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美述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着巴黎,惊惶的人群熙熙攘攘、行色匆匆。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个面色冷峻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听到隆隆的炮声,他旁若无人地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忘掉了周围发生的一切……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袖安德烈·布勒东,他读的是一本《马拉美诗集》。马拉美对布勒东来,是精神源泉。
马拉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是现代主义诗歌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对以后的许多现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法国著名作家瓦雷里这样评价他:\"马拉美的生活,命运及其荣誉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最完美的、综合的精神史。在这里,他的文化生活的冲突在精神世界的观察者面前献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插曲。\"
一
斯特凡·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出生在法国一个官员的家庭,父亲是国家登记局的副局长。他的父亲办事干练,甚得局长的赏识,局长决定将自己的\"千金\"嫁给这位副手。这位局长也就是马拉美的外祖父。但不幸的是,在马拉美5岁那年,他的母亲突然去世。不久,父亲再婚,马拉美和他的妹妹留在外祖母膝下抚养。
马拉美虽出身于官员家庭,但由于是大革命以后新起的官员,既没有贵族的头衔,也没有雄厚的家产,社会地位并不高。马拉美初入的学校是一所高级贵族子弟学校,马拉美对纨绔之气十足的公子哥儿们大不以为然,有一次他竟然被一群人打得鼻青脸肿,外祖父和外祖母极为生气,决定让他转到另一所贵族子弟学校,并\"任命\"马拉美为\"布朗维立叶伯爵\",这样他至少可以不受贵族子弟们的歧视了。但当外祖父母用这个陌生的名字尊敬地称呼他时,他几乎呆住了,他认为这个名字对于他不是一种光荣,而是莫大的耻辱。此外,
1 / 10
马拉美是在寄宿学校里,他不能再和妹妹玛丽亚常常在一起玩耍了,他常常在课余之后,用端秀的字体写信给妹妹,倾诉他那丰富灵魂中的清新的言语。但是这位体弱多病的妹妹13岁时便夭折了,这使马拉美极度悲伤。当他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竟相继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他每逢想到此总是怀着深深的悲哀:
一只管风琴在我窗下颓唐地奏着忧郁的曲子。它在长着白杨的大路上奏着,自从玛丽亚同大蜡烛一起最后一次在这里走过以后,即使在春天它们的叶子也使我感到忧郁。
二
马拉美在中学时代便表现了对文学的强烈热爱和天赋。有一次,他在一位朋友家里遇到了诗人贝朗瑞,他便暗暗下决心将来做一位诗人。他喜欢读雨果的作品,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面对着眼前的春花秋月、蓝天白云和巴黎的的林荫道,他常常生出频频来潮的诗絮,他将这些思考的片断,写成小诗或诗歌,密密麻麻地记在小本子上。他总喜欢身边带一个皮面的笔记本。中学毕业前后,他竟写满了二百来个笔记本。
他的外祖父母希望他将来能在登记局供职,继承父业,但马拉美则把摆脱这一\"从襁褓中就被注定了的官僚生涯\"看作是一种骄傲和自豪。可是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当一名编外职员,业余进行写作。他结识了一位诗人,名叫德·塞萨不禁为马拉美的诗感到惊讶,对他能写出如此优美如此富有才气的诗而赞赏不已。自此之后,两人交往愈加密切。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为马拉美所作画像
2 / 10
当时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已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深深地吸引了马拉美。马拉美开始贪婪进行着广泛的阅读,进行着一个文学家必要的准备。1862年初,也就是在马拉美20岁那年,他的朋友德·萨塞发表了诗集《巴黎诗草》,马拉美写了一篇热情评论这部诗集的文章发表于《桑斯日报》。同年,他的诗也开始在杂志上发表。尤其是《打钟人》和《恶运》两首诗在当时著名诗人芒代斯主编的《艺术家》杂志上发表时,他的名字被和当时文坛的泰斗戈蒂耶和庞维勒等人并列。
马拉美的《恶运》一诗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和赞赏,他那内心中所含的对命运的不公及挑战意味使青年诗人们受到了鼓舞:
像被人群惊扰的畜牧,
遥望穹天,蓬起闪光野性的长鬃,
在人世的大道上蹒跚而行。
一股黑风扯起他们当旗帜,
用生彻入肌髓的严寒将他们驱策于迢递关心,
将道道懑愤的辙迹留在他们心田。
怀着与大海邂逅的向往,
没有面色,没有拐杖,把尸托摒葬,
3 / 10
咬着酸涩的金色柠檬徜徉、彷徨。
三
大概诗人的追求多半如此,马拉美的那种精神追求和献身缪斯的理想,一般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上的。他的精神每日每时都在一种精神领域里翱翔。当他在外省小城狭陋的花园里漫步时,当他到教堂庄严的圣仪中去做祈祷时,当他在黄昏芳香的大街上徘徊时,他常常遇到一位年轻的少女。她\"生着一头金发,带着眷恋的目光,一种令人心荡神驰的淳朴\",他写到:\"把我吸引到她身边的是一种眼神,一旦看到它,它便立刻透进了我的灵魂;她一旦把那眼神撤去,就会使我受到一种致命伤\"。
马拉美的情书,是诗人倾诉真挚之爱的典范:
您能接受这份爱吗?
假如能在您烧掉这封信之前回答我那就不太美了:假如您能同意让我爱您,我将陶醉于喜悦之中;假如您拒绝我,我依然会为您、因您引起的痛苦而幸福……
何况,爱又是什么罪呢?是您,噢,妩媚的女郎,在您的眼睛里我提前放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吻,而正是这双眼睛明天将向我发出微笑,是不是?
他将用蓝铅笔画的小教堂的尖顶楼的速写画和这封信装到了信封里,寄给了他的天使,并写上自己的姓名和住址,于是开始了长期的等待。过了些日子,没有得到回音,他耐不住了,又写第二封信。
马拉美也正是在这个狂恋的时期写下了他最著名的情诗《显现》。他把自己崇拜的对象
4 / 10
给神化了:
当你金发上闪耀灿烂的阳光
在傍晚的长街巧笑着盈盈出现,
我相信看到了戴着辉煌冠冕的仙人,
往昔,她走过我受宠的孩提时代的酣睡,
用她那半扰的双手,
撒下洁白如雪的芳星。
这位姑娘是德国人,叫玛丽亚。他们终于相识了,见面了,而且爱得很真诚。马拉美不太懂德语,只能结结巴巴地讲几句日常用语,但这并没有使他泄气。这样一件桃色新闻在桑斯小城传开之后,立刻引起不少非议。他的几位要好的朋友均不太赞成他的这桩爱情,认为玛丽亚配不上马拉美,不论是出身教养还是社会地位,都与这位诗坛的千里驹不相称。但马拉美竭力说服朋友,并为了避开桑斯流言蜚语,同时也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1962年年终他毅然携玛丽亚远遁英国的伦敦。
他们来到伦敦,但一切和理想相去甚远。马拉美除了学习、创作,还要时时为生计奔忙;玛丽亚几乎一点也帮不上马拉美的忙。看马尼拉美天天劳碌,她既不忍心,也难以消受,同时还为了从马拉美的狂热中解脱出来,她决然含泪离开了英国。马拉美极度苦恼,他没想到生活对他竟如此的无情。
5 / 10
马拉美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玛丽亚。他再次用婉转而哀乞的语言打动玛丽亚,并平生第一次撒谎夸大了他收入的数字,以使她确信来英国后生活应付裕如,绰绰有余。玛丽亚回到了马拉美的身边,并于1963年8月与他正式举行了婚礼。马拉美在伦敦教授法语学习英语,进行诗歌创作。他的著名的《窗子》是在巴黎写成的,他开始了对于一个纯诗境界的追求:
我愿再生,把美梦织成冠冕,带到未来的天堂,那里的\"美\"恕放着花朵!
当年年底马拉美携妻子回法国在外省中学教授英语。
四
马拉美在充满嘈杂之声的校园里无法进行纯静诗章的创作,因而,一俟放学他便匆匆赶回家,伏案开始他精神的冒险和遨游。
马拉美的诗写得极为用力,他的诗表现了优美的旋律,语言精致瑰丽,境界深邃,充满着难解的神秘。他的名诗《苍穹》写成后获得极大声誉。他的朋友加扎利将这首诗读给波德莱尔听,波德莱尔也为马拉美的诗才惊讶不已。据说当时巴黎贵妇的沙龙里,以及许多名门闺秀的坐席间,时时喜欢吟诵马拉美的诗篇。虽然这些诗还没有公开发表,但她们却喜欢相互传抄,做为礼物相互馈赠。马拉美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发展十分神速,他时时用想象的翅膀振翼凌空,突破原来的旧范畴,飞向一个崭新的领域。耗神遨游成了他的癖好,他每日伏案写作,直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不寐。但他每一次的完成,总感到失望,他感到自己产下的婴儿不是其理想的宁馨儿,而是一个缺少神气的孱弱的孩子。他怀着辛酸的灰心,用顽皮的口吻将它赠给妻子。
6 / 10
我给你带来伊杜梅之夜的孩子!
暗淡的晨曦展开光秃、苍白、鲜血淋漓的翅翼,
穿过熏香和金色灯光炙烤的玻璃,
穿过忧郁凝冰的窗子,
哎!
扑向天使般的灯焰,
像棕榈叶!当晨曦把这珍品显示给梦想着一个含笑的冤家的父亲,
湛蓝枯涩的孤独颤栗了。
诗人的追求太深了,构成了与当时流行的巴那斯美学潮流的冲突,他付出的心血招来了诸多的误解和非难。
庞维勒对马拉美的悲惨命运十分关心,他希望他的才华能为更多的人理解。当时有一位诗人写了一个剧本上演很成功,庞维勒劝马拉美也写个稍稍通俗的剧本或许上演之后引起一定的效果。马拉美没能抵挡住这种诱惑,他写了,而且写得很认真,这便是《一个牧神的午后》。但他的这个剧本不能上演,也没能出版。可人们不曾料到,这个剧本的内容经过诗人精心加工之后,成为一篇世界性的名著,其梦幻的,优美的,舒卷自如的诗句如飘逸的乐曲的旋律惊人心魄,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因而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德彪西根据其意境创作了《牧神午后序曲》交响乐,成为巴黎乐坛的盛事。马拉美却感到这是对其诗的一
7 / 10
种亵渎。因为照他看,他的诗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交响曲。
1867年马拉美开始构思一篇集小说、戏剧为一体的哲理散文诗《伊纪杜尔》,他想把一种抽象的观念作为其诗境舞台上的一个角色。
他把小本子写得密密麻麻,他常常陶醉于自己传神而富有飞动诗思的神秘的句子之中。当他的朋友芒代斯、瑞蒂、维立叶、米斯特拉尔来到他寓所看望他时,他带着迫不及待的激情把自己这部杰作,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和声调朗诵给朋友们听。朋友们都感到其才力与功夫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
1871年,马拉美去外省辗转了漫长的岁月之后,终于返回巴黎。从1874年马拉美巴黎的罗马街定居下来之后,直到他去世,这里一直是他同朋友交往的中心。
当时,魏尔伦发表了诗歌评论著作《被诅咒的诗人》,第一次对马拉美专门进行了评介。他指出了马拉美虽常被某些人诅咒,但却是真正的诗人本色,他的形象在艺术家的眼里仿佛是一座真神。这部著作引起文坛巨大反响。次年,于斯曼发表著名小说《傲世者》,这部小说用了8页的篇幅对马拉美的诗歌进行了评价和赞美。它引用了马拉美《海洛狄亚德》和《一个牧神的午后》的诗歌段落。这部小说曾经在青年中风靡一时,因而马拉美声誉日隆。
马拉美在罗马街的沙龙日益增添着生机,当时一些有新的追求和创造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们越来越有兴致地参加马拉美的家庭聚会。马拉美每周定时接待来自各地的朋友们。来这里的朋友有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尤其是马奈与他交往甚密,他用铅笔画为马拉美《白色的睡莲》做插页,并为马拉美做了画像;音乐家德彪西,他沉思寡言,喜欢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边听边构思新的乐章;罗丹,天才的雕塑家,其创造美深受马拉美影响;国
8 / 10
事家惠斯勒,他为马拉美做过速描画像,给他的作品画过插图,马拉美翻译了他的理论作品《十点钟》……此外还有一大批后来成为文坛巨子的诗人如克洛代尔、瓦雷里、普鲁斯特等,真可谓高朋满座。马拉美向朋友们诵读其新作或谈论其诗歌理论,并向同仁及弟子们讲述其精辟见解。马拉美著名的\"罗马街星期二晚会\"成为法国文坛富有传奇性的佳话,他被弟子们尊为文坛领袖,他们把他称之为\"矗立于峰巅被祥云缭绕的摩西\"。
马拉美沙龙里的这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后来成为影响到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的各领风骚的文坛和艺术派别的领袖人物。瓦雷里和克洛代尔成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瓦吉里、纪德、王尔德等发展了马拉美的《海洛狄亚德》的主题和其对道家哲学所尊崇的美学倾向,分别写出了自恋主义和古老神话题材的作品,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蔚为大观的新的盛大气象。德彪西根据马拉美《一个牧神的午后》所写成的大型交响乐《牧神午后序曲》而一举成名。蜚声乐坛,从此成为印象派音乐(无标题音乐)的创始人和领袖。
五
马拉美晚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枫丹白露附近的瓦尔万别墅中度过的。他在那里创造出了最后一部体现他追求的长诗《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
1898年马拉美的崇拜者写了一部反映法国文坛的小说《死者的太阳》,将马拉美及其女儿热纳维叶芙写成小说的主人公,并在该书的题词中选用了苏格兰一位历史学家的名言:
一颗伟大而真挚的灵魂不知道他自己是什么样子;在世间万物中,最困难的就是他对自己的衡量。
不久,马拉美溘然长逝,他不能衡量自己伟大灵魂的批评家们世代测量着。马拉美在
9 / 10
掉念诗人戈蒂叶的诗中留下了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的著名诗句:
不朽天才的光辉是没有阴影的。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