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概述
1.1.1 开发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建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有些市、县开始研究建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有些公司开发地籍和估价等信息系统软件。1994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新技术示范基地专家组,以促进土地管理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提出建设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1.1.2 运行环境
系统运行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硬件、地理信息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 操作系统:Windows 95/98;Windows NT,Unix,如Solaris等;
硬件:PC机、工作站、服务器,如PCServer,SunServer和大型机等; 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MaPInfo,MGE,SICAD等;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te,Informix,SQL Server,Access等。 1.2.1 土地管理的目标 1.2 目标分析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面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土地管理的目标可以理解为: ·一级目标:切实保护耕地,实现中国土地养活中国人。
·二级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
·三级目标:土地作为重要资产,可保值增值;盘活土地资产,协助企业经营;以土引资,以地生财,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土地管理服务的。它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开发土地信息资源,支持土地管理的业务运行、专题管理和战略决策;支持土地科技、土地工程和地产市场的各项活动;支持国民经济调控和国家管理的有关决策。具体为: ·科学存储土地信息,适时更新图件数据和文档; ·查询检索,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状况; ·数据处理,支持土地管理的操作运行;
·信息支持,开展专题管理活动;
·分析研究,提供土地、管理、生态和经济的辅助决策;
·土地工程指标、方案拟订和工程设计,支持土地开发和土地保护的论证和监测; ·数据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
土地管理目标在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县(市)各级也有差异。 1.2.2 土地管理的层次目标
如图1.1所示,土地管理及其信息系统都有三个层次的工作:操作运行、专题管理和战略决策,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各层次的目标和功能有较大差异;即越往基层操作运行的比例越大,越往高层决策和控制的职能越强。
层次 国家级 省自治区 地市级 县乡村级 功能 战略决策 专题管理 操作运行 使用的信息 战略 规划信息 管理控制信息 作业信息 支持的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图1.1 国家土地管理的层次
土地管理的操作运行指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它依据统一制定的规范,主要在市、县、乡、镇进行。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监测、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
第 1 页 共 24 页
利用计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征地、土地评估、土地市场管理、土地监察等。其数据流以当地的横向流动为主。即用当地的图件,数据和档案文件,完成当地的土地管理任务。
专题管理是国家、省、市和地级土地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实际上每项土地管理的业务运行都有专题管理。它的通常流程是:提出任务、论证立项、选点试验、总结经验、确定标准、制定规范、培训人员、推广展开、健全制度和验收汇总等。专题管理的数据流以纵向为主,有上有下。
战略决策是土地管理的高级活动,数据流纵横交错。 1.国家级土地管理
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务院士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规定土地分类标准,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在全国实施。负责办理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
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定年度和区域的限制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规定年度和区域的控制指标,对耕地实施特殊保护。组织耕地的易地开垦,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批准征用下列土地: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 ·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2.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土地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辖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内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本辖区的乡镇企业用地标准、耕地以外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审批建设用地,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计划开垦耕地或者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 3.地(市)级土地管理
审查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4.县(市)级土地管理
实施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负责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
第 2 页 共 24 页
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国家征用的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以—亡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
审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用地和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法加办审批手续,依法收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些用地、越权批准的用地、侵占和挪用的被征用土地及处理非法占用土地等。
综上所述,国家级负责全国土地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全国土地管理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及行业规划、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批准占用基本农田和大片土地的重要项目用地。
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法规和国家规定对辖区内的土地实施行业管理、编制本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市及县规划、规定征地补偿标准、批准占用耕地项目。
地(市)审查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审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的市直接对全市土地实施管理,尤其是市区土地的产权、产籍、规划、征地和审批等。 县是全面实施土地管理的基础层次,大量的操作运行级的土地管理工作主要是在县级进行的,如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征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保护等。 1.3 土地管理业务分析
我国的土地管理模式是政府依法管理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开源节流,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一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重建、扩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土地管理业务分析将土地管理的职能范围分解为业务活动过程和业务活动。 1.3.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等。调查用图的比例尺为:农区-1:l万,重点林区-1:2.5万,一般林区-1:5万,牧区-l:5万或1:10万。工作中还需要相应比例尺的航摄像片或影像平面图。工作步骤如图1.2所示。 1.3.2 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勘丈,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地籍调查分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调查的单元是宗地,它是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一个地块内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称为一宗地。
第 3 页 共 24 页
权属调查完成后,必须对调查成果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和分类处理。质量审核又包括自检和审核。质量审核将为地籍测量和今后的地籍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准备-外业调绘-内业转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修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
告编写-检查验收和成果归档-结束 图1.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流程图
准备-权属调查-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勘丈-分类统计-成果归档-建立数据库-结束
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如图1.3所示。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坐标系选择、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加密控制网布设和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地籍勘丈即地籍碎部测量,主要是测定界址点位置,之后再制作地籍图、求算宗地面积、制作宗地图。地籍测量的方法有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界址点测量有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位置和勘丈法确定界址点的位置等。 地籍图的内容包括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和地物要素等。 1.3.3 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土地他项权利指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土地权利,包括抵押权、承租权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
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根据土地使用权、所有权性质,向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土地他项权利拥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国家设土地归户卡和土地登记卡,存在土地管理局。
土地登记发证的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和若干步骤:登记申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颁发或者更新土地证书。 1.3.4 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
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土地等级,为全面地、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地利用土地,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土地等反映全国土地的地域差异,其顺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排列。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其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有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等。 土地估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屑性和收益状况,对土地使用权在某一期日的价格进行综合评定。土地估价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以及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有偿出让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加强国家对土地市场的管理,促进正常交易,为全面、科学、合理地使用城镇土地提供依据。土地估价主要是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地价评估。
基准地价评估是按城镇土地级别或均质地域分别评估出级别的或均质地域的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在某一期日的单位面积平均价格。它以城镇为整体进行。基准地价评估有两条途径,一条以土地定级为基础,土地收益为依据,市场交易资料为参考;另一条则用土地条件来划分均质地域,用市场交易价格等进行评估。 宗地地价评估的是城镇内某一宗地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按评估目的可以分为宗地标定价 评估、出让底价评估和宗地交易价评估等。它们的评估有两条途径,一条利用基准地价评估结果,采用系数修正法进行评估;另一条则利用调查的有关资料,采用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或成本逼近法等进行评估。其中宗地估价工作流程如图1.4所示。
准备-接受估价委托-拟订估价计划-确定估价对象-收集及分析资料-选择估价方法-确定估价
额-编写地产估价报告书-结束
第 4 页 共 24 页
图1.4 宗地估价流程图
1.3.5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进行土地利用管理及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又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服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总体规划编制修订管理、审批公布管理和实施管理三个方面。编制修订管理是前提,审批公布管理是手段,实施管理是目的,后者也是日常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归于土地利用管理及其他工作之中,如农田保护规划归于农田保护管理,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归于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广义上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范畴,规划指标分解至中期和年度用地指标即土地利用计划。现阶段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己从规划管理中相对独立出来,包括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两大部分。制定计划一般又分为计划编制、计划分解下达、计划协调修订等内容。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的安排,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采用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层层反馈的规划体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特点,其工作程序可以分为4个阶段和若干步骤。 1)准备阶段
(1)工作计划制定,包括规划任务确定,规划时间安排,规划经费、人员安排等;
(2)工作方案拟定,包括规划目的的明确,规划内容的明确,规划方法的明确,规划技术路线的明确,规划工作步骤的明确等; (3)经费落实;
(4)队伍组成,包括领导小组、工作班子、联络员等。 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1)调查收集各种资料 ·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率资料 产率资料、历年土地利用调整和布局资料等;
·测绘资料;
·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料;
·部门发展规划及用地计划资料。 (2)土地利用分析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土地利用 率分析、土地生产状况分析、土地生产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布局 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研究,包括土地条件分析、气候条件分析、水资源条件分析、经 济条件分析、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后备资源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潜力 计算分析等;
·土地需求分析,包括人口现状和预测、劳动力现状和预测、基本食物生产现状和预 测、农产品工业现状和预测、农产工业原料及用地现状和预测、各部门经济发展和 占地规模预测、各种建设用地现状和预测、各种园地现状和预测以及各种土地需 要量的预测等。 (3)确立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3)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1)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第 5 页 共 24 页
·土地开发、复垦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 ·确定用地规划指标: 常规方法——部门协商法, 土地评价——规划的数学模型;
·各类用地优先顺序; ·土地利用的限制条件; ·制约因素。
(2)土地利用调整指标依据拟定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原则的拟定;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方法拟定; ·用地指标平衡表编制;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概略计划编制;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供选方案提出。 (3)用地分区研究
·用地分区依据和原则; ·用地分区结构和类型; ·用地分区程序和方法;
·用地分区与拟定用地指标初步结果相互对照与修正; ·各用地区土地利用原则的拟定; ·用地区的核实。 (4)实施规划措施研究
(5)规划的综合、协调、论证研究
·规划的综合;
·规划的协调——包括部门协调,地区协调层间协调等; ·规划的论证。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编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编制; ·编写总体规划报告。 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上报审批; ·公布;
·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提出; ·土地利用分析;
·各种方案比较和确认; ·编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 ·上报审批和公布。 2.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中期计划(5年)和年度计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化,也是总体规划的实施计划。
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编制和管理的一般特点,该项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 6 页 共 24 页
第一阶段:土地利用计划编制阶段:编制计划采用上下结合,多次反馈的方法,具体 步骤为:准备工作、申报用地计划、编制计划草案、汇总、综合平衡等。 第二阶段:计划分解下达阶段。 3.基本农田保护
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保证地域内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过程如下: 1)应保护的基本农田面积计算
·应保护的粮田面积计算; ·应保护的棉麻田面积计算; ·应保护的蔬菜基地面积计算; ·应保护的其他农田面积计算。 2)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划定
·保护片和地块确定;
·土地所有(使用)单位意见征求; ·现场界线划定,界标树立。 3)基本农田保护区成果整理
·村级保护片、块登记表建立;
·村级保护片、块分布示意图绘制、编号 ·承包户保护承约签定;
·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表编制;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绘制; ·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规定制定。 4)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禁止占用;
·禁止挖土、取沙、堆放、建坟、污染; ·禁止改变用地类型或荒芜闲置; ·鼓励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政府层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5)监督处罚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 ·制定处罚办法。
4.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管理 1)土地整理管理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它是国家干预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分农村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又分解为: 土地整理规划和计划; 土地整理公告——修订;
土地整理准备——停止新建、增建、采土石,拆除土地改造物或坟墓; 土地分配与异议处理——包括登记公告、分配公告、权属纠纷处理;
土地整理实施; 违法行为处罚。 2)土地开发管理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包括对荒山、荒滩、荒水和荒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
第 7 页 共 24 页
施,使其变为可利用的农用土地并加以利用。其业务流程为:申请开发、签订合同、发许可证、完成验收、登记发证。 3)土地复垦管理
土地复垦管理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它包括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计划、复垦项目管理、复垦土地产权管理、土地复垦的监督检查和土地破坏的防止和控制等。 1.3.6 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管理是对所管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承办由同级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指导、监督、协调各部门的建设用地,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监督。 建设用地按其利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土地权属性质,投入资金来源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非农业建设用地又可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镇)村建设用地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1.建设用地审批
建设用地审批的大体流程如下:
1)用地单位申请用地:用地单位应持县以上有关部门及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向当地人民政府土地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2)选址定点:土地管理部门,依据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占用指标及批准给用地单位的用地计划,依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建设项目的合理地点。
3)批准用地:建设选址定点后,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总平面图布置。用地单位持上级有关部门初步设计批文和工厂企业设计图件等材料,向土地管理部门正式申报用地,并按审批权限逐级报批。
4)落实各项补偿、安置方案,签订用地协议。其标准参照国家建设用地费用补偿的有关条款,并承担农业用地的农业税。
5)取得用地:项目用地批准后,政府发给建设单位《建设用地批准证书》,在有关单位的参与配合下,土地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文件,到现场划拨土地,打桩,放线。 2.国家建设征用划拨土地
国家建设用地是指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工矿区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用地和特殊用地等。根据新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占用农地审批流程如图1.5所示。 1.3.7 土地市场管理
土地市场管理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 抵押等。
1.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流程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流程为报批审核、具有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签定出让合 同、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登记发证等。 2)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 3)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
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在指定期限内,由符合指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以书面投标的
第 8 页 共 24 页
形式,竞投某片土地的使用权,政府择优而取。它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或关键性的发展计划
与投资项目。其工作流程为招标、投标、评标、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支付土地使用 权出让金、注册登记、颁发土地使用证书等。 4)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
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是
图1.5 建设用地占用农地审批流程图
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利用公开场合,由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就某块土地的使用权,公开叫价出让,由价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它主要适用于竞争性强、盈利率高的房地产业、金融业、商业、旅游业和娱乐用地。其工作程序为拍卖公告,竞投准备,拍卖,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注册登记,颁发土地使用证书等。 2.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
(2)按照出让合同规定对土地进行了投资开发和利用;
(3)按照出让合同规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土地使用权转让应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裁明的土地使用者的权利、义务也随之转移到新的土地使用者身上。其业务流程为审查出让合同具备转让条件,签定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办理转让登记,换发土地证书等。 3.土地使用权出租
第 9 页 共 24 页
承租人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取得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使用权利。出租人作为受让人同国家签定的出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出租人同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变。土地使用权出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已交纳全部出让金并领取土地使用证书 (2)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进行投资开发和利用土地。
土地使用权出租,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其业务流程为:履行出让合同,签定土地使用权出租合同,办理出租登记等。 4.土地使用权抵押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土地使用者将其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清偿债务担保的法律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1.3.8 土地监察
土地监察指土地监察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并运用法定职权,按照一定程序和方式,对管辖范围内的一切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它是国家行政管理、法律监督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我国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土地监察的业务主要包括监督检察、立案查处等。 1.土地管理监督检查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有:
(1)监督检查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
(2)监督检查土地规划计划、开发复垦、耕地保护、权属变更、土地市场、土地税费收缴和使用;
(3)调查违法用地案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协助司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和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会同有关部门调节或仲裁土地权属争议,解决土地纠纷; (5)对本级和下级土地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6)上级批办、部门移送和群众检举的问题以及监察对象申诉的问题。 2.土地违法案件查处
土地违法案件是行为人违反了土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由土地管理机关立案、处理的案件。土地违法案件有以下几种类型: ·非法占用土地的案件; ·非法转让土地的案件; ·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案件;
·应交还土地而拒不交还土地的案件; ·破坏土地资源的案件; ·非法占用耕地费款的案件;
·违反《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地复垦规定》的案件 ·侵犯土地权属的土地案件。
为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家的土地管理秩序,土地管理部门应正确、及时地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依法追究土地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其主要业务流程为: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处理定案,送达,执行,结案。 1.3.9 机关办公和综合管理
土地管理机关的办公和综合管理部门包括:文秘、计划、财务、物资、人事(公务员管理、专业人员和职称管理、老干部离退休人员管理、工资管理、行政监察等)、科技、教育、宣传、后勤、图书资料、青妇工会、土地管理综合统计、土地管理档案等。
第 10 页 共 24 页
土地管理综合统计是土地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土地信息加工利用的一种形式,是土地管理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而且,土地管理综合统计不仅可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满足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信息的需求。 土地管理档案是在土地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土地管理档案包括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文字、图纸、图表、航卫片、计算机软件、声像材料等。土地管理档案一般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形式多样、分散性、成套性、动态性、兼容性、跨年度、形成周期长等特点。土地管理档案与资料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使用率高,越到基层,档案数量越多,工作量越大。土地档案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土地管理档案工作包括做好土地管理档案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包括: ·档案形成、积累、立卷; ·档案收集、鉴定、保管;
·档案排列、编写案卷目录; ·档案借阅、提供利用; ·档案调整、补充; ·档案统计等。 1.4 数据分析
实体是数据存储的载体,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数据实体具有属性,如名 字、所有制性质、使用期限、他项权利、面积、座落、四至等。 1.4.1 实体分析
实体分析是自顶向下确定实体的过程。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础数据实体是土地法规、土地利用图和地籍图等,如以1:1万、 1:2.5万、1:5万或1:10万为比例的土地利用图。l:500、1:1000、1:2000地籍图及 其属性特别重要。它们是在土地立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地籍调查等土地管 理基础工作形成的。
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分等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等基本工作进一步 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和数字、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图件和数字也是基本的数据实体。
总的说来,土地管理所用的主要实体类和实体组可以概括为表1.1所示的内容。
表1.1 土地管理数据主要实体类和实体组 实 体 类 土地法规 土地利用 地权地籍 土地管理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土地利用图 土地利用数字„„ 地籍图 土地权属文件„„ 土地规划 地价(土地价值) 土地收益(土地资金) 土地统计 规划文本 规划图 规划数字 建设用地指标和计划„„ 土地分等定级 基准地价 标定地价 实 体 组 第 11 页 共 24 页
土地交易价„„ 土地出让金 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土地租、费 土地开发复垦基金„„ 土地统计台账(按图斑) 土地统计簿 土地综合统计表„„ 此外还有土地档案、土地市场、建设项目、土地条件、行政区域和基础地理等实体类。 1.4.2 部分实体组细划 (1)土地权属信息 土地所有权性质: 国家土地所有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乡(镇)集体所有,村集体所有。 土地使用权性质:
国有土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共有土地使用权; 他项权利。
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 划拨; 出让;
集体土地自用(集体土地审批用于乡镇企业、农民建房); 转让; 承租; 租赁; 继承; 买房; 承包;
拍卖(五荒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 人股; 其他。
土地使用权人经济类型: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个体经济; 外商独资经济; 中外合资经济。 土地使用权年限;
第 12 页 共 24 页
土地使用权人主管部门等。 (2)宗地信息 地籍号; 宗地号;
宗地所在图幅; 土地座落; 宗地四至; 批准用途; 实际用途; 使用期限; 界址点: 界址点号, 界址点类型, 界址点坐标; 界址线: 界址线号, 界址线类型。 : :
(3)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审核指标
城镇人口现状、增长因素、人均用地;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土地产出率等。 (4)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农用土地等; 农用土地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 城镇土地等; 城镇土地级; 城镇土地价: 基准地价, 宗地标定价, 宗地出让底价, 宗地交易价, 地价指数。 (5)土地租税费信息 土地使用税;
耕地占用税; 土地出让金; 补交出让金; 土地增值税; 出租土地租金; 租赁土地租赁金; 土地转让金;
第 13 页 共 24 页
拆迁费; 征地费: 土地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 安置费; 土地开发费; 土地开发配套费; 土地拍卖价(五荒); 土地作价人股股金; 土地闲置费; 罚款; 其他。
1.4.3 各级土地资源数据
县(市)级数据类型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基本农田分布图、基本农田数据表、建设用地占用农田总量控制数、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数。行政界线、河流、流域界限、年积温等值线、降水量等值线、等高线等。
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属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县(市)、乡(镇)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权属性质面积汇总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飞人地分类面积汇总表,争议地分类面积汇总表,国有土地按部门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境界及权属界线协议书和争议原由书,外业调绘用影像平面图、航片或新测地形图。
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土地权属来源,土地权属、界线、位置、范围、面积、利用状况等,权属或境界协议书土地、土地争议原由书、各土地权属单位的面积、土地初始登记卡。 主要土壤类型及典型剖面耕层理化性质,包括土壤剖面的地理位置、土壤质地、障碍层深度、地下水位、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等。
地(市)级数据类型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基本农田分布图、基本农田数据表、建设用地占用农田总量控制数、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数、行政界线、河流、流域界限、年积温等值线、降水量等值线、等高线等。
省级数据类型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基本农田数据表、建设用地占用农田总量控制数、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数、行政界线、主要河流、流域界限、积温等值线、降水量等值线、等高线等。
国家级数据类型包括中国国界、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等行政界线,中国主要河流、大河流域界限、积温等值线、降水量等值线、等高线等。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基本农田数据表、建设用地占用农田总量控制数、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数、土地利用5年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国土整治规划等。 其他数据类型包括地球资源技术卫星遥感影像,航空像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 1.4.4 土地资源数据特征
地图投影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高斯一克吕格(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如下。 1.县(市)级
农区1:1万、重点林区1:2.5万、一般林区1:5万、牧区1:5万或1:10万。 2.地(市)级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万或1:25万,采用1:5万和1:10万调查的
第 14 页 共 24 页
牧区,可用1:50万。 3.省级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0万或1:25万。 4.国家级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50万。
调绘的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的位移不大于0.3mm,困难地区或不明显地物界线的位移不大于1.0mm。地形图上最小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6.0平方mm2,林地、草地为15.0mm2,居民地为4.0mm2。线状地物当其宽度在北方≥2.0米,在南方≥1.0m时,应实地丈量,精确到0.1m。补测地物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0.8mm,山地不得超过1.2mm。 面积量算采取逐级控制。从高斯投影图幅面积表中查取地形图幅的理论面积,作为面积量算的控制。量算图幅内各乡(村)的土地面积,当各乡(村)的量算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间的误差小于允许值时,以图幅理论面积为一级控制,对各乡(村)的量算面积进行比例平差,得到分区控制面积。量算图幅内各乡(村)的地类图斑面积,当图斑量算面积之和与分区控制面积间的误差小于允许值时,以分区控制面积为二级控制,对乡(村)内的图斑量算面积进行比例平差。
坚持先接边后汇总的原则,避免面积重漏现象。由于各县调查时间不一致,又由于各县之间及省际之间存在着境界争议等原因,势必引起各级行政边界、控制面积不吻合现象。因此,在汇总之前必须进行接边,以保证汇总的面积不重不漏。首先检查接边双方同一幅图上调绘的境界线是否一致,同一幅图上被县以上界线分割的部分控制面积之和是否等于理论面积,如发现问题则应修改,并同时修改前面获得的基本资料。如果界线双方有争议,又协议解决不了,则划定工作界,接边双方绘制接边图,签订接边协议书,并按接边界线汇总面积,以确保各级行政区之间的土地面积的不重不漏。
土地资源电子地图的数据量在县(市)级一般为几十兆字节,地(市)级一般为200~300兆字节,省级一般为1~2GB,国家级达到几十GB。 1.5 系统设计 1.5.1 概述
国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地、县、乡多级分布式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全国土地管理专业网。各地区的土地管理单位是国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拥有独立运行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单位的土地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支持土地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和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两大部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图、地籍图和各类土地数据有一套存放在本地区(市)的数据服务器,可以在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访问。此外,应定期更新图件和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供全国使用。 支持土地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据单位的特点自行开发和扩充。节点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6所示。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和支持系统地籍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土地市场管理子系统法规监察子系统......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MapinfoMapgis等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QL Server等数据采集地图编辑图库管理制图管理......第 15 页 共 24 页
图1.6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管理和支持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图库管理和制图模块等。应用系统包括地权地籍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土地市场管理子系统和法规监察子系统等。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数字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地籍、各种地价、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土地供需、建设项目、土地统计、土地收益(土地资金)和行政区域等。数字数据库的数据项经过规范化处理,达到关系数据库的第三范式。如城镇地籍关系数据库达到第三范式后,包括6个基本表:宗地、图幅、土地使用(所有)者、宗地界址、界址点、界址线等。
空间数据库包括图廓、图幅、控制点、区界、村、街坊、界址点、界址线、宗地、建筑、道路、管线、水系、地貌、植被、注记、征迁、地类、红线、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基准地价和土地等级等图层。如表1.2所示。
表1.2 空间数据分层 地图组 基础地理 行政区域 土地利用 地权地籍 土地规划 控制点、地貌、等高线、等深线等 各级行政界限及行政区域并可链接行政区内的人口、经济、社会状况等数据表 土地利用分类图斑并链接土地利用数据表 宗地及其界址并链接地籍数据表和土地权属文档 总体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等,并链接规划数字、规划文本、建设用地指标和计划等 基准地价 土地等级、价格并可链接地价数据表等 地 图 层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文档库有:土地法规、土地案例j等,能够全文检索,使用方便。 国家土地动态监测中心的总量数据采集手段主要是卫星遥感和地面及卫星的抽样调查,如图1.7所示。
抽样调查系统(地面、遥感)-(影象判读系统、数据库系统)-耕地总量等。
图1.7 抽样调查数据采集
所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给国家决策和市场应用的信息有图形、数字、文档、图像和声音等。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数据处理功能包括输入、地图处理、数据库管,理、输出等。其中地图处理功能有:地图打开、地图修改、地图拼接、地图拷贝、地图移动、拓扑关系建立、缓冲区建立、叠加分析和空间量测等。 1.5.2 网络设计
网络包括三个部分:网络硬件、网络软件和网络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以Internet/Intranet为核心。这种技术使局域网和广域网结合起来,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计算模式得到应有的发挥,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TM交换技术进行组网。
ATM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采用了新的数据通信协议,以信元为单位,保证了数据流的稳定性。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网络迫切需要更高的带宽。因此,在大量传输图形图像信息的土地信息网络中,ATM是一种较理想的传输模式。
系统采用Intranet结构,这是Internet技术在企业级的应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软件系统,适合多种硬件平台,专用设备比较少。我们以Unix和Microsoft WindowsNT为网络操作系统,实施Intranet(TCP/IP)方案。使用的PC软件系统绝大多数是微软公司的产品,有利于相互兼容并方便管理。
网络提供局域、远程和国际的访问能力。网络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图形工作站、ATM智能交换机和Modem池等。
第 16 页 共 24 页
市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网络配置如图1.8所示。
图1.8 市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网络配置图
服务器选型时主要的参考指标有: ·字长、指令周期、存取周期; ·系统总线传输速率; ·指令、数据缓存; ·硬盘容量; ·I/O带宽; ·升级扩充能力; ·软件支持及开放性; ·联网接口; ’ ·安全可靠性 ·性能价格比等;
目前,较为著名的专业服务器生产厂商有SUN,SCI,HP,IBM和COMPAQ公司等。
其产品一般都具有以下的特点:
·采用高速32位或64位微处理器结构,以满足繁重的计算任务;
·采用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以支持多任务、多用户和多线程处理; ·提供网络接口,支持TCP/IP协议,便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1.5.3 应用系统设计
应用系统支持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基础工作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地籍初始调查、初始登记和土地数据库建设等。 日常管理主要是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登记和确权、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监察等。系统还向全市、全省和全国提供土地信
第 17 页 共 24 页
息。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如图1.9所示。
图1.9 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图
下面是部分应用子系统的设计。 1.调查建库子系统
调查建库主要使用ARC/INF()核心模块和几个可选的扩展模块,尤其使用核心模块的数据输入、转换、编辑、查询等功能,并作进——步开发。主要功能有: (1)数据输入和编辑
使用大幅面图形扫描仪、数字化仪、鼠标、键盘及坐标文件输入的方法,输入图形、数字和文档。对地籍图变形进行纠正,支持对复杂多边形的编辑,对图形动态拖动、旋转、拷贝、自动建立拓扑关系以维护图形和属性对应关系。 (2)地图投影和转换
能转入转出各种流行的标准数据格式(包括矢量和栅格),支持各种通用投影方式及其相互间的转换 (3)制图与输出
自定义符号(点、线、面),指定制图投影方式.系统提供五种中文字体,直接接受TRUTYPE格式的字体,符合各种制图习惯,支持各种绘图仪及绘图语言及图形格式。
第 18 页 共 24 页
(4)图形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大量空间数据,不用关心图幅范围,可以调用任何连续空间的数据。 (5)基本GIS处理功能
建立基本的空间数据关系和拓扑结构,具有拓宽(BUFFER)、叠加(()VERI。AY)、坐标纠正及投影转换等功能。
调查建库使用的ARC/1NFO扩展模块主要有ARCSCAN(可用国产软件代替),COGO,GRID和ARCPRESS等。
ARCSCAN是—„个扫描矢量化模块,具有栅矢一体化编辑功能,可以自动消除噪音、剔除色斑、自动识别断点、虚线、符号线,自动角度取直。交互与自动相结合,既可跟踪单线,也可跟踪地块边界,大大提高图形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
COG()主要用于城乡数字地籍,便于解决一些空间特征的几何关系,如直线垂直、圆弧相切、测量上的前交后交等;用来处理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数据,形成精确的电子地籍图和图形库。调查建库经常将野外实地测量数据转人数据库。这些数据包括全站仪电子手簿数据和GPS数据等,属于坐标几何(coordinate geometry简称COGO)输入方法,精度高。
GRID是一个功能强的栅格分析、处理模块,可以对栅格数据进行输入、编辑、显示、分析、输出,也可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分析。它包含一整套栅格算子和分析工具以及建模工具。
2.查询显示子系统
查询显示服务主要用MAPOBJECT开发。它是ESRI为应用开发人员提供的OLE编程控件(OCE),功能强,可以应用于各种支持OLE标准的编程环境,如:VB,VC,VC++,PowerBuilder和Delphi等。
ArcView VPF浏览器(ArcView VPF Viewer)和ARCVIEW数据浏览器(ARCVIEWDATAVIEWERS)等也有查询显示功能。 3.信息发布子系统
信息发布主要用IMS模块。Internet Map Sever采用动态的HTMI+(hypertextmakeup 1anguage)技术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技术,只要在服务器上定义好HTML格式的主页,任何人通过网络都可以获得此服务器的信息资源,用户点动鼠标像浏览一本书一样浏览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
对于GIS应用来说,用户关心的不仅是文字而且包含大量的动态交互的图形和图像,而且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要求。静态的主页满足不了,需要采取双向交互式的动态主页,根据用户指示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生成主页,分发给用户。Internet MapSever采用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技术,在Web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副本来接受用户请求,并把结果动态分发给用户。具体说来,用户对地理信息的交互空间操作和属性操作通过Internet传送到Web服务器,Web服务器的服务程序启动相应的CGI程序来解释、完成这种请求,并把结果经由Web服务程序发送到Internet浏览器上,浏览器端的感觉就像查询本地数据一样。这样一来,就实现了Internet上的可视化动态制图技术。
ESRI的Internet制图产品支持灵活的硬件体系结构,Internet服务和IMS服务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也可以放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两者用TCP/IP协议通信。一个Internet服务器可以支持同一或不同计算机上的同样或不同样的制图应用,IMS能自动分发来自客户的请求,并对性能自动优化。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应用和网络的负载情况调整其配置。 MapObjects InternetSever是MapObjects的IMS扩展。所有MapObjects提供的功能都可通过IMS在Internet网上实现。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开发环境提供的工具完成特定的服务。除了利用开发环境外,还可以利用JAVA,Active X等Internet技术来实现浏览器端的用户界面。基于HTML的界面可以支持交互式地制图和GIS操作,如放大、查询和移动等。
第 19 页 共 24 页
4.土地登记子系统
土地登记的具体类型有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国家人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登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荒地拍卖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名称变更登记、地址变更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抵押、注销登记等。
土地登记发证的工作分为六个阶段和若干步骤,如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包括: 1)收件审查:收件时审查土地登记申请书、政府关于该项目的建设用地批准书、新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建设单位法人证明文件、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或户籍证明、代理人身份证明或户籍证明等。
审查结果的处置方式有受理、补正或驳回。 2)地籍调查,如前述。
3)初审,包括申请人资格审查、登记依据审查和登记内容审查等。
申请人资格审查包括用地单位性质符合国家划拨用地单位规定,用地法人必须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等。 登记依据审查包括土地权届来源证明文件和变动文件审查,政府关于该建设用地的批准书,新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土地划拨理由、用地性质符合国家划拨用地规定等。
登记内容审查包括权属、面积、用途(符合规划要求和土地契约规定)、等级、建筑物、他项权利等。
审查结果处置为批准、核实(继续核实后再定)或驳回(不符合登记条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在表上签署意见。
4)审核,如同意,则填写土地管理机关审核意见和发证机关批准意见。 5)注册登记,形成土地登记卡数据库,土地归户卡。 6)缮证、颁发土地证书。
土地登记主要用VB和MAPOBJECT开发。 5.土地统计子系统
土地统计包括宗地面积统计、土地分类统计和土地收费情况统计。宗地面积统计指统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区域范围,已发放土地证的各类宗地面积。土地分类情况统计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某一时间段、某一区域内,各种地类的使用情况及其面积。 土地统计主要用VB和MAPOBJECT开发。ARC/INFO和ARCVIEW也具有统计功能。 系统支持复杂的空间查询,并以最适当的方式表达显示并进行报表统计;进行SQL查询,可对内部数据库与外部数据库进行连接,进行指针(CURSOR)操作。 6.土地档案管理子系统
土地档案管理将各种权属证明材料、图件、审批文档等汇集成册,分类存放,永久保存,使土地利用具有连续性,使以后的查阅方便。档案管理主要用ORACLE数据库。 1.5.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包括主题数据库设计、图形数据库分层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1.主题数据库
依据土地数据的实体类和实体组,主题数据库组和主题数据库可以概括为表1.3。
表1.3 主题数据库组和主题数据库 主题数据库组 法规 主 题 数 据 库 1.宪法(国家根本大法) 第 20 页 共 24 页
2.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基本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一般法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年5月19日(行政法规) 地籍 地籍图(基础图层、宗地号、宗地界址点及界址线、建筑物层、用途层),土地登记卡(表)、土地归户卡(表)、土地证、土地使用(所有)者证明(文档)、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档)、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文档)、他项权力证明(文档)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表 用地平衡表、用地优先顺序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 土地利用计划 1.建设用地计划 2.开发区建设用地计划 3.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 4.农业建设用地计划 5.农业结构凋整计划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 1.土地整理土地开发计划指标 2.土地整理土地开发规划图 3.土地复垦规划图 4.土地复垦现状图 5.土地复垦标准 6.投人产出 7.土地垦复基金 地价 基础设施 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标准宗地标定地价 1.交通设施 2.生活设施 3.文体设施 4.娱乐设施 土地资产 建设用地 土地股份、土地存量资产 1.国家建设用地(项目建议书、批件,选址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用地复函、用地验收检查文件、征拨用地批准文件图纸、征地范围图、施工图、验收文件图纸,征(拨,占)用土地审查报告、建设用地征询意见表、建设项目用地位置图(红线图)、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的文字说明。) 2.集体建设用地 3.农民建设用地 4.涉外建设用地5.行业用地 6.征地 7.划拨 8.拆迁 行业用地指标 机械工业工程项目、电子工程项目、地面防空雷达站、核工业工程项目、兵器工业工程、材料工业工第 21 页 共 24 页
程项目、工矿企业生活区„„ 土地市场 批租——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市场地价、土地税费征收管理 土地收益 农地定级估价 出让金、地租、土地增值税、土地税 1.土地评价 2.土地生产力 3.作物分区图 政务公文 领导批示、提案、公文(来文、发文) 领导日程、会议、信访 土地管理档案 土地统计 地籍、规划、建设用地、土地监察„„ 1.土地统计表: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城市(镇)建成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各类建设用地情况,土地开发、复垦情况,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地价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情况,房地产及农业、旅游等项目开发情况,土地案件及查处情况,土地管理机构及人员情况 2.土地统计台账(按图斑) 3.土地统汁簿:按土地权屈单位或乡镇、按土地权属性质汇总,按土地权属性质和所属系统汇总 4.土地统计分析 战略决策 综合管理 土地保护 行政区域 基础地理 土地条件 耕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收益、土地收费 计划、财务、物资、人事、宣传 1.基本农田保护 乙自然保护区 3.水土保持 1.行政区划 2.人文 3.社会 4.经济 5.资源 1.基本地形图 2.测区控制网 1.土壤 2.土壤侵蚀 3.工程地质4.交通 5.供排水系 6.植被 2.图形数据库分层
图形数据库分层如表1.4所示。
表1.4 Arc/1nfo图形数据库分层
层 名 各类测量控制点 层内主要元素 各类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其他控制点 行政界 各类行政界、街道界、街坊界 宗地 宗地号、面积、土地等级,界址点、注记,界址线 居民地 房屋层数、房屋建筑结构、门牌号、房屋产权类型,围墙、城墙„„ 工矿建(构)筑物 面、线、点 多边形、线、点 第 22 页 共 24 页
PAT、AAT、PAT 图形录入 多边形、线 PAT、AAT 多边形、点、线 PAT、PAT、AAT 图形录入 坐标值或数据 文件形成 图形录入 线 AAT 图形录入 点 几何特征 PAT 属性表 录入方式 坐标值或数据文件 交通及附属设施 水系及附属设施 线、点、面 线 河溪 点 井、泉 河流 线、点、多边形 线 点 AAT、PAT、PAT AAT PAT PAT PAT AAT PAT AAT PAT PAT PAT PAT 图形录入 图形录入 面 湖泊、池塘、多边形 地 形 点 线 面 汉字注记 辅助线划 其他点状地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基准地价 高程点 等高线 点 线 多边形 数字转入 图形录入或生成 地理名称 内外图廓线等 汉字 线 点 多边形 多边形 多边形 录入 图形录入或生成 图形录入或生成 图形录入或生成 图形录入或生成 图形录入或生成 1.5.5 用户开发支持环境
1.AML和ODE开发环境
ARC/INFO提供AML语言开发环境和开放开发环境(ODE),可以非常方便地编制自己的菜单和程序。AML语言开发环境提供了与外部RPC程序,C程序的接口(1AC接口和TASK函数)。在ODE环境下,程序的流程和控制不再由AML解释器控制,仅在需要时调入AML解释器的部分模块,用来把AML命令映射到ARC/INFO的运行库上,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编程环境中调用ARC/INFO的所有命令和功能。
ARC/INFO在UNIX平台上提供共享库(SO),可使用C,C++,Tcl/Tk等开发工具。 ARC/INFO在NT平台上提供WINDOWS动态连接库(DLL),ESRI已把某些功能做成ActiVeX控件,可直接由C,C++,VB,Delphi,PowerBuilder等可视化编程工具调用,生成可视化的界面,来显示和查询GIS图形,完成复杂的GIS分析。 同时,Java及其组件技术(Java Beans),虚拟机(Java VM)技术及其集成开发环境为UNIX平台上的ARC/INFO用户带来了希望。用户可以使用支持Java的可视化的编程工具如:Borland的JBuilder,SunSoft的Java WOrkShop,Symantec的Visual cafe,IBM的Visual Age及ObjectShare的Parts of Java等。 2.SDE的开发工具和环境
ESRI的MapObjects,ARC/INFO以及SDECAD客户端等产品都可以作为SDE的客户端。SDE的应用开发使用: 1)CAPI
C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为要访问SDE软件功能的开发人员提供的。CAPI提供SDE的所有功能,是所有像ArcView,MapObjects这样的SDE客户端软件访问SDE的基础。SDE对数据的访问,是基于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中定义的标准指针模式。 2)MapObjects
MapObjects是一个开发工具箱,其中包含了一个ActiveX控件集合,有多于35个的OLE对象。开发人员用任何支持ActiveX的程序设—计环境,如Visual Basic,VisualC++,Delphi和PowerBuilder等调用对象,进行快速开发。MapObjects可以将SDE的Layers/shape文件、coverage,image等数据组合使用,还可通过ODBC(开放数据库连接)使用任意的表格数据库数据。 3.汉化环境
ARC/INFO实行全方位的汉化,包括图形、界面、数据库,并支持NLS(native Language
第 23 页 共 24 页
system),实现可重定义的自动语言本地化。
由上可见,应用开发可以使用Visual Basic,MapObject,VC++,C,C++,Delphi,PowerBuilder,AML,ODE等工具或语言。 1.6 讨 论 1.6.1 运行效果
一些市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正常,效果良好。如深圳、上海、广州、乌鲁木齐和开封等。
1.6.2 问题与解决方法
国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城乡地籍数据库。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数据标准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编码。它涉及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两个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这两个规程有时对同一地类的编码不同。这是由于我国多年来沿袭城乡两套土地分类造成的。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而且带来信息系统的混乱。应该遵照数据标准化原则,予以解决,建立起统一的土地分类体系。
第 24 页 共 2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