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人社局坚决贯彻落实就业创业工作决策部署,认真谋划,精准发力,全面落实各类就业扶持政策,扎实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市是人口大市和教育强市,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全国高校扩招,我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20年—2022年,我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共9100人,其中2022年4689人,较2021年度增加2826人,创历史新高。2020届、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8.1%,其中升学1220人、单位就业2516人、就业见习97人、灵活就业524人、自主创业10人、出国3人、入伍183人。2023届我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将于7月份下发我市。
(二)18—35岁适龄青年就业情况。经组织各乡镇(街道)统计调查,目前我市18—35岁适龄青年共25.4万人,已就业18.9万人,未就业6.5万人,就业率74.4%。已就业人员中,按就业区域分:乡镇内就业4.4万人,占23.3%;乡镇外市内就业4.7万人,占24.9%;市外省内就业5万人,占26.5%;省外就业4.6万人,占24.3%,境外就业0.2万人,占1%。按产业情况分:第一产业就业4.1万人,占21.7%;第二产业就业6.2万人,占32.8%;第三产业就业8.6万人,占45.5%。按城乡区域分:城
镇区域就业12.7万人,占67.2%;农村区域就业6.2万人,占32.8%。未就业人员中,正在上学3.7万人,占57%;因务农暂无就业意愿1.35万人,占20.7%,因残因病暂无就业意愿0.3万人,占4.6%;入伍0.15万人,占2.3%;其他原因1万人,占15.4%。
(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市共有职业(技工)院校8所,2020—2022年共有毕业生11493人,就业率99%,其中升学6716人,就业4715人,未就业62人。除对口升学外,目前我市职业(技工)院校在专业教学方面更多地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力量与企业深度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内容上,从注重专业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过渡,教学内容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岗位技能训练,促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结合。技师学院目前共开设校企合作班5个,涉及烹饪(中西式面点)、汽车维修、焊接加工等5个专业,在校生3896 人,2022届毕业生共1272人,目前就业率达98.7%,学生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得到北京航天科工集团、好利来集团、蓬莱巨涛、公安部一所等企业合作方的一致认可。
二、主要工作举措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成为劳动力市场大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定州市人社局强化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扶持自主创业,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
(一)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等活动,根据省人社厅推送的高校毕业生信息,逐人核实就业情况,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131服务”(至少为每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创业。
(二)积极拓宽就业渠道。2021年—2023年,通过开展公务员四级联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劳务派遣辅助人员招聘,累计为171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开展青年见习计划,2855名高校毕业生及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将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142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十九条政策措施》,在省人社厅原有政策上实现一定突破。将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1420名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通过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为16家企业落实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32万元。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微信群,点对点推送各类企业招聘信息。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2100余名高校毕业生和适龄青年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四)鼓励支持自主创业。2021年以来,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2.1万人次,为8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5万元,为5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2.5万元,对入驻我市创业孵化基地的28个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提供3年内免房租物业水电费服务。
三、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现状分析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部分青年群体自身知识技能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够,大部分学历不高的人员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目前我市有影响力的企业招聘专业仅限于化工、乳品、食品、生物、机械、电气等专业。大部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就业创业压力较大。首先,高学历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普通专科生、本科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2022年我市4689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1220人将专升本或考研作为第一选择。其次,部分青年群体就业方向不够清晰,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许多企业对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较高,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青年而言,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比较困难。
(三)就业期望值偏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青年群体择业时对工作环境、职位晋升、薪酬待遇方面有较高期望值,参加工作后往往与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心理抗压能力不强,导致青年人不断跳槽换工作。
(四)就业观念比较固化。调研发现,目前到党政机关、事
业单位参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较多,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愿意进入企业工作的占比不高。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专业技能不高,不愿付出辛苦去企业锻炼。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关于人才培养引进的若干措施(试行)》(待印发),对毕业2年内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到我市开办企业的,可享受一次性开办补贴和经营场所租金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和配偶生活补贴,吸引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就业创业,为加快推进建设高品质中等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加大适龄青年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2023年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1000个以上,为吸纳青年见习的单位落实就业见习补贴,通过就业见习提升青年群体岗位实践能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提供招聘岗位500余个。落实《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青年就业的企业,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落实吸纳就业补贴。
(三)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充分发挥定州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紧跟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一批中高级技能人才,助力企业发展。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为重点,开展
家政、餐饮等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四)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更多就业。进一步充实壮大创业指导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扶持服务。继续提升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水平,为创业者提供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帮助创业者降低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服务,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营造大众创业的浓厚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