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当前中小学生的健康是主流,但是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据新华社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5%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总数的10%,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19%,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嫉妒、孤僻、焦虑、逆反、情绪反常、神经衰弱、交往困难、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和其他人格障碍等问题。概括起来心理健康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一部分学生厌倦学习、考试焦虑、情绪化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智力低下、患有多动症或者精神分裂症。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
家长视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持有一切为孩子服务的理念,使得孩子住校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也不能恰当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往往产生孤独寂寞、自暴自弃心理。 (三)以我为中心,交往困难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师生关系。不当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害怕、逆反对抗心理。
2.同伴关系。依赖心理强、自私狭隘的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导致交往困难。 3.亲子关系。小学生基本上与父母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学生与父母冲突增多、逆反心理增强。除此之外,有些单亲子女、学困生往往形成闭锁心理。 (四)品德问题
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你行为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在学校说脏话、打架斗殴、吸烟酗酒、随地扔垃圾、对老师不礼貌、不参加学校活动,甚至拉帮结派故意捣乱,在家与父母顶撞,对身体的变化产生恐惧和怀疑,想方设法逃课、旷课,浏览不健康信息,甚至加以模仿,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2.生理疾病和外伤、毒品因素。 (二)心理因素
1.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戈德法布尔对孤儿院儿童的研究表明:在孤儿院生活三年的儿童在智力、视觉、记忆、言语和概念等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同时表现出不能集中注意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理智差以及有强烈的情感需要等特点。
2.心理矛盾和冲突。当然心理矛盾和冲突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协调和你处理时,就会产生心理困扰。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内外面环境不协调的结果,当外部要求或期望水平超过现有能力时的心理感受,压力过大就会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家庭因素
1.家庭解体。2.家庭不和。3.家长错误的教育观。4.家长的错误示范。5.隔代监护。 (四)学校因素
1.学校的重视度不高。2.不良的师生关系。3.不良的班集体环境和风气。 (五)社会因素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渲染,校园周边环境政治不彻底、青少年活动场所有限、阅读专栏缺乏等都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1.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健康意识。通过举行家长会丰富家长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心理现状及健康的重要性。
2.让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形成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健康教育的模式。
(二)优化育人环境,实施爱的教育
1.改善家庭关系,感受温暖和睦。家长应恰当处理各种家庭关系,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和力量,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所困和所想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在培养孩子个性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满足孩子的适当要求,对孩子实施民主、平等、宽泛的爱而不是溺爱。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一种“爱满天下”的胸怀关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形成“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3.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定期出有关心理健康的黑板报、手抄报,举行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竞赛、班会、团会、心理讲座等。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转变教育观念,进行自信心教育
1.转变教育领导者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依靠教师良好的心境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并做到鼓励优势、关注弱势,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用大度包容学生的错误,用行动感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3.转变家长的成才观。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和掌握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心理咨询室、青少年活动场所。教育部应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与家长互访、建立通讯联系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与教育宣传部门、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及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并加强三者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健康纳入评价体系,真正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的成长尚不成熟,需要学校的重视、家长的关注和社会的配合,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明天会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