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4000年左右,对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一时期,以磨制石器为典型代表的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对整个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人们已经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农耕和畜牧业生产,陶器和原始纺织业出现。原始建筑和村落也开始出现了。全国各地这一时期的遗址都有发现,其中以黄河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江汉之间的屈家岭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莲岗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文化和良渚文化,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红山文化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陶器的出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陶器

陶器是原始时期极为重要的创造。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们发明了制陶技术,开始使用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并已懂得了在做炊器用的陶器中要加进砂粒,以防烧裂。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用泥土烧制的陶器,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出便于使用的形状。它使人们在处理食物时,除了烧烤之外,又增加了蒸煮的方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因而在制作技术、器物造型和装饰方面,都在不断改进,创造和制作了一批批精美的生活用品与艺术品。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制造的物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这一时期工艺技术水平的代表性器物。

(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2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1922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处、甘肃省104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其中,陕西省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遗址数量大大超过周边省份。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耀县的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1. 半坡类型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2.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遗址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陶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

遗址的仰韶文化层上面堆积着早期龙山文化层,称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度期的文化。发掘出龙山文化早期房基一座,为圆形半穴式。底部铺一层草泥土,基上铺一层灰面。墙根下部涂一层白回面,墙壁光滑整齐,部分经火烧成灰白色硬面,西壁有一土砻,周围烧成红色。房子四周排列有柱洞,房子中间偏北亦有一柱洞,洞周围添碎陶片和草泥土,以稳固木柱。房子东边有一长方形窄门道。发掘出窑穴26个,分圆形和椭圆形两种,还发现一座陶窑,有摇室、火口、火樘及火道组成,保存比较完整。出土的龙山文化早期陶器绝大多数是灰陶,主要采用泥条制成,器形有碗、盆、杯、罐、瓶、豆、鼎、灶等。以饰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和划纹,还有为数不多的彩绘陶器。出土的石器多为磨制,这一发现解决

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相互发展关系,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

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它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彩陶文化十分发达,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

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流行、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1. 石岭下类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陶器,距5500--6000年,因首次在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陶器以彩陶为突出,多见黑彩,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

型的特色。纹饰有圆点纹、波形纹,条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与马家窑类型相比,内彩较少见。器形有小口双耳平底瓶、长颈圆腹壶、高领鼓腹罐等。上海博物馆所藏石岭下型彩陶壶是石岭下型的典型器。二十代由于马家窑彩陶的发现,个别西方人士提出了中国仰韶文化西来说。七十年代在甘肃天水罗家沟遗址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压在最下层,石岭下类型介于庙底沟和马家窑类型之间,而马家窑类型在最上层的地层关系。从而否定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2.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很成熟,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陶器绝大多数是红陶,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许多泥质细陶的口沿、外壁满绘花纹,有的器物内壁也绘彩。作炊器用的夹砂陶也有彩画,这是其他原始文化陶器少有的现象。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

3.半坡类型

以圜(huan)底钵为典型器,直口尖底瓶为最具特色的器物。此外有细颈壶、圜底盆、小口高颈罐及大口小底瓮等,但碗类甚少。纹饰除弦纹、绳纹、线纹外,最突出的是菱形,三角和麦粒状等不同的锥刺纹。彩陶是半坡类型的典型品种,但数量不多,多用黑色彩绘,有条纹、三角纹、波折纹、斜线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和蛙纹等。巳发现少数器物绘有内彩(即器物内壁绘彩)。半坡类型彩陶圜底钵口缘的黑色宽带纹上发现二十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

4.马厂类型

(三)龙山文化黑陶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

在我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显示出当时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钵、罐、盆、盘等。装饰技法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图案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猪纹方钵、上绘一猪、巨眼长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猪纹陶盆、鱼草纹陶盆、五叶纹方钵等。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陶器,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多绳纹粗红陶,晚期又有泥质红陶、黑陶和彩陶。这时又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先驱。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为后来陶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