2级地震,随后陆续发生了一系列3-4级地震和火山振颤。3月27日开始的蒸汽喷发肯定了其火山特征。1980年3月20日前,对圣.海伦斯火山进行连续监测的只有1台地震仪。发现火山活动异常后,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迅速增设了大量监测仪器,开展了较全面的监测工作,并成功的预测出圣.海伦斯火山可能有一次大规模的爆炸式喷发,同时有大面积山崩的危险。3月27日,美国森林局强行划定了警戒区限制靠近火山,4月3日华盛顿州长也发布了有关的紧急命令。
由于火山喷发前较长时间的地震活动和蒸汽喷发,火山应急工作得当,并做出了较好的预测,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没有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圣.海伦斯火山的休眠期比活跃期长的多,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对貌似死亡的活火山掉以轻心。
5. 死亡谷 Death Valley
世界四大死亡谷
俄罗斯堪察加岛上有一个长约2千米、宽100-300米的山谷,这里地势坎坷,天然硫磺露出地面,熊、狼等野兽尸骨随处可见。美国内华达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相连处的“死亡谷”长225千米,宽6-26千米,地势险峻。这里对禽兽极宽容,生活着多种野生动物。而涉足到这里的人却几乎全部丧生。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死亡谷”对人的生命却无威胁,而每年在这里死于非命的动物却达几千只。印度尼西亚瓜哇岛上的“死亡谷”有六个具有吞吸生灵威力的山洞,人和动物从洞口经过,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力吸入洞内,因而洞内白骨累累。以上“死亡谷”何以如此,尚无结论。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例如有的地方有一些可致人畜于死地的“死亡谷”,但谷中的“神
秘杀手”是什么?科学家至今仍是百思不解。因此,“死亡谷”之谜成了全球性的悬案之一。
在原苏联、美国、意大利和印尼,存在着地球上知名的四大“死亡谷”。恐怖景象各不相同。在原苏联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长达2公里,宽100至300米不等。那里地势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嶙峋露出地面,到处可见到狗熊、狼、獾以及其他野兽的尸骨,景象死寂,满目凄凉。据统计,这个“死亡谷”已吞噬过30条人命。这个山区的一位守林人员曾目睹一只大狗熊闯入谷中,想饱餐一顿动物尸肉。然而,刚刚张开血盆大口,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佳肴”,就突然倒毙了。科学家们曾对这个“死亡谷”进行过多次冒险性考察和探索,但结论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杀人祸首”是积聚在凹陷深坑中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还有人说,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烈性毒剂氢氰酸和它的衍生物。可是,住在距离“死亡谷”仅仅一箭之地,而且没有山岳和森林阻隔的村舍农民,却不曾受到这些毒气的影响,世代平安无恙。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相毗的山中,也有一条特长的“死亡谷”,长达225公里,宽6至26公里不等,面积共达1400多平方公里。峡谷两侧是悬崖峭壁,形势十分险恶。据说,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探队伍,因迷失方向而涉足其间,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有些前去探险的人员,也屡屡葬身谷中。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了一个奥秘: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在这里大量繁衍着200多种鸟类,19种蛇类,17种蜥蜴,还有1500多头野驴在那里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至今,谁也弄不清此谷为何独对人类这么凶残,而对动物却如此仁慈。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一处与上述“死亡谷”相似的“死谷”。但这个“死谷”只危害飞禽走兽,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据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统计,每年在这个山谷中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达4600多头,所以意大利人又称它“动物的墓场”。然而谜底至今未揭晓。
据科学家们的调查,该谷中发现的各种死于非命的飞禽走兽、大小动物的尸骸已超过4000只(头),鸟类几十种,爬行类十九种,哺乳动物也有上十种。它们的死,不是自相残杀,也非集体自杀,更非人为,是何根源,至今不明。更有意思的是,该谷杀伐禽兽,而过人则无加害之实。据统计,每年在此死于非命的动物多达3万多头。
印尼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在谷中共分布有6个庞大的山洞,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很大的威胁。如人或动物靠近洞口6~7米远,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吸入洞内,再难逃出。所以山洞里至今已堆满了狮子、老虎、野猪、鹿以及人类的残骸尸骨。山洞里何以会具有这种吸擒生灵的力量?被吸进去的人和动物是因中毒还是饥饿而死呢?迄今仍然无法探索其中的奥秘。
死亡谷是美国著名的风景胜地,死亡谷处于北美大陆的最低点,西侧的内华达山脉阻挡了大西洋吹来的水汽,因此死亡谷终年干燥,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可达到零,也就是说,你热得要死,身上却绝不会见汗。死亡谷位于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的交界地带,赴死亡谷观光的旅程通常是由拉斯韦加斯出发的,因此习惯上把死亡谷归于内华达,但按实际地理州界看来,死亡谷位于加州南部。
6. 大盐湖 Great Salt Lake
大盐湖是北美洲最大的内陆盐湖,西半球最大咸水湖。位于美国犹他州西北部,东面是洛基山,西面是沙漠,大盐湖为更新世大冰期大盆地内大淡水湖的残迹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历史上湖的面积变化极大,1873年面积为6200平方千米,1963年只有2460平方千米,70年代初期约为4000平方千米。大盐湖延西北-东南向延伸,长120千米,宽63千米,深4.6—15米,面积352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约1280米。盐度高达150—288‰。大盐湖资源丰富,盐类储量较
大,达60亿吨,其中食盐占3/4,还有镁、钾、锂硼等。大盐湖为犹他州一大旅游胜地。盐湖城是该州内最大的城市和首府,位于湖的东南岸。美国南太平洋铁路横跨大盐湖湖面。
7. 尼加拉瀑布
北美东北部尼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六大最著名的奇景之一。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过去数十年,尼加拉瀑布一直吸引人们到此度蜜月、走钢索横越瀑布或者坐木桶漂游瀑布。但美丽独特的自然景观渐渐成为尼加拉瀑布引人入胜的地方。
尼加拉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上游是伊利湖,五大湖之一,下流就是安大略胡,所以人们观赏瀑布时,有两个角度,一是加拿大,二是美国。美国就只能站在上面,而加拿大不同,可以看见宏伟的瀑布全景。所以大家最好去加拿大浏览瀑布。
旁边也有很多胜景,比如CN塔,千岛等自然环境。
8. 大峡谷Grand Canyan
大峡谷Grand Canyan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中游、科罗拉多高原的西南部,是地球上最为壮丽的景色之一,由深邃的山谷所夹峙,分成南壁与北壁两部分。南壁因交通方便,也有旅社等设施,而且在冬季雪期,仍能欣赏天然奇景,因而成为观光大峡谷的中心。
自冰河时代开始,直到今天,在无数世纪间,科罗拉多河不断地侵蚀大地,终致形成这一大峡谷,长度达347公里。该峡谷起于马布尔峡谷,终端为格兰德瓦什崖,全长446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峡谷顶宽6至28公里,最深处1800米。从谷顶到谷底需3至4小时。谷底两岸的宽者小于1公里,窄处仅120米。两侧的谷壁呈阶梯状。谷底水面不足1000米宽,夏季冰雪融水下注,水深增至18米。山石多为红色。从谷底至顶部沿壁露出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两岸绝壁上明显呈现出被侵蚀后的各时代的地层。自谷底到北壁峰顶分成4个各不相同的气温层与植物带。
大峡谷最深处过1600公尺。而绝壁最高处更达284公尺。日出或日落时,大峡谷的岩壁会不时变换出红色、咖啡色、紫色等各种色泽,气势之雄壮、气象之壮严,诚令人叹为观止。
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其中长约170公里、面积2728平方公里、最深的一段峡谷辟为国家公园。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旅游,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认识地球亿万年的神奇变化。这里还是拍摄美国西部片的好场地。
大峡谷是一处雄壮无比的峡谷,即使终日徘徊其间,也只能窥其壮丽景观的一角。
世界五大淡水湖
在加拿大和美国交界处,有五个大湖,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五大淡水湖。它们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以外,其它四个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
五大湖总面积约24566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五大湖流域约为766100平方公里,南北延伸近1110公里,从苏必利尔湖西端至安大略湖东端长约1400公里。湖水大致从西向东流,注入大西洋。除密歇根湖和休伦湖外水平面相等外,各湖水面高度依次下降。
五大湖是始于约100万年前的冰川活动的最终产物。现在的五大湖位于当年被冰川活动反复扩大的河谷中。地面大量的冰也曾将河谷压低。现在的五大湖是更新世后期该地区陆续形成许多湖泊的最后阶段。
五大湖是中美洲最大的自然奇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湖群,也是世界上最大淡水水体。为人们所不能理解的是,一块陆地竟会有如此大的淡水湖群,船舶驶出后,看不见岸,可以一直航行一天以上,甚至会在汹涌的波浪中沉没,这种事情时有发生。
可是这些变化多端的大湖确实存在着。在地图上可以看出湖水向东和向南奔泻。安大略是加拿大唯一依傍湖群的省份,它沿着湖群的北岸延伸开来。而美国则有8个州聚集在湖群的南岸。
让我们沿着最佳路线去观赏五大湖:我们应登上一艘轮船从安大略湖出发。安大略湖是五大湖中最小的一个,但与其他的4个湖相比,安大略湖更加迷人。飞溅直下的尼亚加拉瀑布早已成了它和其他4个湖之间的一座虚幻的屏障。而奔流在安大略湖东端的圣劳伦斯河又把安大略湖水引向大海。
韦兰运河全长27 英里,共有8道水闸。这些水闸使船舶随水升高越过尼亚加拉瀑布急斜面至伊利湖。运河两岸风光旖旎。船在农家后院、果园和小巧农舍后门廊之间漂泊。冲破最后的一道水闸后,船便驶入了伊利河。
伊利源以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闻名。它的湖水在五大湖中最浅,有时如玻璃清澈透明、平如镜面,可是几小时以后,在不可捉摸的天空下卷起无情的巨浪,伊利湖岸低矮,湖滩狭窄,但沿岸却一派田园风光,情趣盎然。
在一天的航行之后,船在黄昏时分经过特律河灯塔。这样,底特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了。底特律城灯火闪烁,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成因
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它们从上而下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
苏必利尔湖 Lake Superior
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是北美洲五大湖最西北和最大的一个,也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是世界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湖。湖东北面为加拿大,西南面为美国。湖面东西长616公里,南北最宽处257公里,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积82103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万立方公里。有近200条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贡和圣路易斯河为最大。湖中主要岛屿有罗亚尔岛(美国国家公园之一)、阿波斯特尔群岛、米奇皮科滕岛和圣伊尼亚斯岛。沿湖多林地,风景秀丽,人口稀少。苏必利尔湖水质清澈,湖面多风浪,湖区冬寒夏凉。季节性渔猎和旅游为当地娱乐业主要项目。蕴藏有多种矿物。有很多天然港湾和人工港口。主要港口有加拿大的桑德贝和美国的塔科尼特等。全年通航期为8
个月。该湖1622年为法国探险家发现,湖名取自法语,意为“上湖”。
休伦湖 Lake Huron
休伦湖(Lake Huron)为北美五大湖中第二大湖。它由西北向东南延伸,长331公里,最宽处163公里。湖面积59570平方公里。有苏必利尔、密歇根湖和众多河流注入。湖水从南端排入伊利湖。湖面海拔176米,最大深度229米。东北部多岛屿。湖区主要经济活动有伐木业和渔业。沿湖多游览区。4月初至12月末为通航季节,主要港口有罗克波特、罗杰期城等。休伦湖是第一个为欧洲人所发现的湖泊,名源出休伦族印第安人。
密歇根湖 Lake Michigan
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也叫密执安湖,是北美五大湖中面积居第三位,唯一全部属于美国的湖泊。湖北部与休伦湖相通,南北长517公里,最宽处190公里,湖盆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75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77米,最深处281米,平均水深84米,湖水蓄积量4875立方公里,湖岸线长2100公里。有约100条小河注入其中,北端多岛屿,以比弗岛为最大。沿湖岸边有湖波冲蚀而成的悬崖,东南岸多有沙丘,尤以印第安纳国家湖滨区和州立公园的沙丘最为著名。湖区气候温和,大部分湖岸为避暑地。东岸水果产区颇有名,北岸曲折多港湾,湖中多鳟鱼、鲑鱼,垂钓业兴旺。南端的芝加哥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并有很多港口。12月中至来年4月中港湾结冰,航行受阻,但湖面很少全部封冻,几个港口之间全年都有轮渡往来。
伊利湖 Lake Erie
伊利湖(Lake Erie)是北美五大湖的第四大湖,东、西、南面为美国,北面为加拿大。
湖水面积25667平方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88公里,最宽处92公里,湖面海拔174米,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是五大湖中最浅的一个,湖岸线总长1200公里。底特律河、休伦河、格兰德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由东端经尼亚加拉河排出。岛屿集中在湖的西端,以加拿大的皮利岛为最大。西北岸有皮利角国家公园(加拿大)。主要港口有美国的克利夫兰、阿什塔比拉等。沿湖工业区曾导致许多湖滨游览区关闭,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环境破坏得到控制。
安大略湖 Lake Ontario
安大略湖(Lake Ontario)是北美洲五大湖最东和最小的一个,北为加拿大,南是美国,大致成椭圆形,主轴线东西长311公里,最宽处85公里。水面约19554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6米,最深244米,蓄水量1688立方公里。有尼亚加拉、杰纳西、奥斯威戈、布莱克和特伦特河注入,经韦兰运河和尼亚加拉河与伊利湖连接。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上接伊利湖,下灌安大略湖,两湖落差99米。湖水由东端流入圣劳伦斯河。安大略湖北面为农业平原,工业集中在港口城市多伦多、罗切斯特等。港湾每年12月至来年4月不通航。
落基山脉 Rocky Mountain
北美洲的“脊骨”——落基山脉
落基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由许多小山脉组成,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南北纵贯4500多公里,广袤而缺乏植被。其名称源自印第安部落名。英国殖民者初到加拿大阿西尼波音(assiniboine)地区,得知当地印第安部落名为“石头”,加之该地的山像石头一样光秃秃的没有值被,于是将此山秒为“石头山”,英
语译为“rocky”,后来此名扩及纵贯南北的整座山脉。中文“落基”一词是从英文“rocky”音译而来的。
巍峨的落基山脉绵延起伏,自北向南,有数千公里之长。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称的就有39 条。这条巨大的山脉南北狭长,北至加拿大西部,南达美国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一带,几乎纵贯美国全境。
诸多山脉高耸入云,白雪覆顶,极为壮观。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拔达2000到3000 米,有的甚至超过了4000 米,如埃尔伯特峰高达4399 米,加尼特峰高达4202 米,布兰卡峰高达4365 米等。
落基山最初为巨大的地槽地区,到白垩纪初期还只是浅海,第三纪时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曲与压缩,山脉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岗岩山系;第四纪时,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蚀的地貌特征,再加长期的地壳变动,逐渐形成落基山的现状。
庞大的落基山分布范围很大,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南北各部分差异较为明显,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南部落基山地包括怀俄明盆地以南或北普拉特河上游东岸向南的山地。这部分山地大多呈南北走向,平行罗列,而且许多山峰挺拔陡峭,郁郁苍苍,山间小溪到处可见,水流清冽、山花摇曳,百鸟争鸣,十分迷人秀丽。
这里的山体多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海拔高度在4000 米以上,其中埃尔伯特山最高,是落基山脉中的最高点。高耸入云的山峰此起彼伏,在云雾中形成一片峰海。峰顶
常常由于恶劣的天气影响,终年覆盖积雪,形成奇特异常的冰斗、冰凌,十分壮观。
南部落基山地矿藏丰富,最早发现的是金矿,数以万计的淘金者曾经从四面八方围聚于此,希望寻找金子而一夜成为富翁,于是曾几何时南部落基山地寄托了多少淘金者美妙的梦想。不过,这里的金矿确实影响了一些人的一生,有的从此发迹,有的一蹶不振,甚至丢掉了性命,而这些也曾为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后来,这里也曾发现了铜矿和银矿,但经数年的开采,大部分矿体已经枯竭。
北部落基山地包括黄石公园北部到加拿大境内的山地。这部分山地过去冰川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冰川的作用,形成特殊的地貌。山地主要由水成岩构成,庄严的山峰和“U”形的山各代替了松软的高原。
北部山地复杂的地层结构和强烈的火山作用,蕴育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如美国第二大铜矿就建立这里,年产铜矿石200 万吨以上,银、铅、锌等矿产量占美国的一半,颇具实力。
中部落基山地,以高原为主,中间有些山块。这里地质构造复杂、火山影响很大,产生了许多温泉和间歇泉。黄石公园的“老实泉”就是驰名世界的间歇泉。
中部山地还有一个巨大的怀俄明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多少于350 毫米,几乎寸草不生,属于半荒漠景观地带。落基山脉雄伟壮观,风光独特,美国政府早在此地兴建了三座国家公园,即黄石公园、冰河公园和大台顿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行、度假。
后来,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西北的落基山中,又兴建了一个面积为980平方公里的落基山国家公园。人们来这里旅行考察,可看到各个地质时期的山脉,峡谷、森林,冰川和冰河遗迹等,直接领略大自然的奇观。另外这里还设置了一些新奇的自然博物馆,配有专人宣传、讲解,给青少年传授人类学、生物学、考古学、地理学、气候学和环境生态学知识。人们可在观赏景物的同时,学到很多知识。
另外,许多人全家前来,在野外搭起帐篷,过起野营生活,吃着美味食品,围坐在篝火边,享受一份都市里寻不到的乐趣。
落基山地区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渐渐地发展起来。这里修筑了铁路,建立了城市,也带来了科学技术和文明,成为美国的发达的经济区之一。
落基山脉几乎纵贯美国全境,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冰河国家公园、大台顿国家公园具集在此,囊括了山脉、峡谷、冰川、冰河等奇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