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来源:尚车旅游网
备课内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能用“走到(哪里),看见(什么),教 学 目 标 心里想(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复述这个故事,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可以,了解并积累“又_ 又_”形式的词语。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下山》。 教 1、了解故事内容,能用“走到(哪里),看见(什 学 么),心里想(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复重 述这个故事,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可以。 点 教 1、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学 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做事不难 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点 2、能用“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心里想(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编写一个新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课第二课时 18.《小猴子下山》 授课教师实施建议 时 (一)复习导入,指名读下面词语。 扛着 满树 小猴子 结玉米 掰玉米 扔玉米 摘桃子 摘(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2)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小猴子下山来,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玉米”是什么样(3)理解“又大又多”(强调“结”的读音),“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非常高兴”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大得要扛着走。 (4)指导朗读 “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老师范读,再让学生读一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一块 非常 往回 西瓜 空手 捧着 抱着 教 西瓜 追兔子 蹦蹦跳跳 学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过 子的。 程 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 (1)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桃树下,看到了什么? 明桃子长得好,“非常高兴”又一次出现,“又大又多”子也非常高兴。 能表现出桃子长得什么样,又能体会出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红的桃子。“非常高兴”,能体现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桃子的那种喜爱,欢乐的心情。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指导学生看第三幅图,边看边填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圆)的西瓜,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把自己非常喜欢的桃子扔掉了,张开双臂,迈着大步,高兴地跑向西瓜地里去摘西瓜。 (3)理解“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好,“非常高兴”又一次出现,“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子非常高兴,那么又大又圆的西瓜,小猴子,看见自然非常喜欢了。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又大又圆”重读,因为它既能表现出西瓜长得什么样,又能体会出小猴子非常喜欢教 (2)指导看第二幅插图,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学 (3)理解“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又大又红”说过 的玉米,小猴子非常高兴,那么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程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又大又红”重读,因为它既这又大又圆的西瓜。“非常高兴”,能体现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那种喜爱,欢乐的心情。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又碰到是么有趣的事呢?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指导学生看第四幅图。 “蹦蹦跳跳”说明兔子可爱,“真”表示不一般的可爱,用“又┈又┈”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小兔子. 5.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这段。理解“不见了”,“只好”。 (2)指导学生看第五幅图。 (3)指导朗读这段。读出小猴子十分扫兴,心里难过,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句式训练。 边看图边用上“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心情如何,就(怎么做)的句式”来复述故事。 四、深入主题,感悟道理。 播放《小猫钓鱼》的故事,对比过程和结果,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道理:明白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五、拓展训练,强化道理。 第二天,小猴子又准备下山。他还会像原来一样吗?这回他可能经过一片香蕉林,一个苹果园,一块黄瓜地等等,他会怎么做呢?请用上我们今天学过的句式“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心情如何,就(怎么做)的句式”新编一个《猴子下山》的故事。 教 学 反 思

1、“扔”的发音要特别注意,避免方言的干扰。2、课堂临场发挥有些不流畅,语言不够自然。3、时间上把握不够好,最后没有时间让孩子们说说新编的故事,没有更好的课堂生成。4、对孩子回答问题的读音错误,没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4、对学生的点评太单一,以后要更具体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